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课件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43421098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与中国文化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佛教与中国文化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佛教与中国文化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一、佛教的一般概念,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中国古代的佛教,1,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发源地:南亚迦毗罗卫国,创立时间:前约115世纪间,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3,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意思是,“,释加族的圣人,”,,简称,“,释尊,”,。本姓乔答摩,意译是,“,最好的牛,”,,名字叫悉达多,意译是,“,达到了目的的人,”,。,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发源地:南亚迦毗罗卫国,创立时间:前约115世纪间,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初创情况:,悉达多29岁时离家出走,先按婆罗门教方式苦修了六年无所获。,后于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过七天七夜, 进入“无上大觉”,境界而成佛陀。,意即成佛;实际上是佛教修炼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生理和心理状态,,4,这种树后来被称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发源地:南亚迦毗(jip)罗卫国,创立时间:前约115世纪间,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初创情况,派别演变:,5,“,法轮初转,”,“,法轮常转,”,大解脱、大圆寂、大湼槃、双林入灭,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发源地:南亚迦毗罗卫国,创立时间:前约115世纪间,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初创情况:,释迦牟尼临终遗言:“我死后要,以自为师,以法为师,切莫依从他人,不要放纵自己,要努力精进,。”,6,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6,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发源地:南亚迦毗(jip)罗卫国,创立时间:前约115世纪间,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初创情况,派别演变:,7,大乘教,上座部,原始佛教,小乘教,大众部,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7,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8,“,三宝,”,:,佛、法、僧。立教者为佛;,佛所说之教为法;传教者,为僧,男称和尚,女称比,丘尼。,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8,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9,三藏:,经、律、论,指,佛教经书典籍。,“,经,”,是释迦牟尼阐发流传的教义;,“,律,”,是信徒的宗教生活 规范;,“,论,”,指后世对佛教原理的阐发。,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9,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10,三学:戒、定、慧。,“,戒,”,:广义指善恶习惯;狭义指,为出家和非出家的信徒制,订的戒规。,“,定,”,:心神专注一境的精神状态。,“,慧,”,:通达事理,取得决断性认,识的那种精神作用,有时,也特指佛教智慧。,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0,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11,四圣谛:,苦谛、因(集)谛、灭(尽)谛、道谛。意为四种神圣真理。,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1,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12,“,苦谛,”,:,人类社会生活是苦难的集合体即大苦集。,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2,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13,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苦:肉体痛苦、精神苦恼与不安,八苦:生、老、病、死四种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8 种苦构成了人生的总合,亦即“苦海无边”。,13,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14,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因谛,”,或集谛:,亦称习谛,指造成苦难的原因,即佛,教所说的,“,业,”,与惑,”,。,苦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由于欲望而产生行动,从而造成各种苦。,14,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1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灭谛:达到湼槃,摆脱苦难的境界。,15,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6,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道谛:达到,涅槃,、实现灭苦的道路与方法,亦即修道。共有8 种途径,称为“八正道”,16,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谛的宗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达到解脱。,17,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缘起论,18,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缘起论:又称“因缘论”,一切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或条件,离开这些联系与条件,任何事物均无生灭变化。,“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8,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缘起论,19,缘起论四个基本观点:, 无造物主;, 无我;, 因果相续, 无常,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9,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缘起论,业与生死轮回,20,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业,”,:意为造作,通常指行为、,动作;实际含义指一切身,心活动,既指外部的行,动,又指内在精神活动。,业有三种:身业、语业、意业。,20,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缘起论,业与生死轮回,21,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心的表现,动、说、想,都是心做了点什么,一定会产生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报是果,。,21,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缘起论,业与生死轮回,2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生死轮回:,一个人的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于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22,一、佛教的一般概念,1、佛教的创立,2、佛教的基本教义,三宝、三藏、三学,四圣谛,缘起论,业与生死轮回,社会政治思想:,23,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种姓非神造,由社会分工而成。四种姓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刹帝利为最高种姓。,众生平等:人人皆可信仰宗教而再生。,23,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佛教的派别,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4,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4,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汉魏六朝为,传入期,隋唐为,鼎盛期,宋元明清是,衰微期,。,2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6,(1)公元前2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zh,)使者把佛经口授给博士弟子景卢。,(2)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过殿庭,派中郎,将蔡愔(,yn),等18人到西域去访求佛道。,洛阳白马寺,26,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27,早期由西域来华僧人主持,后汉:安世高、支谶(ch,n),两晋:竺法护、鸠摩罗什,南北朝:菩提流支、真谛,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2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28,曹魏:朱士行,东晋:法显?约422,朱士行,西行求法,28,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29,曹魏:朱士行,东晋:法显?约422,公元399年,六十五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复泛海至今斯里兰卡,经印度尼西亚而后返国。时年已八十岁,仍从事佛经翻译。他著有佛国记。,29,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曹魏:朱士行,东晋:法显?约422,唐朝: 玄奘,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30,玄奘,俗姓陈,13岁出家。,高僧传记载:,“,发自长安,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30,31,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32,曹魏:朱士行,东晋:法显?约422,唐朝: 玄奘公元600664,义净,义净法师稍晚于玄奘,取道南海去印度求法,经时二十五载,凡历三十余国,寻求律藏,遍礼圣迹。回国后翻译经律五十多部二百多卷。,32,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僧团组织出现:,33,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3,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僧团组织出现:,34,汉人第一个出家是后汉时的严佛调;,第一个依戒律出家是曹魏时的朱士行。,34,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僧团组织出现:,35,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安培育了数千名弟子,制定了详细的修行仪轨,组织成为一个戒律严明的僧团。,慧远他的弟子慧远在南方的庐山组织白莲社。,35,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僧团组织出现,与社会政治的联系和矛盾:,36,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6,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僧团组织出现,与社会政治的联系和矛盾:,37,后赵石勒、石虎均崇奉佛教;,前秦苻坚与道安和鸠摩罗什关系密切;,南朝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曾经几次舍身入佛寺为僧,中国佛教禁断肉食的规定就是由他主持制定的。,3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两个记载,佛典的翻译,西行取经,僧团组织出现,与社会政治的联系和矛盾:,38,佛教与儒家礼乐文化的矛盾日益显露。,北方出现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南方出现了力图将僧侣隶属于王权之下的,“,沙门应敬礼王者,”,的议论。,38,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39,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39,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40,慧文、慧思、智顗(,y,)以浙江天台山为中心创立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以法华经作为信奉对象和主要理论依据,又称作法华宗。,4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41,教义观点:,“,诸法实相论,”,“,圆融三谛,”,:,“,空,”,、,“,假,”,、,“,中道,”,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1,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42,“,诸法实相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本来自然存在,圆满自足的。各种现象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从根本上讲,它们本身就是其真实本性的表相,所以一切现象都是实相,如果离开了实相就没有什么现象可言。,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43,“,一念三千,”,:,一念,指心念活动最短暂的时刻。三千,即在一念之中就完全地具备了宇宙间的森罗万象,从轮回中的六道到菩萨、佛陀境界,从各种生命现象到山河大地,无不圆满具足。,43,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44,天台宗在唐代极盛的宗派,宋朝时分为山家、山外两派。,九世纪初传入日本逐渐成为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11世纪末天台宗传入朝鲜。,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4,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4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46,名称由来:,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大师,”,,所以也称为,贤首宗,。,46,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47,学派源流:,杜顺公元557640、智俨公元602668、法藏公元64371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48,主要教义:,“,法界缘起,”,理论。,“,法,”,指事物,,“,界,”,指分界和类别,。总合一切事物称为,“,法界,”,。,“,界,”,亦有,原因、体性,之意。万事万物都是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的。,48,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49,作为本体和原因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在它的作用下,万事万物互相依赖,互为因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融无碍,就像一张大网,处于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因此法界缘起又称为,“,无尽缘起,”,。,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49,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50,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51,派别源流:,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弥陀始自道安,南北朝时流行。,弥勒净土信仰者最著名的有慧远,后成为净土宗主流。,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1,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52,修行目标:,往生极乐净土,修炼方法:,信、愿、行三者结合,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途径。,52,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53,净土宗修炼修方法开始以,专心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形象和极乐世界,的美好庄严为主。,后来突出地强调,“,口念佛号,”,,凡夫俗子一心一意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往生极乐世界。,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3,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2、中国的佛教派别,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54,慧远认为往生西方净土的人都从莲花中所化生,命名其组织为白莲社,净土宗因此又被称为,莲宗,。,54,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2、禅宗的主要教义思想,5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55,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56,菩提达摩,?-536,慧可,487,-593,僧粲,579,-651,?-606,道信,弘忍,慧能,神秀,606-706,638-713,602,-67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弘忍,菩提达摩,56,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57,道信反对读经,强调坐禅,劝人,“,努力勤坐,坐为根本,”,,另方面鼓励劳动,提倡坐作并行。,5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58,弘忍把日常劳动引入禅学当中,认为,行住坐卧,都可以当作修行的方式,不一定非要在寺院中坐禅不可。,58,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59,神秀:,河南尉氏县出生湖北黄梅学禅荆州阳山度门寺讲学 700年入京,“,四海缁徒,向风而靡,” 。,“两京法主”,“,三帝国师,”(武则天、睿宗和中宗),59,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60,慧能:,出生广东学禅湖北黄梅讲法广东韶州大梵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60,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61,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61,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南北之争南派成为正统,6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6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63,慧能弟子神会在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立无遮大会与北宗禅师辩论南北两宗是非。他认为南方是正统,北方禅宗是旁支。,63,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64,开始时神会发动的运动影响不大,自己还受到迫害。安史之乱发生后,北宗受到严重打击,神会又在协助政府方面表现突出,南宗逐渐取代北宗赢得正统地位。,64,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65,唐朝中期后,众多的禅宗派系逐渐归属为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支。,6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66,青原百丈规范:,首先,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其次,在寺院内部规定详细的生活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第三,在禅居中不设立佛殿,只设“法堂”。,66,三、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派别-禅宗,1、禅宗的派别源流,2、禅宗的主要教义思想,6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67,“,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或,“,思维修,”,。,“,静虑,”,:一指,静其思虑,,二是,静中思虑,。,前者属于,“,止,”,(定),,后者属于,“,观,”,(慧),称为,“,禅定,”,或,“,禅观,”,,是僧侣修行一种基本功。,68,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68,禅宗慧能的佛学思想主要有,佛性说、顿悟说,和,无念说,。,69,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69,佛性说即认为人人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或根据。,“,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复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70,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70,顿悟说,不依靠佛教经典,不拘泥于文字,而是重在体验和实现佛法的根本精神,要,“,教外别传,”,。,反对坐禅念佛,而是,“,直指本心,”,、,“,顿悟成佛,”,。,“,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71,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71,“,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7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72,无念说:,主体在与外界的接触之中不受外界影响,尝到美味不觉爽口,见到美色不觉悦目。,“,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73,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73,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74,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74,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75,宋明理学吸取禅宗“,直指本心,”的理论,将人心的本性与万物本体统一,将心性论与本体论统一,把封建伦理观念上升为宇宙的规律、本体。,7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76,理学家吸收佛教禅定的修炼方式,提倡,主静、主敬,以此去私欲而合天理,,把外在的伦理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自觉。,76,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7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7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78,儒、道、释在文化上的区别:,儒家为治世之学,,,道教为治身之学,,,佛教为治心之学,。,78,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79,佛教的理想人格和心态是,超尘绝俗、万念俱空,、,与世无争、随缘而安,的,超人、至人,。,79,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80,佛经:,“,无我无欲心则休息,自然清,净而得解脱,是名曰空,”,。,“,人境俱不夺,将语默动静,”,80,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81,“,轮回报应,”,虚构出一个死后再生的,世界以满足人类社会在精神上的需求,含有,劝人为善、减轻人的死亡焦虑、净,化人的死亡心态,的作用。,81,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8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82,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83,一是直接的影响,即佛教徒创作文艺,作品。佛教入华,使得中国的文学艺术增,了一个新的种类:佛教艺术,它包括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绘画、佛教音乐、,佛教文学等。,83,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84,鸠摩罗什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一部宏伟壮阔、想象瑰奇、文,学色彩极浓而受到历代文人喜爱的佛教,经典,日本有学者赞其为英国的宗教小,说,天路历程,。,84,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85,二是间接影响,在形式方面,佛经宣传中的,转读、梵呗、唱,导三种形式,推动,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85,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86,佛经的翻译和诵读催生了,声律说,。,大量佛教典故和新词汇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能力,汉语中有,三万五千多个词汇,皆来源于佛典的翻译。,86,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87,在艺术风格方面,佛教入华,促进,了阴柔之美的发展。田园山水诗、绘画,书法的,静、幽、淡、雅,都有阴柔之美。,87,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88,诗讲韵味,词尚清空,戏剧雅化。,“,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以禅助诗,以禅入诗,以禅喻诗,88,二,四,一,三,上片,下片,首片,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佛教对社会心态人格的影响,3、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89,在艺术创作方法方面,佛教富于幻,想和想像力促进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发展及成熟。,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