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绪言药物跨膜转运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729745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 绪言药物跨膜转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药理学 绪言药物跨膜转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药理学 绪言药物跨膜转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基础学习,药理学,(,pharmacolog,y,),第一讲,绪言,药动学:,药物跨膜转运,药物体内过程,2,3,一、绪 言,(一)什么是药物?,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病理状态和(或)细胞,代谢过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计划生育的物质,注意:药物都有毒!,有些药物是毒物的制成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治疗作用,。,任何药物在,用量超过治疗浓度,时都可能产生毒性作用,。,药物与毒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药 理 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人体,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肿瘤细胞,药物 机体,药理学的研究内容,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量效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10,学科性质,桥梁学科 医学 药学,学习目的,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发现和研究新的药物,3.,揭示生命运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三)药理学的发展史,早期,医药学知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应用环境中的动植物和矿物质,本草纲目,19,世纪末期,1878,年,J,N,Langley,为受体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实验药理学,实验研究,金鸡纳树皮奎宁,鸦片吗啡,从植物药中分离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19,世纪初期,颠茄阿托品,20,世纪初 期,发明了磺胺类药、抗生素等化疗药物和许多新药,人工化学合成及化学修饰、生物活性筛选,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基因治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因工程药物面世,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组研究,乙酰胆碱受体亚基,DNA,双螺旋结构,Watson,和,Crick,Numa,20,世纪,中叶起,研究水平不断深入: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横向形成许多分支学科:肿瘤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等,13,(四)新药开发与研究,14,1,、新药的概念,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新药,指中国,境内外,均未上市的药品,分为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创新药,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改良型新药,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础上,对其结构、剂型、处方工艺、给药途径、适应症等进行优化,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药品。,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16,2,、,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药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一)临床前研究,目的:,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临床研究,临床试验:,、,、,、,期,(三)上市后药物监测,18,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19,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研究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0,21,简单扩散,滤 过,载体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被动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高,低,22,(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转运和生物转化时必须要通过,各种生物膜,此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包括:,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23,1,、被动转运,指药物自生物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滤过(膜孔扩散),不需要载体,无饱和性,无竞争性,简单扩散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影响因素:,分子量、极性、脂溶性,多数药物通过此方式转运,易化扩散特点:,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不溶于脂质而与机体生理代谢有关的物质,一些离子蛋白通道,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2,、,主动转运,消耗能量,逆浓度差转运,27,简单扩散,滤 过,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被动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高,低,载体转运,3,、,膜动转运,胞饮,胞吐,(二)药物的体内过程,29,药 物,血液循环中药物浓度,靶组织上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吸收,分布,消除,生物转化,排泄,药理效应,30,1,、,吸 收,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意义:,药效产生的快慢、强弱与其吸收速度、,程度相关,31,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高、 解离度小,2.,给药途径,雾化吸入,舌下含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给药,3.,药物的剂型:,4.,吸收环境:,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过程和特点,口服给药:,舌下给药:,直肠给药:,吸入给药:,经皮给药:,最常用给药途径,主要在肠道吸收,,有,“,首关消除,”,吸收迅速、直接进入全身循环,,可避免首关消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关消除,经肺泡吸收,(100-200m,2,),吸收能力差、可阻止水溶性药物吸收,33,注射给药:,皮下注射:吸收较慢,肌内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皮下、肌内注射吸收速度与局部组织,血流量及药物制剂有关,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程,起效快,药物经肝静脉入全身循环,上腔静脉,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脏,小肠吸收药物,注意:首关消除多的药物,机体可利用的少,不宜口服。如利多卡因、硝酸甘油等,临床给药应避免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肠道和肝脏细胞的酶灭活代谢导致进入体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2,、,分 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因素:,1.,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2.,体液的,pH,值,3.,器官的血流量:,再分布,4.,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5.,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36,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结合型药物:不能跨膜转运,药理活性暂时消失,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竞争性置换现象,靶位,血浆,受体,游离药物,A B,白蛋白,药物竞争蛋白结合部位,A,单独给甲药,B,甲药,+,乙药,游离药物,38,cell,(体液、血液),“,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弱碱性药物易进入细胞内,弱酸性药物易存在于细胞外液。,临床意义:,碱化尿液或血液,促进酸性中毒药物的排泄,酸化尿液或血液,促进碱性中毒药物的排泄,中毒解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