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3,章 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3,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3,2,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3,3,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3,1,1,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因,3,1,2,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3,1,3,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弊端,3,2,1,改革的历程,3,2,2,前期的改革举措,3,2,3 1998,年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3,1,1,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因,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总特点是国家统包统管,高度集中统一,这种管理体制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形成的经济根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形成的政治根源,认识误区是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形成的思想根源。,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国家贫弱,所办的公共事业十分有限,外国教会、商人和私人基金会等组织或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也没有包办所有的公共事业,当时还存在着不少的私立私营事业机构,如私立学校、医院、诊所、私营报业、电台、书店、个体艺人等等。随着经济重建工作的开展,为了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极为有限的资源,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公有化措施,迅速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与此相伴随,原有的私营事业实现了国营化。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控制了所有社会资源,包括人权、财权和物权,使社会的空间异常狭小,私人或其他社会团体不可能自办公共事业。由于经济控制权的高度集中,中央政府就成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唯一主体,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生产活动,直接控制社会生活。除了包办了商企业外,也包办了一切公共事业,于是,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等都成了政府的统管范围,导致政事一体化。,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争的废墟和脆弱不堪的国民经济状况,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新中国,仍是个崭新的课题。我们既无经验,又不能在旧体制和西方国家管理模式中取舍,借鉴,惟有在总结解放区管理经验和军事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苏联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政治系统对经济和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控,中央政府不仅建立强有力的政治管理机构以履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而且建立了强大的经济职能机构,全面控制经济活动,还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事业职能机构,直接举办公共事业。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充当着公共事业所有者或举办者、行政管理者、经营者等多种角色。公共事业部门成了政府的附属物。事业管理行政化,政府主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条例、指令性计划等行政手段管理公共事业,高度集中统一,事业单位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具有与行政部门相同的财务、人事、社会福利等管理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被界定为“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事业单位被认定为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但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服务,为改善社会生产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服务,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既不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又不具有实行政治统治和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这种非经济性的定位,将公共事业活动完全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使之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而政治化的描述又将公共事业视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使之与政治活动逐渐靠拢。随着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升级,上述的认识逐步得到强化。从而为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总之,中国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高度政治化的背景下,单一而又集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谢谢听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