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食品中毒及其预防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729450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食品中毒及其预防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八章食品中毒及其预防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八章食品中毒及其预防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八章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第一节 食物中毒概述,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三节 真菌性食物中毒,第四节 有毒动植物中毒,第五节 食物中毒发生时的处理及对策,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 概述,最常见的食物中毒。以沙门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较多,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等,1)发病率高、死亡率低,2)发病季节性强:夏秋季,3)好发食品: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鱼奶蛋及制品;植物性食品易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4) 群体暴发,食品被致病性细菌污染,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毒,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1)影响病原物污染的因素:屠宰、运输、贮藏、销售等,2)影响病原物增殖的因素:温度,、,pH、水分/湿度、营养,3)影响病原物残存的因素:杀菌条件,毒力:病原菌致病的强弱程度,1)感染型:通常伴有发热、中毒潜伏期较长,病原菌靠其侵袭力附着在肠粘膜或侵袭入粘膜下层,引起粘膜充血、白细胞侵润、水肿、渗出等炎症变化。病原菌侵袭入粘膜固有层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释放内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也可协同致病菌作用肠黏膜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侵袭力,毒素(内/外),2)毒素型:很少有发热,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潜伏期与毒素类型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数细菌毒素中毒潜伏期短,肉毒梭菌潜伏期相对较长,细菌外毒素刺激肠上皮细胞,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升高,激活有关酶系统,改变细胞分泌功能,Cl,-,分泌亢进,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3)混合型:活菌与毒素同时作用,如副溶血性弧菌,1)潜伏期:与中毒类型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中毒:1-6h,侵袭性细菌(沙门菌、变形杆菌、副溶血菌):16-48h,2)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严重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1) 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季节 中毒食物),2) 临床表现:潜伏期、中毒症状,3) 实验室诊断:中毒食品、病人的样品,(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验和毒素检验),6.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原则:,1)防止污染,2)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的形成,3)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7.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处理:,1)首先应迅速排出毒物:催吐,洗胃,2)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纠正电解质平衡;抢救循环衰竭呼吸衰竭。,3)特殊治疗:,通常细菌性食物中毒无须应用抗菌药物,可经对症疗法治愈,症状较重考虑为感染性食物中毒,应及时选用抗菌药物。肉毒中毒,应及时用多价抗毒素血清,发病率较高,占食物中毒的40-60%,1)病原:,引起食物中毒常见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可产生肠毒素),生活能力较强,不分解蛋白质,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变化,易引起食物中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数分钟,2,)流行病学特点:,A.多见于夏秋季,患病类型不完全一致,B.中毒食品:中毒食品主要是肉类食品,也可由鱼虾,家禽,蛋类奶类引起,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来源:生前感染,宰后污染,C.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活菌数量、菌型及个体易感性,3)中毒机制 污染食物,消化道,肠道淋巴组织 小肠粘膜繁殖,肠系膜淋巴结,血液 网状内皮系统 炎症,内毒素,菌血症 发热 腹泻,多为感染型,4)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胃肠炎型:,潜伏期424小时,突然恶心,头晕、头痛、寒战、冷汗、全身无力,呕吐,腹痛,腹泻(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发热,重者有寒战,惊厥,抽搐与昏迷,病程37天,预后良好。,其他类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1)病原:副溶血性弧菌,A.嗜盐,3.5%的含盐培养基上生长良好。,B.对酸敏感,普通食醋中5分钟可杀死。,C.对热抵抗力较弱(90度1分钟可杀灭)。,D.溶血,致病性与溶血能力平行。,E.可产生耐热的溶血毒素,毒素除溶血外,有细胞毒、心脏毒、肝脏毒及致腹泻作用。,2)流行特点:,地区分布:沿海多发,季节及易感性:夏秋季多发,青壮年为多,食物种类:海产品及盐滞食品,食物中副溶血性弧菌来源:人员带菌、间接污染,3)中毒机制:主要为感染型,与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相同;所产耐热性溶血毒素可引起肠炎,但不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4)临床表现:,潜伏期11-18 小时,最短4-6小时,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典型有洗肉水样血水便,有发热,37.7-39.5,病程一般1-3天,预后良好,1)病原: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有16个血清型,在5-45C均可生长, 5C低温生长是该菌的特点,该菌嗜冷不嗜热,耐碱不耐酸。,2)流行特点:,季节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中毒食品:奶类及其奶制品、肉制品和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尤以冰箱保存时间过长的乳、肉制品多,食品未经彻底加热、冰箱冷藏熟食品、奶制品直接食用所引起。,3)中毒机制:,主要为活菌侵入肠道所致,也与溶血素有关。,4)临床表现:,潜伏期:侵袭型为2-6周,临床:初有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突出的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脑脊膜炎、发热,孕妇、新生儿、免疫系统有缺陷者易发病,病死率高达20-50%。,1)病原:,少数菌株引起肠道感染,称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肠道感染包括旅行者腹泻、婴儿腹泻、出血性结肠炎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包括4个型,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O,157,H,7,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2)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及中毒机制,A.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B.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D.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3)流行特点:中毒多发生在3-9月,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 畜禽肉、蛋、生牛奶和奶制品、鲜榨果汁及蔬菜,4)临床表现:,ETEC型:潜伏期1015小时,腹痛、腹泻、恶心、发热。婴儿、旅行者易感,EPEC型: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粪便中有大量黏液但无血。,EIEC 型:症状与痢疾相似,发热、剧烈腹痛水样腹泻,粪便中有少量黏液和血。,EHEC型:潜伏期3-10天,病人表现为剧烈腹痛,有些病人从水样便转为血性腹泻,腹泻次数可达10余次,低热或不发热,许多病人伴有呼吸系统症状,重者有溶血性尿毒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器官损伤。严重者,尤其是老人、儿童患者死亡率很高。,1)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37,对热抵抗力较强。,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其中肠毒素为单链蛋白,耐热、耐胃、胰蛋白酶。在含水较高、含蛋白质及淀粉丰富、通风不良氧分压低的基质中最易产毒。毒素分为8个血清型,A型毒性最强,B型最耐热,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是A、D型。,2)流行病学特点:多发于夏秋季,发病率高,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奶、肉、蛋、鱼及其制品,尤其是剩饭菜、含奶糕点、冷饮食品多见。,3)中毒机制:,4)临床表现:潜伏期短,24小时,突然恶心,反复剧烈呕吐,同时伴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痛,腹泻。体温一般正常。病程短,12天,预后良好。,1)病原:肉毒梭状芽孢杆菌,G,+,厌氧杆菌,芽孢抵抗力强。生长产毒适宜温度为1830。,肉毒毒素是强烈的神经毒,不耐热,毒素分8型,引起人类中毒的是A、B、E、F型,A型最常见,其次是B、E 型。,2)流行特点:多发于冬春季,有地区性。,中毒食品:我国多为植物食品引起 尤其是家庭自制的谷类、豆类发酵食品,青海主要为越冬密封保存的肉制品;婴儿肉毒中毒可能由蜂蜜所致,国外报道以罐头食品为主。,中毒的原因:1.原料带染;2.制作过程加热不能杀死芽孢杆菌;3.密封、厌氧及合适温度;4.食用前不加热。,3)中毒机制:,4)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248小时,前期症状为乏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以对称性颅神经损伤的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体温正常,意识清楚,病死率较高。,婴儿中毒表现为:便秘、头颈肌肉软弱、吸无力,吞咽困难、眼睑下垂,全身肌张力减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