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迁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等都可以用迁移的道理来解释。例如,掌握英文的人学起法文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就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学过加法再学乘法就比较容易。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不良的工作习惯可以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等,类似这样一些现象,心理学上都称之为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所谓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例如,掌握了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有助于按音序检字法来查汉字;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阅读技能的掌握可以促进写作技能的形成和开展;反过来写作技能的掌握又可以促进阅读技能的开展;写好毛笔字有助于写好钢笔字。在教育工作中所说的“为迁移而教teaching for transfer,就是指正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所谓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例如,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的发音最初常常受到干扰;汉字学习中在一字多音、多义的情况下互相混淆,不能区分一字多音、多义的读法和用法。在教育工作中要防止和消除负迁移的影响。,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新的词语后,将其应用到课外书的阅读上。,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做垂直迁移或纵向迁移。,例如,儿童最初以具体的事物学习算术的加减运算,而后经过垂直的迁移会以抽象的概念求解包括四那么运算的应用题。,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把从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叫做具体迁移或特殊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类迁移就叫同化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这类迁移叫做顺应性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这类迁移叫做重组性迁移。,三、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根本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来自于官能心理学,是一种古老的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开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开展的结果。,2共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响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响也相似时,两种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3经验类化说,迁移产生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那么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一、形式训练说, 代表人物:沃尔夫德, 主要观点:,1. 个体心理的组成局部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开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2. 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工程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人类心的各种官能能否分别加以训练加以提高?,质疑:,1890年,James在哈佛大学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迁移研究的实验。他和他的几个助手首先花了假设干时间记忆长诗?森林女神?前面局部,记录下成诵所需的时间。然后再背诵相同长度的后面局部,又记录成背诵所需的时间。结果发现多数人并没有进步,个别人有所进步只是由于记忆方法得到改善而不是官能得到改善。,二、共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 主要观点,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响联结上的相同要素。,预 测,训 练,后 测,估计127个,图形面积,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面积(10cm,2,100cm,2,),测1.判断13个长方形面积(成绩提高),测2. 判断27各种图形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成绩持平),实验:判断图形面积,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三、经验类化说概括论, 代表人物,贾德, 主要观点,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那么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实验:水下打靶,被试:小学生,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水下10厘米时那么甲组好于乙组。,结论:因为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水下击靶,12吋,4吋,资料来源:,Hendrickson and Schroeder (1941),资料来源:Hendrickson and Schroeder (1941),无,原,理,指,导,有,原,理,指,导,4吋,12吋,12吋处成绩,有原理指导,无原理指导,投,掷,击,中,率,资料来源:,Hendrickson and Schroeder (1941),水下击靶,四、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关系理论,代表人物,苛勒,观点,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纸下觅食实验,资料来源:苛勒1929,A,C,B,B,食物在哪儿?,情境一,情境二,被试,学会任务(训练次数),实验任务(在哪觅食?),小鸡,400600次,C 70 B 30,小孩,45次,C 100,食物在B中,结论:被试的反响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系所规定的。个体越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越能加以概括和推广,迁移也就与普遍,而对事物间的关系的发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后的顿悟根底上的。,上述各种理论看来都各自强调了一个侧面。共同要素强调的是客观刺激物间有无共同要素的存在,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情境中所具有的共同要素。经验类化理论强调的是主体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或水平。,关系理论那么可视为经验类化理论的补充,认为一般说来,主体越觉察事物之间的关系,经验类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共同要素、 “经验类化、“关系等对学习的迁移无疑各有其一定的作用。30年代以来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力图把各种理论结合起来,应当说这是比较接近客观实际的。,以后,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采取了比较现实的态度。某些研究证实在107个实验中有89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迁移,他们根据这一事实,在肯定有迁移产生的同时,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怎样促进迁移的问题上。,二、现代的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奥苏伯尔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底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区分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这就是迁移。,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越具有可利用性、可区分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越容易产生迁移。,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例如英语和法语,在字形、读音和语法结构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学习这两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方面有共同要求,所以学习时就容易产生正迁移。又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之间共同要素比较多,学习时也有正迁移。但有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两种学习间存在着共同要素,还会成为产生干扰的原因,而且两种学习间的相似程度愈高那么干扰的影响愈大。,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相似性,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例如,人在重复感知1015次两个不同大小的球后,对两个大小相同的球也会感知为不同。这就是过去的感知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所产生的定势现象。,定势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比方,短跑选手在听到“预备口令之后准备起跑的姿势,就是一种积极的定势。在教学中也能经常看到定势的这种积极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以后,用它们来分解因式,对诸如9-x2-y2+2xy,b2-x2+2xy-y2,以及a2-2ab+b2等题目的解答,就可以很容易地完成,对日后再次遇到这种形式的题后,可以迅速实现迁移,提高解题的效率。,定势也有消极的一面,它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开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陆钦斯的“量杯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在这一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来量取一定量的水。量杯与要量的水量如下表6。实验组与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题目,而控制组只做711题。,两组被试在第7、8两题上的成绩如表7:,这一实验说明,实验组的被试,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三杯量法的定势,而控制组的被试,通常继续用两杯量法即AC。实验组被试通常坚持用三杯量法去完成这一系列的课题,而无视更简单的可能解法。甚至实验者企图用各种方法提醒他的被试,使他们防止这种可怜的盲目,但是很难成功。这就是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在解题中失去思维的灵活性,而具有呆板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定势对迁移的双重影响,注意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哪一种定势。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一类课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变化课题,以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干扰。,一那么消息,1898年2月6日,世界著名的?纽约时报?的期号输入员要对当天的报纸输入期号,前一天的期号是14499,他需要加“1的运算,由于在个位、十位都逐级进位而形成了习惯性思维,他把百位上的4+1也做了千进位,那天他输入的期号是15000,整整越过了500期!这个错误直到2000年元旦,才被改正。,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比方,当后面的作业是前面的作业的同类课题时,定势能使后来作业的反响更加容易实现,并且抑制与其竞争的反响倾向,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但当要学习的作业与先前的作业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作业时,定势就可能干扰后来作业的学习,使学生不能灵活地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限制开展起来的假设的范围,并使尝试的解法固定化,对迁移起阻碍作用,即产生负迁移。,根据定势对迁移影响的双重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预见到定势的消极影响,既要考虑所学课题与原有经验的同一性,利用积极的定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一类课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变化课题,有意识地进行提示和分化,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创造性品质,防止定势的负面迁移。,二、促进迁移的教学,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要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根底学科。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根本概念和根本原理。,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到达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表达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根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开展带、开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表达、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成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表达迁移规律。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根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简言之,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表达迁移规律。,结合实际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