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

上传人:cel****460 文档编号:243454230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听觉系统解剖生理新,总论,听觉系统是对声音收集、传导、处理、综合的感觉系统,分为外周部分和中枢部分。,外周部分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听神经;中枢部分指听神经以上的所有听觉结构,由神经核、传导束及其连接组成。,本节主要介绍外周听觉系统,。,第一节 听觉系统解剖,外周听觉系统,颞骨,颞骨是外周听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外耳的骨部、中耳和内耳位于颞骨内。,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参与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与大脑、小脑及颅内的许多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颞骨组成,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颞骨,包括:,鳞部,又称颞鳞,前接蝶骨大翼,上为顶骨,后连乳突,内接岩部,形如贝壳。内面是大脑面,有大脑沟回的压迹、脑膜中动脉沟。外面是颞面,附有颞肌,骨表面有颞中动脉沟。颞突向前与颧骨颞突连接成颞弓。颧突前下方隆起为关节结节,后方为关节后突,两者之间为下颌关节窝,容纳下颌关节。,鳞部,鼓部,新生儿时期仅为一个上部缺失的鼓环,鼓环向后、向外发育较快,最后形成鼓部。,鼓部为一扁曲骨片,弯曲如,“,U,”,字形,构成鼓部外耳道的前壁、底和后壁的一部分。,内有一窄沟,称鼓沟,鼓膜边缘附着其中,。,鼓部,乳突部,新生儿时期并未发育,以后逐渐气化称为一短钝的尖端向下的锥状突起,。,乳突部,岩部,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又叫锥体,有一尖、一底、三个缘和前、后、下三个面。,岩尖伸向内前,嵌于蝶骨与枕骨之间,与蝶骨大翼根部、蝶骨体及枕骨底部构成破裂孔,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岩部底朝后外方与鳞部、乳突部和鼓部相融合。,岩部,茎突,起于颞骨鼓部下面,茎突孔德前方,伸向前下方,呈细长形,长短不一,平均长约。,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为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由此出颅骨。,茎突,外耳-耳廓,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形似贝壳,左右各一,与头颅约成30夹角。除耳垂部分由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其余部分均由软骨组成,外面覆盖软骨膜和皮肤。耳廓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特点:耳廓血管位置比较浅,皮肤薄,容易冻伤。耳廓皮肤与软骨粘连较紧,前外侧面更紧。由于皮下组织少,若出现炎症,发生肿胀时,感觉神经易受压产生剧痛;有血块或渗出物时极难吸收,软骨膜感染,容易发生软骨坏死,愈合后耳廓可能变形。,耳廓(前面观),外耳-外耳道,组成:外耳道口(耳甲腔底),鼓膜,成人外耳道长,由软骨部(1/3)和骨部(2/3)组成。,特点:皮下组织少,骨部皮肤薄,稍后的软骨部皮肤附有皮脂腺、毛囊、耵聍腺,外耳道疖多发生于此。,成人外耳道呈,“,S,”,形,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向上提起,使其骨部与软骨部成一条直线,。,儿童向下向前推耳屏,成人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处为软骨部与骨部交界处,另一处为骨部距鼓膜处(外耳道峡)。,在取印模时,可以接近,不要超过外耳道峡。,外耳道,中耳总论,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外界是鼓膜,内界是卵圆窗。,中耳是换能器,可通过鼓膜将声能转化为机械能,经听骨链传递,再由镫骨底板将机械能转换为内耳的液态能。,中耳还是增压器,可使外界传来的声压提高。因为鼓膜面积比卵圆窗大17倍,而听骨链的杠杆作用可使声压提高倍,因此,声波经鼓膜、听骨链到达卵圆窗时,声压将被增高倍,相当于提高声强级27dB。,中耳鼓室,鼓室位于颞骨岩部内,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向前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3部分。,鼓室六壁,鼓室为近似六面体的不规则含气空腔,有外、内、前、后、上、下六个壁(鼓室六壁),鼓室鼓膜(1),外侧壁:由骨部及膜部(即鼓膜)组成,鼓膜:半透明,灰白色薄膜,高约9mm,宽约8mm,厚约,接近圆形,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鼓膜中间稍向内凹陷(最凹点为鼓膜脐),前下方向内倾斜,与外耳道底约成45角,,新生儿鼓膜倾斜为35,更加明显,。,鼓膜分三层,外层是皮肤层,中层由浅层的放射状和深层的环状纤维组成(使其能承受一定的气压和水压并抗感染),内层为粘膜层,与鼓室粘膜相连。,鼓膜随年龄增大而变厚和变僵硬,。,鼓室,鼓室鼓膜(2),鼓膜与锤骨相连,锤骨柄末端附在鼓膜脐的内面,自脐向上稍向前达紧张部上缘,有一灰白色凸起,即为锤骨短突。自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是由外界光线被鼓膜的凹面集中反射而成。,中耳鼓室(二),内侧壁:即内耳外侧壁,有多个凸起与小凹。中央明显隆起处为骨岬,即耳蜗底周所在位置。骨岬后上方有前庭窗(即卵圆窗,深面为内耳前庭),骨岬后下方有蜗窗(圆窗),内通耳蜗螺旋管的鼓阶起始部,前壁:下部是颈动脉管的管壁,上部有两个管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下方为咽鼓管的鼓室口,后壁:又名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经过其内侧。,上壁:又叫鼓室盖,借此与大脑颞叶分隔,感染婴幼儿时期鼓室盖常未闭合,是中耳入颅的途径之一。,下壁:较上壁狭小,其下方是颈静脉球,前方为颈动脉后壁。此壁若缺损,颈静脉的蓝色透过鼓膜下部隐约可见,表现为蓝鼓膜。,中耳鼓室(三),鼓室包括听骨、听骨韧带、鼓室肌肉,听骨,包括锤骨、砧骨、镫骨,由韧带相连而成听骨链,是人体中最小的一组骨头,锤骨柄末端附于鼓膜脐上,锤骨小头与砧骨头形成砧锤关节,砧骨底与镫骨小头形成砧镫关节,镫骨底板由环状韧带固定在前庭窗(卵圆窗),鼓室内容,听骨韧带:有锤上韧带、锤前韧带、锤外侧韧带、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镫骨环韧带等,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鼓室肌肉:有鼓膜张肌(由三叉神经分出的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避免突然大声震破鼓膜或伤及内耳)、镫骨肌(由面神经支配,收缩时可牵拉镫骨小头向内镫骨以镫骨底板后缘为支点向外侧移动,以减小内耳压力)。,中耳咽鼓管,咽鼓管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成人咽鼓管全长约为36mm,自鼓室口向内、向前、向下达咽口。咽鼓管鼓室口比咽口高15-25mm,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成30-40角,幼儿约为10角,且幼儿咽鼓管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所以幼儿咽部感染较成人更容易蔓延到鼓室,。,咽鼓管分为鼓部(外1/3)和软骨部(内2/3),咽鼓管咽口和咽鼓管软骨部经常是闭合的,正常时只有在吞咽、张口、打呵欠等动作才会开放,以调节鼓室气压,从而保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若咽鼓管功能不佳或不通畅,中耳腔就会出现负压或部分真空,导致鼓膜内陷,听骨链功能不佳。负压还能将中耳腔粘膜中的液体吸出到中耳腔,出现中耳积液,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中耳乳突,在颞骨发育过程中,乳突内的骨质逐渐被含气的蜂窝状空腔取代,这个过程叫乳突气化。,新生儿时期乳突尚未发育,多从2岁开始由乳窦向乳突逐渐发展,6岁时气化过程完成。,根据气房发育程度,乳突可分为,4种类型:,气化型:,约80%属于此类型,乳突气化良好,气房较大,骨壁间隔较薄,板障型,:乳突仅部分气化,气房小而多,气房之间为松质骨和骨髓,如同头颅骨的板障。,硬化型:,乳突未气化,乳突内为密质骨,多由于在胎儿或婴幼儿时期鼓室受羊水刺激、细菌感染或营养不良所致,混合型:,上述3种类型中有其中2种或3种同时存在。,中耳鼓窦,乳突气房中最大的一个,出生时即存在,幼儿期位置较浅较高,随乳突发展而逐渐向下移位。,位于上鼓室后方,鼓窦和上鼓室借鼓窦入口相连通。,鼓窦是乳突手术的重要标志。鼓窦上部以鼓窦盖与颅中窝相隔,后壁借乳突气房及乙状窦骨板与颅后窝相隔,前与上鼓室壁相连,内壁前部与外半规管凸及内下方的面神经管凸。,内耳总论,内耳又称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有听觉和平衡系统的感觉终器,,,骨迷路与膜迷路形状类似,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补相通,。,内耳(一) 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由致密的骨质构成。,迷路骨厚2-3mm,由骨外膜层、中层、骨内膜层组成,。,内耳,包括:,骨迷路(1) 耳蜗,耳蜗形似蜗牛,位于前庭的前内方,是骨迷路最靠前的部分。,耳蜗主要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管组成,人类的骨蜗管绕蜗轴周。从蜗底到蜗顶,依次为第1、2、3周,蜗轴呈圆锥形,由在,蜗轴上伸出的骨螺旋,板环绕。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将骨蜗,管分成上下两腔,上,腔又由前庭膜在分为,两腔,故骨蜗管内共,有前庭阶、中阶、骨,阶3个管腔。,骨迷路(2) 前庭器,前庭器由前庭和3个半规管组成。,前庭是骨迷路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耳蜗和半规管之间,在耳蜗的后方,骨半规管的前方,略呈椭圆形。,前庭中有两个来自半规管的囊,上方是椭圆囊,下方是球囊。他们都含有淋巴液,两端都进入椭圆囊,较小的球囊在前庭底部与耳蜗相连。外淋巴液充满着椭圆囊和球囊,他们都含有前庭神经感觉末梢支,该神经是听神经的一个分支。,骨迷路(3) 骨半规管,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是骨迷路的最后部,由3个弓形弯曲的骨半规管组成,约为2/3圈的环形骨管,他们相互垂直,分别为外半规管(水平)、上半规管(垂直)、后半规管(垂直)。,内耳(二) 膜迷路,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通过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膜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膜蜗管,各部分互相连通。,除前庭部分的膜迷路与骨迷路形态不同外,其他部分两者形态非常相似。,膜迷路(1) 椭圆囊,椭圆囊位于前庭后上部的椭圆囊隐窝中。,囊壁上有椭圆囊斑,分布有前庭神经神经椭圆囊支的纤维,感受位觉,又称位觉斑。,前壁内有椭圆球囊管,连接球囊和内淋巴管,内淋巴管近椭圆囊处有一瓣膜,可防止逆流。,位于前庭下方的球囊隐窝中,比椭圆囊小。内前壁有球囊斑,分布有前庭神经球囊支的纤维。,膜迷路(3) 膜半规管,膜半规管附着于骨半规管的外侧壁,约占骨半规管腔隙的1/4。,在骨壶腹的部位,膜半规管也膨大为膜壶腹,其中有一横位的镰状隆起,称为壶腹嵴。,壶腹嵴上有高度分化的感觉上皮,由支柱细胞和毛细胞组成,研究表明,囊斑与壶腹嵴的感觉毛细胞有两种类型:一为杯状毛细胞,与耳蜗的内毛细胞类似;一为柱状毛细胞,与耳蜗的外毛细胞相似。,膜迷路(4) 膜蜗管,膜蜗管,又名中阶,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也在前庭阶与骨阶之间,内含淋巴液。,基底膜起自骨螺旋板的游离缘,位于蜗管下壁的外侧。,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又叫Corti器,是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膜等组成,毛细胞借助支持细胞来维持结构稳定,基底膜纤维在蜗顶较长,其宽度由蜗底向蜗顶逐渐增大,而骨螺旋板及其相对的基底膜嵴则逐渐变窄,这与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有关。,Corti器,听神经及其传导径路(一),听神经:支配耳蜗毛细胞的神经纤维,汇聚到位于蜗轴与骨螺旋板相连的螺旋神经节,纤维根据他们在耳蜗内的起始位置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一圆柱体,来自蜗顶的纤维居于耳神经中心,来自蜗底的纤维居于耳神经外周。,听神经分布至螺旋器内、外毛细胞的神经纤维数与其毛细胞数量的比例有较大的不同。,听神经的大部分神经纤维与数量相对较少的内毛细胞联系,只有一少部分神经纤维与数量较多的外毛细胞联系。,听神经及其传导径路(二),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与盖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与声波相应频率的电位变化(称为微音器效应),进而引起听神经产生冲动,经听觉传导道传到中枢引起听觉。,传入神经通路:即上行通路,将声信号从外周或者低位的听觉中枢传到大脑皮层或者高位听觉中枢的路径。上行通路的起始部位是支配听毛细胞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出神经通路:即下行通路,指将信号转达到外周听觉器官或者低位的听觉中枢神经。,听觉传导道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其树突分布于耳蜗的毛细胞上,其轴突组成耳蜗神经,入桥脑止于延髓和脑桥交界处的,耳蜗核,;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横行到对侧组成斜方体和对侧的外侧丘系,止于对侧的,上橄榄核,;沿,外侧丘系(脑桥),上行经,中脑下丘,交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后上行止于,丘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到达,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当冲动传至听觉中枢则产生听觉。,Thank you!,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