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 己 复 礼之二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243454187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 己 复 礼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克 己 复 礼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克 己 复 礼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克己复礼,1,内容梳理,12.1,章的“克己”,,3.14,章和,7.5,章的“崇古”,,3.1,章和,6.25,章的“秩序”,,16.2,章的“道”,,l3.3,章的“正名”,,12.11,章的“为政”,1.2,章和,2.8,章的“孝悌”,,17.21,章的“报恩”,,17.11,章的“礼乐”,,3.3,章的“仁”,2,问题探究,【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3,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因此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孔子说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觚是一种饮酒器,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其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象发出的感慨。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副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当时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5,“子夏问孝”一段文字,孔子认为,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还不能说是孝。要做到孝,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明确: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要求,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根本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6,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孝悌、节信等),总之:,“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因此,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与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8,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模拟试题,9,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2分),模拟试题,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10,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模拟试题,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11,(2009金华十校)(三)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试题。(4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4宋代理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明天理,灭人欲”。你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模拟试题,12,参考答案:,点出观点不相同。,解释含义“克已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灭人欲。(1分),辨析差异定代理学家将“克己一理解为“灭入欲”是扩大了“克已”的内容。从“非礼勿视”等语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连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另外,“克已”“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明天理”灭人欲”之间存在的完全对立的关系。(2分),总结因此,我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有本质不同的。(1分,亮出观点和总结只要出现其一,即给1分),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