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世 界 现 代 史,世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影响、互相对抗的历史;是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的历史。,两种不同文明的创新与发展,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 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创新(苏联、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发展;相互借鉴。,思想上,: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出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种不同文明的创新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资本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社会主义,苏联:,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1、十月革命:,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特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取得胜利。,背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客观条件,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落后西方,军事,:,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主观条件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等,进程: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两个政权并存 。,四月提纲,:向社会主义革命方向转变,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其他城市起义,-,全国,建立政权:,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工民委员会。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2、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发动了对苏俄的战争,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形势。,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 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评价:,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背景:,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目的:为迅速恢复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化(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经济政策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形成列宁主义,重要发展表现:,A、 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 一个国家取得胜利,B、 探索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斯大林的个人因素,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表现,经济方面:,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过很大影响。,“斯大林模式”评价,总评,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探索结果,内容,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逝世,失败、苏联解体1991年,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农业突破工业批判个人崇拜,经济管理体制,(侧重工业),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特点,探索性开创性,逐渐停滞,引发混乱: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摇摆不定,社会矛盾突出,打开改革之门,但收效甚微,前期取得一些效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国际,关系,开始美苏争霸,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上风,军备竞赛包袱,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者相同和不同点。,同:,(1)都是为了解决,弊端;,(2)改革过程脱离了,;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异:,(1)赫氏改革侧重,,勃氏改革侧重,,戈氏改革从,入手;未见成效转向,,最终导致,;,(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对其只是修修补补;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方向。,斯大林模式,苏联实际,农业,重工业,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充满曲折,不仅指社会主义力量遭受削弱,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也会使得社会主义运动剔除自身的弊端,健康地向前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受挫,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还有中国模式等各种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本专题主要探讨了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其表现有:实践上出现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理论上诞生凯恩斯主义,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这样,罗斯福从实践上,凯恩斯从理论上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许多新变化:国家干预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出现福利国家。,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刺激盲目生产;股票投机;,爆发: 1929.10.24,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表现:股市,银行,企业,农产品,失业,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影响:,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推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对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经济危机的教训启示,:,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一旦危机发生,共同采取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2.罗斯福新政,背景:,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胡佛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内容:,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调整农业生产,提高和稳定农产品价格;,实行社会保障,推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维护和巩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特点: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影响:,度过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凯恩斯主义,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受到质疑。,内容: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生活。,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观念,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但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时间,16 -18世纪,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70年代,阶段,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实践措施,鼓励建立手工工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殖民地,资本家自由经营,消除关税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工场手工业,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兴衰原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障碍,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影响,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工场手工业发展;,加紧殖民扩张和贸易争夺。,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加紧对商品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的争夺,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飞速增长。,4.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变化:,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福利国家的出现,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的原因:,战后私人垄断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社会矛盾,自身难以化解,需要国家干预);,二战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经济危机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高科技产业需要巨额资金,需要国家干预。,新变化实质:,资本主义的自我改善和扬弃,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政策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基本矛盾未变。,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必修根据国情和实际进行不断改革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 二战结束-70年代初,,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B 70年代初以后,美国和西欧主要国家出现“滞胀”,,减弱,对经济,干预,美英等国出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背景: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维护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发展:70年代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发展受挫,且福利国家导致,财政负担重的弊端,导致80年代后,英法美等国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但也有弊端。,(3)第三产业的兴起:,A 原因:科技进步 社会生产力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需求多样化;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B 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业人数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迅速上升;,C 影响:见课本P89,(4)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最先在美国形成),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指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本专题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时,应理清,一条主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过程;掌握两个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可以按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形成主线,全面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及起因、影响,深刻理解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各自形成两大集团对立、两大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多极化,”则是指在世界上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两极格局、多极世界的“,极,”是“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的意思。,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对峙 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两极格局的瓦解,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二战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妄图称霸世界;,苏联实力的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表现: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总体而言,两极对峙的基本状态是“冷战”,即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1955年),。,冷战:,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而且两国军事上可相互抗衡,因此,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影响:,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美苏之间,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表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原因:,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欧共体、日本、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美苏“冷战”消耗了双方的实力。,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此时的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还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欧共体,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形成过程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和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重视科技、教育;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提出“贸易立国”等。,经济发展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壮大的影响: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日、美、西欧三足鼎立;促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政策:非集团、不结盟,任务: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影响: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中国的振兴,自1949年到1978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探索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3、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1993年欧盟成立,建立政治、经济货币联盟,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使欧盟实力增强;,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俄罗斯经济不断好转,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起来越重要。,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国际局势,世界形势,:,特点: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结束;“冷战”掩盖的民族、 宗教、领土等矛盾暴露出来;美国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频繁等。,世界格局,:,特点: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末形成,目前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美国企图独霸;欧、日、俄、中、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高涨。,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复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时,应注意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然后围绕这两大趋势,梳理相关知识点。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组织的建立则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复习时,要注意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关系的发展相联系,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理解外交政策和中国在当今多极化趋势中的地位;同时,联系时政热点,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的,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至今),阶段,时间,特征,第一阶段,194520世纪60年代,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危机和二战使人们认识到建立有效管理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在美国倡导下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支撑战后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背景:,过程:,标志:,影响:,1,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弱;,2,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3,战后恢复和稳定经济的需要,以,美,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以,美,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原因、建立、宗旨、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过程、特征、影响),世界银行,W B,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A.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B.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世界经济发展。,C.为美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有利条件;对发达国家有利,IMF 、 WB 、 GATT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原因:,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推动同一地区国家的合作。,各国竞争加剧,需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增强本国实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国经济发展、国经济联系密切。,表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过渡,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优势互补。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是一个区域性的官方经济论坛。,影响:,促进集团内部贸易增长和推动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各区域组织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商品、资本、技术流通;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给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3、经济全球化,新航路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以英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上半期,出现许多不利于生产全球流通的因素;,二战后建立了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相互隔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进程:,迅速发展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全球化的催化剂。,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区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平衡产生区域集团化趋,势;,区域集团化是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对其有促,进和阻碍的作用。,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4、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关贸总协定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其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作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提高各国的生活水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加入;,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将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繁荣;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末,,美苏“冷战”,美国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改变人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负面影响:,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产生消极影响等。,背景,特点,代表,现代主义文学,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影响,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表现自我、手法怪诞、语言风格背离传统,法 贝克特,等待戈多,现代主义美术,两次世界大战创伤;工业化加剧紧张感;传统无法满足,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体现愤怒消极失望等,反映精神困惑,西 毕加索,格尔尼卡,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摇滚,爵士 等,影视,电影:19世纪末(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默片”时代(1927年前):格林菲斯、卓别林;,电视: 20年代出现;二战后普及;,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20世纪上半期经济模式的探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世纪上半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政治上,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上,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了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文化上,现代主义文艺兴起,突出表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科技上,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技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美苏争峰、多极化和全球化交相辉映,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价值观。,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美文阅读网:小编整理了关于昆虫与音乐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也祝同学们的阅读理解的技巧更好,祝大家学习进步!无论是在深深的幽谷,还是花木掩映的河边;无论是瓜棚连着豆架的茅舍,还是窗明几净的校园,处处可闻虫鸣。蝉的歌声嘹亮,蟋蟀叫声悠扬,螽斯嗓音清脆,蝗虫声音深沉,蜜蜂飞响热烈,使人感到欢欣!温煦的春,炎热的夏,凉爽的秋,不知疲倦的昆虫歌手们总是在廉价地演奏。甚至在那寂静的寒冬,在室内,尤其是在厨房里你也会偶尔欣赏到灶蟋动听的歌声。其实很多昆虫都能歌唱。据不完全统计,发音昆虫有16目之多。有人曾经灌有一盘名为昆虫的音乐磁带,听着其作品,自然地便把人融入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笔下克利斯朵夫躺在万物滋长的草地上,“闭着眼睛,听那个看不见的乐队合奏”的情景:“一道阳光底下,一群飞虫绕着清香的柏树发狂似地打转,嗡嗡的苍蝇奏着军乐,黄蜂的声音像大风琴,大队的野蜜蜂好比在树林上飘过的钟声”昆虫的歌,如果加以放大,那就更有意思了。有的似马嘶,有的像鸟鸣,有的如风吹,有的又像北京农业大学杨集昆教授那里有一盒飞虱发音的磁带,若把它们用声音分析摄像仪转变成波形图,则可以进行昆虫的分类。昆虫不仅自身产生音乐,而且也使无数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关于昆虫的词牌名有“蝶恋花”,曲牌名则有“扑灯蛾”、“粉蝶儿”等。关于昆虫的曲子有:笛曲花香蜂舞,又名一架蜂、一江风,原传于山东菏泽地区,旋律优美,节奏富于跳动,再现了蜜蜂采花飞舞的神态,此曲灌有唱片;唢呐曲蜜蜂过江,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旋律中较多地运用了四度、九度以至十二度的音程大跳,加上锣鼓伴奏,显得格外热烈欢快,当然也被录成了唱片;琴曲神化引,又名蝴蝶游,意与庄周梦蝶相同,常作为其引序。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的结尾以男女主人公化为一对蝴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写成的一曲梁祝,感动了全世界不知多少人。其中“化蝶”一段的旋律更是优美动听,感人肺腑。阅读题:1、本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昆虫与音乐的关系?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但仍不失准确科学。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分析它如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文中引用了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描写克利斯朵夫躺在草地上听昆虫声音的一段话,有什么说明作用?4、昆虫的声音使无数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除了文中所举的例子外,请你你再举两例。(音乐、文学均可,要求写出作品名称及主要内容或特点。)参考答案:1、昆虫自身能产生音乐;昆虫使无数艺术家得到灵感,创作出音乐作品。2、答案示例:“据不完全统计,发音昆虫有16目之多。”这句话中的“不完全”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昆虫种类繁多,即使是最全面的调查统计,也不可能没有遗漏,因此用上“不完全”一词就显得更客观,更科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昆虫的声音就如美妙的音乐,能让人陶醉,使人着迷。4、答案示例:如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校园歌曲童年的歌词中有“知了在声声叫个不停”。这篇由美文阅读网整理的昆虫与音乐阅读答案,供大家练习,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有所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