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消费者行为,第 三 讲 第 一 节,1,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部因素(2),一、态度,二、态度改变,三、个性与自我,2,引言,消费者行为研究为什么要讨论态度、个性与自我?,3,一、态度,(一)态度概说,(二)态度模型,(三)态度与行为,4,一、态度,对态度(,attitude),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之一:,态度如何产生、维持和改变?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消费者对产品、广告、厂商、自己的态,度影响消费行为。,5,(一)态度概说,1、定义:,态度是一种集中反映个体对特定的个人、团体、事物、行为,和思想的评价的认知表征。,“,In a consumer behavior context,an attitude is a,learned disposition to behave in a consistently,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way with respect to a given,object.”-Schiffman,1995,240.,态度有正面、负面和中性之分,态度也有强弱之分(教材,P129),6,(一)态度概说,2、态度的测量: 态度本身不能直接测量,但态度的表达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测量。,(1)直接测量:,自我陈述法(,self-report):,态度量表,社会期许性作答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response bias):,人们采用他们认为其他人接 纳或称许的方式来行动的倾向。(测谎题),观察法:由自愿性行为来推断态度,7,(一)态度概说,笑,哭,2、态度的测量:,(2)间接测量:面部电子记录仪facial electromyography(EMG),8,(一)态度概说,3、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理论(functional theory of attitudes,Daniel Katz,1960),教材P124-125。,(1)效用功能,(2)价值表现功能,(3)自我防御功能,(4)认识功能,9,(一)态度概说,另一种提法:,(1),对象评估功能(object appraisal function):态度是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掌握环境。,(2)价值表达功能(value expressive function):态度帮助人们表达真实自我、表明立场观点、获得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10,(一)态度概说,4、态度的构成:态度的ABC模型:(教材P125),认知信息(,cognition)-,有关态度对象的知识,情感信息(,behavior)-,由态度对象唤起的感情和情绪,行为信息(,affect)-,有关人们过去、现在、将来与态度对象,的互动情况的知识,11,(一)态度概说,当信息不一致时,态度如何形成?这时人们会不会形成一种中庸的、空洞的态度?有不少机制帮助人们避免或解决不一致。,收集单方面的信息,对不同的信息给予不同的权重,易得性信息决定态度,12,(一)态度概说,信息的整合方式:代数式 / 构型式,例:对 TOSHIBA 笔记本的态度,信息整合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总的认知表征,态度成为各种信息的一个速记性替代物。,13,(一)态度概说,5、态度的一致性原则:(教材P130-135),(1)认知一致性原则(教材P130),(2)认知不协调理论,(3)自我觉知理论,(4)社会判断理论,(5)均衡理论,(6)协调性理论,14,(一)态度概说,喜欢,不喜欢,好朋友,孩子,不喜欢,喜欢,+,均衡理论,父亲,玩具,P2,P1,P3,15,(二)态度模型,态度的多元属性模型(multi-attribute attitude models),基本假定:消费者对态度标的物的态度(评价)取决于他对 该对象多重属性的了解。,基本要素:,态度标的物的属性,对于态度标的物的信任,某一属性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态度=,C,1,W,1,+ C,2,W,2,+ C,3,W,3,+, ,16,(三) 态度与行为,态度与行为紧密相关。,一方面,行为可以影响态度-在一定条件下,行为 可以改变态度,由行为可以产生态度。,另一方面,态度可以影响行为。,态度和行为也有可能不一致。,17,(三) 态度与行为,1、 通过行为改变态度:,行为可以是形成态度的一种重要信息:,(1),自我觉知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Darryl Bem,1972):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 情境来推断出自己的态度。,在广告上的应用:广告语征集大赛、化妆品知识竞赛。,18,消费者行为,第 三 讲 第 二 节,19,(三)态度与行为,(2),门槛技术(foot-in-the-door technique):一种先让人 同意一个较小的需求,从而增加其对较大的需求的依从的,说服技术。,条件:初始的小需求必须是有意义的,从而足以让人们由,行为推断出态度;对初始的需求的同意必须看起来完全是,自愿的。(得寸进尺),20,(三)态度与行为,(3),由行为推断出态度的条件:,只有当浅层加工信息时,行为,态度推断才成立。当信息很重要,与自我的关联性较大时,人们会进行系统加工,自我觉知过程就不再起作用。,(4),改变态度以使行为合理化:,当自由选择的行为与个人重要的、自我关联性很高的态度相冲突时,会产生认知不协调,从而使人们改变态度,以与行为相一致。,21,(三)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Leon Festinger,1957),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思想、信念之间不一致时, 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状态:认知失调。(,Festinger,认为只要有不一致就会引起失调,但后来的研究者认为 只有重要的、自我关联性高的不一致才会引起失调)。,人们想减少由不一致带来的不舒服感的动机会导致态度 改变。,22,(三)态度与行为,2、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对信息的知觉和解释,从而影响行为。,(2)态度引导行为的条件:,行为是可控的,态度是明确的,23,二、态度改变,(一)态度形成,(二)态度改变的策略,(三)说服,24,(一)态度形成,attitude formation,Schiffman,1995,p.260-265,1、态度的习得,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个人经历,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市场营销,大众传媒,人格因素,25,(二)态度改变的策略,1、改变基本的动机功能(创造新的需要),效用功能(如绿箭口香糖广告),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达功能,知识功能,26,(二)态度改变的策略,2、将态度对象与特定团体或事件联系起来,(非常可乐与中国人),3、将态度对象与冲突的态度联系起来,4、改变多元属性模型中的成分,5、改变对竞争品牌的信念,6、详尽可能性模型(ELM),27,(三)说服(persuasion),1、定义:,通过沟通(communication)来形成、强化或改变态度的过程。,提供与某种态度对应的各种信息,并不能自动地形成此种态度。如何才能形成?-说服的技巧。,28,(三)说服,2、人们对有关态度对象的信息可以有两种加工方式:,(1)浅层加工(superficial processing)-主要依据易得的 或显著的信息作出相当简单的推断;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2)系统加工 (systematic processing)-仔细考虑各种信 息。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29,(三)说服,(1)浅层加工,当人们对说服性沟通不会很在意时,信息的表面因素可 能导致态度改变。如人们可能认同专家的意见、相信 统计性的信息、被长的信息说服。,“谁说的”比“说了什么”更重要。人们相信:专家们了解 他们所谈论的东西。,信息越长,看起来越有效。人们相信:长的信息提供更 多的相关材料。,30,(三)说服,(2)系统加工:,有时人们会仔细考虑说服沟通中的观点的内容。系统加 工后所作出的态度改变比浅层加工产生的态度改变更 持久、更稳定。,系统加工时人们会注意观点的力度和合理性。,31,(三)说服,系统加工的步骤:,对信息的注意:如何吸引注意力?,理解信息:,对信息内容的反应:喜欢/不喜欢;同意/不同意。,接纳信息:“人们通常更容易被那些他们自己发现的理由 说服”。,32,(三)说服,3、说服策略的选择:,(1),人们什么时候才会进行系统加工?,动机:由信息的重要性、信息与自我的关联大小决定。,认知能力:由技能、相关知识、专注的机会等决定。,(2)对说服的反应的个体差异:,个性: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 ),高的人更乐 意进行系统加工。低自我监控者更注意系统加工。,性别差异,(3)说服的文化差异:,33,(三)说服,4、对情感信息的加工:,在说服中,除了“晓之以理”,还会“动之以情”。,“动之以情”经常通过浅层加工来实现。与态度对象相关 的情绪、由令人愉快的音乐和赏心悦目的画面等引起 的正面情感都有助于说服。,正面情感可以影响人们系统地加工说服性信息的动机和 能力,从而改变说服性信息的说服力度。,用负面情感来辅助说服的效果较为复杂。如果用得恰当, 恐惧和焦虑可促使人们进行系统加工,但用得过分,可 能反而妨碍人们的认知能力的发挥。,5、对说服的抗拒:逆反心理,34,三、个性与自我,(一)自我概念的建构,(二)自尊的建构,(三)自我概念的影响,35,(一)自我概念的建构,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个体有关其个人特征的知识总体。(自我认识、自我评价),36,(一)自我概念的建构,1、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的来源:,(1),从行为来推断(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2),对动机的自我知觉,(3),从思想和情感来推断,(4),从他人的反应来推断(镜中我),(5),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theory),37,(一)自我概念的建构,2、自我知识与对他人知识的异同:,(1),自我知识更丰富、更细致,(2),归因上的差异归因上的行动者与观察者差异,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归因于情景,38,(一)自我概念的建构,3、多重自我:,自我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各种活动、归属多种关系,从 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自我复杂性(,self-complexity):,人们所具有的角色、 参与的活动、卷入的关系的数目和多样性。,39,(一)自我概念的建构,4、整合的自我概念的建构:,人们试图将自我知识的多种元素整合成为一种看起来有 条理的、稳定的自我概念。,条理性(,coherence),的实现:,-将不同的方面区隔开来,进行局部的整合,-选择性记忆过去的事件,以利整合,-通过归因来整合,-选择少数关键特质来整合,-自我概念的整合方式上存在文化差异,40,(二)自尊的建构,自尊(self-esteem):个体对自己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即“自我感觉”。,41,(二)自尊的建构,1、自我美化(self-enhancement):,总的来说,人们都自我感觉良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 己各个方面都在平均水平以上。,评价的准则越模糊,人们就越容易高估自己。,自我美化偏差(,self-enhancing bias):,以一种有益 于对自己的正面评价的方式来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 信息的倾向。,42,(二)自尊的建构,2、自尊的来源:,(1),个人经历,(2),社会比较:(比下有余/与成功者保持距离),(3),内在标准(self-guides),43,(三)自我概念的影响,不同文化影响下自我概念的差异,独立自我-西方文化,互赖性自我-东方文化,44,本次课程结束,4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