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总复习生物必修三523

上传人:kfc****60 文档编号:243736812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考总复习生物必修三523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人教版高考总复习生物必修三523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人教版高考总复习生物必修三523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生物,高考总复习人教版,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根底知识,自我纠查:输入传递转化散失光合作用生产者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逆转循环流动逐级递减逐级递减10%20%能量由低到高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O2 含碳有机物CO2全球 循环 同时进展,能量的载体生物群落无机环境,小思考:食物链上每一个营养级把从前面一个环节获得的能量大局部用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把一小局部传给下一营养级。因此前一营养级的能量只能维持后一营养级少数生物的需要,一般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缺乏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需要,所以一个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小讨论:可尽量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1,能量流动的内容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1)能量流动的源头:太阳能。,知识热点,相关生理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能量流动的起点: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场。,上述(1)(4)可表示为:,即能量变化形式为:,光能,化学能,热能,而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即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从一个种群流动到另一个种群时,需考虑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多方面的能量值,以某动物种群B捕食种群A为例,可用以下图表示:,当种群B再被C捕食时,仍按上述途径进展,依此类推。现将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时的分流情况总结如下:,由以上分析看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能10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是:一、自身细胞呼吸消耗一局部;二是流向分解者一局部;三是有一局部未被利用。,3生态金字塔的类型与含义,不同的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表达。,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含义,各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每一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总质量,”,形状,特点,呈正金字塔形,一般呈正金字塔形,一般呈正金字塔形,类型,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消耗和散失,故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变化,如下图,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如下图,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和“生物量均可能出现反例。,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置状况。如人工鱼塘中生产者的能量未必比消费者(鱼)多。天然生态系统那么必须当能量状况表现为金字塔形状时,方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同于“尿液中的能量。前者应归于上一营养级,是未被该营养级利用的能量(含在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80%90%中);后者那么归于该营养级,是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中的一局部(含在上一营养级传递来的10%20%的能量中)。,【例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的体内,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的体内,D流入到狐的体内,解析:,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兔的摄入量兔的粪便量,因此,B项中的能量去向并非来自于兔的同化获得能量。,答案:,B,评析:此题考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变式1:以下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展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本钱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为蓝藻提供了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并未涉及能量流动问题。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且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A、C、D均可以利用能量流动规律分析。,答案:,B,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进展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该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P、S等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也不是单质,而是C、H、O、N、P、S等元素。,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根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循环的过程:无机环境生物群落。,2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物质可被反复利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3实例碳循环,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展,传递形式为有机物。,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增高,是形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比较,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无机物,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往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联系,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图示,提醒: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例2】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D、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解析:,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箭头指向、可以确定是生产者,因为生物群落总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由于生产者联系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所以确定为无机环境。然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为分解者。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和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之间是以有机碳的形式传递的。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是消费者并不参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产者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和分解者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它们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答案:,C,评析:此题考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变式2: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根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可知,此题的A、B、C选项都是正确的。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展转移和变化,但不会消失。,答案:D,实验,关于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分析,实验1,实验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A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烧杯中是否含淀粉,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A,A,1,不变蓝,A,2,产生砖红,色沉淀,B,B,1,变蓝,B,2,不变色,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例3】,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北方森林,冻原,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0.5,2,14,100,造成这种分解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B微生物,C湿度 D温度,解析:从表中给出的数据看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最快,而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最慢。这取决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而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又取决于非生物因素(温度、湿度等)是否适宜。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光是对此影响最弱的因素。,答案:A,评析: 此题考察探究活动“土壤动物的分解作用,变式3:利用泥浆生物反响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参加局部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响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菌种在有氧条件下,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主要分解的是有机物。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圈范围内,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这样才有能量的输入。因该反响中无生产者故不存在能量输入。,答案:B,1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表达中,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不是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答案:A,随堂练习,2假设你流落在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方法是 (),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B先吃玉米,然后吃鸡,C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D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解析:此题考察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流经食物链中每一环节时的传递效率仅为10%20%。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就越少。,答案:A,3如以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展循环的。首先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再通过食物链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最后再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答案:A,4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那么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 kJ,那么这局部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A几乎为0 kJ B106 kJ,C2106 kJ D3105 kJ,解析: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大象同化的能量。,答案:A,5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设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A10 kg B28 kg,C100 kg D280 kg,解析:此题考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及其计算能力。,根据题意,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 kg,消耗植物为0.510%5 kg;,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 kg,消耗的植物为0.2510%10%25 kg;,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 kg,消耗的植物为0.2510%10%10%250 kg。所以人要增重1 kg,共消耗植物280 kg。,答案:D,6以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构造,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D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需求相似的构成竞争关系,解析:,群落是指某一生态系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而G、H、C仅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应有分解者。,答案:,C,7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能量流动来说,其能量最初都是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考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最初来源。,答案:D,8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答复以下问题:,(1)通过过程,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2)图1过程越复杂,那么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_。设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假设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A种群的能量是_ kJ。,(3)过程表示_作用。参与过程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4)由图1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_。伴随着物质循环进展的能量流动具有特点是_。,解析:此题考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识图能力、理解应用能力等。,图1中为光合作用,为摄食、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与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及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与此相伴的能量流动,那么是单向不循环的。,答案:,(1)CO,2,有机物(2)高3.0,10,7,(3)分解者的分解生物群落(4)带有全球性的循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