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243966276 上传时间:2024-10-01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高等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高等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海涛简介,开课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高等教育学讲座,王海涛,2010,年,9,月,开课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高等教育学讲座,主讲人:王海涛,讲授纲要,绪论,第一部分 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第一章 什么是高等教育,第二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三章 现代大学精神,第四章 高等教育目的,第五章 高等教育功能与价值,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研究,第七章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反思,网络教学平台访问地址,外网 :/221.215.217.102:8000,内网 :/10.10.254.5:8000,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一、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类型论”与“过渡阶段论”,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比较分析,四、大众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四大理论主题,内容简介,:,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一、,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外学者描述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增加这种现象的几种主要的概念体系,(,1,),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规模扩张,(,2,),mass /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大众化,(,3,),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每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以上每一种表达方式既根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教育对象,又彰显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中文语境下,他们都可以表示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在西方语境下,则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折射着相对不同的高等教育观念。,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一种表达方式是越战之后的产物,即美国面临着大批退伍老兵涌进大学,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次激增,正是这次激增拉开了后来的被特罗教授所描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表达了对高等教育这种扩张方式的看法,但却冲击着精英高等教育的理念,并对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等教育的理论层面上,初步形成了“每个人具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理念。,(,1,),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二种表达方式则是马丁,特罗教授的独特贡献。他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旨在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入学规模的扩张,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在入学标准、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方向以及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标准等各方面,都会出现与其他阶段明显(质)的不同。,(,2,),mass /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三种表达方式,用“每个人的参与”来描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是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它揭示的是每一个人都享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如今,“每个人的参与”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指导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原则。,(,3,),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每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此外,前两种描述方式侧重将所有的受教育者看作一个,群体,,正是受教育者群体的扩大导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第三种描述,则侧重于强调受教育者,个体,,将受教育者看作一个个个体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分享高等教育。此时,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不是终极目标,,受教育者个体的切实利益受到重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前两者的语境中,蕴涵着政府的责任,要求政府必须提供足够的机会以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而第三种则更加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此时,有相对充足的入学机会,关键是看个体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1962,年,马丁,特罗在,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一文中首次提出“大众高等教育”(,mass higher education,)这一概念。,(一)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的提出, 1972,年,马丁,特罗在,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明确提出了精英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三个阶段。,This crisis, both in Europe and America, marks the transition from one historical phas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another. In Europe,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from mass to universal,access to post-secondary education.,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 1973,年,马丁,特罗发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具体阐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精英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具体特征和内涵。,这一论文在,1999,年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表,外国教育资料,,1999,(,1,),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马丁,特罗本人及其他学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解读,1.,关于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分析框架主要依据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发展理论。,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增长率、绝对规模、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高等教育模式。”,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量的划分标准(,15%,以下,,15%-50%,,,50%,以上),马丁,特罗:,没有任何数学工具的支撑,或者说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它是我的一种想象和推断,是一种根据事实而进行的逻辑判断,是我根据自己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对当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形式的一种判断。数字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一定具有实际的意义,,5%,、,15%,、,50%,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别标准,他们并不代表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大众化的标准进行新的划分(相对于我们国家对进入大众化,15%,标准的迷信)。,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2.,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质的,10,个维度变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划分三个阶段是在说明,: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上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大众化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它具有预警功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是一个目标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对历史和现实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3.,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所在,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特罗看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预警,是大众化理论的价值所在,它提醒人们面对已经到来的大众化等问题,如何让应对和准备,。当我们忽视了大众化的预警功能,而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始终抱着了乐观的判断,也就忽视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潜在危机,从而降低了大众化理论的价值。(我国学者在理解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存在的误区:过分关注大众化的量化标准),3.,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价值所在,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提出的大众化是要说明高等教育规模在量的增加之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内部活动”要产生变化。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内部活动所发生变化的一种分析,,,他研究的视角是大学内部的活动变化,(,在特罗教授看来,大众化所引发的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的变化,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另外一个话题,并非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在特罗对大众化质的分析中,从专业到课程,从管理到质量,几乎涉及大学内部活动的所有方面和层次 。,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的发展阶段学说认为,,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遵循精英、大众、普及这三个阶段。,特罗提出这个理论的意图在于:由于入学者的急剧增加,以传统式“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制度,被迫进行变革。,特罗把这个变革的问题作为精英到大众阶段过渡的问题提了出来。,4.,高等教育是如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具体来讲,马丁,特罗认为,:“最先发生的变化是,学生数的增加几乎毫无例外地先于其他制度方面的变化。从这个特质上来讲,大概不可能有高等教育制度抢在规模扩张之前,为应对规模扩张而事先进行必要的改革。”,4.,高等教育是如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1973,年,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以美国的经验为基础,对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过渡问题进行了概括和预测 :(,1,)高等教育系统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将走同样发展的模式,;,(,2,)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都将与美国一样走同样的发展过程。,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根据这样的前提,马丁,特罗预测到“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扩大到能容纳同年龄人口的,15-20%,时,如果能完成这种扩大所需的制度方面的改革,其后还可以持续地发展,在学人数的比例不会有任何困难就可提高到,30%-35%,,甚至,40% ”,。,但是,在现实当中,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的比例在,20%,左右就处于低迷状态,并没有发生以美国同样的形式从精英到大众阶段的过渡。,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欧洲高等教育为什么没有出现像美国,这样的顺利过渡?,1978,年,马丁,特罗发表了,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美国模式与欧洲现实,一文,对,1973,年的观点进行了反思。特罗认为:以前没有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欧洲与美国有着的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这左右着中等教育制度结构、大学入学资格以及升学动机)、高等教育系统本身也不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市场原理的主导作用,构成系统的各高等教育机构常常为获得作为“顾客”的学生和研究人员而相互激烈地竞争)。,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当然,正如马丁,特罗特别强调的,“,从精英向大众、普及转变,并不是意味着前一个阶段的形式和模式必然消失或得到转变,。相反,事实证明,当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容纳更多的学生,发挥更加多样化的功能时,前一个阶段的模式仍保存在一些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一些新建的重要机构往往具有下一阶段的特色。,但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大众型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在继续起作用。,”,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是否还会存在?,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类型论”与“过渡阶段论”,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一)田野郁夫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类型论,日本学者田野郁夫补充修正了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观点,提出了高等教育制度类型论。在田野郁夫看来,以上这些因素(文化因素、教育系统因素等),的确很好地说明了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进而到普及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但是,美国模式与欧洲现实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为了完成到大众阶段的过渡,欧洲各国必须创设具有与美国“赠地学院”同样性质的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吗,?,中等教育系统必须像美国高中那样综合制化, 入学资格考试制度必须废除吗,?,还有,高等教育系统中必须带有市场与竞争的原理吗,?,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因此,他认为特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是制度类型论,即,根据高等教育制度类型的不同来设定过渡阶段的多条路子,。,正如特罗本人也感到并指出的那样,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结构与欧洲基本上是不同的,。在精英阶段中美国高等教育已经具有适应之后到来的大众阶段的承担者性质的、与传统型“大学”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即“赠地学院”所象征的美国式的大学。,与美国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欧洲,各国在接近进入大众阶段过渡时期的现在,还在为创设,传统型“大学”之外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而心烦 。欧洲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的时期,欧洲高等教育的传统是,中央集权,(,centralised,)或,政府主导,(,governmentoriented,)模式。在,50,60,年代,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首先还是,以精英大学制度的扩张形式来进行,,但是对这种传统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不能寄予它无限的扩张。,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具体到像我国这样的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发国家,潘懋元、谢作栩则提出了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论。他们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考察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认为在,后发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达到大众化阶段之前,必然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一“过渡阶段”存在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非均衡性以及局部质变推动总体量变的特征。,(二)潘懋元、谢作栩则提出了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论,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潘懋元、谢作栩看来:“我们认为,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前在我国风行的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切勿削足适履,用其理论来框定我们的发展道路与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后发外生型,的优势,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经验,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同时在总结我们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和充实舶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学说与理论。”,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两项研究的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就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而言,既有着共同的因素,但由于高等教育制度和文化的不同,其转变和过渡有着十分不同的模式和道路。,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三、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模式比较分析,(一)美国模式,1.,美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评估制度。,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行政管理权的下放,(州一级政府)和,全国相对统一的评估制度,。,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各州及各级地方政府或私人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的职权是十分有限的,其主要职责是按国会意图向各州分配教育拨款,以及向美国国内学生提供奖学金等。美国各州设有州督学或教育厅长,负责制订全州的教育政策,并领导所属机构在州内贯彻这些政策。私立大学由主办大学的机构遴选的校董会掌管行政权。公立大学校董会对决定本校的方针和各项规定,也有很大的自主权。,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美国教育尽管在行政管理上比较分散,但社会对学校评估的做法是相对统一的。学校要定期接受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取得被认可的资格。,美国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分成六大区域进行,各区成立地方性的大中学校联合,对该区的学校进行评估。审查的内容通常包括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质量、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经过较为全面的审查后决定某一学校是否被认可。 除对学校的评估外,对某些专业的课程也要经过专业评估团体审查和认可,有些专业领域,如医学、法律、牙医等,完成被认可的专业课程是领取执照许可的先决条件。,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2.,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二元结构。,美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性质上可分为私立和公立两类。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有质量很高、信誉很好的大学,不要只从私立或公立这个角度来判断学校的好坏。要判断一所大学质量,应该了解它的师资、课程及其历史等情况。,在办学层次上又可分为大学和学院两类。学院,(College),主要提供大专课程和四年制大学本科课程,分别称二年制学院,(Two-year college),或四年制学院,(Four-year college),。大学,(University),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府,往往会包括学院,(College),、研究生院,(Graduate,School),和若干专业学院,(Professional,School),,一所大学可以同时开设理、工、农、医、人、文和社会等学科的大学或研究生课程,有的大学,(,通常是州立大学,),本身是一个宠大的体系,分有许多不同的校园,(campus),。,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3,)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美国的大学是从英格兰、苏格兰、德国哪里继承其传统,并在基础上加上了“赠地学院”的这种突然变异。,美国的“赠地学院”也被称作,美国州立大学,。,1862,年,美国政府通过,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这些学院要在不排斥科学、经典学科和军事战术课程的前提下,教授与农业和工艺有关的学科。”这些学院由此被称为“赠地学院”。而在那以前,美国的大学都是私立的,而且只涉及法律、宗教等几门学科。,“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建立学科综合、系科齐全、容纳量比私立大学大,而且学费较低、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大学。”,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4,)美国模式,美国高等教育一开始就站在民主主义和综合制的理念上,提出把学问、职业教育和为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目的。可以说是他在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特征比例的很早以前,就是以大众高等教育为办学方向的大学。,因此,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的过渡显得极其容易。,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欧洲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当长的时期,欧洲高等教育的传统是中央集权(,centralised,)或政府主导(,governmentoriented,)模式。高等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高等学校属非盈利机构。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和购买者,负责举办高等教育事业,提供高等教育(后期包括私立大学教育)的经费和学生的学费,负责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及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等。高等教育机构从事非盈利事业,集中于教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大活动领域,无需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作过多的考虑和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学术自由受到崇尚,古典洪堡精神得到弘扬。,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1,)欧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欧洲高等教育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规模扩张。,(二)欧洲模式,在,50,年代至,60,年代,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首先还是以精英大学制度的扩张形式来进行。对这种传统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不能寄予它无限的扩张。在特罗看来,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欧洲各国不仅要进一步扩大精英大学的制度,而且还需要谋求大众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3,)欧洲高等教育市场化,。,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市场化就是引入市场机制,使高等教育具有市场性。,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高等教育市场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根据,OECD,的界定,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也不是绝对的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史密斯(,Smith D.,),下的定义令人深思,他认为,,“市场化是一种组织导向,把顾客置于决策过程的中心,它可能引发高等教育文化的转型”。,他把高等教育市场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高等教育从一种文化形态转向另一种文化形态,或者可以把市场化看成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文化重建。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确定顾客的需要,生产合格的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为各种各样的顾客和赞助者(学生、政府、雇佣者、企业、校友、捐赠者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这种新文化形态中,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的关系变成了提供者和需求者(购买者)的关系。,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汉斯,沃森斯塔,(,Hans J.J. Vossensteyn,)认为,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种高等教育走向分权化、增强竞争性和引入经营方法的趋势。它包括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更加直接的联系;促使生产者更加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向使用者收费和完全私有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4,)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市场化使高等教育机构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混合机构,”,(,hybrid organisation,)。在高等教育实践中, 高等学校除从事传统的教学科研外,还开展各式各样的合同教育和研究项目,来增加学校收入。用,凡,特威斯特和英特,威尔特,(,Van Twist &In,t Veld,)的话说,,“,它是这样一个实体,运作于公共和私有领域之间,履行着公共责任,从事各种商业市场活动,”,。它变成了政府机构和商业企业的一个混合体,与生俱来就有正负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被视为一个更加具有消费者倾向的、有效的、革新的组织;另一方面它容易朝着负面方向发展,引发一些社会和教育问题。,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4,)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机构,对高校这种混合机构的负面性及问题,政府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禁止;二是用立法的方法来规范。,凡,特威斯特等主张第二种选择,并提出相应的约束条件。,关于大学公共领域的条件包括,:公共任务教学和研究不容损害;学生不应该成为商业活动的牺牲品;大学作为公共事业机构的声誉不能受到损害;在大学的商业活动和主要任务之间应该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关于大学私有领域的条件包括,:与私营企业不允许存在不公平的竞争;对大学商业活动的性质及比例要有明确的规定;商业风险不应转嫁给纳税人。,大学的责任包括,:对公共任务负责;对商业活动负责;能对大学的商业活动和公共任务进行调控。,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5,)欧洲模式,欧洲高等教育市场化与其说是对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模仿,,不如说是解决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沉重负担和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种新的举措和尝试,。反映在理论研究上,欧洲教育专家们在争论中达成了如下共识:,高等教育市场化并非绝对私有化,而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市场只能称为准市场,而非完全市场;在市场化条件下,高等教育机构是一种混合机构,存在优缺点;学生在高等教育举办者心中的份量加重了,成为高教经费来源和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最后,市场化的高校需要一个合适的会计制度作为提高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1,)日本高等教育结构,(三)日本模式,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继美国之后具有成熟的大众阶段高等教育系统的国家。为什么日本能够先于欧洲各国,而且顺利地实现从精英到大众阶段的过渡呢?,田野郁夫,认为,日本的高等教育是由,大学与专门学校,这样两个层次,以官学和私学,这样两个类别组成的,具有,极其等级化的结构,。,数量扩大的主要承担者不是“大学”而是专门学校,而且是私立专门学校。私立专门学校不久就变成了私立大学,但是,这是一种以学费收入为经营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常常处于“饥饿”状态,常常不得不接受更多的学生,以谋求扩大数量规模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战前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结构在战后新的大学制度中仍被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田野郁夫,认为,日本高等教育特点及其独特性在于,,高等教育制度的僵硬性与等级性并存于一个系统之中、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方式上,。日本的高等教育由,400,多所大学和,500,多所短期大学组成。这些大学在教师和学生的质量、设施设备、教育研究水平、社会威信等各种资源方面具有多样性,并与此相对应地形成,有极其尖小的顶端与宽大的底部的金字塔状的结构,。,独特性在于金字塔的大学之间上下缺乏流动性,,而且,尽管规模急剧扩大以及不断进行制度改革,但是等级结构和形成这种结构的大学之间的排序在,20,世纪里基本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日本在大众化阶段所特有的制度的等级结构,在近代高等教育产生时期以及在精英阶段就已经有了这样的“雏形”,并在此后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强化和制度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2,)日本模式,马丁,特罗,的观点认为,从精英到大众阶段的过渡,为了使数量扩大顺利进行,须在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包含与传统型“大学”不同质的、“以大众高等教育为办学方向”的高等教育机构。,假如美国是“赠地学院”的话,那么,日本与其“在功能上同等的东西”便是“私立专门学校”或“私立大学”,。当然,日本这些谋求更多作为“顾客”的学生、与官立学校之间乃至在自身内部里相互竞争的私立学校,与美国相比是受制约的(但是“市场力量”还是起了作用的)。还有,日本的中等教育系统、入学者选拔制度以及社会阶级结构都比欧洲各国开放得多。,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都创造出独特的、非欧洲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阿什比,称之为“突然变异”的美国“赠地学院”和日本的“,(,私立,),专门学校”就属于这一类。与此相似的高等教育机构并非没有在,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各国存在。 但是,这两个国家的特点还在于,它们从一开始就作为与“大学”并列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确立其地位。,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我们也可以从高等教育一词的使用上,看出不同的国家对大学或高等教育的认识。欧洲各国在,19,世纪后半叶还尚未普遍使用,“,高等教育,”,一词,而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老早就普遍使用了,“,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一词。这两种非欧洲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前者在服务民众的这个,“,理念,”,方面,后者在不接纳更多学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的这个经营,“,现实,”,方面,都是开放的高等教育机构。毫无疑问,相对于,“,贵族大学,”,而言,它们构成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平民,”,部分。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大,只有通过拥有这种平民的但又是开放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来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有可能实现。,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四)中国模式,1999,年,6,月,15,日,-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会议强调,要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振兴教育事业,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这次全教会和,决定,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并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会后,教育部根据会议精神,实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了当年全国高校的招生规模。,1998,2002,年短短五年时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1%,增长到,15%,。单从这一数量标准上讲,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划分,我国逐步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过渡。,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1.,我国高校扩招战略实施,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乔治,拜迪,(,George Bereday,)基于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所作的经典研究提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有三个要点,:,第一,,,放开招生,,数量上迅速增长不会必然导致质量上的下降,只会在短期内出现质量问题;,第二,,,高校扩招人数不必与经济发展所能容纳的人数紧密挂钩,,因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会刺激各种就业岗位的持续增长;,第三,,,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开放性,即所有的人都需要终身教育,。就给各类人员提供受教育机会而言,与其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种平均主义的教育,不如说它是一种补偿教育。,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就第一、二点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在,1999,年之后开始了大众化的进程,但这一进程是在政府的控制和主导之下,尽管出现了大规模的扩招,但招生并未完全放开,还受国家计划指标的严格控制,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2003,年,4,月,2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以下简称“,8,号文件”)。“,8,号文件”出台,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各项相关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2.,独立学院的兴办与发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教育部,26,号令,,2008,年),什么是独立学院?,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独立学院发展概况,我国的独立学院本身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90,年代末高校扩招时,国家允许高校试办二级学院,这些二级学院后来大都发展成为独立学院,可以说是独立学院这一高校类型的前身;,在,2002,年,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的下限标准;,在,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8,号文件,按照民、独、优三项原则,规范和促进了独立学院的大发展;,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318,所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达万人,,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和生力军;,特别是在前年(,2008,年)教育部出台了,26,号令,独立学院的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对立学院的要求和发展目标。在新的形势下,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不是增加学院数量和扩大办学规模,而是内涵发展、健康发展、规范管理和提高质量,必须切实把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独立学院的评估与转设,同时,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教育部开始酝酿对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并特别强调独立学院自我评估时须把握好“三个符合度”:,(,1,),学院所确定的目标(学院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院实情的符合程度,;,(,2,)学院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目标的符合程度,;,(,3,)学院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自定目标的符合程度,。,独立学院的评估与转设,在评估过程中重点体现独立学院模式的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着力体现“六个独立”要求,,即“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独立进行财务核算”、“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文凭”和“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二是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即明确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并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体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规范了独立学院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五)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据比较分析,在国际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亦即高等学校注册生(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的统计方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研究生普通高校本专科成人高校本专科军事院校学历文凭考试电大注册视听生注册人数,折算系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系数,),/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 100%,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补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国际上,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1,、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趋势,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1.,不同国家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体制及文化传统不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也有所不同:,(六)小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同路径,(,1,)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公立高校,私立学校只占极小的比重。因此欧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也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而实现的;,(,2,)美国属于公立、私立高等教育混合型的体制,但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来实现的;,(,3,)亚洲的日本、韩国高等教育,75%,80%,是私立的,政府主要负责举办少数精英大学。其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来实现的。,(,4,)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早由政府启动,最早通过公立高校的合并、升格、扩招等手段,从,03,年之后招生扩招规模控制在,5%,以内,并开始规范、鼓励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的发展,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数量目标的实现;,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综述,2.,分析这些国外高校,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1,)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问题,许多国家没有解决好大众化与社会需求问题,存在“高教育低就业”、“毕业即失业”的现象;,(,2,)经费投入问题,一方面各国高教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能力却不断下降;,(,3,)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高等学校常常被西方政治家讥讽为“高投入低效益的机构”。,(五)小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同路径,在加希,沃利玛看来,大众化的主要成分不仅包括系统的扩张,而且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组织的复杂性,以及学术的差异性。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样意味着在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将会出现一种新的道德准则。,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3.,新的高等教育道德准则与秩序的重构,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四、,大众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四大理论主题,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从高等教育的“质变”目标或趋势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要处理好大众化的政策目标、制度设计、路径选择、评价标准等四大理论主题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积极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一,政策目标:平等与优秀,在马丁,特罗看来,高等教育的扩张以及由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变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既赞成不断增长又赞成高质量的教育这一两难问题。这一两难问题的形式及重要性在不同国家有很大差异,但是在高等教育系统不断发展的每一个发达社会中,这一两难问题在某些方面十分突显。,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克拉克,克尔持有与马丁,特罗同样的看法,克拉克,克尔认为:“在今天的高等教育内部,坚持传统和要求变革之间的争夺,以及在变革内部要求优秀和平等的争夺,每一方都在强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服务于和促进传统、平等、优秀,还是三者的某种结合?,在今天,从国家的立场看两者地位和关系,“公平和高质量教育这一对目标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有着深远和实际意义。无论在原则上或实践中,我们不能同意让一个目标屈从于另一个目标。”,这一对关系也就是人们经常讨论的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作为基本价值观的公平,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现代社会在基本制度建设安排方面必须以公平这样的价值观为基本的依据,不存在公平和效率谁优先的问题。,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另一方面,,从具体的政策制定角度来看公平问题,这涉及我们经常谈论到的“效率与公平”两难选择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公平归根到底是对现存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反映。当人们将现存经济关系与一定主体的需要、利益联系起来时,就必然要对这种关系作出价值判断,于是就产生了公平问题。,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认为,既要肯定市场具有一定的位置,保护效率;又要对市场加以约束,以保持平等。在他看来,平等与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它们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协调和妥协关系,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优先性。国家的作用就是在维持市场这一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经济政策来消除市场带来的不平等,以维护人们的基本权利,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克拉克,克尔谈道:“现在,高等教育的重大的挑战是必须把机会和能力这两个主题尽可能结合好,这就引导我讨论似乎在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那就是,趋同模式,的出现。”,但是,平等和优秀如何能够更加长远地共处呢?,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1987,年,克尔在罗马进行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既普遍入学又促进优秀”,21,世纪高等教育趋同模式,这个模式“既回应经济上很多方面对受过高度训练的劳动力的新的要求,又回应青年公民对更大的机会均等的新的需求” 。,21,世纪高等教育趋同模式,趋同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发达国家在经济、智力和文化领域展开比较普遍的竞争,同时人口总数中所有人或者至少多数人都对接受高等教育有着比较普遍的需求。既普遍入学又促进优秀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两者都不能偏废。,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克尔从实施普遍入学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与以优秀为目标的精英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辩证地论述了普遍入学与促进优秀之间的关系。在克尔看来,为了平等地满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实施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可能会损害精英高等教育的优秀目标。但是,实施普遍入学,让更多的人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也有利于从中发掘更多的才智。在高等教育中,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普遍入学与促进优秀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抗,但是如果采用的方法得当,我们可以弱化它们之间的矛盾,增进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克拉克,克尔:,“政体需要更大的平等,经济需要更大的优秀。平等和优秀虽然不是绝对对立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存在冲突。我们的任务是使它们尽可能的协调并相互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将为其做最好的服务,一些机构主要致力于发现和激励有才能的人,其他机构则致力于发展和提高这些被发现人的才智。”,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二)制度设计:处理好国家、市场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三角协调关系,从国家的立场看,,一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更多着眼于满足国家的需要。但从高等教育的体制上讲,特别是在大众化阶段,即便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整体仍由国家建构或控制,但高等教育未来的舞台将高度多元化,其发展协调模式也将多样化和动态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伯顿,克拉克,反对把大学与政府的协调过程过分窄化,只作为政府与大学双边关系间的一项功能,要超越国家与高等教育关系的双重性,突破简单两极化的分析方法,而尽量采用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为此,克拉克根据各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来分析政府、市场和大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具体来讲,他用高等教育协调三角(,the triangle coordination,)的结构来说明“政府,-,学术,-,市场”三角权力关系是三股影响各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方向的力量。,学术,市场,政府,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一篇题为,“大学协调的多种道路”,的文章中,,伯顿克,克拉克,呼吁,在传统的政治的与科层的协调模式之外,应该增加来自学术专业的和市场的模式。,他认为:“,政治性协调组织,的特殊功能,是要传达各种不同的公众利益,这些利益是由政府内部及外部的主流团体所定义的。科层式协调组织的特殊功能,是要把片段的部分组成一个正式的系统,并提供公正的行政。,学术寡头,的功能是保障专业自治,把学术工作及其标准的控制权交到那些长期投入且与学术最直接相关的一群人的手中。此外,,市场,的特殊功能在于站在内部员工、顾客及机构的立场,来增进及保护选择的自由,因而间接地促进系统的弹性及适应性。,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伯顿,克拉克看来,大多数的学术制度都有某种程度不一的协调成分在内,而每一种协调模式都有其优势、劣势,对某一制度而言,是正确的平衡,可能不一定适合于另外一种制度。,“政治的与科层的协调组织容易过度强调绩效责任,而容易忽略大学对弹性与创造性的需求;学术的协调模式可能专注于保护自主性,而未能回应大众的利益;市场力量的协调可能促进对社会需求的回应,而使得政府部门不必负责决定哪些学程或学校可以在经费紧缩的时候继续存活,但它可能使大学作为真理与知识的提供者的忠诚度打折扣。,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威廉姆斯(,Gareth L. Williams,)在,高等教育“市场化”,一文中提出,政府在大学与市场消费者之间扮演着动态的不同的角色:,三足鼎立(,competing claims,);,政府作为仲裁者(,state as referee,);,政府作为促进者(,state as supplier,);,政府支持消费者(,state supporting consumers,);,政府作为消费者(,state as consumers,),政府、市场与大学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具体来讲:,政府作为仲裁者(,referee,),主要是为保障高等教育供需之公平性;,作为促进者(,promoter,),主要是强化高等教育供需,甚至直接扮演供应者(,provider,)、支持性消费者(,supporting consumer,);,作为消费者(,consumer,),政府扮演独立买办者(,monopsony buyer,)的角色。,因此,国家、市场与大学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时代思潮而变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三)路径选择:多样化与特性化的协调统一,首先,,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必要性在于,:一是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规格、层次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同一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可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二是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三是国家的财力有限,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多渠道集资,才能实现大众化。要满足这些多样化需求,必须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其次,强调高等教育的特性化更有利于导向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特性化紧密相连,高等学校的特色是其质量的重要标志,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各个学校办出特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四)评价标准:注重需求导向与分类评价,根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立法管理、认证规范、评估监督、需求引导,等四个方面,是构成其整体运行机制的制约与调控力量,也是美国高等院校确立与发展的基本模式,它制约着各种类型、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共同运行轨迹。,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 。,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国教育部,特别强调:各高校必须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的需求,,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2009,年,3,月,齐涛厅长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2009,年,12,月,20,日举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也特别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具体来讲,各类高等学校都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要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要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下大力气深化改革;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总之,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行分类评估,体现多样化导向,,是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共同发展趋势。,而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等学校质量评估,,其定位和目标须放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