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上传人:ra****d 文档编号:243748967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86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5/10/25,#,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内容摘要,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本章内容简介,本章从介绍聚落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开始,介绍了城镇标准,对城市化及逆城市化做了深入的机制探讨,认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开展阶段;重点对城市及其城市地域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和城市地域结构开展动力及其模式分析。最后分析了城市体系等级规律并介绍了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开展,一、城市与乡村,二、起源与开展,三、城镇标准,一、城市与乡村,一 城市,二 集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农村聚落;分散型农村聚落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活动型村落:无固定地点、无固定居住地。,特殊类型:如,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经营性农场。,一 城市,概念: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因而不同学科对城市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地理学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体系类型,城市类型,行政城市,首都、税收城市,防御城市,要塞城市、驻军城市、海军城市,文化城市,大学城市、教堂城市、艺术城市、朝圣城市、宗教城市,生产城市,加工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采集城市,运输城市、贸易城市,娱乐城市,疗养城市、旅游城市、度假胜地,表为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的分类:,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城市,二、起源与开展,一西方城市的开展,西方城市开展始于希腊,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开展。,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开展上重要的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阔地区。,文艺复兴后,君主王朝为了表达其权威,往往把首都建筑和建设作为其权威的表达。,工业的开展,铁路的出现,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随着人口增加、城市的扩大、工业的开展、小汽车增加,城市问题出现,如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了郊区化。,二中国城市的开展,1.古代城市的开展,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分为内 外城。,鸦片战争后,我国的城市出现新的变化,城市偏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不平衡状态,反映了其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开展,第一阶段为初期开展阶段,时间为1949-1960年,随着经济的开展,城市化水平略有上升。,第二阶段从1960-1977年,由于经济困难和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经济缓慢开展和停滞状态,对城市开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三阶段从1978-199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开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开展速度也是空前的。,三 村落的开展,1.原始的居住地,2.古代村落,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开展,4.现代村落的开展,经历以上四个开展阶段,三、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城镇的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1.按居民点到达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二 我国城镇建制设置,1.城市,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2聚居人口缺乏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城镇。,2.镇: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做了调整,新规定如下:,1但凡县级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效劳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遥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按照第二条适当放宽。,4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随缺乏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第二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根本概念,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的机制,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城市化的根本概念,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二、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的城市化,四逆城市化阶段,1.,城兴地区的城市化,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生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1.,土地利用集约化,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3.,城市网络化,三、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开展是城市化的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开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开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开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兴旺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1.有方案逐步开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开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开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1.在利用河流方面,2.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內港,3.制高点和隘口,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1.城市与水运的关系,2.城市与陆运的关系,3.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一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特点是:力量大、突发性。,二地形与城市,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十分密切,一般来说,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的分布,如热带地区。,三)气候与城市,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城市的小气候对城市开展有重大影响。,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考虑取暖、防冻等,四水资源与城市,城市开展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关系密切。,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五城市的生物环境,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既是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三、城市地域结构开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集聚力就是向心力吗,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那么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效劳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2.离散力: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其次是社会条件方面。,3.摩擦力: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开展、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二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在,1929,年提出。,2.,扇形模型,: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3.,多核模式,: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与,1945,年提出。,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二、城市景观与感知,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概念,定义: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结构。,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那么,由奥尔巴哈于1913年提出,公式为:,Pr=P1/rq,式中:Pr为r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q为常数,2.首位城市法那么,由杰佛逊于1939年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体系。,三农村聚落体系,定义:农村聚落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特点: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那么越少。,二、城市景观,一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其次,城市景观往往与著名的建筑相联系,该建筑也就成为该城市的标志与象征;,第三是城市的格局;,第四是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二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课后作业:,1.,论述逆城市化现象。,2.,深入分析地质环境、地形、气候、水资源、生物与城市的关系。,3.,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回首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