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一、调节,1,、调节的定义,当正视眼欲看近物时(无限远以内),物体发出的散开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时,眼能通过自动改变晶体的弯曲度从而改变自身的屈光力,使近距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称为调节。,2、,调节作用的机理,当眼注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环缩小,晶状体悬韧带松驰,晶状体靠自身弹性凸度加大使晶状体屈光力加大。,调节时伴有集合与瞳孔缩小,。,调节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因睫状肌逐渐变弱,晶体逐渐硬化失去弹性。,3、调节的生理,在调节的过程中,晶状体前表面的向前拉伸,晶状体后表面几乎不变。,在非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前表面几乎是一球形,曲率半径为1112mm。,在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中间(约3mm)范围变凸,成一曲率半径为5mm左右的球形,而晶状体的周边区几乎不发生变化甚至有变平坦的趋势,晶状体前表面随调节刺激变化的趋势图,4、调节的定量,调节的刺激和调节的反应均以屈光度(D)表示,即眼睛距离视标的距离的倒数。,屈光度1/距离(m),5、屈光不正对调节的影响,例:注视一50cm处的目标,屈光度远点视近距离调节力,正视 50cm 1/0.5=2D,近视-2D 50cm 50cm 1/0.5-2=0D,(看50cm以内用调节),远视+2D 球后50cm 50cm 1/0.5+2=4D,(看用+2D调节),6、调节测量,调节参数,AMP 调节幅度,AR 调节反应,NRA/PRA 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ACC lag/ACC lead调节滞后/调节超前,ACC facility 调节灵活度,(1)调节幅度测量,调节远点:当调节完全放松时,与视网膜共轭的空间一点。,调节近点:当充分调节时,与视网膜共轭的空间一点。,调节幅度:调节远点和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示形式。,测量方法,移近/移远法:测出的为调节刺激,而非真实调节反应,负镜片法:测出的为调节刺激,而非真实调节反应,动态检影法:可得出真实调节反应,移近/移远法,可两眼或单眼分别测量,,远距屈光完全矫正,视标: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例:移近法:15cm处视标首次轻微持续模糊,AMP1/0.15(m)6.67D,移远法:20 cm处视标清晰,,AMP1/0.20(m)5.00D,负镜片法,只适合单眼使用,分别测量右或左眼,远距屈光完全矫正,视标:40cm处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例:右眼:3.000.75180,,以0.25D级距增加镜片,视标首次轻微持续模糊时,,镜片度数为5.500.75180,,AMP为1/0.40(3.00(5.50))D5D,动态检影法,可双眼同时做,但检影可只检一眼,可得出真实的调节反应。,特别适合于儿童和反应差的老人。,移近视标,直至调节反应不再增加,即AMP,步骤:,视标位置(cm)调节刺激(D)中和位置(cm)调节反应(D),40 2.5 50 2.0,25 4.0 33 3.0,20 5.0 25 4.0,17,6.0 20,5.0,14 7.0 20 5.0,12.5 8.0 20 5.0,当移近视标增大调节刺激,而调节反应不再增大时,此时的调节反应即为AMP。,影响调节幅度的因素,i,不同测量方法:移近移远,移近负镜片法,ii,双眼测单眼测,在双眼视近时,除调节作用外,与此同时双眼向内转,使视轴交于注视点,为集合(辐辏)作用;瞳孔缩小,使像差减少,景深增加,视网膜成像更加清晰。这3个联合动作称为近反射调节集合反射。,单眼测量时,模糊启动调节,双眼测量时,加上集合启动的调节,iii,视标大小大视标小视标,iv,注视角度,12,10,6,8,AMP,视标,6/6,6/12,6/18,6/24,6/30,20,20,20,9.42,10.37,11.20,12.42,v,年龄: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vi,温度、种族;赤道处的居民,调节幅度小,(2)调节反应测量,调节反应:对调节刺激产生的真实反应。,1、调节非线形区;2、调节线形区;3、缓和区;4、平台区,ASAR ASAR 老视区,测量方法,用动态检影法:应快速插片,FCC(融像交叉柱镜):测定调节超前和调节滞后,调节正常,调节滞后,调节超前,(3)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NRA/PRA),应双眼测量,NRA:在集合固定的情况下,能放松的调节量。加正镜,至第一次持续轻微模糊,PRA:在集合固定的情况下,能激起的调节量。加负镜,至第一次持续轻微模糊,(4)调节灵活度,单或双眼测量;,2.0D反转排或远近视标;,记录循环数/分钟,正常值:双眼测8cycles/min;,单眼测11cycles/min,+2.0 D,-2.0 D,7、调节的成分,近感知调节(器械性调节):Proximal ACC,融像性调节(模糊启动调节):Fusional ACC,集合性调节(会聚带动的调节):Convergence ACC(CA),张力性调节:Tonic ACC(TA),(1)近感知调节:,自我感觉到一个近物体的存在,(2)融像性调节:,为使模糊像变为清晰像,大脑产生的反应,(3)集合性调节:,大脑产生的,(4)张力性调节:,为人的一种生理状态,睫状肌收缩引起的调节。生命存在,始终存在。11.5D。,二、集合,1、集合的定义,当注视近物时,在发生调节的同时,双眼共同向内转,瞳孔缩小,以使双眼同时注视此目标,为集合,是双眼内直肌收缩的结果。,集合时瞳距减小24mm。,2、集合的参数,集合远点:,视远时双眼视轴平行,完全不使用集合,此时物体所在之点。,集合近点(NPC):,视近时集合作用随物体距离变近加大,当到一定距离时物体再近则眼球突然向外转,并有复视,此点为集合近点。,集合范围:,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之间的距离。,集合广度:,集合远点与集合近点之间所产生的眼球内转程度的差。,3、集合参数的测量,集合近点(NPC):移近视标,视标由一个变成2个,隐斜测量,发散能/会聚能(BI/BO):水平聚散能力,(1)集合近点:,视标沿视轴方向至眼镜平面的距离。,(2)隐斜测量:,将双眼物像分离(Risley棱镜:右眼12,BI,左眼6,BU),看远/看近分别测量,(3)发散能/会聚能(BI/BO):,先测BI,后测BO,分别记录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看远/看近分别测量,(3)发散能/会聚能(BI/BO),可测量辐辏的范围,使双眼相互朝内或朝外运动。,将底朝内的棱镜置于双眼前时,光线朝基底转,将物象移向各自的视网膜的鼻侧,因物象离开黄斑部,故眼球外转以保持双眼单视。,当双眼无法再移动时,即看到双象,此时棱镜度即发散度或负融像辐辏。,将底朝外的棱镜置于双眼前时,测量会聚度或正融像辐辏。,(3)发散能/会聚能(BI/BO),模糊点:不能再代偿由棱镜引起的视网膜侈开,但仍然保持稳定的调节。,破裂点:使尽所有的辐辏能力仍然不能保持单个像。,恢复点:诱发的视网膜侈开已经下降到又能启用辐辏系统的范围,又能获得单个像。,4、集合的分类,(1)张力性集合:,生理性的,双眼从解剖静止位转向生理静止位,(2)调节性集合:,调节时出现的会聚,(3)近感知集合:,感知注视物体在近处时产生的会聚,为调节性集合的一部分,(4)融像性集合:,对视网膜分离的像产生的 双眼运动,四种类型:会聚、发散、上集合、下集合,(1)张力性集合:,生理性的,双眼从解剖静止位转向生理静止位,解剖上:双眼位置发散,张力性辐辏使他们相对位置接近。,水平隐斜测量:寻找双眼生理静息位,而非解剖静止位。,张力性辐辏正常者:远距隐斜为零,即正视位,张力性辐辏太大者:远距隐斜为内斜,张力性辐辏太小者:远距隐斜为外斜,(2)调节性集合:,调节时出现的会聚,当改变一眼的调节时,其会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1842年,Johannes Muller发现,遮盖左眼,使右眼沿同样视线从注视远距视标到近距视标时,注视眼未发生明显的移动,但被遮盖的左眼发生了内转。从而证明调节能产生一定量的会聚。,(3)近感知集合:,又称自主性辐辏或心理性会聚,感知注视物体在近处时产生的会聚,为调节性集合的一部分,当我们使用某些仪器时,如:显微镜,同视机和综合验光仪,对物体的近距离感知会引起一定的会聚,(4)融像性集合:,对视网膜分离的像产生的 双眼运动,消除复像,产生单个双眼视觉,四种类型:会聚、发散、上集合、下集合,隐斜视者:融像性集合使双眼从隐斜位移到双眼单视的位置,并保持双眼一致。通过运动融像来实现。,二、调节与集合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平均值,标准差,正常范围,远距隐斜,1外隐斜,2,02外隐斜,40厘米隐斜,3外隐斜,5,06外隐斜,远距BI范围,模糊,X,破裂,7,3,59,恢复,4,2,35,远距BO范围,模糊,9,4,711,破裂,19,8,1523,恢复,10,4,812,40厘米BI范围,模糊,13,4,1115或无模糊,破裂,21,4,1923,恢复,13,5,1016,40厘米BO范围,模糊,17,5,14破裂或无模糊,破裂,21,6,1824,恢复,11,7,715,40厘米加正镜至模糊,+2.00D,0.50,+1.75+2.25,40厘米加负镜至模糊,-2.37D,1.12,-1.75-3.00,梯度性ACA比率,4/D,2,35,调节幅度,15.0-0.25年龄,2.00,15.0-0.25,年龄1.00,三、调节与集合障碍,1、调节障碍:,主要指非老视所致的调节障碍,分类,AMP,facility,lag,NRA/PRA,Treat,调节不足,PRA,加“正”球镜,调节灵活度下降,正常,正常,视功能训练(反转排训练),调节疲劳,开始次数多,NRA正常,视功能训练或,加“正”球镜,正常,正常,正常,PRA,调节过度,lead,NRA,视功能训练,2、集合障碍,分类,主要表现,AC/A,首选治疗,其它治疗,集合不足,看近高度外隐斜,看远正常,视功能训练,近距BI棱镜,集合过度,看近高度内隐斜,看远正常,正镜近附加,视功能训练,散开不足,看远内隐斜,看近正常,BO棱镜,视功能训练,散开过度,看远外隐斜,看近正常,视功能训练,远距BI棱镜和近距正镜附加,单纯外隐斜,看远、看近皆外隐斜,正常,视功能训练,BI棱镜,单纯内隐斜,看远、看近皆内隐斜,正常,BO棱镜,视功能训练,融像性聚散降低,看远、看近隐斜正常,视功能训练,假性会聚不足,看近高度外隐斜,看远正常;AMP,;调节滞后;,NPC后退,正镜附加,视功能训练,2、集合障碍的临床表现,集合不足,:阅读或其它近距离工作时眼部不适、头疼、复视、视力模糊以及疲劳。,集合过度:,短时间阅读后出现眼部不适和头疼、与近距离工作有关的视力模糊或复视等。,散开不足:,远距复视、头疼和眼部不适。,散开过度:,远距复视和视觉疲劳。,单纯外隐斜:,与近距离工作有关的眼部紧张或头疼,也可能有与远距或近距工作有关的视力模糊或复视等。,单纯内隐斜:,近距离工作视疲劳,还有远距或近距工作偶尔视力模糊或复视。,融像性聚散降低:,会聚发散能力皆降低。,假性集合不足:,实际上是一种调节不足,而非“真”的集合不足。,隐斜视与斜视,隐斜视:,双眼睁开时,在融像性辐辏的作用下,双眼能保持一致同时注视同一物体。,此时用某种方式打破融像,如遮盖一眼等,双眼就不再保持一致,出现向内或向外偏斜。,隐斜视者有运动融像,可使用融像来克服多余或不足的张力性辐辏。,隐斜视的患者,当没有足够的融像性辐辏来舒适地补偿隐斜视时就会出现问题。会有眼紧张、头疼、间歇性视模糊、间歇性复像和不舒适。,斜视:,在正常注视条件下,无法出现双眼注视,即一眼的注视线不能交叉在物体注视线上。,双眼不一致,注视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出现复像,通常患者通过感觉的调整来避免复像,如抑制一眼。,没有运动融像,无足够的融像辐辏来克服多余的或不足的张力性辐辏,无法使双眼一致,无双眼视。,会出现美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