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读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243388572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讲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史记》讲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史记》讲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史记讲读,1,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意义:(1)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传统遭到了冷落与忽视。国内许多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对于本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心灵轨迹的教学建设却相当薄弱。本课程史记讲读与论语讲读、庄子讲读、文选讲读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对人文教育进行重构与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2,(2)本课程注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经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与派生人文内涵的核心地位。本项目又把教师研究性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在实质,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而不为外在时尚、商业炒作所左右。,3,(3)打破文、史、哲学科的人为界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不是如选修课那样的“散兵游勇”,而是将四部国学专书融会贯通、链结聚合,帮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内在血脉,使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原典的基础上还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4,(4)本课程注重从原典着手,避免“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学风,不是泛泛而谈的专题、浮光掠影的通论、断章取义的节选,而是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原滋原味的了解。,5,教案,第一讲,概述:(上)后人对史记有代表性的评价。史记的史学成就:实录精神。“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卓,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对史体的创例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与史实。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系。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6,第二讲,概述:(下)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时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纪传体例以及人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塑造人物形象时的“颊上三毫”技法。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很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细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至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7,第三讲,秦本记:了解秦国从一个诸侯国发展为大一统帝国的历史进程。以本篇为个案,理解史记的互见法与“原始察终”的历史观察法。掌握“三良”、“由余兴秦”、“五羊皮”、“穆公赦贼”、“孟明雪耻”五个典故。能对前人的秦本纪评点有一个整体了解。能够联系史记的其他篇章为秦本记定位,体会司马迁的“史心”。,8,第四讲,项羽本纪:此篇的文学性很强。重点体会:立体化、“复综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内心描写与形象描写、事件记叙的有机结合。泛写与特写的有机结合。悲剧氛围的营造。“摇曳法”。“泣数行下”与汉书中“泣下数行”的不同文学效果。以此篇为个案理解 “有节制的互见法”。,9,第五讲,吕太后本纪:司马迁具有比较进步的女性观。古人有着“红颜祸水”的观念,司马迁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样的局限,为一位女政治家吕后立了“本纪”。联系本篇与孝文本纪中缇萦、货殖列传中巴寡妇清的事迹与司马迁的态度,可体会史记中颇为进步的女性观。联系本篇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李将军列传、六国年表序等,可体会史记中对“公德”与“私德”的不同理念。可参看外戚列传,体会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10,第六讲,孝文本纪:“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是本篇的关键语,注意本篇表现文帝德治的具体事例。本篇多用诏令、文书体现史实、寄托史论,类似的还有秦始皇本纪,不妨体会二者的异同。在行文上,此篇节奏舒缓,正与孝文帝仁厚、宽和的性格特征一致,是所谓的“写一样人。便用一样笔墨”。本文的“互见法”将吕氏与大臣们血腥的政治斗争归置于吕太后本纪中,也正是要以舒缓的笔墨与孝文帝仁厚、宽和的性格特征形成同构关系,颇为巧妙。,11,第六讲(续),后世多与司马迁的观点相近,推崇文帝之“德”,甚至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可是,不少文人墨客也注意到了“圣主”与“贤臣”并不完美的搭配,“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吊贾谊宅)、“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白居易读史)、“汉文明圣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白居易偶然)、“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等诗句颇可体现出对此的深刻体认。,12,第七讲,十表序:由三代世表序,我们可看出司马迁“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严谨的史学态度。由十二诸侯年表序,我们可看出司马迁“王道”的政治理想以及对由“王道”到“霸道”再到礼崩乐坏之“仁义陵迟”历史过程的勾勒,还可看出司马迁在史学精神方面与春秋的传承关系。由六国年表序与秦楚之际月表序,我们可看出司马迁的人道观念,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对“天人之际”的辩证认识,还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发展之大局的深刻体认。,13,第七讲(续),由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我们可看出司马迁“仁义”为本、“形势”为末的历史理念。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惠景间侯者年表序、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贯穿起来,再参之以各表,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汉代立国以来至武帝时期政治模式的变迁。,14,第八讲,平准书:联系货殖列传,了解史记对汉代经济制度的具体记载,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危机的。其主要措施是改变钱法、卖官爵和卖复徒法、官卖政策(由官卖盐铁发展到平准法的确立)、强制征商等。,15,第八讲(续),平准书中表现出司马迁“以礼义防于利”、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经济思想。亦可看出,司马迁肯定经济的重要性,把经济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记录下来并加以研讨,而且还表现出由当时的经济问题引发出来的社会政治问题,比如酷吏(可参看酷吏列传),苛政(可参看封禅书、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腐败,等等,对大一统封建王朝繁荣背后的诸多隐患予以揭示,富于批判精神。,16,第九讲,齐太公世家:本篇的史料本国语、左传、公羊传,又参以管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诸书而成,记载了从齐太公始封到田和代齐的齐国六百余年的历史,内容繁浩,头绪繁杂,但是司马迁以,“略小取大,举重明轻”的剪裁工夫予以了清晰的记述。主要是抓住三个阶段,着重记述了太公与桓公的事迹,并对两位贤相管仲、晏婴的政绩多有载录。,17,第九讲(续),在阅读中具体领会司马迁组织、编排史料时的技巧。联系本篇与鲁周公世家、,晋世家,等相关篇章具体理解史记中“互见法”与“迭见法”之不同。将本篇与周本纪、孝文本纪、伯夷叔齐列传等篇章综合对照,体会司马迁对“立德”与“立功”的辩证认识以及对儒家正统观念局限之处的超越。,18,第十讲,陈丞相世家:本篇形成了“白登之围”、“陈平分肉”、“陈平奇计”、“陈平不长贫”等诸多典故,人物有传奇色彩,事迹亦是曲折生动,也是史记中文学性较强的篇章。深入体会本篇的文学性。联系吴起列传、商君列传、万石列传、张丞相列传,参照司马光资治通鉴关于“三家分晋”的一段论赞,认识司马迁“德才”观的超前性及对“长者政治”的批判。,19,第十一讲,苏秦列传:本篇把苏秦的一贵一贱、亲友的前倨后恭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引发后来许多得志与不遇文人的共鸣,本篇形成的“苏秦憔悴”、“苏秦羁旅”、“苏秦佩印”、“二顷”等典故也都与这些有关。司马迁能够对世态炎凉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身世有关。,遭李陵之祸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司马迁深刻体会到了人性中的“势利”一面。,20,第十一讲(续),除此篇外,张耳陈余列传中张耳陈余的以“以利交”、汲郑列传中“门可罗雀”的典故都等寄托着司马迁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可以参看。战国策士的言论在此篇中亦写得纵横捭阖,滔滔雄辩,很有文采,不妨从中体会论辩技巧。,21,第十二讲,匈奴列传:司马迁是较早关注民族史的史家,除匈奴列传之外还有东越列传、百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把匈奴列传与这些篇章贯穿起来,具体了解汉代的对外政策与司马迁的民族观念。匈奴列传中有一个中行氏,此人因个人恩怨而引狼入室,后来“中行”便成了一个典故,用来指卖国贼与投降派。,22,第十三讲,儒林列传:在司马迁所的时代,儒学己是官学,可是,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并没有追随时尚,也没有屈从权威。从此篇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儒学在当时的盛行持一种批判态度:“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23,第十三讲(续),其实,司马迁对先秦儒是相当尊重的,并无侯国的孔子被列入“世家”,儒家的经典“六经”又是司马迁作史时的重要参照“考信于六艺”(伯夷叔齐列传),可是,尽管儒学在武帝时被奉为官学、儒生地位大大提高,这时的儒学反而沦为利禄之学、阿世之学、记诵之学,儒学的真精神反而丧失了,所以司马迁要为之“废书而叹”。细读本篇,理解这个问题。,24,第十三讲(续),另外,面对儒学自身的矛盾与欠缺,司马迁亦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例如,在孔子世家这本是推崇儒学的篇章中也批评儒学“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在齐太公世家中称赞太公的“因其俗,简其礼”。本篇中,写辕固生和黄生的争论也暴露了儒家学说难以自圆其说之处。与之相应,司马迁对黄老之学颇为赞赏。可联系乐毅列传、萧相国世家、汲郑列传、循吏列传, 理解史记中黄老之学与儒学的关系。,25,红楼梦中以“情”为媒介的“真假”观念(红楼梦学刊2000,1)、唐前小说中的韵文(文史知识,2000,11)、明代小说中的侠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以论说文法点评小说结构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2)等,另外译有中国诗学中的宇宙论(收入乐黛云先生主编欧美文学名家论古典文学,1999)。曾获2001年华师大第四届青年教学评比第一名,多次获社科处“受学生欢迎”奖。,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