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403935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二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二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及方式,1,内容提要,一、,“,自然,”,的基本涵义,二、自然界的物质形态,三、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体,2,一、,“,自然,”,的基本涵义,3,、,“,自然,”,的原始涵义:生长,在古希腊,聪慧的哲人凭借着敏锐深邃的直觉,认识到世界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有机体生长出来的。,在古代中国,“自然”的最初涵义亦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等人对老子关于顺乎自然的思想特别加以发挥。他还提出了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理由:“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4,、作为,“,存在,”,本身的自然:自然物之本性和根据,5,“,存在”之意义追究,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间的所有变化和运动都可以追溯到自然物的本性。自己如此的事物,或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可能是外在力量强加的。,6,()古希腊哲学家的追问,留基伯(盛年公元前,460,年)和德谟克里特(前,460-370,年)是最先对“存在”进行追问的古希腊哲学家。他们提出,所谓“存在”与“非存在”即是“原子”与“虚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永恒不生、不灭、不动,是可感知世界的范型,可感知世界是模仿或分有理念世界而派生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以其“潜能与现实”的实体学说来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试图把本质与现象结合起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是一切事物的主体或基础,它不依赖于其它东西而独立存在,而其他东西,如数量、性质、关系等则属于主体并依赖于主体。因此,实体是“第一存在”,是“完全意义的存在”,而属性是“第二存在”、“不完全意义的存在”,是“附属体”或“他物的有”。,7,()近代哲学家的实体论,笛卡儿认为实体是能够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实体有三种:心灵、物体与上帝。,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把这种实体称为“神”或“自然”。,莱布尼茨不仅把实体视为自身独立存在而不受他物决定的东西,而且认为实体的运动变化也出于自身的原因而不受他物决定。,霍布斯认为物质实体是惟一的,它是具有广延(即长、宽、高特性)的有形物体。,康德认为实体是永恒存在的,而变化只是实体的一种形式。,黑格尔把实体作为“绝对精神”实现自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或环节,是尚在被限制的必然性的形式里的理念。,唯物主义哲学家马里奥,本格则主张“实体一元论”,认为“只有一种实体,即物质。”,8,(,3,)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存在论,海德格尔认为“存在”(,Sein,)不是任何现成的“存在者”(,seiende,)或实体,不管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实体。什么是真正的“存在”呢?海德格尔回答是“人的存在”即“此在”(,asein,)。他强调:人是与众不同的“存在者”,因为他是以领悟自己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的,相反,人以外的那些“存在者”虽然也存在着,但它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伽达默尔秉承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存在论转向,把诠释学进一步发展为哲学诠释学,提出了著名的“理解本体论”的命题:“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世界的存在必须进入语言、进入理解,才能得到存在和意义的表现。,9,、作为存在者之整体的“自然”:自然物的集合,近代以来,欧洲的,Nature,(,Natura,)的意思才主要是指存在者之整体,即指在集合的意义上自然物的总和或聚集。,爱尔维修写道:“什么是自然,一切事物的总和。”,霍尔巴赫也写道:“自然包括了我们所能认识的一切”,“它是所有能作用于我们、并因此能和我们有利害关系的一切事物的集合体”,“在它之外的东西不存在而且也不能存在,因为在这个巨大的整体之外是什么也不可能有的。”,费尔巴哈明确指出:“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总和”。,10,马克思提出对自然作“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的理解,或者说是“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的双重组合。恩格斯写道:“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穆勒也认为“自然”有两个主要含义:“它或者指事物及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或者指未受到人的干预的本然之物。”,石里克在,自然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自然,我们是指一切实在的东西,即一切在空间和时间上确定的东西。”,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表述过同样的观点:“自然包括任何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总和”。,11,、人类认识和改造的自然:人化自然,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12,5,、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自然整体,。,13,将自然的本质归结为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一种崭新的基于生态学的生态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2,)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14,(,3,)生态系统是具有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15,三点重要的结论,:,第一,人类关于“自然”概念的发展,与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因而“自然”的概念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具有特定的涵义,从一个历史阶段到另一个历史阶段,“自然”的涵义在演变着。,第二,“自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有所不同;上面讨论的“自然”的每一种涵义,都作为一种约定俗成为人们所接受;我们不应仅仅突出某一方面的涵义,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涵义。,第三,现实的自然界,是人类通过实践、工业和技术活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人化自然”。实践、工业和技术是联系人和自然的中介,技术是通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手段、途径,要理解和把握自然就不能不涉及技术。,16,二、自然界的物质形态,17,1,、古代关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定义,2,、,16,、,17,世纪的原子论复兴和关于物质的实体观念,3,、,18,世纪对于物质的机械唯物论理解,4,、近代对于物质的具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倾向的理解,5,、,19,和,20,世纪之交关于物质的辨证唯物主义理解,18,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它揭示了物质的根本性是客观实在性。,爱因斯坦:“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否承认这一命题是科学上划分实在论和实证论的一个标准。,19,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过程说明:,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和持续研究的成果来证明的。,2,、科学进步与人们对物质的唯物主义,理解是互动的。,20,注意: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不等于物质形态,不是具体物质,而是世界的共同的根本的属性。同一层次的哲学范畴有:存在、实在、实存,,BEING,,,DASIN,。都带有形而上的意味。,试比较下列说法:,(,1,)“世界是物质的。”(哲学概念与命题)这里的“物质”是哲学范畴,不是具体实物,而是诸多事物的共有属性,是本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其规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21,(,2,)“某物质(如塑料)的比重(热)是*”。(物理学命题),(,3,)“这种物质(例如,塑料分子)是由氢、碳等元素组成的。”(化学命题),(,4,)“这种物质(例如,塑料)可以制造人体器官。”(工程学,/,生物学),(,5,)“这种物质(塑料)难以降解,会污染环境。”(环境科学),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使用语境。,22,如何概括和提炼出世界的根本属性呢?归于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形态?归于力、机器等物理、机械现象?只能在由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组成的认识活动框架内、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阐发,即相对于人这个认识主体来对认识对象作出规定。,这种哲学抽象概括方法的重要方法论启示:,1,、紧密结合主体,客体的关系认识世界、认识科学。不要把科学认识成果,23,看作是脱离认识主体的、关于纯粹本体的结论。否则,认识结论绝对化、统一化,无法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无法理解不同观点并存。要始终在认识论领域来把握(主观客观对立,主体客体统一)。,2,、世界的客观性及其可认识性是对认识主体提出的要求(后面在“观察和实验”时还要讲到),这已经是形而上学,24,(,metaphysics,即科学之上)的假定,是信念,是方法论,超出实证科学知识本身的范围。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理所当然的前提)这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基础。,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层面:以往倾向于忽视认识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求得统一认识。其办法是求助于外在的客观性,取消掉(抽象掉)感觉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否认的),以外在的客观性来保证人们认识的一致。,25,这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注意科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问题:科学认识不仅受到外在客观世界的制约(是否正确反映了认识对象的性质、特点?认识过程;当然这是根本),但是还受到科学同行的社会制约(还是社会过程)。极端的唯我中心的唯心论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不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家共同体内部的思想交流和相互影响(赫胥黎:文章要绕过某人才能发表)。我们要重视成果的交流和宣传。,26,后现代思潮反对普遍性、把人均质化:科学技术是力量,实际上是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力量;是人类登上了月球,还是某一个人登上了月球?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吗?如何看待个人的独特性、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在共同体的集体和谐和共识与个人独立、在统一认识与保留不同意见、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关系之间保持张力。,27,三、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体,28,1,、,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美藉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1972,年发表的“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一文中,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系统构成: 要素、结构、环境和功能,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则主张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将“系统”表述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9,系统的概念发展,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30,“,系统”(,system,)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两个希腊字而成,表示“站在”“一起”(,stand together,)或“安置”“在一起”(,place together,)的意思。这个意思与偶然堆积的意思相反,表示按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的意思。,从中国历史上看,“系统”这一概念也与古代人朴素的整体观念有渊源关系。,31,在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哲学家尼古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某种相互关系之中,借着这种相互关系,所有个体结合而成为统一的宇宙,并且在这统一的绝对中,实存体的众多性就是单一自身。”,32,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预定和谐”的、“被规范在一种完满的秩序中的统一体系”。,33,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自然界是由各种元素所构成的物质的总体。他说:,“我将把产生一切自然现象所必需的那些不同的异质物质称为元素,而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造成的那个现实的总结果或那些相继出现的总结果称为自然。”,34,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发表的,自然通史和与天体理论,和,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出版的,宇宙体系论,,明确提出了物质的宇宙是一个整体、体系的观念,星系和星云等皆是这个整体的组成单位。,1770,年,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的论著中写道:自然就是“由不同的物质、不同的配合,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运动的组合而产生的一个大的整体。”,35,在,19,世纪,在,19,世纪初叶,法国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生命有机体是一个由各个部分交互作用并具有目的性的系统的看法。,1817,年,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全书,中强调说:“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36,19,世纪中叶,恩格斯从本体论上考察“系统”,明确指出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式。他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37,与系统有关的几个基本概 念:,(,1,)系统与要素:(反对还原主义);,(,2,)系统与结构(有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相互作用结构);,(,3,)系统与功能(功能与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4,)系统与环境;,(,5,)信息:系统的组织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标志(“负熵”),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38,科学地把握系统概念应当注意以下四个要点,:,其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成其为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其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其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各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39,系统的主要特征,:,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2,、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3,、系统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4,、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关系,5,、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40,系统类型,自然系统的存在是多样的。,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41,(,1,)依据系统与环境之间关系,分为:孤立系统(无物质和能量交换)、封闭系统(仅有能量交换)、开放系统(既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2,)依据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来划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3,)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线性系统(简单,要素之间关系是线性的)、非线性系统(存在自催化、正反馈等非线性相互作用);,42,(,4,)依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不同,分为:黑系统(“黑箱”;对其要素和结构还一无所知)、白系统(“白箱”;清楚)和灰系统(“灰箱”;若明若暗。灰色系统理论创始人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邓聚龙教授);,(,5,)依系统所处的状态分为: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内部无差异,如温度、压力、电磁属性、化学势及化学推动力处处相同)、近平衡态的系统(内部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只能使线性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内部差异显著从而使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表现出来)(最后一种系统类型对系统进化的研究极为重要,后面还要涉及);,43,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土壤,环境对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现出来的;,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独立性,它可以通过输入和输出对环境发生影响,系统可将环境要素变为自己的要素,可以抗拒环境的干扰而保持自身稳定和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3,、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环境中事实上有其他系统的存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系统有并存关系、互依关系、竞争关系、吞食关系等等。,44,、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系统观:对以往(机械、决定论的)观点(以拉普拉斯为代表)的突破,或然性、有机论,自然界的物质系统者是非孤立系统、非封闭系统,总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而整个自然界就是由各种动态的开放系统组成的。,45,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系统的发展变化有两个方向,一是进化的方向,一是退化的方向。,现实世界中的开放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热力学平衡态、近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46,孤立系统,-,是与其环境隔绝的系统,亦即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一般说来,孤立系统只是一种理想或近似的状态。,封闭系统,是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一般说来,物理化学也局限于考虑封闭系统的过程。,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47,开放系统,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有许多非一般的特性。,48,首先,开放系统具有“等结果性”。,第二,“开放系统被定义为在同环境交换物质的过程中呈现出输入和输出、自身物质组分的组建和破坏的系统”。,49,理解:,确认自然界的物质系统的普遍性,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显然,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50,系统方法是考虑问题的完整框架,养成系统全面、深刻细致的思维习惯;,开辟一个全新的观察视野,突破传统机械观的局限,解决它所不予考虑或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三体问题”;,51,、自然系统的矛盾关系,整体与部分,(横向的关系),稳定与涨落,(历史的关系),5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横向的关系),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组成部分(要素)是在整体制约下的相对独立的成分,一旦脱离了系统整体,就会丧失作为整体组成要素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功能和行为。这一点在整体性特强的生命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黑格尔就曾说过:“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53,所谓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有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功能和规律。,系统的整体性能不等于要素性能的代数和,而是量的综合导致的质的飞跃,产生出各组成要素或要素的总和所不具有的新特性。,54,其实, 不仅在生命系统,就是在非生命系统,情况也不例外。,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用数学语言可形象地表示成为“,1+12”,。“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命题。贝塔朗菲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颇为引人入胜的是,量子理论确认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量子关联。它向人们呈现了有关本体论的新内容: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是普遍关联的,即使其间不存在物理相互作用。,55,两种相互转化的发生:加和性方式(简单的算术上的相加,如质量守恒)与非加和性方式(形成系统的新特性,非还原主义的)。根源在于相干性(耦合关系,彼此约束、选择、协同、放大);例如,原子核、激光、生命体、企业、(恩格斯论述军队战斗力),56,稳定与涨落的关系(历史的关系):,由于要素性能的偶然变异、要素间耦合的偶然起伏或者环境带来的随机干扰,刻划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对平均值有起伏。,系统对涨落反应的三种状态:恒稳态、亚稳态和不稳定态。稳态的“吸引中心”(例如,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57,自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1,、涨落与稳定的区别,2,、涨落与稳定的相互转化,(决定论的),功能 结构,涨落,(随机的),58,、自然系统的结构性:结构与功能,59,自然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的结构定义: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60,自然系统的功能,所谓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它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61,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自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系统开放程度和开放方式的多种多样,系统环境的千差万别,使得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灵活的易变性。,62,自然系统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其一,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即系统诸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与组合秩序。,其二,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即系统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现的流动性、变动性秩序。,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系统的结构,主要是由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构成的。,63,、自然系统的层次性:系统与层次,64,系统的层次性,所谓层次,是指事物或系统的等级性、等级程序。自然系统的层次性,即一方面指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低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层次结构是由若干要素经相干关系构成的系统,经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65,系统层次性的特点,在纵向上,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关系,如亚细胞,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物圈,在横向上,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子系统,系统,更大系统的层次(类似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66,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1,)高层次系统的结构、属性和运动形式是从低层次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经突变而产生出来的;,(,2,)高层次虽然是从低层次中产生,产生后仍然以低层次为基础与载体,但高层次一旦产生,就与低层次有本质的区别;,(,3,)高层次系统既然产生了新的结构、属性和规律,因此作为高层次系统组成要素的低层次系统就与单独存在的低层次系统在性质上有所不同。,67,系统层次之间的辨证关系,1,、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物质层次之间具有从属关系、相邻层,次的物质系统发生转化、多层次之间,发生相互作用,2,、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68,一般说来,系统愈是处于高级层次,其运动规律愈复杂;反之,则相对简单些。但是复杂的运动规律并不违背低层次的运动规律,而是将低层次的运动规律包含于自身之中,给其以适当的范围或极限。,自然系统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自然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高层次包含着低层次,并由低层次构成;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但低层次的变化也影响高层次的状态。,69,层次系统的结合度,结合度:各层次结构的结合程度,横向相干性的紧密程度,这是由层次结构的特点决定的,规律:,1.,自然界系统,随着层次由低到高,结合度由大到小递减;,2.,随着层次由低到高,系统结构由复杂到简单,然后又向新的复杂化前进。,70,递减律意义:,(,1,)、高层次系统解体可以不影响低层次,的稳定性,从而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结构之,上重建系统,出现变构过程中的稳定转变,(,2,)、在认识自然物时,可以对低层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黑箱化,71,层次系统的因果链,层次系统的特点决定了双向因果链的存在,上向因果链是说低层次系统可以作为原因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结果;下向因果链正好相反。,72,系统层次划分依据,()按物质客体的质量和空间尺度的大小来划分。,()依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描述这种作用的不同理论来划分。,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就提出按物质系统所具。,之后,中国学者进一步提出按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描述这种作用的不同理论划分物质层次的思想。有的不同规律划分物质层次的思想。,73,这一划分的最初思想,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韦斯科夫以“量子阶梯”的概念所表述的能量与层次相应的能量层次观。,20,世纪,70,年代,美国系统论哲学家拉兹洛进一步将“量子阶梯”的概念推广用于自然界的所有物质层次。由此,他将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划分为“次有机组织的”、“有机组织的”和“超有机组织的”三个等级。,3,、按不同自然系统具有的不同的结合能形式与大小来划分物质层次。,74,1986,年,拉兹洛在,进化,广义综合理论,的论著中提出了如图,2-1,所示的按结合能大小所描绘的物质层次进化序列。,75,4,、以普适常数作为区分自然系统的物质层次的标志。,现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揭示出基本物理常数的本质:一方面它表征运动规律的“量转化为质”的关节点;另一方面它还表征了将自然界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的自然之网上的定量联结点。,1958,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在,物理学和哲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关于自然界的三个普适常数对应于不同时空层次的思想。,76,中国学者在海森堡这一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了用普朗克常数,h,、万有引力常数,G,、哈勃常数,H,分别作为微观、宏观和宇观层次的表征。,1989,年,钱学森注意到(普朗克在,1912,年将,G,、光速,C,和,h,结合而成的一个长度)普朗克长度:,77,超弦世界比今天已经发现的中子、质子等“基本粒子”的,10-15,厘米世界,还要小,19,个数量级!,78,无限层次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所谓“立体网络”结构,还包含着这样两个意思:,第一,每一个物质系统并不一定由紧接着的下一个层次的物质系统所构成,它可能由其底下相隔若干层次的某一层次或几个层次的系统组成。,第二,某一层次的系统组成高一级层次时,并不一定组成唯一的高层次系统,而是可以组成两种以上的不同层次,因而层次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分支的现象。,79,无限层次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80,自然系统等级序列的最上层和最下层都不是封闭的,也就是说它即无上限,亦无下限。我们既不能把整个宇宙看作是目前所知道的总星系,也不能把已知的基本粒子看作是构成宇宙的最小单元。 “自然界是无限的”,物质层次是“不可穷尽的”,人们对物质层次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81,一是系统在某一等级上又可以分为多侧面的层次,即同一级的复杂系统,可从横向上分为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各自相互独立的平行层次;,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系统以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为基础,还可以构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形成交叉层次。,自然系统的这种层次性特征,实质是自然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而系统的等级层次恰恰是在差异形成的“关节点”上被区分开来的,自然系统的层次性还包括两个方面:,82,总结,系统观,用系统的观点看待世界,不等于世界就是系统,无法否认非系统事物的存在(例如:堆砌物,没有相互联系的杂乱无章的茫茫人海)。系统方式只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并非所有联系都是系统,只有那些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且造成新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其方法论方面,而不仅是本体论方面。,83,系统定律不是与物理定律相对立,而是补充,各自有其适用范围。系统科学处理“有机化的复杂事物的科学”。系统观的横断性、跨学科性,提供了跨越学科局限的概念、方法。各个具体学科要依照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能只用系统概念套套而已。,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