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3971248 上传时间:2024-10-0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94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问题探讨,生物体每天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气中大量的O,2,,这样,大气中的O,2,会不会不断地在减少呢?为什么?,问题探讨 生物体每天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气中大量,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链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元素,生命的核心元素,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的?循环的范围如何?,3、碳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出生物群落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101页图5-11,并思考:,碳循环,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请同学们观察课本101页图5-,一、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主要以_形式存在;,CO,2,一、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主要以_形式存,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遗体和排出物,食物链,遗体和排出物,分解作用,化石燃料,工厂、汽车等,化能合成作用,食物网,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形式传递,通过_、_渠道进行传递,含碳有机物,食物网,食物链,生物群落,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遗,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遗体和排出物,食物链,遗体和排出物,分解作用,化石燃料,工厂、汽车等,化能合成作用,食物网,3、碳通过_、_和_ 返回到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遗,(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4)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5)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6)碳进入无机环境的形式:,(7)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循环的形式:,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循环小结:,CO,2,(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1、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碳循环,生态系统:,物 质:,循环发生在:,2、物质循环的特点:,生物圈,化学元素,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全球性,1、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一、碳循环,动动手:建立一个碳循环简图,大气中的CO,2,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分解者,消费者,1、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2、生产者指向消费者和分解者(传递)。,3、消费者指向分解者和无机环境(传递)。,4、消费者指向无机环境(传递),一、碳循环动动手:建立一个碳循环简图 大气中的CO 2消费者,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巩固练习,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巩固练习,2、下列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之途径的是(),A、生物的呼吸作用,B、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森林起火,巩固练习2、下列不属于生物群落中的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之途径的是,思考:,人们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乱砍滥伐森林,这些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CO,2,释放增加,吸收减少,温室效应,思考:人们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乱砍滥伐森林,这些对生态系统的碳,1、温室气体:,CO,2,2、CO,2,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3、温室效应的危害:,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温室效应:,减少CO,2,排放量: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增加CO,2,吸收量:增大绿化面积,保护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等,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威胁生物的生存。,1、温室气体:CO22、CO2增多的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3,低碳生活,指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CO,2,的排放量。,少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少用塑料袋,购物用环保袋,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爱护花草树木,没事多出去走走,.,低碳生活指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CO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主要以无机物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全球(生物圈),全球性、反复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主要以无,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热能,热能,食物网,热能,光合作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食物链,呼吸作用,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热能热能食物网热能光合,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主要以无机物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全球(生物圈),全球性、反复循环,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主要以无,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1、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循环。,2、实例:碳循环,二、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泥炭、煤、石油,大气中的,CO,2,库,小结,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1、特点:具有,课堂反馈,1、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 D、微生物分解作用,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课堂反馈1、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课堂反馈,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课堂反馈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来源:学+科+网,1.2010,14,B,1.2010,14,1.2610,14,4、2010年广东高考(16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_作用实现的。,光合,呼吸,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4.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时期,碳吸收量(Kg C.a,-1,),碳释放量(Kg C.a,-1,),A,1.2010,14,1.2010,14,B,1.2010,14,1.2610,14,2.表中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A,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稳定性,CO,2,光反应,葡萄糖,4.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看图回答问题,这是_元素的循环。,写出所示过程的名称:_,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过程,图中A、B、C、D各是什么生物?,A_B_,C_D_,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腐生细菌、真菌等,CO,2,O,2,C,B,A,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D,煤,石油,课堂反馈,看图回答问题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过程图中A,看图回答问题,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_,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由该循环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特点:,_,_,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反复循环,全球性,CO,2,O,2,C,B,A,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D,煤,石油,课堂反馈,看图回答问题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反复循环全球性CO2O2CB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