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726987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 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学习要求,1. 掌握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2. 熟悉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熟悉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3. 了解中药归经、升降浮沉的现代理论研究现状,思考题,1. 概念: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2. 试述中药四气的现代内涵。,3. 简述,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药性,主要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药性理论,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 理论,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十八反、 十九畏、有毒无毒、妊娠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1中药四性(四气),性味或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药有:,寒、热、温、凉,组成四气(四性),四气中:,热与温、寒与凉,,性质基本相同, 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是大温,凉是微寒,,说明温次于热,凉次 于寒,此外,作用平和,不产生明显偏热、偏寒反应的药,又称为平性。但实际上仍略有偏温、偏凉的不同,一般仍称药性有四气,而不称五气,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劳动人民认为:,* 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 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 寒、凉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治疗热证的中药,* 温、热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治疗寒证的中药,神农本草经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说明温热药治寒证,寒凉药治热证是 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重要原则,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等,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闭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等,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5、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一、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响,热证病人:精神振奋、语声高亢、情绪激动,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微,寒证病人-温热药(,如麻黄,)治疗,热证病人-寒凉药(,如冰片,)治疗,*,提示药物的寒热之性与影响CNS功能有关,CNS症状明显改善,温热药:麻黄,苦温祛风湿药:天仙藤、独活、五加皮,寒凉药如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镇静、抗惊厥作用,兴奋中枢,抑制中枢,中枢神经递质:,寒证,热证,治疗前,温热药,治疗后,治疗前,寒凉药治疗后,兴奋性递质: NA、DA,酪氨酸,羟化酶,酪氨酸,羟化酶,抑制性递质:5-HT,表明:,寒凉药抑制中枢:镇静、催眠、,镇痛、抗惊厥、解热,温热药兴奋中枢:兴奋,二、四性对植物神经系统影响,热证病人大多有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寒证病人大多有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以唾液量、心率(HR)、血压(BP)、尿内儿茶酚胺(CAs)、cAMP、cGMP作为生理、生化测定指标,可以发现,:,病人体征,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唾液量HR BP,CAs cAMP/cGMP,寒凉药,热象减退,温热药,寒象缓解,寒凉药具有抑制交感肾上腺功能,温热药具有增强交感肾上腺功能,调整寒、热证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三、四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以血或尿17-OHCS、血促甲状腺素(TSH)、血孕酮(P)作为观察指标:,17-OHCS TSH,人参,寒证大鼠,说明:,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人参、黄芪: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人参、黄芪: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人参、紫河车: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四、四性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证或阳虚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证或阴虚证患者:基础代谢偏高,以耗O,2,、饮H,2,O、等测定指标,实验证明:,温热药:,鹿茸:,提高大鼠脑、肝、肾组织的耗O,2,促进糖代谢,附子、干姜、肉桂所组成的复方:,提高大鼠、小鼠的耗O,2,热性方药四逆汤:,增加大鼠饮H,2,O,附子:,延缓寒冷环境中小鸡、大鼠的死亡时间,延缓体温下降,寒凉药:,石膏、龙胆草、知母等组成的复方:,降低耗O,2,黄连解毒汤:,减少饮H,2,O,降低体温,表明:,温热药可增强代谢功能,寒凉药则为抑制代谢功能,已阐明:,甲状腺激素:,增强机体产热效应 增加组织基础代谢率,其作用与诱导Na,K-ATP酶的产生有关,Na,K-ATP酶功能:,促进细胞的Na,K交换,提高机体耗氧率,消耗腺苷三磷酸(ATP),寒凉药:,知母、黄连、黄柏、大黄、栀子、地黄 -抑制Na,K-ATP酶的活性 (知母菝葜皂苷元、地黄梓醇:钠泵抑制剂),实验证明:,甲状腺素:肝、肾Na,K-ATP酶活性,知母菝葜皂苷元:抑制,甲状腺素所致的,肝、肾Na,K-ATP酶活性,温热药:淫羊藿,-Na,K-ATP酶活性 细胞贮能和供能物质ATP 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 能量不足,实验证明:,地塞米松长时期使用,-出现“耗竭”现象,=,临床阳虚证 -Na,K-ATP酶活性,淫羊藿:,促进钠泵活性恢复,五、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一般属热,需以寒凉药为主的方药治疗,清热药、辛凉解表药药性多属寒凉,是中医治疗温热病广泛应用的药物,其中很多药都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清热药:黄柏、黄连 辛凉解表药:菊花、柴胡,抗毒素、抗炎作用,(与抗感染作用有关):,黄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连、穿心莲、鱼腥草、 白花蛇舌草,(但值得注意的是如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内酯体外无明显抗菌、抗病毒效果,但临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提示药物对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提高机体的防卫功能,可能是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机理之一,亦与中医传统扶正祛邪的观点相符),抗肿瘤作用:,山慈姑、山豆根、大黄、青黛、苦参、白花蛇舌草等, 五味,五味,辛、甘、酸、苦、咸,味觉器官辨别,根据临床治疗效果而确定,如虎骨、蜈蚣有祛风湿功效而认定 其味辛,有人提出:,五味: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四性: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种效应,如:辛味药主要产生温热作用,苦味药主要产生寒凉作用,味与化学成分有一定的规律性,辛味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465种中药中:辛味药183种,占39.8%,辛味药中:性温热药占57.9%,辛味药成分:主-挥发油,次-生物碱、苷类,辛可发散、行气,并有辛润等功效,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辛夷、生姜、 荆芥等均有发汗解热作用,行气药多属辛温:枳实、陈皮、木香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促进 胃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等,26种酸味药的24种,含,有机酸,,其次为,鞣质,酸有收敛固涩作用,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 形成保护膜,起到收敛止泻、止血功效,酸性药如乌梅、五味子:还有与收敛作用密切 相关的抗菌、抗炎作用,乌梅抗菌作用与酸性有关,将其调至中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减半,酸味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止血,镇咳,收敛止泻,镇静安神,抑菌,减少肠蠕动,抗炎,抑制蛔虫,甘味药的化学成分:,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 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有补养、和中、缓和的作用,可调补人体气血阴阳,缓急止痛,有人对61种补益药进行统计,发现其中甘的药物有43种,约占70。,如:人参、黄芪补气 阿胶补血 大枣甘缓和中 甘草缓急止痛,甘味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神经系统,抗炎、抗菌,缓解平滑肌痉挛,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主:生物碱、苷类,次:挥发油、,黄酮、鞣质,含生物碱的苦寒药占以生物碱为主成分药的75,含苷类者占总数的56,苦温药多含挥发油,苦味药有燥湿和泻下作用,苦寒药如大黄含蒽苷,可刺激大肠粘膜而致泻,有泻实通便作用,黄连、黄柏的主要成分为小檗碱,有较好的抗菌、抗炎、抗毒作用,杏仁含氰苷,有止咳平喘作用,具有降气平逆功效,苦味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抗菌、抗炎、杀虫,平喘止咳,致泻通便,止吐,咸味药成分:,钠、钾、钙、镁、碘等无机盐,-有软坚润下、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功效,如芒硝(硫酸钠),在肠内不易吸收,保留肠内水份,使肠容积增大,刺激肠壁引起蠕动增强而泻下,海藻、昆布含碘,可防治甲状腺肿,起到软化瘿瘤之效,咸味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抗肿瘤、抗炎、抗菌,致泻通便,影响免疫系统,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表明不同的药对机体的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3归经,中药归经,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纳而成的,归经包含趋向和归属两个含义,-,可理解为是指药物作用的部位、作用范围和选择作用,或指药物对某经、某脏腑的选择性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每一证候都是脏腑、经络发病的表现,故将治疗某脏腑经络病证的药物就归入某经,如黄连可泻心火,故入心经,2,.归经是中药药理作用的体现部位,具有抗惊厥作用的中药钩藤、白花蛇舌草、天麻、全蝎等22味均入肝经,入肝经率100,明显高于不具有抗惊厥作用的中药(42),与中医所谓:“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认识相吻合,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大黄、芒硝等18味,入大肠经率100,与大肠传导之腑理论相符,止血作用的仙鹤草、白及等21味药入肝经率,与肝为藏血器官有关,止咳作用的中药杏仁、百部等18味,化痰作用的中药桔梗、前胡、远志等23味,平喘作用的中药麻黄、地龙、款冬等13味,入肺经率分别为100、100和95,与肺主呼吸,为贮痰之器一致,有人用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来进行分析与归经的关系,结果认为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用,14,C-鱼腥草素给小鼠尾静脉注射,观察其排出的情况,结果发现,14,C-鱼腥草素大部分从呼吸道排出,这一结果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了依据,还有人对23种药物作了归经与有效成分在体内的比较,结果发现:,杜鹃花叶(杜鹃素)、鱼腥草(鱼腥草素)、丹参(隐丹参酮)、冰片等14味药的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腑基本一致,占61,鸦胆子(油酸)、莪术(莪术醇)等6味药的归经所属脏腑与有效成分大致相符,占26,两者共占药物总数的87,仅3味关系不大,占13,有人认为微量元素与中药归经有密切的关系。微量元素也是中药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可以达到病变部位,是由于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和亲合的运动来实现的,试验表明,13味补肾药含有较高的Zn、Mn配合物,认为补肾药是通过Zn、Mn的归经而达到补肾作用的,认为归经与有效成分在所属脏腑的高度分布有关,但应注意:分布多的器官不等于就是药物作用的靶器官,很可能是中毒器官;西医的脏腑不等于中医的脏腑,3. 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与相应受体具有较 强的亲和力,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 的药理作用,这种亲和力的存在是中药归经理 论的基础,如:细辛归心经,原因: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1受体,*,许多中药可调节环核苷酸(cAMP、cGMP)水平,如:,4种中药(麻黄、丹参、葛根、大黄)连 续7天给大鼠灌服,发现每种药物对动物 不同组织脏器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是不 同的,分析发现:,环核苷酸含量变化显著的脏 器,与各药归经的关系密切,4毒 性,有毒无毒,也是药性的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古人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谓有毒无毒,是指药物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对人体有毒性作用,安全性低,用药不当,药量稍大,即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机体,重者使人毙命,如砒石、乌头、莞花等,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一般对人体无毒性作用,其中一部分常用量或稍大于常用量应用不会毒害人体,如车前子、茯苓等,另一部分药物,大量或超大量服用,,亦不会毒害人体,如麦芽、山药等,目前,中药毒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不良反应”的概念。,中药毒性与四性五味一样,是中药药性理论之一,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中药毒性是中药的最基本的性能,中药毒性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部分。,药物含有较强的毒性成分,炮制不规范,用量过大,配伍不当,个体差异,一、导致中药毒副反应的常见原因,严格采购,规范炮制,合理选用,用量适当,恰当配伍,警惕过敏体质、虚弱体质,二、避免中药中毒的环节,定义:,大量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很快 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通常是在1次或1个工作日内接触大 量毒物而发病,如:,砒石约在用药后12小时出现咽喉 烧灼感,剧烈呕吐,继而出现阵发 性或持续性腹痛,成人一次服510mg的士的宁可致中 毒,30mg可致死亡,三、常见中药毒副作用,表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意识模糊,抽搐,惊厥,昏迷,死亡。,马钱子碱(士的宁)30mg可致人死亡,乌头碱34mg可致死,,对CNS可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作用,中毒严重则可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循环衰竭、死亡。,含乌头碱类药物,川乌、草乌等;,含强心苷类药物,蟾酥含蟾酥毒苷。,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咳嗽,肺水肿,呼吸衰竭,窒息死亡。,苦杏仁,含氢苷,可水解生成氢氰酸,一次食用超过60粒可致死。,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出血、黄疸、肝脏坏死。,以寒凉药居多。,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腰痛、浮肿、尿频尿闭、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如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在体内蓄积引起肾小管坏死。,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再障等,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如芫花、雷公藤等。,定义:,中药或中成药经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用药 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可损害组织或器官,如:,103种中药中有44种中药可检出病理损害 变化,检出率达42.7%,损害的器官:,主要是:肝、肾、胃肠,其次是:心、骨髓、肺等,-雷公藤,损害肝、肾功能及生殖系统,地龙、五味子、云南白药、六神丸等,轻者:,皮疹、荨麻疹、斑丘疹、红斑等,重者:,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如:,复方地龙注射液存在异性蛋白,4.致畸、致癌、致突变,雷公藤可致细胞染色体畸变,槟榔、巴豆油可致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