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明清时期的城市

上传人:su****e 文档编号:243380219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明清时期的城市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七讲-明清时期的城市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七讲-明清时期的城市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状况,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明清社会长时期统一稳定,基本没有大范围的兵乱,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屯田、水利建设等。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政策方面的措施,明初的军、民、匠分籍制减轻了兵役对生产的影响,明代中后期实行的,“,一条鞭,”,法、,“,匠班银,”,制和清代的,“,地丁银,”,制缓解了土地和徭役对于人口的束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拓展已经接近完成,明清政府继承了宋代以来,“,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二、城市发展的特点:,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明代城市总数并不比宋代多,但明代大中城市数量比宋明显增多了。,宋代,明代,府级城市,30,140,州级城市,254,193,县级城市,1234,1138,合计,1518,1471,明代城市类型可分四大类型:,(,1,)政治型城市:南京、北京、开封。,(,2,)工商业型城市:明代出现了许多规模大、人口多、工商业繁荣发达的城市,共,33,个。其中尤以杭州、苏州、扬州、淮安、临清、济宁等城市工商业最为发达。,(,3,)对外贸易港口型城市:广州、泉州、宁波、太仓黄渡。,(,4,)边防军事重镇,主要在北方边境地带,如辽东、大同、宁夏、太原、榆林、固原等。,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这是由于农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这主要表现在棉、麻、桑、茶、蔗、烟等商品性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促成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主要有:,(,1,)明政府提倡。,(,2,)这些经济作物较粮食收益高。,(,3,)实物地租货币化。,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加之清代农村人口的急速增长,原来唐宋时期形成的为数有限的农村市镇已远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此时我国农村小城镇有了大量的发展。市镇规模也迅速扩大,,并根据所处区位和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形成了棉纺织与贸易中心、蚕丝及丝织业贸易中心、米粮贸易中心、盐业中心及港口城镇等许多专业性市镇。,江西景德镇、广州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都是当时著名的城镇,号称,“,四大镇,”,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原因:,1,)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货物流通量增多;,2,)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的开放关闭不一,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3,)明清两代建都北京,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再次分离,大运河又成为全国经济的主要命脉。,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明清由于政局相对安定,对边疆地区实行移民、屯田等政策,使边疆地区地域经济得到了开发,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在这种情势下,全国城镇分布的地域空间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主要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等。,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造成明朝实行闭关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倭寇之患,”,和欧洲殖民者东来。,清朝入关,为了防备西方殖民者和台湾郑成功的抗清运动,而实行更严的,“,海禁,”,。,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原因:,(,1,)政治上可以控制广大地区;,(,2,)经济上可称繁庶地区;,(,3,)军事上有限可守;,(,4,)交通上往来便利;,(,5,)接近统治王朝的根据地。,三、城市建设的特点:,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征集中表现为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明清北京城严格按照,周礼,等儒家思想规划布局。,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由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的发展,。,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主要特点:,1,)在筑城材料上普遍采用砖头砌筑;,2,)在胶结材料上采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或粘高粱),以替代以往的三合土,使其更加坚固;,3,)加大城墙高度、厚度,以防敌人逾越、撞坏或挖洞穿孔;,4,)重视城池纵深配置,一是增加城墙道数,二是加宽加深护城河;,5,)重视城墙的作战设施配置与建设;,6,)加强城墙重点部位的设防。,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主要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类。(还包括寺庙园林)皇家园林典型代表为清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造的,“,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万寿山的清漪园)和在承德建造的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在江南最为集中,以苏州、扬州等地最为著名。,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明代的南京城是在六朝都城建康城城址和南塘都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公元,1356,年,朱元璋进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朱元璋曾欲定都开封,故称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公元,1378,年,罢开封北京称号,南京改称京师,成为正式首都。,城市建设的特点:,1,、城市形态不规整,并考虑到旧城的利用和对自然地形的顺应。,2,、由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城组成。应天府城即现存的南京城,完全是根据南京实际的地理形势和防守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南京历史上集各代城池之大成的一座名城,也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大砖城。其城墙以巨石条为基础,上筑夯土,外砌巨砖,以石灰、糯米汁胶结灌浆,墙顶用桐油和土的拌合料结顶,极为坚固,是我国古代最坚固宏伟的城墙。,3,、皇城规划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传统礼制。,皇城偏在应天府城的东南隅。皇城以北部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而向南展开。分内外两重城垣,外一道是皇城,内为宫城。宫城左前方建太庙,右前方建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内按,“,前朝后寝,”,之制布局。正殿为奉天殿。奉天殿前是奉天门,后面是华盖殿和谨身殿,是为,“,外朝,”,三大殿。,4,、市肆区集中于鼓楼以南直至秦淮河,是繁荣的商业中心,主要为自发形成的区域,布局不规则。,5,、城内道路多呈不规则的东西、南北向,也有弧形和斜街的形式。,明代南京宫城图,第四节 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一、明代中都城的建设,明建国初,朱元璋曾决定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攻占了元大都后,由于政治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又确定以临濠,(,今安徽风阳县,),为中都,认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而开封,“,民生凋敞,水陆转运艰辛,”,。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整个中都城及其周围地区是统一规划的,城南有皇陵,城北有十王四妃坟,规模都很宏大。,城市建设的特点:,1,、规模宏大,有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中都城三道城。,2,、由于不受地形及原有建筑影响,城市形制较为规整。中都城内设置的重要建筑除宫殿外,其他如太庙、太社稷、中书省、大都督府、钟楼、鼓楼、城隍庙和功臣庙,都是左右对称布局。特别是中都午门以南,从洪武门开始的千步廊,大明门至午门长达,3,里多的御道两侧布置了门阙、御桥、左右两翼、文武官署、太庙、太社等,充分运用了中轴对称的布置手法。,明代中都城,(,凤阳,),复原图,明代中都午门以南布置图,二、明代北京城的改建,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其改造扩建的方案基本以明南京为蓝本,并且有所发展。,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后,曾派大将军徐达于公元,1371,年修复元大都城垣,改名北平。当时,为了减少建城的工程量及缩短防线,将元大都城北较荒凉的部分划出城外。(大将徐达,“,缩其城之北五里,”,),1,、范围,:在城北,向南收缩,5,里,城南向南南移一里半,加大宫城,皇城进深、东西北各二个门,南三个门。,2,、外廓建设,: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原来在城外,有自发的居住区,商业、经济发达,有许多行会,会馆,小商人。贫苦劳动人民。嘉靖三十二年,为了防御加建城墙,形成外廓。在东南加建面积十三里,道路不像原来那么方正,除永定门,正阳门内干道外,其它道路都很狭窄。,3,、宫城,:皇城和紫禁城,原元大都向南移半里(,400-500,米)宫城北门建高达,50,米的假山,万寿山(煤山)今景山,大内的镇山(风水学)最中轴线的最高处。宫城范围南北,960*,东西,760,米,宫城布局前朝后殿,三大殿。,4,、河道,,没什么变化,只是漕运不入城,商业自发开发形成,城南外廓。,明代北京城图,三、明北京城的特点:,明清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如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会馆、园林、民间宗教建筑等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1,、规模和形制,: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墙仍是元大都的城垣。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门。,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及宫城。周围,18,里余,高一丈八尺,正南门为承天门,(,清代称天安门,),,左右设有太庙及社稷坛,前为干步廊,两侧为五府六部统治机构。,宫城在皇城中,布局严整,城墙高大,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共开四门。宫城内主要建筑分三大殿,高踞在大白理石台基上。整个宫城用,“,前朝后寝,”,的形制,最后有一御花园。,2,、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缄、皇城、宫城三重,整个都城以宫城为中心。严格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礼制布局。,皇城前左,(,东,),建太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右,(,西,),建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各神),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先天地全祭、后祭天)、地,(,北,),(祭地)、日,(,东,),(春分时节祭祀日明神)、月,(,西,),(秋分时节祭祀夜明神)四坛、山川坛(祭祀天神)、先农坛(皇帝行耕种礼)。皇城北门的玄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这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明初,朱元璋南京宫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 (即,“,三朝五门,”,),北京明、清故宫总平面图,3,、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水定门两重、正阳门两重、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直达三大殿,井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庑廊,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故宫金水桥以及天安门,4,、北京城内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由于皇城梗立于城市中央,又有南北向的什刹海和西苑阻碍了东西之间的直接联系,故内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街巷系统都与这两条大干道联系在一起,但东西方向交通不便,平民东西来往,必须南绕大明门或向北绕地安门而行,反映了封建帝都为帝王服务的特点。在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有利于形成安静的生活环境。由于地处北方,对日照、防寒要求较高,故胡同多为东西向。,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5,城,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间距约,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相并联,大多为南进口,庭院内植树木。全区无集中绿地,但由于住房院子中树木较多,全城呈现在一片绿荫之中。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市民。,6,、北京作为都城,超经济的手段为北京城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带来了城市商业的繁荣。,7,、明代北京城的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的发展。,在大内西部,利用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和琼华岛建设了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成山设置了景山公园。,“,三山五园,”,的建造。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8,、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遗迹尚存。,四、清北京的变化,1,、整体布局无变化,只是将毁于火灾和地震的宫殿重修(康熙时)。,2,、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3,、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4,、大运河至城东经济发达而形成,“,贵西城,富东城,”,。,5,、清朝崇尚喇嘛教,增建了一些喇嘛庙。,我国古代中轴线的特征:,1,、道路呈阴性(风水学)都有门楼、照壁(阴性)等,无方尖碑、雕塑(阳性)。,2,、功能一元性:为体现宫廷的庄重、威严,没有劳动人们群众参与的内容。,3,、单向的,由南北贯穿,无放射状道路,都是正交的(经纬涂制,井字方格)认为放射性的道路是不吉利的,有凶煞之气。,4,、空间封闭,不开敞,体现了高度的理性,礼制,泱泱大国的宏伟气势。,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1,、整齐划一,2,、中轴线贯穿全城,3,、宫殿为主体结构,4,、宫殿建筑高台化,第五节 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一、明清的成都城,成都位于川西平原的东南部,地处富饶的冲积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公元前,250,年左右秦国蜀郡守李冰带领人民修建了都江堰后,从此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号称陆海,”,的,“,天府之国,”,,是唐代仅次于扬州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顺随河流(锦江)建设,基本呈不规则的正方形;,2,、明代成都包括府城和皇城两重城墙。清朝成都府城内包括满城(少城)、贡院(明皇城)两个小城。,3,、皇城与外城方向错置,即与整个城市平面及道路布局呈一角度。,皇城位于府城中心,完全按传统的城址建造,方正规则。而外城由于在明初筑城时是顺随两江环抱的河道流向而修建的,方向并非正南北,而是东北、西南向,因此街道带有一定的斜度,城形也并不规则。(因为成都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河道都由西北流向东南,这种规划设计,更利于城区内街道的排水。),4,、城内东南部因为临近当时的水陆交通线而成为商业繁华地区。,5,、城内道路网布局可分为府城、皇城、少城三个系统。府城是结合倾斜的古城势而成的方格网系统;皇城是以明蜀王府为中心的正南北向道路系统;而西部少城则是鱼脊式的道路系统。,6,、住房为屋檐相连接的平房院落式,以轻巧的穿斗木架、白墙青瓦组成四合院。临街多建骑楼、重檐,丰富多变。,7,、园林绿化建设也很有特色,五代蜀后主曾于内外城隅遍种芙蓉,间以桃柳,因此成都又有,“,蓉城,”,的美誉。,四川成都城图,成都秦城、清城位置示意图,二、明清时期的兰州城,兰州位于黄河上游东部地区、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自然区的交错处,属我国东南部分和西北部分的过渡地带,该地区是汉族与西北各少数民族接触、融合的地方。,自秦朝将兰州划为陇西郡治下以来,古兰州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兴盛和衰亡,直到明洪武年间才真正的兴盛起来。,主要原因,:,1,)行政因素:长期以来,甘肃地区并不是统一的行政地域单元,以黄河为界分陇右和河西两部分,分别以武威和天水为中心,兰州介于两部分之间,城市地位一直不高,元代虽设置了甘肃省,但仅包括河西部分,以武威为治所,兰州只是陕西省的散州。明代为陕西省临洮府所辖的州城,清代设置了包括陇右、河西两部分的甘肃省,介于两部分结合部的兰州地位迅速重要起来,康熙五年成为甘肃省的省会。,2,),经济因素,:明清以来,渡口和交通中心一直是兰州城市的基本职能,明清两代,,“,茶马互市,”,在西北发展起来,兰州城是互市的地点之一,清初更成为西北,“,茶马互市,”,的总站和西北的贸易中心,乾隆时成为商贸往来的枢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兰州城市迅速发展,清道光年间城市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1,、地理位置:兰州地处丝绸之路与黄河的交汇处。其所处的黄河河谷盆地东西狭长,过境的交通路线,大都沿这些河谷而开辟。其中尤以东自关中,西经河西至新疆一线最为突出,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一段。周围地势险要,地势较为开阔,水浅流缓,形成许多河心滩,历来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古城兰州鸟瞰图,2,、城市形制:分内城和外廓城两重城墙。因受地势和修建时期不同的影响,整个外廓呈不规则形。,3,、规划布局:受地形和经济联系的影响,穿越东西城门的商路构成了城市的主要轴线,同时由于南北两门错开,因此城内道路系统为方正错落形。在东西大街上分布重要的官署 机构。,古城兰州,第六节 明代的军事防卫城市,为了抵御退出北方的蒙元势力和东北女真各部的骚扰,并打击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明代一直十分重视对于北方边境和东南沿海的防卫,修建了完整的军事防卫体系。,为加强对京师的防御,在京师以西的长城以内又修了两道城墙,以偏关、宁武、雁门为外三关,居庸、倒马、紫荆为内三关。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内侧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并划分防区,形成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和固原。,明代的卫所城市具有以下特征:城防坚固,有大量驻军,经济职能相对薄弱,因此在清代失去军事意义后,除少数城市成功地实现了职能的转化而继续发展外,大部分卫所城市都衰落下去。,一、宣化,宣化在元代为宣德府,明代为九边重镇之一。这里紫荆关控其南,长城控其北,居庸关左峙,云中右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北京西北方门户,防区范围西起居庸关以东的四海治,西至大同东北的南洋河,长,1033,里,是京师的屏障。公元,1391,年,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为谷王于宣府,在城内筑王府。,1394,年扩建城墙。城内所致兵力很强,军籍户口多达,23,万。,宣化城于公元,1394,年扩展加筑,初为土城,,1440,年砌以砖,周,24,里,另有南关方,4,里,开,7,门:东西各一门,北面二门,南面三门。南北门和东西门相连形成,“,两纵一横,”,的主要街道,中部偏北为谷王府。,永乐时谷王贬长沙,城市规模缩减,封闭了三座城门,只保留一条偏东的纵向主街道。明代北部多为军户居住。,城市的商业发展主要依靠大量驻军的生活需求,明末以来受驻军减少和灾荒的影响,城市逐渐衰落。,清代于宣化设宣化府,成为与蒙古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重要商市。张家口成为宣府境内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二、大同,大同又名云中、平城,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座名城。地处晋北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邻御河,形势冲要,既是晋北的门户,燕京的屏障,又是蒙汉组频繁接触的处所。军事和商业上的地位均十分重要。,明洪武五年徐达将原来的土城加以整修并砌砖。,城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主干道正对城门呈十字形。清代进一步在十字街的中央建四牌楼,以南跨南北大街建鼓楼,鼓楼以西建钟楼,钟鼓楼及城门上高大的城墙构成了城市的主体轮廓,具有典型的十字方形城市的特点。清代随商业的发展,在东、南、北形成了大片的关厢地区,因此在东、南、北增筑小城,其中以南关面积最大。此外清代在北部还修筑了驻兵的操场。,明初朱元璋封其十三子代王朱桂于大同,代王府位于城中偏北,西邻南北大街。由于同时位于重要的商路上,所以未随军事职能的失去而衰落。商业职能十分发达,城内居民不仅仅包括军士,也有大量的民户。,第八节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以扬州为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主要分布在水陆要冲,尤以大运河沿岸居多。许多工商业城市也是地区的统治中心。这类城市规模一般较大,具有发达的工商业。扬州即是其代表之一。,扬州早在唐代就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规模很大,当时号称,“,扬一益二,”,。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混战和长江水道南移以及汴河淤塞造成扬州城市的衰落。宋代为防御金兵南下,而加固原有城池,并另筑大城。为了两城联系方便,又在瘦西湖一带修筑夹城,三城呈犄角之势,具有很强的防御能力。,明清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再次繁荣起来。扬州既是江南粮食丝绸的集中地,漕运中枢,又是江淮盐的集散地。尤其是在清代,扬州是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的基地。乾隆鼎盛时期,集散数量达到顶峰。扬州成为盐商的集中地。扬州的手工业历代很有基础,明清时又有进一步发展,锦缎、绢匹等高档丝织品,酱菜、玉器、漆器、香料、绒花等都负有盛名,形成了专业街巷。扬州发达的工商业,促使这里集中了很多富商巨贾,建有许多大型庭园式住宅,并大多附有私家园林。,扬州历代城市变迁图,明初截旧城西南隅住扬州城,位置比宋大城已略南移,即为后来杨州的旧城,开,5,座城门。在城东旧城与运河之间形成商业中心。嘉靖时又在旧城以东加建新城,西与旧城相接,东、南、北三面筑城墙,东南两面临运河,开,7,座城门。,旧城区道路,以十字形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新城区道路,系统呈不规则形,有斜街。,居住区,由许多厅堂式的民居组成,多呈长条形,住宅内部的布置因大门朝向的不同而异。东北及北面密度较高,西南郊空旷。居住区有许多平行街巷划分,多为自发形成的。,城内还有很多大的宗教建筑。城北平山堂至城西北一带为扬州著名风景区,瘦西湖。城南文峰塔,其位置与弯曲的运河相配合,成为扬州城的标志。,扬州城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