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壳概述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3810431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 页数: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地壳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章地壳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章地壳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 地壳概述,第一节 地壳在地球内部结构中的位置,一、利用地震波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直接观察深度有限,最深矿井,3,公里,最深钻孔,12,公里。用地球物理方法如重力、磁力测定、热力学、天体行星比较及室内高温高压试验进行间接观察。,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波情况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地震波,地球内部传播的一种弹性波可分为:,体波:地球体积中传播,面波:地面和地球内部分界面上传播,体波又可分为纵波(,P,波),质点震动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S,波)质点震动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地震波在介质内传播有两 大特点,首先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第二固体中纵横波都能通过,液体中横波通不过。纵横波在介质中通过的性能与介质存在状态有关。地震波的传播与光波类似,遭遇波速不同界面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如果地球为均质弹性体,地震波朝所有方向都直线传播且任一方向深度速度都应相同,但实际测量结果地震波沿弯曲途径传播,且不同深度传播速度不同,说明地球并非一个均质体。,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两处有明显变化,说明在该处上下物质成分或状态有变化。,纵波速度从,6.47.6km/s,突变至,8.1km/s,发生在平均深度,33,公里处,在这里是地壳与地幔分界处。,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故该分界面又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第二分界面平均深度,2900,公里,纵波由,13.64,公里降至,8.1,公里,横波消失,该面在,1914,年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以后就命名为古登堡面。,康拉德面: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深约,20,公里左右。,雷波蒂面:上地幔与下地幔分界,深约,1000,公里左右。,另外内核和外核分界面深约,5000,公里左右。,二、地球的内部结构,从波速不同纵横波通过的性能差异,说明地震波所通过的介质状态有很大差异,通过震波研究及室内实验有了概略了解。,1,、地壳,地球表面是一层外壳厚约,570,公里不等的固体层,它的表面为常温常压层,在底部增温至,4001000,度,压力为,9000,个大气压(每增深,100,米增加,27,个大气压)。,地壳表面平均密度,2.65,克,/cm,3,,底部,2.99cm,3,。地壳总重量,2.65,克,x10,19,吨,占地球质量,0.8%,。,2.,地幔(又称中间层),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处,在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占地球体积,83.4%,,质量的,2/3,,约,4.05X10,21,吨 。,A.,上地幔:从地壳至,900,公里(曾称榴辉岩层),密度,3.5,克,/cm,3,、温度,20003000,度。,一般认为上地幔为固态,但在,50250,公里范围有一低速层,推测为放射性物质集中蜕变生热后产生高温异常,形成潜柔性塑性层或局部呈熔融状态,形成移动和对流,给上覆岩石圈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板块学说的兴起对地幔对流也有假设研究。特别是中、深源地震,震源都发生在上地幔中,火山活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皆可能与此层有关。,B.,下地幔:距地表,10002900,公里,曾称金属层或硫化物,氧化物层,平均密度,5.6,克,/cm,3,;温度,30004400,度;压力为,140,万个大气压,富含铁,与上地幔相比,FeO,与,MgO,之比,上地幔为,1,:,10,,下地幔,1,:,3.3,。,根据以上观点,本部分主要有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组成,铬、铁、镍成分显著增加。,另一观点称该层物质并非金属层,是硅酸盐物质在强大压力下形成的致密物质,化学作用向深处减弱故又称退化学作用带。,上下地幔地震波传播的共同特点纵横波都能通过,传播速度超过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认为地幔硬度比钢大应属固态物质,也有认为是固、液、气、等离子四态的复合体。,3,、地核,2900,地心,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半径,3500,公里,体积占全球,16.6%,;质量占,1/3,;温度,50006000,度;压力为,360,万个大气压。根据地震波变化状况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外核:,29004700,公里,密度,10.5,克,/cm,3,,横波消失不能通过,推测物质状态为液态。,内核:,5100,公里,地心,密度,1617.9,克,/cm,3,,纵横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应为固态。,地核的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长期来是有争议的问题,由于横波不能通过认为地核物质接近液体,也有人认为大概是固体。,地核的成分有人认为由铁和镍组成,类似于铁镍陨石成分为“铁镍地核说”。也有人认为地核物质也是硅酸盐,在高温下原子,结构遭破坏,各元素中电子游离出来如原子核融于电子中既具有很大的密度又具良好导电性,成为有金属特性和液体特性的物质,称为压力电离现象,物质状态称超固态。组成地核物质的原子遭到完全破坏,不存在电子交换化学特性,丧失一切化学作用性能为无化学作用带。,近来提出更新看法,以前无能力进行超高压试验,在,500,万大气压下并不产生硅酸盐金属化,即压力电离现象,故对上述硅酸盐金属化假设提出怀疑。综上所述,地球内部结构成层,成数个同心圈层状层层重叠。地壳厚度与整个地球相比只是薄薄的一层,不到,1%,,但与人类生活及生产关系密切,因此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