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ppt课件:第13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上传人:91274****mpsvz 文档编号:243807353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ppt课件:第13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0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ppt课件:第13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0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ppt课件:第13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考第一轮复习,单元,13,阶段,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核心内容,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均以失败告终,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单元主旨,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考题序号,考查内容,命题视角,考查热度,2018,全国文综,3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苏联七年经济计划为背景材料,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材料,解读信息的能力,2017,全国文综,3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考查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016,全国文综,34,斯大林模式,工业化成就,以西方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为背景材料,考查正确阐释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2015,全国文综,3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以苏联1930年与1931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对比为背景材料,考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2017,全国文综,34,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以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高频考点,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点、影响和调整;二战后的苏联建设和改革;等等,命题特性,近几年全国文综卷主要考查与斯大林模式相关联的主干知识,基本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选材多样,情景设置、命题角度新颖。试题一般为第34题,充分体现了对考试大纲的落实,凸显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渗透,注重考查内容的纵横向比较,提升材料处理能力要求,有一定难度。如2018年全国文综卷第35题考查了二战后苏联经济建设、2017年全国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2016年全国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下工业化成就、2015年全国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2017年全国文综卷第34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改革等,其他省市试题也大多涉及斯大林模式,备考启示,从这两年全国卷及各单独命题省市的命题导向看,试题体现了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概念及历史核心素养等的有意渗透。因此,在备考时应注意:(1)注重夯实教材基础知识,要重视对相关历史阶段特征、历史概念名词的认识和理解。(2)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斯大林模式的分析和理解,要放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掌握历史的判断方法、标准。(3)注意与中、美等国相关政策、制度、改革等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性学习,拓宽理解的广度和深度。(4)要注意加强对图片等材料解读技巧、分析能力的训练,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改革部分的内容这几年涉及较少,今后复习时仍值得注意,解析,1.(,2018,全国文综,III,,,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考点,1,“,斯大林模式”,解析,由材料中七年经济计划的规定可知,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仍以重工业为中心,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马歇尔计划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七年经济计划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七年经济计划的任务目标,未涉及国家对经济控制的程度,故D项错误。,2.(,2015,全国文综,II,,,35,)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解析,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取外汇发展工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B项错误;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D项错误。,3.(,2017,全国文综,III,,,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答案,A,考点,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据材料中“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赫鲁晓夫为了改善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促进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维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并非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这与消除城乡差别无关,C项错误。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在斯大林时期开始推行的,这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主题一,从科技转化程度认识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情境再现,】,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 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C.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专家解读,解析,答案,C,【专家解读】,读史技法,史料主旨,苏联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提取信息,“,20世纪7080年代,”“,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周期长,”,解读归纳,苏联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应用率低、周期长;科技难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素养连线,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本题中苏联的新科技属于生产力,计划经济体制属于上层建筑,苏联科技难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说明科技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可见题干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考查,其他方面,时空观念认为,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相联系的,要求按照时间、空间构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本题要求根据题干,“,20世纪7080年代,”,(时间信息)、,“,苏联,”,(空间信息),对苏联的科技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分析当时苏联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体现了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解析,苏联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比重很大,可见苏联并没有忽视技术革新,故A项错误;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也会推动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故B项错误;苏联新技术从研究到运用转化率低、周期长,主要是受到苏联体制的严重制约,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使得研究成果的转化缺乏动力,故C项正确;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只是表面原因,故D项错误。,【,视角出新,】,下图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的体制弊端日益严重,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C.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D.“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解析,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国家经济下滑,改革失败,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故B项错误;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是影响苏联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情境再现,】,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主题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基本认识,史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摘编自列宁论合作社,史料三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史料一,分析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2)据史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3)据史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后产生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史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专家解读,解析,答案,【专家解读】,读史技法,史料主旨,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二:新经济政策 史料三:“斯大林模式”,提取信息,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史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合作社的巨大意义”“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史料三:“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解读归纳,史料一: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史料二:运用非公有制经济即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史料三: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是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素养连线,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本题要求在阅读理解三则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史料二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史料三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进行概括归纳,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其他方面,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本题要求根据以上史料,简要说明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就是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考查,解析,第(1)问第小问根据史料一“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概括;第小问根据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可以判断。第(2)问第小问根据史料二“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合作社的巨大意义”“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可概括得出;第小,问根据史料二“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小问根据史料三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来组织答案;第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农民、农业以及国民经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小问综合三则史料的教训或弊端可以从市场、农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得出认识。,答案,(1)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2)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3)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实际水平。,(,2018,福建厦门高三期末质检,)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的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A.农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B.经济政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C.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苏联民众,B,解析,答案,【,视角出新,】,解析,材料中的饮酒与俄罗斯农民的道德水平无关,故A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历经了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政策,农民可以支配的粮食非常少,故无法手工酿酒,故B项正确;法西斯侵略苏联是在1941年6月后,故C项错误;经济大萧条没有波及苏联,故D项错误。,历史时段,单元线索,历史特征,十月革命后到二战爆发前,苏俄经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斯大林模式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虽历经改革但收效不大,最后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虽历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但积重难返,最后解体,主线一,比较苏联斯大林模式与美国罗斯福新政,1.相同点,(1)共同的特色: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斯大林模式以国家力量主导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而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力量仅仅是起到弥补自有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缺陷的一种辅助性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依然是自由市场经济。,(2)形成或实施的时间相同:20世纪30年代。,2.不同点,(1)目的:前者加速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后者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克服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动力。,(2)根本原因在于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制度不一样。美国是成熟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体制已经成熟完善;而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以更强大的力量参与国际竞争。,(3)效果:前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很多弊端,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后者使美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并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带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和“滞胀”。,(4)实质:前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后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自我调整。,(,2016,全国文综,II,,,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真题训练,解析,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4年以后”可知时间为1932年,苏联国内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正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工农业产值严重下降,所以选B项。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会出现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没有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主线二,回忆录类私人文件的史料价值,回忆录、自传、自述(自序)、自订年谱是一类性质相同而各有特色的私人文件,一般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首先谈回忆录包括自传、自述(自序)、自订年谱,以下统称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其次谈它的缺陷和局限性。,1.回忆录的史料价值,从内容看,回忆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以个人为线索,多涉及作者所处的时代;另一种主要谈个人,以及所处的时代。这两种回忆录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都有“知人论世”的史料价值。本文不从文体上按回忆录、,自传、自述(自序)、自订年谱分别叙述,而是把它们当作同一类史料处理,说明时不拘一体。,以个人为线索,多涉及时代各个方面的回忆录,这种回忆录的价值在于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作者个人,还可以更多地了解作者生存时代的各个方面。,(1)一些回忆录记载的政治方面的内容可用作史料。,(2)涉及政治某一方面的,如贪污黑幕。,(3)一些回忆录记载的经济方面的内容可用作史料。,(4)一些回忆录,除经济史料外,还可用作社会、文化方面的有用史料。,2.回忆录的缺陷和局限性,(1)事后追忆以前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回忆录之类不可能是对回忆对象的丝毫不差的再现,错误是常常发生的。,(2)回忆录总是经过筛选的,残缺不全的。后来回忆的东西,只可能是作者当年经历的一部分,有些被记住了,有些被遗忘了。记住的东西,未必都是重要的;而被遗忘的东西,也可能是重要的。记住什么,遗忘什么,情况十分复杂,因人而异。,(3)回忆录不单单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掺杂了现在(即写回忆录时)的看法、思想和感情,既有过去的成分,也有现在的成分,不可认为作者回忆的纯粹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回忆,不可能全是单纯的叙述,必然还有一些对既往的诠释。诠释的部分就更含有现在的成分。,(4)回忆录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回忆录既然是个人性质的,主观性就必然存在。了解这一点,不仅不妨碍我们使用回忆录,反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利用回忆录。,(5)一些回忆录有扬己贬人的缺点。,总之,我们应当使用官私多种类型的史料,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综合,或许可以接近历史的真相。,(,2017,全国文综,II,,,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答案,D,真题训练,解析,“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均带有主观性,无法判断哪个可信度更高,B项错误。不能以版本的新旧作为判断接近历史真相的尺度,C项错误。,1.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下列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要优先发展重工业,B.强调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C.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D.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解析,答案,C,预测押题一,实践出真知苏联模式的探索,解析,材料并未强调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故B项错误;根据“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以看出材料不仅强调要发展工业,为其提供必要的货币,还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故D项错误。,2.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B.工业发展快导致农业严重滞后,C.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D.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解析,答案,D,预测押题二,以图证史苏联的工业化,解析,上图反映出从1928年到1952年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印花布和砂糖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A项错误;工业发展快与农业严重滞后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上图反映的是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拉得越来越大,而不是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故C项错误;上图中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拉得越来越大,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实施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和原料的结果,牺牲农业来支持发展工业,故D项正确。,3.“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是()。,A.允许部分企业私有化 B.全面恢复私有制,C.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D.禁止私人贸易,解析,答案,A,预测押题三,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私营企业出现,全面恢复私有制、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禁止私人贸易均不符合史实,故B、C、D三项均错误,A项正确。,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相同点,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作用:巩固了政权,不同点,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资极度匮乏,外来干涉被打退,但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目的,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单一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影响,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二、苏俄(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探索调整,主要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义务劳动制,(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新经济政策,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商贸: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和集体所有制,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等等,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上,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措施,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1975年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开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延时符,谢,谢,观,赏,编后语,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一、释疑难,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二、补笔记,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后复习,30,分钟。,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2024/9/30,thank you!,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2024/9/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