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基础知识药理学第一节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747258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13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师基础知识药理学第一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药师基础知识药理学第一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药师基础知识药理学第一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辑标题,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药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生理学,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z),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和肌细胞的收缩。,(z),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Z,),:,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z),(一)单纯扩散,(,Z,),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即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质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运动。属于被动转运,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物质容易通过,如乙醇,尿素,水分子,,O,2,等,特点:高浓度,低浓度,不耗能,(z),(二)经载体和通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Z,),带电离子和水溶性分子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属于被动转运,特点:高浓度,低浓度;不耗能;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改变,经载体蛋白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重要营养物质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特点: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z),经通道蛋白的易化扩散:溶液中的,Na,+,等带电离子借助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特点:通道蛋白功能状态可以改变;通过,“,闸门,”,进行调控;有选择性,a:,电压门控通道(,Na,+,、,K,+,、,Ca,2+,通道),b,: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ACh,受体离子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听毛细胞离子通道),转运结果:电化学势能平衡,(z),(三)主动转运,(,Z,),由离子泵和转运体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带电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介导的膜蛋白:离子泵【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普遍为钠,-,钾泵,即钠泵,也称,Na,+,-K,+,-ATP,酶;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细胞外,将,2,分子,K,+,移入细胞内;,1,、维持细胞内高浓度,K,+,;,2,、为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3,、造成的膜内外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基础;,4,、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z),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逆浓度梯度或者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钠泵分解,ATP,时在膜两侧建立的,Na,+,浓度势能差,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机制:一种称为转运体的膜蛋白,利用膜两侧,Na,+,浓度势能梯度完成的跨膜转运,a,:同向转运,即被转运的物质与,Na,+,都向同一方向运动(葡萄糖在小肠黏膜重吸收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b,:反向转运,即,被转运的物质与,Na,+,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细胞普遍存在的,Na,+,-H,+,交换和,Na,+,-Ca,2+,交换,),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L,),调节机体内各种细胞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地增值及分化,协调它们的代谢、功能和行为,主要通过细胞间数百种信号物质实现,信号物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路径:,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L,),(,1,),G-,蛋白偶联受体(由一条肽链组成的具有,7,个跨膜,螺旋的膜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根据效应器酶以及胞内第二信使信号转导成分不同分为:,受体,-G,蛋白,-Ac,途径:激素(第一信使),受体,G-,蛋白偶联激活膜内腺苷酸环化酶(,Ac,)(,Mg,2+,作用下),ATP,转变成环磷酸腺苷(,cAMP,);,cAMP,(第二信使)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催化细胞内多种底物磷酸化生物效应(细胞的分泌、肌细胞的收缩、胞内酶促反应),受体,-G,蛋白,-PLC,途径:胰岛素等膜受体,G-,蛋白偶联激活膜内效应器酶,磷脂酶,C,(,PLC,)磷脂酰二磷酸肌醇(,PIP2,)分解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IP3,(第二信使),Ca,2+,入胞与钙调蛋白(,CaM,)结合激活蛋白激酶,促进蛋白质磷酸化;,DG,(第二信使):特异性激活蛋白激酶,C,(,PKC,),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L,),(,2,)离子通道型受体(受体蛋白本身也是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快速开放,离子跨膜流动突触后膜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改变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转导,(,3,)酶偶联受体(一种跨膜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受体: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大部分生长因子、胰岛素、部分肽类激素通过该类受体进行跨膜信号转导,激素与受体结合膜内区段上的,PTK,激活,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级联反应相应生物效应,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与配体(心房钠尿肽)结合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GTP,环化,生成,cGMPcGMP,结合并激活蛋白激酶,G,(,PKG),底物蛋白磷酸化信号转导,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Z,),(,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定义: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是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以细胞外电位为,0,,绝大多数细胞静息膜内电位为稳定,的负电位。,产生条件: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膜内外,Na,+,和,K,+,的不均匀,分布;,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具有一定的通透性,静息电位就相当于,K,+,平衡电位,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Z,),(,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定义: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如果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能触发膜电位发生可传播的迅速波动,称为动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由上升支(即去极相:膜内电位从静息电位的,90mV,去极化达,+30mV,)和下降支(即复极相:膜内电位迅速从,+30mV,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组成,两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产生机制:上升支的形成:阈刺激少量,Na,+,通道开放,去极化达阈电位大量,Na,+,通道开放,Na,+,迅速内流快速去极化膜电位迅速升高至,Na,+,内流动力(,Na,+,浓度差和静息电位差)与阻力(由,Na,+,内流形成的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差)达到平衡内流停止达到,Na,+,的,平衡电位,下降支的形成:由于钠通道为快反应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随后膜上的电压门控通道开放,顺浓度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4.,肌细胞的收缩,(,Z,),(,1,)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由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特殊分化的终板膜构成,动作电位传到运动神经末梢,接头前面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末梢内,Ca,2+,浓度升高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突触小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将小泡中的,ACh,以量子式方式,释放到间隙,,ACh,与终板膜上的,N,2,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并使之激活,,终板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4.,肌细胞的收缩,(,Z,),(,2,)骨骼肌的收缩,胞质内,Ca,2+,浓度升高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原肌,凝蛋白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横桥头部构象改,变横桥摆动,细肌丝向肌小节中间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Ca,2+,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钙浓度降低,肌肉舒张,4.,肌细胞的收缩,(,Z,),(,3,)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定义: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兴奋与胞内机械性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肌细胞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激活横管膜上的,L,型,Ca,2+,通道;,L,型,Ca,2+,通道变构,激活链接肌浆网膜上的,Ca,2+,释放通道,释放,Ca,2+,入胞质;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2+,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兴奋,-,收缩耦联因子是,Ca,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