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title,Cliquez pour modifier les styles du texte du masque,Deuxime niveau,Troisime niveau,Quatrime niveau,Cinquime niveau,*,*,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中流砥柱,-教育技术学领域知名学者,戴维梅瑞尔,David Merrill,戴维梅瑞尔(David Merrill),教育家、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国际知名的教育技术学者。曾获得“杰出教育家”、“教育技术界1989年度风云人物”、“最多产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教育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等称号。,戴维梅瑞尔(David Merrill)是以加涅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进一步推进了加涅开创的教学设计研究,继续丰富了教育技术,尤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又是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公认的学术领袖,以ID2为基础,推进了教学设计的自动化研究,引领着教育技术研究不断走向统一。,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包括:“成分显示论”(CDT)、“细化理论”(ET)和“教学事务处理论”(ITT),并提出了ID2,被称为“ID2之父”。,主要观点,梅瑞尔(M.David Merrill)是当代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并始终坚持教学设计中的科学化、技术化路线,认为这才是教学设计研究之“正途”。由此观之,梅瑞尔更接近加涅,而与乔纳森相悖。他的理念:教学设计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种成份,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理解,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人工制品(artifact)。因此,科学家的职责在于理解和预测,而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工作是设计有用的人工制品并预测所设计产品的效能(performance)。研究则是借助适当的方法来检测以上的预测。教学设计的技术是应用经过证实的教学设计理论来开发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教学产品;教学设计的技术工作是要组织普通教师(或培训人员)开发教学设计的智能工具,并负责推广应用。教学设计的科学包含了理论和研究两部分,理论的作用是描述现象并根据已知的条件预测结果,有效的教学设计研究应该包括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一方面是寻找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必须对现实的教学过程进行原创性的考察研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体验,梅瑞尔提醒研究者,教学设计领域对于已有研究文献的查询经常会面临困惑:学术用语的不一致及多样性。他感叹教学设计领域尚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大多数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在盲目地跟着变化多端的市场跑,对新技术的狂热远远胜过了精心设计的科学研究。,教学内容类型,梅瑞尔的“目标-内容”二维模型,教学活动成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行为目标,教学目标的阐述,记忆事实,能回忆出事实,能写出、能描绘、能指定、能选择有关事实。,教学活动成分与学生能力对应表,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梅瑞尔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模型,他将教学目标的要求(希望学习者应达到的能力)和事实性内容二者结合,组合出十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成分。每一种教学活动成分和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正是“,成分显示理论”。,刘美凤,学者简介,刘美凤,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教育技术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获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指导教师为乌美娜教授,199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导师为顾明远教授,200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7年5月14日至5月30日赴孟加拉参加联合国学习共同体组织的“远距离教学设计培训班”,获结业证书;,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术任职、兼职,英国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通讯主编,中国教育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协会学术顾问,中国大连教育学院教师培训的客座教授,中国北京市宣武区“十五”课题顾问,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术顾问,电化教育发展大趋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学术研讨会(1995)论文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5.审稿人之一,现代教学技术丛书编委之一,发表的著作、论文、专著:,1刘美凤著,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入选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博士文库,2.乌美娜,刘美凤,张祖忻,章伟民,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3.乌美娜,尹俊华,刘美凤等,教学技术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4.师书恩,刘美凤等九人,教育技术教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5.乌美娜,刘美凤,金建梅,现代教育技术,大连: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6.译著:英国教育大百科-教育技术分册(70 万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3,7.顾明远主编,教育大百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技术分册 13 个词条约 5 万字,论文:,1.刘美凤,“让我们的教育方式与信息社会相协调”,中国教育报,2007-9-21(6),2.刘美凤,王春蕾,徐恩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必要性及其评判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8-33,3.刘美凤,“公开共享参与合作发展-2004MIT&CORE OCW 国际论坛综述”,中国远程教育,2004(11):5-11,4.刘美凤,“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比较教育研究,2004(8):33-37,5.刘美凤,“论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来源”,开放教育研究,2004(4):15-18,6.刘美凤,乌美娜,尹俊华,“论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与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7(2):10-15,7.刘美凤,乌美娜,“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例谈”,教育传播与技术专刊,1995(1):19-23,8.乌美娜,刘美凤,“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简介”,教育传播与技术专刊,1994(2):36-38,学术交流,1997年8月至11月在香港岭南大学从事教师教育的项目研究;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在美国印第安纳教学系统技术系做访问学者,指导教授为C.M.Reigeluth博士。多次应邀参加香港AECT和美国AECT年会,并做大会嘉宾讲员或分组报告。,获得的奖励、荣誉称号,论文:“信息技术在国外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获北京高校电化教育协会一等奖,“论普通高校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与发展”获中国电教协会论文优秀奖,教材:教学设计获1995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课题:新信息技术在全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研究,获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成果教育类 教育部 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一等奖,个人:2006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本科教学优秀奖,1998 年获第四届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优秀青年教师三等奖,承担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正在进行的课题,2007.8-2008.12“国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动与中国行动对策研究”系教育部APEC教育研究项目,2007.1-2008.8“教育技术学名词审定”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006.12-2010.12“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2006.1-2007.12“分布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2005.1-2009.1“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教育技术师资高级研修班规划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完成的课题,2007.1-2007.10 国资委“国有企业远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体系”项目 国资委出资人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培训的课程体系设置,2005-2007 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双语教学教改项目,2005.10-2006.1“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1-2005远程教育项目终期评估”,2005.7-2006.3“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前沿动态发展研究”,2003.10-2007.7“北京市中小学教学资源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指导原则的研究”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办重点课题,2003.3-2003.12“标准适用性评价方法及技术标准适用性评价数据库的开发”,2003.1-2006.12“教育信息化与网上教育的比较研究”,2002.6-2006.3“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系全国“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02.6-2005.1“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系全国“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2002.6-2005.1“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定位问题的研究”系全国“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2002-2003.5 主持教育大百科教育技术分册的翻译工作,2001.12-2003.3“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国际比较研究”,2001-2003“教学设计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项目”,2001.12“少儿IT短期培训项目”与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1998-2000“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训练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1998.6-1998.12“教育电视软件开发过程和使用效益评价”,1998.7-9“对内蒙古儿基会项目县中期审评的个案研究”,1997.7-2001.6“发展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系全国“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996-1997“中国高等院校电化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1995-1997“新信息技术在全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1990-1995“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系全国教育规划“八五”课题的子课题,黄荣怀,生平,黄荣怀,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于湖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5月之前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现任院长余胜泉),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教育技术和知识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已完成或在研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63计划课题、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劳动部等省部级课题、北京市教改和规划课题3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本,论文,黄荣怀,多媒体创作工具与创作模式,97全国多媒体应用大会论文集;,黄荣怀,多媒体教育网络的设计与开发,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5月,广州;,黄荣怀,彭珠,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9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8年6月,香港;,Huang Ronghuai,Chen Xinghuo,Liu Quanbo,Creating Web-based Opening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Proceedings of ICCE98(1998),Vol.1,67-72,北京;,黄荣怀,张玉洁,基于网络的协作型教学系统模型,99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9年6月,澳门;,黄荣怀,以系统论辨正的观点看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99年第5期;,黄荣怀,CSCL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99年第6期;,柳泉波,黄荣怀,,何克抗,,智能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第8期;,黄荣怀,曾兰芳,协作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培训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10月;,黄荣怀、罗晓春、陈士琛,关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及应用策略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11、12期;,黄荣怀、刘黄玲子,用系统方法阐释协作学习,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1期;,黄荣怀,关于协作学习的组态结构模型研究,2001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