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学习

上传人:zuime****idai 文档编号:243423182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学习,主要内容,微生物在畜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微生物在肥料中的应用,一、微生物在畜禽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1、,微生态制剂,定义:1974年首先被美国学者,REParker,称之为,Probiotics,,目前国内把这个词又译为促生素、益生素、生 菌素、促菌生、活菌制剂、微生态制剂等。1989年,Fuller重新定义为“一种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而对动物施加有利影响的活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不太准确:除整肠以外,还会有促生长作用),作用机理,保持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补充营养成分,防止有害物质的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功能上:整肠、促生长,生产工艺,固体发酵:生料发酵(以麸皮、粕类为主)和熟料发酵(麸皮、淀粉、蛋白胨、酵母膏),生料发酵:菌量少(约5-30亿/克),杂菌多,熟料发酵:菌量高(可高达300-400亿/克),杂菌少,液体发酵:斜面摇瓶 种子罐发酵罐离心浓缩喷雾干燥(或吸附干燥、或低温干燥、或冷冻干燥),液体发酵产品稳定性、外观、流动性要好于固体发酵产品,但在实际应用时因为去除代谢物而效果差于固体发酵产品。,市售产品,芽孢杆菌类:枯草、地衣、纳豆、蜡样,乳酸菌类:嗜酸乳杆菌 、乳酸链球菌 、干酪乳杆菌 、粪链球菌 、植物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类:啤酒酵母、假丝酵母,曲霉类:黑曲霉、米曲霉,新型微生态制剂,乳酸芽孢杆菌,酪酸菌,微生态制剂应用模式,水产料因为要高温制粒,添加量要高于畜禽料1倍;,定植力强的微生态制剂要较定植力弱的添加量要少;,非芽孢菌类制剂要注意储存期。一般微胶囊包埋处理(但影响使用效果),或低温(成本太高),微生态制剂状况及发展趋势,目前,微生态制剂在国内销售量约为3万吨(不连水质净化剂,以200亿/克计。来自广东海大集团),主要为枯草、地衣及其复合菌剂;,目前研发主要针对仔猪腹泻、具有整肠作用的新型微生态制剂开发;,剂型研究。,微生态制剂研发需注意问题,正确的来源,定植和粘附力,在酸性和高胆盐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产品中稳定的活菌数,生产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利用,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是绝对安全的。有的益生菌含有的抗药因子可以通过基因物质的交换转移到正常的肠道菌群中。现在有人把含有抗药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用做益生菌,其结果将会和滥用抗生素一样,制造出任何抗生素都无法消灭的超级细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威胁。(如MT乳酸菌),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已是大势所趋,值得指出的是,在研究益生菌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动物肠道菌菌群自身的特点及与寄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新一代高效的微生态制剂。,2、微生物酶制剂,种类,:,淀粉酶,非淀粉酶:木聚糖酶(小麦、米糠日粮)、-葡聚糖酶(大麦日粮) 、甘露聚糖酶(豆粕日粮)、纤维素酶(秸秆类)、杂粕酶(-半乳糖苷酶 ),其它:植酸酶(替代磷源)、蛋白酶、脂肪酶、果胶酶等,作用:,促进营养物的消化吸收,消除营养不良和减少腹泻的发生。 主要是对于早期幼小畜禽来讲主要是其内源酶分泌不足。一般在常规日粮饲料中添加以淀粉酶、蛋白酶为主的复合酶。,消除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降解难于消化的成分。,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植酸盐和非淀粉多糖,包括-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纤维素、果胶,而消除这些抗营养因子的酶制剂就是:植酸酶、-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半乳糖苷酶。,生产,固体发酵:麸皮、粕类和一些无机盐为培养基,菌种一般为木霉类。,液体发酵:斜面摇瓶 种子罐发酵罐超滤浓缩喷雾干燥(或吸附干燥、或低温干燥、或冷冻干燥),目前,国内菌种一般采用基因工程菌巴斯德毕赤酵母来表达(如植酸酶、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采用农杆菌介导技术的里氏木霉;木聚糖酶也有通过农杆菌介导技术的长枝木霉来分泌的。,固体发酵:酶活较液体发酵低,但酶系较多;,液体发酵:酶活高,但酶系单一。,饲用酶的应用模式,畜禽等的喂养方式是以粉料或颗粒的方式来喂养的。当使用粉料时,酶可以直接先加到预混料,混合好,均匀混合进去。,水产料要高温制粒,为了避免饲料制粒的活性损失,可采用稳定化技术(物理包埋、化学修饰 、点突变)和制粒后喷酶技术 (采用液体酶通过喷雾系统,将酶均匀地涂布到还保持余热的颗粒饲料表面,利用余热加水分蒸发。均匀性要注意),饲用酶制剂研发趋势,提高生物发酵效价,大幅度提高酶活性。,集多种酶有同一微生物生产。,研制能耐高温的酶。,酶的应用方面,研究酶与日粮成分的相互作用,以确定所需酶的种类;同时研究酶在肠道内的作用方式,和不同日粮状况下酶的最佳组成,以及加酶后哪些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可以不加或少加。所有这些将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3、其它,兽药(如吉他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锌、新型抗菌肽和溶菌酶)、疫苗(灭活疫苗、抗体疫苗),发酵饲料:发酵豆粕、发酵秸秆,发酵床技术(应用技术非常关键),水质调节剂:EM、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净水剂(应用技术非常关键),二、,微生物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阿维菌素(avermectin)是杀线虫和节肢动物(特别是螨类)的抗生素。它能增加虫体内的-氨基丁酸,后者对神经有抑制作用。,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菌丝长出金龟甲尸体表面,球孢白僵菌杀死松毛虫、蝗虫和家蚕,松毛虫,僵蚕,(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带菌虫体),棉铃虫幼虫的环节处被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80%的昆虫病毒都是农林业中常见的鳞翅目害虫的病原体,因此是害虫生物防治的巨大资源库 。,微生物农药的特点,研发的选择余地大,开发利用途径多,无公害、无残留,安全环保,特异性强,不杀伤害虫天敌及有益生物,维持生态平衡,不易产生抗药性,环境相容性好,生产工艺简单,见效慢、稳定性差,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微生物杀鼠剂,微生物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农药的种类,微生物杀虫剂 细菌杀虫剂(bacterial insecticide),是利用对某些昆虫有致病或致死作用的杀虫细菌,及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制成,用于防治和杀死目标害虫的生物杀虫制剂 。作用机制是胃毒作用,通过肠细胞吸收,进入体腔和血液,使之得败血症导致全身中毒死亡,全世界约有30多个国家100多家公司生产细菌杀虫剂, 品种可达150多个,并已逐渐应用于蔬菜、林业、园艺、卫生害虫等领域的害虫防治中,苏云金杆菌(Bt),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占生物防治剂总量的95以上,已有60多个国家登记了120多个品种,美国用以防治蔬菜害虫和玉米害虫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0和50,销售额从80年代末的4000万美元上升到90年代的5亿多美元,我国于1959年引进Bt杀虫剂,1965年在武汉建成国内第一家Bt杀虫剂生产企业,我国目前已登记的Bt杀虫剂粉剂有l6种,液剂l2种,生产厂家达76家,年产量达2.010,8,kg-3.010,8,kg,由我国构建的高效杀虫重组苏云金杆菌,已于2000年底通过了安全评价,并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世界上已记载的杀虫真菌约有100属,800多种。各国应用研究最多的是白僵菌,其次是绿僵茵。此外,还有赤僵菌、虫生藻菌等。,微生物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1)白僵菌(,Beaurevria bassiana,),研制较早,普及面积大、应用最广。美国已经产业化的两种白僵菌制剂,即:B.bassiano Strain TBl,Bb147和CHA,以及B. brongniar。菌株Bb-147是从被感染的玉米螟幼虫体上分离得到,其生产工艺由INRA研制而成。菌株TBI由美国的一家研究中心从墨西哥棉铃虫体内获得,被用于防治螫草等地下害虫、天牛等蛀干害虫以及苹果食心虫,并且对蚊子幼虫也有效。最近,由我国研制的绿僵菌农药,虽速效性较低,但7-9天可使蝗虫集中大量死亡, 能有效控制蝗虫种群数量。药后持效期15天以上,2)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3)其它,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广州大学与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联合研制。主要作为对付抗性小菜蛾、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真菌杀虫剂而被研究和开发,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厦门大学研制,防治线虫。,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病毒防治害虫工作,20多个国家的30多种病毒杀虫剂已进行登记、注册、生产应用。病毒杀虫剂宿主特异性强,能在害虫群内传播形成流行病。也能潜伏于虫卵,传播给后代,持效作用长。缺点是施用效果受环境影响大,宿主范围窄,已知的昆虫病毒有1600多种,其中60为杆状病毒,可引起1100种昆虫和螨类发病,可控制近30的粮食和纤维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在昆虫病毒研究领域中,我国已发现报道的昆虫病毒近220种,约250株,其中,110株为我国首次分离得到。目前,已有20多种昆虫病毒进入大田试验推广,针对农牧业害虫的有l2株,微生物杀虫剂 昆虫病毒杀虫剂,1993年。国内第一个昆虫病毒杀虫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完成了产品注册登记,标志着我国昆虫病毒杀虫剂的研究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斜纹夜蛾NPV(虫瘟一号)、茶尺蠖NPV、茶毛虫NPV、黄地老虎GV及菜青虫GV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是一类控制植物病原菌的制剂,主要有农用抗生素、细菌杀菌剂、真菌杀菌剂和病毒杀菌剂等类型。微生物杀菌剂主要抑制病原菌能量产生、干扰生物合成和破坏细胞结构。内吸性强、毒性低,有的兼有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微生物杀菌剂,包括有井冈霉素、公主岭霉素、赤霉索、春雷霉素、农抗120、农抗5102、中生菌素、武夷菌素、浏阳霉素、万隆霉素、荧光假单胞菌、多粘芽孢杆菌等,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农药面临的问题,发展速度缓慢,推广周期长,至少要六、七年时间;品种也不齐全,在农药中所占比例不到10,开发力度小,投资太少,导致新产品开发的后劲不足,上市的微生物农药品种也不够齐全;生产结构不合理、企业生产规模小、研究开发与生产衔接不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广泛推广应用的主要是井冈霉素、阿维菌索和赤霉素3种,广东及海南用药研发方向,杀虫剂:抗性小菜蛾、蓟马、跳甲用药为开发方向,杀菌剂:青枯病、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用药为开发方向,三、微生物在肥料中的应用,大豆根瘤,生长期为6个月的松树幼苗,A:没有接种菌根;b:接种菌根,1. 微生物肥料的含义,是将某些有益微生物经大量人工培养制成的生物肥料,又称菌肥、菌剂、接种剂。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或有效磷、钾的含量,或将土壤中一些作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换成可被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或提高作物的生产刺激物质,或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活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产量,能将空气中的惰性氮素转化为作物可直接吸收的离子态氮素。属于这一类的有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固氮蓝细菌肥料等,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释放出其中的营养物质供植物吸收的微生物制品,能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的矿物,并把它们转化成易溶性的矿质化合物,从而帮助植物吸收各种矿质元素的微生物制品。其中主要的是硅酸盐细菌肥料和磷细菌肥料,2.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对某些植物的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能防治植物病害,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微生物制品,如某些芽孢杆菌制剂(侧孢芽孢杆菌)和抗生菌肥料等,菌根菌肥料。使用的菌种主要是内囊菌科的一些种类形成的丛枝状菌根,此外还有部分担子菌和少数子囊菌形成的外生菌根,微生物腐熟剂(堆肥), 微生物一微量元素复合肥料,联合固氮菌复合肥料, 固氮菌、根瘤菌、磷细菌和钾细菌复合生物肥料, 有机无机生物复合肥料,多菌株、多营养生物复合肥料,复合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主要是提供有益的微生物群落,而不是提供矿质营养养分,合格的微生物肥料对环境污染少,微生物肥料用量少,每亩通常使用5001000克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肥料作用的大小,容易受到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例如:光照、温度、水分、酸碱度、有机质等;,微生物肥料有它的有效期限,通常为半年至一年,3. 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增加作物营养,固氮细菌、解磷细菌、腐解细菌,改良土壤,有益微生物能产生糖类物质,占土壤有机质的01 ,与植物粘液,矿物胚体和有机胶体结合在一起,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物理性能和减少土壤颗粒的损失,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参与腐殖质形成,4.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增强作物抗性,在根部附近区域大量繁殖,变为优势种群,抑制或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有些还有拮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减少了有害病原的危害;菌种活动区能增加水分吸收,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减少资源和环境的污染,可以减少不台理使用化肥造成的水体污染,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保护环境,初步形成了微生物肥料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目前,我国已有几百家企业生产各种微生物肥料,年产量超过100万t。但是,就总体而言,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生产工艺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产品种类繁多。我国生产的微生物肥料不仅有传统的根瘤菌,而且有联合固氮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解磷解钾细菌等。剂型主要有液体、固体、颗粒剂型以及冻于剂型等,5.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产品稳定性逐步提高。经过多年的推广,各种微生物肥料已经在绝大多数作物上得到应用,使用效果初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有些微生物肥料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行业管理初步形成,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目前,微生物肥料已经纳入农业部“一肥两剂”检验登记管理范围,已经发布5个行业标准,基础研究力度不够,科研人员相对不足,菌株目标效能不稳定,配伍不尽合理,抗逆性差,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微生物肥料产品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6.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由豆科作物接种剂向非豆科用肥方面发展,由单一菌种向复合菌种方面发展,由单功能向多功能方面发展,由无芽孢菌转向芽孢菌种,7. 我国微生物肥料研制的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