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会 学 概 论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43691516 上传时间:2024-09-28 格式:PPT 页数:208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 会 学 概 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社 会 学 概 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社 会 学 概 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 会 学 概 论,上 海 师 范 大 学,卢 长 智,联系方式:,E-mail:hnlczshnu.edu,第一篇 导 论,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以及它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重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学,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作用,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见解,二、,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三、社会学的社会作用,第一种,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第二种,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科学。,第三种,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第五种,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的科学。,第六种,社会学是关于社会文化的科学。,第七种,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即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一)社会学研究对象不同观点,(二)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2、从现实上看,这个问题也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回答的问题。,(一)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一是“中心论”,即把社会学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是社会科学的总称;,二是“平列论”,即把社会学置于与其他社会科学平等的位置;,三是“层次论”或“特殊论”,即把全部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哲学科学,如历史唯物主义;第二个层次的是综合性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历史学等;第三个层次的是单科性科学,如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专门社会科学。本书的观点是坚持“特殊论”。,(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特殊与一般,2.,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学科的关系:特殊与特殊,3.,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三)社会学的学科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 应用性,(一)社会学在理论方面的作用,1.,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的有关知识。,社会学认识社会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社会事实。,2.,提供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社会学不仅要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解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更重要的在于它向人们提供了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社会学在实践方面的作用,1.,参与制定社会发展计划,2.,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研究,3.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4.,帮助人们自觉调整社会行为,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1、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非实证主义方法论。是最高层次。,2、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等。是中间层次。,3、社会学研究的各种专门技术和工具: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技术、各种表的量度工具以及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电子计算机等辅助工具。它是最低层次。,社会学研究方法层次的关系,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论是整个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它为具体的研究提供认识原则和理论指导,决定着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而具体研究成果的积累,具体研究方法和专门技术的进步也必然促进方法论本身的发展。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构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二)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方法论,1、实证主义方法论(孔德提出),基本观点:,(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2)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否则就是乌托邦或形而上学;,(3)社会学应该对于关于价值的问题保持沉默,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实证主义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4)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研究社会。,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肯定社会现象的客观性,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并致力于搜集资料和分析材料的科学性研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不足:,把社会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忽视了社会主体人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作用;过分强调经验的作用,忽视理论研究,因而难以正确的、全面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2、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狄尔泰、韦伯等),基本观点:,1、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适用于自己研究对象的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2、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物化现象;,3、主张借助“价值关联”,理解人的主观意识在社会认识上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的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三者作出分别处理。,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局限:,把认识局限在主管意识范围内,片面地夸大社,会的随意性和不可证实性,陷入了相对主义和,思辨哲学的泥潭。,3、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三)社会学研究的若干指导原则,1、系统性、整体性原则,2、多层次、多因素原则,3、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原则,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一)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社会调查方法:,按照预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有步骤地实地考察有关的社会现象,搜集大量的、具体的社会事实,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社会现象作出解释的一种认识活动。,2、社会实验方法: 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人为的控制某些社会条件,通过观察、记录等手段,分析研究对象,以探明研究对象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的方法。,3、社会统计方法:,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对社会调查等方法收集得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4、文献方法:,通过有计划的搜集文献资料,并采用科学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而达到了解社会现象的方法。,5、,观察方法:,研究者根据研究计划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的一种方法。,(二)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1、测量技术,2、问卷与量表的设计技术,3、访谈技术,4、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一)准备阶段,主要任务:,确定研究课题、初步探索和总体设计;,(二)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利用各种方法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有关资料;,(三)研究阶段,主要任务: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理简化、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四)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工作和评估研究结果。,第三章 社会学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欧洲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2、社会主义的兴起。,3、都市化。,4、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学产生的理论渊源,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机械的社会学说、批判理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二、社会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代表人物,1、社会学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阶段特征:,其一,跟哲学关系密切;其二,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其三,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主要代表是孔德和斯宾塞。,2、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阶段特征:,第一,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范围和方法,终于形成了独立的学科;第二,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与其他学科的区分越来越明显。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路线,以韦伯为代表的反实证主义路线,以及以美国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重视实际的社会调查的传统。此时,各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机制问题探讨得更细致,维护性的特点表现得更明确。,3、社会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阶段特征:第一,社会学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和发展,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理论丰富多彩,流派分呈;第三,研究呈现多元化、实用化、定量化、微观化和本土化趋势。,经典人物的思想,(一)法奥古斯特孔德,奥古斯特孔德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实验法)。,August Comte,17981857,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他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规律,他认为社会发展表现为人类的体质、道德、知识、政治的进步,尤其受人的知识的影响,因此,知识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工业时期,即科学的实证阶段,它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孔德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有弊病,但是,可以“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协调社会发展,改进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就是主张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探求资本主义社会协调运行的规律。因此,以孔德为创始人的西方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打上了维护的烙印,使西方社会学紧紧地围绕实现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这一主题而展开。,(二) ,英,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他,通常被认为是该时代英国,最重要的思想家。,观点:,(1)把社会类比为有机体的,思想,即,社会有机论思想,(2),“社会进化论”思想,Herbert Spencer,18201903,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其一,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其二,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其三,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织部分服从于整体。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如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正是这些设置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斯宾塞的社会进化思想认为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规模由小变大,社会组织由单一的、同质性结构转变为复杂的、异质性结构,并伴有社会各部分的功能分化现象,功能分化促使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增加。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愈复杂,功能愈分化,各部分之间的功能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愈高,社会变得愈加脆弱,若有一个部门的功能失调,就会使社会系统受到影响或瓦解。所以,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斯宾塞认为,在这种社会进化过程中,尽管有矛盾,但基本上是平稳的、自然的,不容许有异社会运行的意愿。,他严厉谴责革命改造社会的企图,要求人们等待社会自然进化的结果。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体现了他维护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意愿。,(三)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是“社会事实”,(social facts),,并坚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Emile Durkheim 1858,1917,(四)德马克斯韦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对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韦伯,最为著名的研究:,科层制,bureaucracy,资本主义,capitalism,Max Weber 18641920,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大量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这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点是:有明确的分工、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有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体系、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量才用人、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芝加哥学派是曾在美国居统治地位的一个社会学学派,它因斯莫尔1892在芝加哥大学建立社会学系并使之成为美国社会学研究中心而得名。 该学派种社会调查,研究美国典型的社会问题城市问题,,如贫民窟、移民、种族关系、城市化。主要代表人物托马斯和帕克。,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费孝通的著名研究江村调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人预言: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的里程碑。,第二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结构,功能论,结构功能主义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他的学生默顿。1937年出版的社会行动的结构是美国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衰落,结构功能主义崛起的标志。这一流派从宏观的角度把整个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一流派最基本的两个概念是结构和功能。,主要观点:社会学学科总体上应该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体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对于社会来说,维持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强调道德共识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认为秩序和平衡是社会的常态;,批评:过分强调有助于社会整合的因素,忽视分裂和矛盾的因素,把基于阶级、种族和性别因素的分裂和不平等最小化;没有充分重视社会内部的创造性社会行动的作用;赋予了社会所不具有的品质。,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社会现象的主要概念是“冲突”,美国社会学家科赛和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为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类似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拒绝对共识的强调;集中讨论权力、不平等和斗争的问题,认为,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构成社会的各部分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而是互相冲突的。,评析:冲突理论率先打破了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揭示了社会冲突的作用,其中,冲突调节理论,、,社会安全阀理论,,等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都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冲突调节理论有如下观点:一是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冲突并非都是坏事;三是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冲突,防止和制止破坏性冲突,调节和利用建设性冲突,并将冲突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德国社会学家科塞认为,每个社会在其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摩擦、冲突、对立等情绪。为使这种情绪适时发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系统需引入安全阀制度,以缓解矛盾、维护现状。,三、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是在对帕森斯理论的批判中崛起的另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和布劳。交换理论反对结构功能主义那种抹煞人的个性,只把人当作社会制度或社会结构制约下的角色的观点,坚持从人的行为本身来理解人,集中分析个体如何行动或者调整自我以适应社会。从人际互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交换来发现形成社会结构的最初动因。这种交换在霍曼斯那里主要是指直接的,非制度化的交换关系,而在布劳那里则扩展为宏观的制度化的交换网络。,四、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在美国的社会学家乔治米德那里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研究单位是互动着的个人。但“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被正式提出并被发展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理论流派,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默和戈夫曼。,主要观点:人类的行动主要是根据自身对外在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这种意义就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符号互动论使我们注意到人际交往的细节,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细节体会其他人的言行。语言使我们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意识到我们的个体性,能够象别人观察我们那样从外部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符号,用来代表另外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非语言手势或者交流方式也是符号。人类在互动中依赖共享的符号和理解。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中,因此人类个体之间所有的交往在本质上都是符号的交换。,批评:忽视社会中的权力和结构及其对行动的限制,第二篇 社会中的个人,第四章 个人的社会化,【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人的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个性的形成与社会化的关系等)。一般掌握社会化的必要性条件及过程个性的特点。,【重点难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一、个人社会化的涵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化的扩展,(1)初次社会化。即初始社会化,为社会化过程的最初阶段。,(2)预期的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这一阶段,即青年期。主要是通过学校学习,为将来做准备:独立生活、寻找工作等,总之,真正地进入社会。内容还是人格、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技能。比上一阶段应有所发展。,(3)发展社会化。即继续社会化,也称次级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深入社会化的阶段。有良种情况:一方面继续学习、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新产生的知识以继续适应社会的需要。,(4)逆向社会化。社会化不是一个单向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一般而言,是老年人从年轻人那里学习知识、规范的过程。如老年人主动学习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观念等。,(,5,),再社会化。,一是指个体在生活环境或社会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时,为适应新的情况而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和重新学习的过程。例如,参军,社会角色由学生、待业青年到军人,这样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必须重新学习,才能适应军队的要求。二是指社会化失败后进行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针对那些越轨、犯罪或人格病态的人,这里具有强制性(如设立监狱、教养所等实施)。再社会化的特点:改变社会化对象原由的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种社会化可能是一次,也可能是多次,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社会化的内容,第一,,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流技能和谋求一定职业进行生活的基本技能。,第二,,教导社会规范。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三,,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第四,,提供角色人选。人的社会化过程其实就是向社会输送经过培训、合格的社会角色候选人。,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期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总体看,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儿童社会化主体是学校。,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在这个社会和文化传统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学校社会化尤为强调的是对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同辈群体,指的是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儿童时代,同辈群体的形成大部分出于偶然,没有选择,成年人选择同辈群体,一般以共同的兴趣、活动、相似的收入、职业或社会地位为基础。,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特别影响:,(,1)同辈群体帮助青少年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平等位置;,(2)同辈群体在帮助青少年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方面也十分重要。,工作单位对人的社会化表现出了更明显的社会性、规范性和现实性特征。,大众媒介传播社会规范、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化中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地位与角色,地位(status),一个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所处的被其他成员认可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这一地为赋予成员特定的权利和义务。,1、两种主要的地位类型,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也叫归属地位。,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地位被称为自致地位。,也叫获致地位。,自致地位的分化与激增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制度不断进步的结果,它反映了劳动分工的发展。,自致地位数量的增加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社会越进步,越看中自致地位,也就是越重视人们自己后天的努力和奋斗。,首要地位,首要地位就是指用来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地位。,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指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角色。如性别、年龄、种族等都是决定这种角色的重要因素。自致角色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到的角色,如医生、教师、律师、艺术家、法官等。,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理想角色(角色期待),指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即社会所定义的角色扮演的方式;,实践角色(角色表现),指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即某人实际扮演某一角色的方式。,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和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的表现:,(1)个体必须同时扮演过多的不同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提出的期望而产生的角色冲突。,(2)一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会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三种具体情形,1、角色不清,角色不清: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去做。,2、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3、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案例分析,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上海生活周刊,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分析参考,首先,角色是社会赋予社会地位的特定的行为类型或行为模式,它是社会为每一社会地位所规定的一整套具体的权利和责任。,其次,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社会对处于每一社会地位的个人都有一种期望和要求,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按照这种期望和要求行动。也就是说,担当角色前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三、社会化与人格的形成,1、什么是人格,人格:人之品格。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人格是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而形成的行为倾向和组织。”(美,布卢默) “个人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习惯统称为人格。”(孙本文) “人格是审定人在社会中所有异同的行为模式,构成人格的四个因素是:生理特质、心理特质、行为模式或习惯系统与适应能力、外表行为。”(龙冠海),人格是一个人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面貌。人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个性倾向,即个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如需要、动机、兴趣、态度和习惯等;二是个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如能力、气质、性格等。,2、,人格是怎样产生的呢?,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化。,关于社会化(人格)的理论,库利“镜中我”理论:我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我们从中我们获取自我形象或者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这就是“镜中我”。简单地说,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是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埃里克森:社会化贯穿人成长的一生,并把人的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第五章 社会互动,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涵义,掌握社会互动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并着重介绍了集体行为,重点:,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式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本质,一、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理论,关于社会互动内涵的几种观点:,1、 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群体之间的交互影响。,2、 社会互动是指通过符号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3、 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其自我之间的互动。,我们认为:,社会互动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进行沟通、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从宏观上理解,就是人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从微观上理解,就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人与自我表现的交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社会互动的理论:,1、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2、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3、 布鲁默的象征互动论;,4、 齐美尔形式主义互动理论;,5、 加芬克尔的本土方法论。,二、社会互动的形式,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的德国社会学家)之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已经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尽管我们分别地讨论这些互动形式,但是,实际上它们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1、交换,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许多关系都是属于这种类型,雇主和受雇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受雇者按照雇主的意图去做事,那么他(她)就会获得一份薪水的回报。,2、合作,合作是指这样一种互动形式,即由于有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致行动。在广义上讲,所有社会生活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合作,社会不可能存在。人们结合成群体和社会,是为了对付诸如洪水、饥荒和疾病之类的环境威胁。他们一起工作以更好地满足个人需要,并彼此保证安全,以防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合作的类型(按性质分类):,自然合作或互相援助:最古老的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是自然合作或互相援助。这种合作直接产生于某种情境下的实际需要和可能,例如两个人一起做家庭作业以便都能获得好成绩;或者,当目击一次事故时,人们一起工作以救助伤员。,传统合作 :合作双方是根据传统习惯的要求相互合作。(当一种自然合作成为社会的行为习惯时就会变成传统合作。),指导合作 :现代社会更多地依赖指导合作而不是传统合作。所谓指导合作是指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的管理和协调下进行合作。这个第三方可以是雇主,他告诉两个一起工作的人协力完成某项工作;或者,第三方也可以是游泳指导,他让学生们下水时要结队而行。,契约合作:现代社会也同样依赖契约合作。所谓契约合作,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的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例如,当年轻的父母们决定轮渡照顾彼此的孩子以便各自都能抽出时间做别的事情时,他们就是在进行契约合作。,3、冲突,作为合作的对立面,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尼斯比特,1970)。为了达到所向往的目标,打败对手是必要的。正如社会学中的冲突论所强调的那样,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和有价值物是有限的。个人在所示这些稀缺资源时必须竞争。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每个人都尽力去征服别人。,4、竞争,竞争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在这种形式的互动中,达到所追求的目标要比打败对手更重要。就像冲突一样,竞争的一方获取目标,而另一方面临失败。但是,这里打败竞争者不是主要目的。竞争者通过各自的努力去获取目标,并且彼此之间处于竞赛状态。,为了防止竞争转变为冲突,竞争双方必须预先就“游戏规则”达成一致意见,并且,在遵守这些规则上必须协作。这一点适用于市场竞争、教室到学生之间的竞争以及足球队之间的竞争。竞争在西方社会中尤其普遍。,5、强制,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时,强制这种互动形式就出现了。在本质上讲,所有形式的强制都是以合作物质力量或暴力的威胁为最终基础。但是,一般而言,强制的表现要微妙得多。对于父母的爱,对于国旗的敬重,对于上帝的信仰,以及对于孤独的恐惧,都可以作为强制的手段。,像冲突一样,强制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种负面的社会互动形式。但是,强制也有正面的社会功能。尽管父母们和教育工作者们在培养孩子时使用很多策略,但是在社会规则教育的背后,通常隐含着惩罚的威胁:做错事的男孩被送进他自己的房间;把三轮车骑到高速公路上去的孩子要挨板子。,6、互助,互助是指一方无偿地让出自己的资源以帮助他人的互动方式,它包括帮助、捐赠、施舍、牺牲等方式。互助不同于交换,也不同于合作,互助双方的地位状况是不对等的,一方是互助行为的发出者,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另一方则是行动的受惠者,处于被动地位。,第二 节 影响社会的因素,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需要和社会情境定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是按照以下的顺序排列的:第一、生理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社交需要,第四、尊重需要,第五、自我实现需要。,情境定义:人类的行为与动物不同,他对外界的刺激不是本能地作出反应,而是在行为发生之前通常经历一个思考的阶段,通过思考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确定自己所应采取的行动,这个过程即为情境定义。,第三节 集体行为,在有多人参与的社会互动中,人们的行为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由群体行为产生的事件往往是反复出现的常规事件,我们一整套的社会管理机构和制度都是建立在对这类事件的处理上。但是,社会中也存在少量的非常规事件,它们是由集体行为引起的。 集体行为又称集合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人群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集体行为是社会学的术语,指人们在暂时的、无结构的、非制度化的社会聚集人群中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共同行为。,),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集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则是通过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的;,4、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二、,集体行为的种类,集体行为种类多种多样,根据成员互动的方式可以把集体行为化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人群行为。在人群行为中成员直接接触,成员通常都感到情况紧急、行动目标不明确、周围状况难以确定,因而变得容易接受环境和他人的暗示,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人群行为的三种类型:,1、表意人群、2、行动人群、3、团结人群。,表意人群:是指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和释放机会的人群。例如,在原始文化中庆丰收的人群或宗教节日的集会人群都属于表意人群。,行动人群:也就是正在行动的人群,即参加暴乱,骚乱或从事其他极端活动的人群。行动人群往往集中于某种目的或现象,并且经常是愤怒的且怀有敌意的。行动人群的活动冲破了通常的行为规范,对社会能产生较大的冲击作用。,团结人群:其实这是表意人群的一种形式,但是这些人群还具有一些超越情感表达之外的社会功能。在这种人群中,包含有许多相互支持的关系,并且具有一种社会团结感。例如,在某种政治或民族的集会中,其参与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和这个人群中的其他人有一种社会归属感受。这种认识会促进成员们社会团结感的建立。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的信念和情感的人群。,第二,大众行为。与人群行为不同,虽然成员通常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但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等手段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惊恐、狂热和时髦等形式。,(一)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二)狂热 狂热集中在人们所爱好或感兴趣的事物上。人群对某种事物抱有极大的热情,会相互影响,相互刺激,往往会达到疯狂的程度,但这种狂热通常是短暂的,没有长久的社会效果。(三)流行或时髦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三、影响集体行为的因素,第一,环境条件是集体行为产生的基础。,第二,价值规范的丧失。,第三,结构性压力。,第四,社会控制力减弱。,第六章 越轨行为,一、,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1、越轨行为的涵义:越轨行为亦称社会越轨、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概念明确:,并非所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例如:,神精错乱、残废的、有病的人,可能会破坏许多规范,但不被受罚,因为他们是由于身体或精神上的原因而不能遵从这样规范,因而被谅解,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全面负责,因此对他们的限制就是公共机构收容。,越轨行为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例如:,官方规定了过多的繁锁程序,会使效率降低,只有破坏这样的规则,才使组织有效率。,越轨行为的界定要考虑到社会文化、环境、时间等因素;,越轨行为需要一个粘贴标签的过程。,例如:,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曾经犯规,却很少被发现,例,小时偷农民玉米,水果等,只要不被判罪,往往事过境迁,又是一个守法公民,可是违法时被发现甚至起诉,定罪,则他就成了犯法者,这个名称在人的身上象烙印一样可能影响他一生。,2、越轨行为的类型:,偏差行为;,违规行为;,违警行为;,犯罪行为。,3、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负向社会功能:,(1)破坏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2)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3)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关系。,正向社会功能:,(1)有助于认清和界定社会规范;,(2)增强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团结;,(3)引起社会变迁;,例:马丁。路德金发起的反隔离运动中,把整个国家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他们遭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上了,这一民权运动最后使那些法律发生了变化。中国妇女的小脚的习惯也是靠了许多早期违规者才废除的。,(4)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二、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思考:为什么有些人要破坏群体或社会的规则?,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学者们大多从以下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分析越轨,的原因,:,(一)越轨是病态导致,1、生理缺陷:这是生理学的观察,认为越轨行为与生理发育不健全有关.,背景资料:,19世纪80年代意大利犯罪学家的身体形貌说指出:越轨者特别是犯罪在生理发育上不如守法的公民健全,他观察到:大部分罪犯目光锐利,颧骨突出,下颚较大,对痛苦的感觉迟钝,他认为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较原始的特征,是退化现象,是遗传上的缺陷.这一理论支配了欧洲犯罪学界30多年,这以后,许多学者尝试从生理缺陷角度来解释越轨行为,使关注的焦点从外貌转向体内.上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从一个案例中有了新的发现:染色体与犯罪有关.,特殊的染色体与犯罪的关系:芝加哥有个色魔,谋杀了7名护士,有关方面发现了他的染然体结构与常人不同,正常情况下,男性的染色体是XY,女性XX,他是:型人,体型较高左右,四肢瘦长,占总人口0.15%,但犯罪者中高达3%,相差20倍.,但很多社会学家认为这些研究所基于的样本不科学,到底是染色体,的原因,使他们犯罪倾向大 还是因为他们身材高大犯罪时易被发现 后来许多学者进一步发现遗传特征也和犯罪有关,现在研究者己致力研究越轨与诸如肿瘤,脑病等健康问题的关系.,2、社会化不良心理学观点,有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某些违规行为与人的性格有关,这种观点主要代表:艾森克.他认为: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违规者,但一些人比另一些较容易越轨,这类人的性格类型一般比较外向,善于社交,容易冲动,而且强烈需要变化和刺激,他认为内向的人,好静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由于外向性格的一些特点,这类人比别人更容易越轨,因为他们需要刺激和冒险,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只是可能性,现实中他们能否成为越轨者又取决于他们社会化的程度.性格外向的人,具有越轨的可能性,但如果后天的社会化过程训练了他的是非感,培植了他们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越轨不一定成为现实.另外一种心理学考察观点认为:越轨行为是学来的,也就是说是在一种文化传递和通过社会化过程学来的,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越轨行为.,这有几种表现:,(1)传教者在传递社会规范时自己并不持之以恒地这样做,有时,甚至传递的是支持越轨的态度.例:一个母亲在家不断教育女儿,要遵守社区规则,此时,她在传递遵守规则,然而,当母亲和女儿买东西时收到一张停车罚款单时,她可能会说:我把它扔了,他们也不会知道,此时她实际上在告诉女儿某些时候可以越轨.挤车,插队买东西等.,(2)监管机构的违规传递.有时,甚至很多情况,象监狱这样本来是用以改造越轨行为的地方,客观上却在传递违越行为,例:老犯人教新犯人更熟练的犯罪方法.,(3)媒体传递,例:孩子们在电视上看暴力片,在玩耍时就模仿,这样他们就学会了怎样使用暴力,虽然他们不实施学会的行为,但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暴力行为会给他们带来好处而不受处罚时他们就可能重复暴力行为.,3、社会解组-对社会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社会解组论在解释个人越轨和犯罪时的基本观点是:,假定人的冲动必须为规范所制约,否则会做出越轨行为,那么稳定及密切的社会关系就是规范发挥效力的保证. 有社会学家曾阐述道:“当个人从亲密的小圈子的社会约束释放出来,他的行为就倾向于受冲动而不是受所属群体的理想及价值所支配.在偷取酒店财物的犯人当中,常有现役军人以及在自己生活圈子备受尊敬的妇人,他们去酒店给自己放一个道德的假期.,这说明脱离了原来制约自己行为的关系后,人们越轨的可能性增大了.,(二)越轨是适应手段,从越轨角度看,适应可以有两种不同层次:1,心理自卫:是不自觉的,下意识的行为.佛络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有两点被社会学家借以解释越轨.自卫机能,人皆有自卫机能,避免因为过度的心理不安而陷入崩溃.人总会受到挫折,但根据佛络伊德,人类在身处挫折时并非是无可奈何的,人在此时总是可以自我保卫的.在此理论基础上,有人用实验证明:挫折可以导致侵犯行为.对大学生试验:受侮辱后,血压高,做出报复行为后,血压低.可见,挫折可以引起侵犯行为,而侵犯行为有助于解除个人压力和紧张.,2、理性决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越轨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瞬间的行为,因此不能都讲成是一时冲动,失去理智.有些越轨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个目标,越轨仅是达到某一目标的手段,从这角度看,它是一种理性决定.,3类理性决定的越轨罪行:,(1)有利可图:例:与钱财有关的罪行,白领罪行(资用公款,收回扣,制假帐,逃税等)属于这类.,(2)工作压力:有些工作如果走正常程序会十分繁锁且代价高,因此在高度竞争的圈子里如建筑行业,就有人越轨找捷径.如果下去检查质量规格的雇员故意在法律范围内挑剔,刁难,贿赂就成了商家避免阻挠的常用方法.,(3)犯罪为职业:职业杀手,偷盗惯犯. 以上都是经过理论思考决定的.,(三)越轨是界定结果.,说越轨是界定的结果,就是讲某种行为是否被确定为越轨,决定于社会的界定.,1,主要理论背景及代表人物. 前面介绍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违规的原因,但有两个方面它们无法解释:(1)越轨是普遍的,没有阶层界限,但入牢的大多是下层人,例:有些人做了违规的事,但人们并不把他们看作是越轨者.(2)有时越轨者因为某次越轨行为而终生走上越轨之路,有时却不.为了解释上述问题,一批社会学家们就把注意力从研究越轨行为的原因转移到了它的过程,出现了标志论. 什么是越轨标志论呢?,认为违规是高度相对的,任何行为和有此行为的人只有当被别人标志为违规时,才成为违规的,由于他们把焦点放在越轨者被标志的那一刻,故称为标志论.,2、主要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主要论点可分为两部分:,(1)对越轨的界定,这方面在标志论看来,越轨既非与生俱来的品质,也非后天教化的产物,而是社会反应,是别人界定的结果.,(2)常人转为越轨者的过程:标志论者认为常人转为越轨者一般经过一个渐进的历程,有四个步骤:,A、初次越轨:如学生第一次吸毒,和尚第一次偷吃狗肉等,他认为第一次越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故意,无意,被迫的,是普遍化倾向,关键在于自我控制能力.,B、2次越轨:一方面因为禁果常常是甘美的,否则不用禁,有诱惑力.另一方面是行为禁区己缺了口,心理上就消失了那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当然第一次并不必然导致第二次:例:学生吸毒被发现后一家人严加管教.,C、被标志为越轨者:个人越轨时被发现并被标志为越轨者,标志论者特别重视这一点,认为这是个人越轨历程的里程碑.,为越轨者作标志 这是越轨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他被分了类:被放入一个带有消极特点的范畴,越轨者可能成了他的身份地位. 更重要的是:违规者的身份常常成为越轨者的主要身份,或首要身份,盖过该人的其它身份.个人一旦被公开标志为越轨者后,别人的眼睛往往集中在越轨者身份上,忽略了他的其他地位,他也就实际上被社会抛弃,孤立,这种抛弃可以是身体上的关起来,也可以是社会的,例朋友家人对他不信任,不喜欢,使他们顿感社会之大,无处容身,“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己是百年身”.,D.加入越轨者群体. 被标志后的越轨者,也有可能有新生的机会,例如家人朋友的关心使他回头,但如果社会没有给他机会,那就逼上梁山,与命运相同的人为伍,围绕越轨角色来组织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看作是其他越轨者的一员,而越轨群体对他更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1)学会更多的怎样越轨 2)取得感情支持,减轻内疚和悔恨的压力.以上是标志论的主要理论.,第三节 社会控制,一个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依法制约人们的行为,以便使他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遵从社会规范,这种制约是通过社会控制的机制或过程实现的.,社会控制过程有两种:内部;外部.内部是自发的遵从社会规范的过程,包括内化规范,习惯;外部指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社会奖惩方式使人们遵从.,一、自发性遵循内部控制自发性遵循的动力来源于两点:1,规范内化;2,习惯.,1、规范内化 人们把一个群体或社会规范接受为他们身份的一部份时,就达到了内在化,一旦一个社会规范被成功的内在化了时,一个人即使别人不在场,也会自觉遵守它,这在社会化部分已讲过了. 内在化是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的最有效措施,尽管每个人都有越轨的冲动,但社会规范的内在化往往使他们得以制止.例:人们可能从一家书店偷张唱片,偷本书,但多数情况下,内在化的社会规范会导致他们悔恨,内疚,最终他们会不再越轨.,2,习惯,习惯在很大成度上支配了人的行为, 习惯不仅是下意识的,而且是超越意识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依着社会的规范做,日积月累成了习惯,因此, 多数场合下,人们遵循规范固然是出于内心,但也是出于习惯.,二,被迫遵循外部控制.,规范内在化和习惯虽是有效,但任何社会,不能只靠它建立秩序,因为;,1,现代社会规范是多元化的,削弱了某些规范的权威,从而减低了它约束行为的力量. 2,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善:规范未能完满地内化为成员意念. 3,个人欲望与代表社会利益要求的规范有抵触时,个人可能把握不好. 以上情况就得就得靠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就是外部控制,它分为两种:,1,非正式控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和我们在一起的人们的行为控制.,2,正式控制:通过由社会赋予任务的机构.1,非正式控制 非正式控制的力量来自于民间,即一般所讲的社会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主要靠传言和闲话为手段,首属群体,则在这里扮演了重要作用.,(1)社会压力. 人们不仅是规范的遵从者,也是维护者,人们在看到别人的言行与自己所遵循的准则有抵触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表示来传达他们不赞同的态度,而这种不赞成的态度,就是一种社会压力. 而别人的这种不赞同的态度之所以会形成社会压力,是因为人都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么说”的人毕竟是少数. 非正式控制有时可以是非常有效的,但它们的效果是有限的,原因:,A,处罚含混不清,越轨者只是感到一种压力,而这种压力不是十分明确.B,个人感情会成为控制的障碍.例:好朋友看见同学在考试时作弊,可能会遣责他的行为,却不一定会报告老师.(2)传言和闲话,这是最普遍但十分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手段.,2、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的力量来自专职机构,法律是正式控制的主要依据,实际工作则由一些正式组织执行,包括警察,法庭,监狱这一法政系统.,两者关系(正式,非正式),1,正式与非正式,都是逼使就范的手段,区别在于:非来自民间,正来自专职机构,非多以说话或表情来逼使就范,正则以武力.,2,在传统的小人群社会,非正式控制十分有效,因为:熟人的评价比陌生人重要得多,增加了社会压力的分量.生活圈子窄,一举一动都易发现.一元规范社会,使群体压力更大,因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