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什么是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1,、需要的含义:需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这可以是生理层面的,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需要引起内驱力的增强,从而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最终引发了一类或一组特定的行为活动。,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独特性,社会性,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1,)人类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2,)人类的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3,)评价,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提出的需要层次性和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已得到验证,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缺点: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都是天生的,否定了需要的社会性;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2,、阿尔德弗尔(,C.P.Alderfer,)的需要理论,(1,)生存需要:这类需要关系到机体生存,包括衣、食、住、行以及组织为使其获得这些基本条件而提供的手段。,关系需要:主要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成长需要:关于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它需要通过开拓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来获得满足。,(,2,)三种需要并不是完全生来就有的,有的需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产生的;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可以越级,在遇到挫折时,也可能倒退;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三、人类需要的类型,1,、根据需要的起源与性质,(,1,)生物性需要:关系到保存和维持机体生命及延续种族繁衍的需要,主要有饮食、饮水、睡眠等需要。,(,2,)社会性需要: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类需要,如交往、成就、权力等需要。它是后天习得的,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而来。,2,、按照需要指向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按照需要产生的方式分为原发性需要(先天性需要)与继发性需要(习得性需要),四、人类行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五、人类行为的类型,1,、外显行为:所有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内隐行为:那些内在的、无法被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自我报告等方式间接推断的活动,如思维、记忆等内部心理活动。,2,、本能行为:又称遗传行为,是一类不需学习即可出现的定型的行为模式,如觅食、爬行等。,习得行为:人类在后天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而形成的,又可称学习行为。,六、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常用标准:,1,、统计规律: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上就可以视为常态的、正常的行为,2,、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如果个人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则与价值观念,就是正常的,3,、行为适应性标准:异常行为是社会适应性不良或适应困难的行为,4,、个体主观体验:以个体的内在感受来判别行为是否正常或异常,七、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第二节 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环境的特点:多样性;静态和动态的相对统一,三、生态系统的分类,1,、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个体在其中进行面对面接触或者直接接触的系统。,2,、中观系统,(Mesosystem),: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个人关系网络。,3,、外观系统,(Exosystem),:个体虽然未能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4,、宏观系统,(Macrosystem):,个体所处的更大的文化环境、历史事件等。,四、生态图:以案主系统中的人物和事件为中心,描绘个人与其所在环境交流的互动方向和关系强弱,它可以帮助了解案主和其他系统之间的互动,包括资源的交换、系统界限的渗透性,以及和社会服务系统及其他支持系统的关联等,以找出解决案主问题的助力与阻力,潜在的新的关联等信息。,安先生一家因为,15,岁的儿子外表邋遢,与同学关系不良,成绩不好,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访视。,详细资料:安先生现年,45,岁,妻子,39,岁,育有,2,个孩子。大儿子,15,岁,读初二;二儿子,11,岁,小学五年级。安太太母亲在她,11,岁时生病过世,父亲则在她,12,岁时车祸死亡,她与两个弟弟都在福利院长大,在她工作后就已失去联络。安先生是东台人,当兵后从事修车工作。后来,安先生因出过车祸,手脚不灵活,只好从事夜间管理员工作(晚上,8,点到早上,8,点),因忙于生计,很少与东台家人联系。安太太在生子后因要照顾孩子一直未外出工作,家中经济全靠安先生一个人。曾申请低保,但在审核资格时认为工作人员故意刁难,对福利机构的印象不好,一直没有再申请。,安家所住的房子是租用的平房,放眼望去东西到处堆放,,分不出哪里是卧室?哪里是客厅?而厨房的状况也很糟,炉子陈旧,杯盘狼藉,可见安太太无意整理。由于安先生的工作时间与孩子的作息时间不尽相同,感觉生活彼此容易被干扰,使得安先生很不喜欢待在家中,经常与以前修车好朋友聊天、玩耍、休息,留下安太太一个人面对一家的混乱及孩子的照顾问题。安太太待人的态度并不友善,甚至为了垃圾及孩子吵闹问题,与邻居时有争执。安太太很烦恼,15,岁儿子不爱上学,成绩不好的事情。对丈夫经常外出,不帮忙教育孩子,以及两人很少有机会谈话而所不满。安先生认为男人的工作就是在外上班,赚钱养家,至于照顾及管教孩子是安太太的责任,自己工作忙碌辛苦,无力顾及。,五、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待,及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各年龄段人士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一般而言,人格未充分定型、社会化未完成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反之,个人行为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小。,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的,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大众的一致性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尤为可观。,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第三节 成长概述,一、什么是成长:贯穿一生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系统的变化。,二、成长的特征,1,、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2,、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双向的。,3,、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4,、人类的成长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5,、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6,、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7,、人类的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8,、人类的成长是贯穿终生的。,三、人类成长阶段的划分,1,、婴儿期:,0,1,岁,2,、幼儿期:,1,3,岁,3,、儿童早期:,3,6,岁,4,、儿童中期:,6,12,岁,5,、青少年期:,12,20,岁,6,、成年早期:,20,40,岁,7,、成年中期:,40,65,岁,8,、老年期:,65,岁以上,第四节 研究方法,一、研究维度,(一)生理维度,1,、生理成长与发展:出生前的成长与发展,个体关键的发展阶段史,个体的总体健康状况(体重的稳定性,睡眠状况,活动水平,营养水平,是否抽烟,是否喝酒,是否长期服药,对个体总体外观的评估),2,、生理危险:近亲的健康状况,个体是否有一些不良症状。,(二)心理维度,1,、认知发展状况: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交流,3,、情感反应,4,、自我意识,5,、社会认知与调节:个体关于他人的认知,个体的同感能力,个体的社会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技能,6,、心理危险,(,1,)过去有无不愉快经历,有无精神病确诊史,过去有无服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2,)现在生活经历:最近有无重大事件发生,近期有无服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三)社会维度,1,、社会关系系统:家庭,与个体互动的群体,支持系统,2,、社会危险:失业,离婚,贫困,就业歧视,社会制度不完善,二、研究方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发生认识理论,一、理论内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其认知结构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二、相关概念,1,、认知结构:它以生理的自然发育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积极作用而生成发展。认知结构的发展表现为阶段性,认知结构的发展标志着认知能力的提高。,2,、同化:主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时,利用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3,、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接受或解释新刺激时,就必须改变或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产生新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境。,4,、平衡: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是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个体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结构的发展。,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四、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1),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2),能区分自己与外界客体,逐渐了解动作与动作效果之间的关系,(3),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观念,即使物体不在眼前(如被物遮住),他也知道仍然存在。这个阶段是智慧的萌芽时期。,2,、前运算阶段(,2,岁,7,岁),(,1,)能用语言和表象来表征内心世界或外界事物,(,2,)思维的形象性和直觉性,(,3,)自我中心性,(,4,)思维是非守恒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出现了逻辑思维,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2,)形成了守恒性,(,3,)逐渐掌握群集运算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1,)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2,)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抽象思维。,四、对教育工作的影响,1,、教学内容要以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为依据,2,、重视儿童主动地学习,提倡活动教学法。,3,、教学要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能让儿童按自己的步调发展,体现个别差异,第五节 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道德认知: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1,)前道德阶段:思维是“自我中心”,很难对事件或行为进行全面的判断;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2,)他律道德阶段:规则是不变的;评定行为是非时持极端态度;行为的好坏根据后果的大小来判断;把惩罚看作是报应,他律道德: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3,)自律道德阶段: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依据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对行为的判断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和行为的后果上;提出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贴切。,自律道德: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平或不公平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3,、促进道德发展的方法:重视道德教育;与同伴进行交往;父母民主式的教育方式,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儿童们处在外在控制时期,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服从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行为的好坏也是依行为的结果来评定。,(,2,)朴素的快乐主义:正确的行动包含着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行动,才能获得快乐。个人服从规则是为了得到好的待遇。,2,、二级水平:习俗道德: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一直到青年乃至成年。规则已被内化,服从法则以取悦于他人或维持秩序。,(,1,)好孩子定向:个体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好的行为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即能使别人高兴,受到别人赞扬的行为,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2,)维护社会制度或秩序的定向:正确的行为是尽到个人的职责,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3,、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1,)民主地承认法律:尊重法律,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修正。,(,2,)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个人建立了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重。,三、对道德教育的设想,1,、反对道德教育用灌输的方法、说教的方式,而是强调通过虚假的或真实的道德情境冲突,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思考来推动道德认知的发展。,2,、儿童的道德教育要考虑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应了解儿童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并以较高一级的道德认识水平作为教育努力的目标。,四、评价,1,、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从认知发展的角度上开辟了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新领域,揭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历程,已得到许多跨文化研究的证实,即儿童的道德认知从效果论动机论,从客观责任主观责任,从他律自律,从受外部权威的控制受内部道德原则支配。,2,、柯尔伯格描绘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比皮亚杰更加具体、细致,还反映了一些道德认识的社会内容,更有现实意义。,第四章 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新生儿的特点,一、新生儿:胎儿从母体分娩出生直到第四周的一段时期。,二、新生儿的特点,1,、由寄居生活过渡到独立生活,2,、具有先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感知觉,如视、听、嗅、味、触、动觉等,4,、新生儿的社会性表现:能对社会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出现了情绪,主要表现为其生理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在社会关系中也能积极参与,如模仿、身体运动等,三、母婴接触,第二节 婴幼儿期的生理维度,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1,、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增长迅速,大脑以惊人的速度发育,出生时脑重平均为,390,克,只有成人的,25%,,半年后就会增长一倍;到,2,岁时已达到成人的,75%,。庞大而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婴幼儿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婴幼儿逐渐掌握了独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2,、动作发展:头尾原则,近远原则,粗细原则,3,、婴儿动作发展的模式,抬头翻身坐爬扶物站立单独站立行走,二、生理危险,1,、危险:摔下来,窒息,噎塞,中毒,灼伤,汽车事故,2,、疾病:按时接种疫苗,3,、小儿脑瘫,第三节 婴幼儿期的心理维度,一、认知发展,1,、处于感觉运动阶段,2,、形成物体永久性,有一定的记忆能力,3,、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慢慢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4,、,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的能力,二、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0,1,岁),(,1,)反射性发声阶段(,0,4,、,5,个月),婴儿能发出单音节的元音、复合元音和辅音,(,2,)咿呀学语阶段(,5,12,个月),咿呀语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婴儿从,9,个月起,咿呀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成人必须加强和婴儿的沟通,婴儿将逐渐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逐步淘汰听不到的语音和语调。,2,、语言发展的理解阶段(,1,1.5,岁),单词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常采用叠音词、以音代物和一词多义来表达意思。它的特点是和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确定。在这个阶段,婴儿理解语言的能力强于表达能力。,3,、语言发展的表达阶段(,1.5,3,岁),(,1,)电报句:表达时能将两个词或三个词组合在一起,但结构不完整,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2,)简单句: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包括没有修饰语和有修饰语两种。,(,3,)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这个阶段是婴幼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时期,4,、启示:,(,1,)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发出声音,(,2,)了解语言发展有一定的个别差异,(,3,)照顾者应多与婴幼儿进行交流,注意语言规范,照顾者应采用多种形式与婴幼儿交流,鼓励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照顾者应让婴幼儿多方面接触和认识外部世界,三、自我意识的发展,1,、对自我的认知:从,1,岁起,婴儿逐渐将自己的各部分与周围世界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2,、自我控制:有独立行动的愿望和信心,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开始寻求自主性,如果成功解决,则形成“意志”的美德。,四、心理危险:失去照顾者或者与照顾者分离,第四节 婴幼儿期的社会维度,一、依恋,1,、定义: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联结。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幼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喊叫、笑、身体偎依和跟随等行为。,2,、依恋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一样,无选择地微笑,咿呀说话,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婴儿对熟悉的人和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在熟悉的人面前更多地微笑和咿呀,对陌生人的反应减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明显地依恋照顾者。当照顾者离开时会哭泣,当照顾者回来时会十分高兴,警惕陌生人和陌生的情境。,3,、依恋的类型,(,1,)回避的依恋:婴儿对母亲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漠然。当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特别的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时漠不关心,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2,)安全的依恋:婴儿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哭泣或者抗议,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能很快安静下来做游戏。,(,3,)反抗的依恋:当母亲要离开时,他们会哭闹,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会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会撞击或者推开母亲,表明没有把母亲作为安全探究的基地。,4,、有助于形成安全依恋的照顾者的教养行为,(,1,)反应性:对婴幼儿的哭叫、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2,)积极的情绪表达:充满感情的接触,如微笑等,(,3,)社会性的互动:接近婴幼儿,对他们说话或模仿他们的频率,5,、启示:依恋的生物功能是维持生存,心理功能是获得安慰与安全感,有助于培养婴儿的信任感,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家庭,1,、婚姻满意度,2,、对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感,3,、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影响,三、伙伴,四、社会危险:贫穷、铅中毒、婚姻困境,第五节 婴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一、拒食,二、咬指甲,三、自闭症,1,、定义:也称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异常行为。患儿对外界信息刺激缺乏积极的反应,孤独离群,情感冷淡,行为单调刻板,语言障碍尤为显著,多数患儿智力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个别患儿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机械记忆力。,2,、方法:早发现,早治疗,(,1,)加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2,)加强语言训练,(,3,)行为治疗法,(,4,)矛盾意向疗法,(,5,)药物治疗,第五章 儿童早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儿童早期的生理维度,一、生理发展特点,1,、身高和体重继续增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成人。,2,、肌肉技能已有良好发展,之后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力日益增长。,3,、大脑结构不断完善,机能进一步成熟,,67,岁儿童的脑重接近于成年人的水平。,二、生理危险,1,、疾病,2,、哮喘,第二节 儿童早期的心理维度,一、语言的发展,1,、语言发展的特点: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转换。词汇发展迅速,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口头表达能力日益增强,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2,、语言获得的途径:模仿说,强化说,在语言交往中逐渐学习的,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帮助儿童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2,、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自尊的发展,三、性别认知的发展,1,、性别的认同:对自身性别的认识。,(,1,)性别同一性: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2,)性别恒常性: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具有时间恒常性和情境恒常性,2,、性别角色的认同,(,1,)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有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动机等方面的期望模式。,(,2,)性别角色认同:主要是接受并内化父母关于性别的观念,形成对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3,)性别角色偏爱:对与某一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4,)性别行为的发展,四、心理危险:发展性迟缓,第三节 儿童早期的社会维度,一、社会性发展,1,、家庭的影响:主要由家庭承担教化任务,父母传授知识,训练儿童适当的行为规范,以使之逐渐合乎社会标准。家庭功能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各项能力的正常发展。,2,、任务与挑战:主动性对内疚的冲突,3,、教养方式:民主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二、自我与人格的发展游戏,1,、游戏的形式,2,、游戏的作用:获得快乐,提高认知能力,发展创造力和主动性,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三、社会危险:虐待儿童,漠视儿童,第四节 儿童早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一、口吃,1,、定义:又称“结巴”,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说话时常常语言重复,发音延长。,2,、原因:儿童语言理解早于语言表达,环境压力,模仿,遗传,家庭语言环境多变,3,、方法,(,1,)营造一个宽松的、鼓励孩子进行语言表达的氛围,(,2,)进行语言矫正训练,(,3,)避免语言环境多变,二、感觉统合失调,1,、定义: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主要受后天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某种感觉在大脑整合系统中不协调,表现出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有的可能成为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2,、原因:先天因素,早产或剖腹产,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父母剥夺孩子玩耍的机会,电视、电脑等成为儿童主要玩具,3,、表现:动作协调不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触觉过分敏感,语言发展迟钝,视觉感不良,听觉感不良,4,、方法:,(,1,)给孩子游戏的权利,(,2,)给孩子提供一个能锻炼身体的环境,尤其是训练平衡能力和触觉能力,三、沉迷于电视,第六章 儿童中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儿童中期的生理维度,一、生理发展特点,1,、身高和体重增长比较迅速,2,、运动能力进一步增强,3,、神经系统的发育趋于成熟,二、生理危险,1,、肥胖,(,1,)原因:遗传,偏食和贪食,运动的减少,(,2,)方法: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多进行体育锻炼,2,、脊椎弯曲,(,1,)原因:儿童不正确的坐姿,写字方式,背书包的方式,(,2,)方法:正确的坐姿、写字方式,减负,3,、近视,(,1,)原因:不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看书、写字时间过长,过多地看电视、玩电脑,(,2,)方法: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注意用眼卫生,看电视或使用电脑的时间适度,给学生减负,4,、早熟,(,1,)定义:也称“早发育”,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2,)判断依据:身高过快增长;出现第二性征,(,3,)危害:身高偏矮;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4,)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含激素食物;盲目进补;洋快餐及油炸类食品;反季节水果;光照过度;肿瘤,(,5,)治疗:早中期可采用中医疗法,中晚期即骨龄即将闭合,采用西医疗法,延缓骨成熟的时间。,第二节 儿童中期的心理维度,一、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二、注意的发展,1,、注意稳定性的年龄特点,2,、增强注意稳定性的方法:吃早餐,游戏训练,,15,分钟注意训练法,三、学习兴趣的培养,1,、教师教学时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2,、对低年级学生,家长、教师可多运用正强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4,、减负,5,、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消除不良的兴趣和爱好,四、心理危险:厌学,第三节 儿童中期的社会维度,一、父母,1,、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激发孩子喜爱学校的感情;告诉孩子上小学的学习要求、纪律要求、生活习惯要求等;正确对待孩子的变化;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群体生活。,2,、摆正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3,、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4,、创建学习型家庭,5,、提倡赏识教育,但也要合理地运用惩罚,6,、放手让孩子体验,培养受挫力,二、学校:素质教育,教师的期望效应,三、同伴交往的影响,四、社会危险,1,、离婚,2,、剥夺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第四节 儿童中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一、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1,、定义: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症,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因而学习困难,社会适应能力差。这类患儿长大后,多动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其违法行为、教育困难等仍高于常人。,2,、特点: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3,、原因,4,、治疗,二、儿童恐惧,1,、是正常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2,、恐惧的内容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环境特点及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3,、对策:循序渐进,告诉真相,第七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青少年的生理维度,一、生理特点:身高、体重急剧增长,生理机能进一步增强;出现第二性征,二、生理危险:营养不良;超重,第二节 青少年的心理维度,一、认知发展: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迅速发展。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更加整合的水平,因此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待人处事的方法。,二、情绪发展的特点,1,、情感丰富,2,、情绪不稳定而易趋于两极,3,、具有反叛情绪的特点,三、心理特征,第三节 青少年的社会维度,一、自我意识:努力寻求自我的身份,在某些时候会出现个人的认同危机。,二、家庭:尊重、关爱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关心孩子的同辈交往,三、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特别是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四、社区,1,、弘扬社区文化,优化社区环境,2,、健全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丰富社区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3,、开展社区矫正,五、政府,1,、实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2,、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3,、加入对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投入,第四节 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一、早恋,二、青少年犯罪,第八章 青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青年期的生理维度,身体发育基本完成,生理器官状况良好,功能优良,抗病力强,体力精力充沛,是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二节 青年期的心理维度,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拥有了新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学习和训练,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升,心智功能活跃,个人特长在工作中得以体现。,第三节 青年期的社会维度,一、建立社会角色:从学生到职业人员;从单身到建立家庭;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二、建立友谊,三、婚姻调适:情感方面的调适,生活方式方面的调适,性别角色方面的调适,物质和经济方面的调适,工作方面的调适,沟通方面的调适,解决冲突和问题方面的调适,权力和决定方面的调适,对双方父母和亲戚方面的调适,其他社会活动的调适。,第四节 青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调适,一、延迟独立,二、家庭暴力,三、离婚,四、吸毒,第九章 成年中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生理维度,一、生理发展特点:生理状况逐步衰退,身体疾病也日益增多,骨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有所上升。,二、更年期:本年龄段人士的特有体验。,1,、女性更年期综合症:一般在,4555,岁进入,表现为潮热,疲劳,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烦躁易怒,消沉抑郁,多疑,健忘,对策:正视现实,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规律;调适情绪,知足常乐;家人多给以关心、理解。,2,、男性更年期:比女性稍晚,反应没有女性明显,但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济等特征。,三、生理危险:癌症,第二节 成年中期的心理维度,一、智力发展的特点: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晶体智力保持相对的稳定。,二、认知与心理发展:情感趋于深沉稳定,性格也完全定型,意志成熟坚毅,情感控制力加强,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能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第三节 成年中期的社会维度,一、婚姻关系:婚姻更加务实。婚姻中责任已超越情感,成为维系夫妻和家庭稳定的关键因素。,1,、婚姻关系的变化:浪漫与现实的变化,掩饰缺点与暴露缺点的变化,“奉献”与“索取”的变化,2,、婚姻满意度的变化:与生命周期阶段存在,U,形关系,3,、调适:双方必须承担义务,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会欣赏对方,双方都有一定改变、发展,二、与子女的调适:由主从模式向朋友模式转化,由灌输模式向感化或启发模式转化,三、赡养父母中的调适:关怀原则,忍让原则,避讳原则,四、职业的发展:本阶段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由于年资、经验、人脉的多年累积,不少优秀人士的才华和潜能得到发挥,在事业、地位和财富上达到巅峰。如果在工作中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会陷入“中年危机”。,五、社会危险,1,、失业,2,、婆媳矛盾,第十章 老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老年期的生理维度,一、老年期各年龄段的特征,1,、年轻老人(,65,74,岁):经历退休的角色变化,身体机能衰退,出现一些慢性疾病,但大多数老人能进行良好的调适,从事一些兼职工作,或热心于社区活动。,2,、年长老人(,75,84,岁):更多的老人患上了慢性疾病,同时伴随着丧偶、丧亲和丧失朋友的压力,给老人带来多重影响。如果老人情绪乐观,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和社会交往,健康状况和独立生活能力会有所改善。,3,、高龄老人(,85,岁以上):由于身体衰弱,多发慢性病,相当多的老人是依赖别人生活的。,二、生理发展特征:各项生理功能发生较大退化,毛发脱落,脊椎弯曲,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三、生理危险:视觉减退,听力减退,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等,建议定期全面体检。,第二节 老年期的心理维度,一、认知与心理发展,1,、思维内容偏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及对角色转变和发挥余热的认知。怀旧是老年人将意义赋予生活过程的一部分,也充当了一种社会化的工具。,2,、记忆能力、认知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在理解问题的深刻性和持久性,与知识、文化、经济相联系的思维仍保持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二、心理危险: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第三节 老年期的社会维度,一、角色变化:由在职者变为退休者,由照顾者变成被照顾者,由有配偶者变为丧偶者,多数人对此有失落感,心理上抗拒退休,他们的社会参与减少并越来越封闭。,二、家庭关系,三、朋友关系:人际交往范围一般会减少,但已有的人际感情会更加深化,人际交往结构会更加稳定。,四、政府:进一步完善各项老人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其基本生活和健康,维护其各项合法权利与生活尊严,推动其积极的社会参与,并适时对条例加以修订,保证老人能同步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实现其社会功能,并强化老人的自我权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