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概论,陈 学 凯,1,二、东亚文明的五要素,一、东亚与东亚文明,三、,东亚文明的缘起与演进,四、本课程讲授大纲,2,一,东亚与东亚文明,1 地理上的东亚,3,2 地理的环境,古代东亚地区,由于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因素,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包括中、日、韩、越在内的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是由华夏文明的播散而出现的,从空间上讲,它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经朝鲜半岛向日本列岛,由西向东发展而成的。,4,3 文化上的东亚,(1) 文化上的普遍受中国的影响,(2) 在经济上和中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3) 在政治制度上和中国更为接近,(4) 古代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核心,5,4 古代东亚诸国的关系,(1) 曾经是中国的州郡和藩属国,如: 高丽(朝鲜) 日南郡(越南),(2) 古代中国与日本列岛诸国的关系,如:后汉书东夷列传,东方曰夷 野马台与日本,6,二、东亚文明的五大要素,汉字,儒学,律令,科技,佛教,载 体,核心思想,典章制度,宗 教,算学、医学、,天文、历法、,阴阳学,7,1 东亚文明与汉字,汉字,朝鲜,日本,越南,战国晚期,西汉末年,秦,8,朝鲜使用汉字的时间,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后来又采用汉字的音和意来记录朝鲜语,即“吏读文”。但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而且结合汉字创制的“吏读文”有些也不适合朝鲜语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因而有时很难准确地标记朝鲜语言。,9,在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的积极倡导下,由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于公元1444年创制了由28个字母组成的朝鲜文字。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1446年朝鲜正式公布了创制的朝鲜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新文字发明后,世宗国王提倡在公文和个人书信中使用“训民正音”,并责令用“训民正音”创作龙飞御天歌。他还将“训民正音”作为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并在钱币上刻印了“训民正音”。,10,汉字在日本的使用,上古日本最初没有文字,所以有关日本的最早的文字记录不是出自日本人之手,而是由汉族人士提供的。古代日本人看到的第一篇文件,是保存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的公元238年12月曹魏致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的国书。它不仅把汉字和汉文记事的方法传到日本,而且还创立了用汉字标记日本语的方法,其中用汉字记日本人名,如女王卑弥呼及其遣魏使节难升米和都市牛利等。,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方法对日本古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方法很快由从大陆到日本列岛去的移民传入日本,在几个世纪里被日本人采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日本文化中的一种时代标志。,11,据古事记和日本书记记载,朝鲜百济王室应日本朝廷的邀请,于4世纪遣学者王仁到日本,他做了太子英道稚郎子的宫廷教师。日本尊称王仁为“和迩吉师”,奉为学艺的祖师。,王仁把中国儒家经书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带去日本,这是把汉字正式传授给日本人的开端。日本人便开始学会使用汉字和写作汉文,并创立了所谓训读的开端,就是将汉字按字意译成相对的日本语词。,12,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大约从汉代开始,汉字(越南人称之为“字儒”)开始有系统的,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宋朝,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随著汉字在越南的传播,一些人开始尝试以汉字作为基础创造新的文字来纪录越语词汇,这些字就是喃字。大约在8世纪的时候喃字开始出现,13世纪的时候,越南文人开始用喃字进行文学创作。越南上层社会由于有很浓厚的“尊汉”思想,一直很排斥这种文字,国家教育机关也没有将它作为正式文字看待,也没有对它进行整理规范的工作。现在的越南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叫做国语字(Ch Quc Ng)。,13,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 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 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因此,当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12世纪(公元1174年起),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在越南汉字汉文一直延用到法国 统治越南的整个时期。不过近百年来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并行的,二者同时合法存在 。1945年8月革命胜后,汉字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完全的拼文、越南语中称这种新的拼音文字为“国字”。现今通用的越南语“国语字”,是17世 纪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国到越南的传教士开始创造的。,14,2 儒学与东亚文明,儒学是东亚文明的思想核心,儒学影响了东亚文明的方方面面,儒学是东亚文明的纽带,东亚复兴与儒家文化的现代化,15,(1) 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秦始皇平定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的象郡就包括了越南中北部地区。公元前207年,本为中原人的南海郡尉赵佗建立以番禺(今广州)为中心的南越国割据政权,在今越南北中部地区设交趾、九真二郡。越南旧史推尊赵佗为开国之君,把南越国列入王统。,南越政权沿袭秦朝政治体制,颇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儒家文化。越南古代史家黎嵩越鉴通考总论称,赵佗“武功摄乎蚕丛,文教振乎象郡;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节人心。”,16,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儒学经典以及儒家的仁义教化思想已经传入越南的北方地区。此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平南越,以其地为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就在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区,越南自此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此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文化在越南也日益广泛地传播。,17,汉平帝时交趾太守锡光“教导民夷,渐以礼义”;东汉时九真太守任延,习诗 、 易、春秋,儒学造诣颇深,且在越南建立学校,导民以礼义,使百姓得以粗通礼化。他们二人对儒学初传越南做出了贡献,史称“岭南华风,始于二守。”,影响最大者当推东汉末交趾太守士燮。他精通儒学,对尚书、左传等经典颇有造诣。治理交趾40年,“习鲁国之风流,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与刘熙、薛综、程秉等避乱交趾的汉代名儒,共同大力传播儒学,奠定了越南后世儒学发展的基础。,18,士燮因此被称为“南交学祖”,被尊为“士王”,先入越南帝王庙,后又入文庙,越南旧史称之,“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哉!”,两汉时期派往越南的地方官吏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整顿社会秩序,移风易俗,并实施儒学教育,输入儒家经典, 使儒学思想在越南得以广泛传播,并对越南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后经魏晋至隋唐,依靠国家政权的倡导、地方官吏的推行,以及南迁的中原文人学者的宣扬、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密切交往,这一切都推动了儒学在越南的深入传播。,尤其是唐代,国势强盛,在交州设都护府,地方官吏更加注重兴办教育,提倡儒学,以儒学移易风俗。此间越南士人亦络绎不绝地游学中原,并可以同样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如杜审言、刘禹锡、韩渥等都曾流域越南。中越士人的交流唱和,不断推动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发展。,20,越南封建国家建立初期儒学的地位,即吴(公元939965年),丁(公元968980年),前黎(公元9801009年),此三朝,皆戎马倥偬,国祚短暂。为巩固刚刚形成的民族政权,国家执行崇佛抑儒政策,奉佛教为国教;朝廷重武轻文,未遑文教,儒学与儒生的地位受到抑制。,直到李朝建立,这种局面才开始发生变化,儒学进入其稳步发展时期。,21,李氏王朝的建立与儒学的发展,李氏平定内乱所建立的李(10091225)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迫切需要健全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使越南封建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及治国安邦之策正具有这种佛、道二教所不能及的作用。所以,虽然李朝仍然崇尚佛教,佛教甚至在此期达到鼎盛,但李朝统治者已改变过去尤重佛教的政策,开始重视儒学,推行儒、释、道并尊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儒学的地位。,(李公蕴 公元974年1028年 是越南李氏王朝的创立者),22,(2) 儒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关于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半岛的问题,众说不一。,一般韩国学者认为,卫满朝鲜(公元前190公元前108年),西汉四郡时代,汉朝的文物典章制度与学术思想等,已被移植和输入朝鲜半岛,能通中国古典的人已不少。更有的学者指出,据中国史籍魏略记载,战国末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时,朝鲜侯王与燕国已有交往。“据当时汉字的传播来看,可推测汉字中所包含的儒教思想亦被传入。,这就说明朝鲜的儒教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23,中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儒家思想在朝鲜的传播过程大致可分成四期:,一、传入时期,约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六七五年,即由儒学传入朝鲜,经朝鲜三国时期到新罗统一朝鲜。,二、发展时期,由公元六七五年(唐代)到一三九二年(明代),即由统一的新罗时期,经王氏高丽到李氏朝鲜的建立。,三、鼎盛时期,由一三九二年李朝建立到一九一零年日本吞并朝鲜。,四、衰落时期,由一九一零年到现在,24,据史书记载,新罗先是通过高句丽和百济接受中国文化的。在时间上较两国为晚,然而却有其独特的发展。为了学习儒学,新罗统一之前就派遣弟子到中国孔子的故乡来求学。统一后,由于爱好儒学的风气的形成和同唐朝交通、贸易的日益发展,新罗人开始到唐朝求学的人也比以前大为增多。新罗的统治者为了以孔子思想来指导解决现实政治与现实的社会问题,不仅广兴学校,用儒学为自己培养治国人才,还效仿唐朝,以儒学为标准进行科举取士。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知识分子以此而晋身为达官显贵,于是便争相学习儒家经典。社会上的一般人士也更加重视儒学。这成为孔子思想在古代朝鲜传播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25,高丽朝后期,随着程、朱性理学的传入,儒教在韩国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从高句丽末至整个朝鲜朝,儒学大家辈出,学派林立,理论创新,思想深邃,为韩国的儒教传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句丽末恭愍王十六年(公元1367年)建立“成均馆”,任命当时一批著名儒者,如李穡、郑梦周等讲授讨论朱子学。李朝中叶后,经过多次复杂的政治斗争,以郑梦周为代表的理学“道义派”发展起来,并诞生了朝鲜儒学的泰斗级人物李退溪(1501一1570),李朝理学由此达到了全盛时期。,他们的理学思想都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退溪通过理气性情之辨,为人们提示了正直的真理与行为的标准,给后世以很深的影响,故而有“海东朱子”之称。,26,李滉,字季浩,后改景浩,号退溪、退陶,,生于朝鲜燕山君七年,即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卒于,宣祖,三年,即明穆宗隆庆4年,(公元1570年),为16世纪朝鲜,李朝,朱子学师。,李退溪是朝鲜朝儒学的泰斗,他继承了程朱学,,并自己开创了退溪学派。李退溪的经世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远承孔、孟的心法,近守朱子的遗教。政治方面,注重德治,而以孝、悌、慈为本。德治的实现,则端在乎君臣。君明臣贤,天下致治;君暗臣佞,天下混乱。而君臣二者间,国君与德治的关系更为密切。为抚养圣德,退溪以笔代口,上疏帝王之学,此即史家称道的戊辰六条疏。同时献圣学十图,并亲自进讲。,退溪爱君忧国的热忱,由斯可见。对于人才的培育,退溪更引为己任。陶山书院,即是退溪亲手建成的教育场所,曾培养出三百余名的国家栋梁。对于推展教化,蔚养学风,卓有贡献。,27,(3) 儒学对日本的影响,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东传日本。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28,七世纪中期,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儒学得到广泛发展,封建统治者试图从中找到可资统治的理论根据。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是其主要特征。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进一步强调“以德行仁者王”。这一思想直接为孝德天皇 (597年654年)所接受。他在即位不久的诏书中说:“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遵上古圣王之迹”,就是像尧、舜那样以德治天下,达到天下归心。,日本在吸收中国儒家思想的积极成分时,兼收了儒学思想中的“天命”观念,由这一思想衍生出天皇乃“神明”、日本乃“神州”、“大地之元首”的思想,直到19世纪仍有很大的市场。,29,中国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加速了日本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儒学正是因社会的需要而被引进、传播与发展的。被视为儒家五种传统美德的仁慈、正义、礼仪、学识、信义,自然成为治国治民的利器。文武天皇时期,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仪礼、礼记、毛诗、左传、孝经、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广儒学,使其辐射到整个社会。,从五世纪初开始,日本就从中国大陆输入儒学,在隋唐时代又从中国引进文物典章制度,掀起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奈良时代,出现了儒佛合流,佛教与儒教一样具有温文尔雅、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但与佛教相比,人们普遍接受的是儒教,因为它不仅有识文断字、吟风弄月的情调,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难怪有人把日本看作是儒教徒的国度。,30,江户时代:儒学被异化为御用工具,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1867年),儒学受到异常推崇,达到儒学的极盛时代。,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可以认为朱子学所代表的儒学取得了封建社会正统哲学的地位。”在道德伦理上,江户时代发展了儒家君贵臣卑、君尊民贱的思想,却阉割了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及“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基本思想,将其变成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在君臣关系上,表现为臣民对天皇与将军的绝对服从与忠诚;在士农工商的关系上,表现为四民的界限分明,等级森严,不能越雷池一步。,实际统治日本长达260多年的德川家族,为维护统治,将儒学提高至法律的高度。,31,受到德川家康赏识的还有林罗山(1583年1657年)。林氏对朱熹的四书集注有深刻的研究,对儒家的纲常礼教也有精湛的把握,强调儒家的伦常观念,特别是君臣、父子、夫妻“上下贵贱之义”的永恒性,进入幕府后专司文化、学问之事。他曾在京都开设学塾,讲授朱熹的论语集注,通过讲坛把儒学推向社会。值得注意的是,林罗山的“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天人相关”和“忠效之教”的说教,对于维系“万世一系”的天皇法统、巩固将军地位和整齐国民风俗,起了很大作用。,32,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家对儒家的改造,日本对儒学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发展过程。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全面接受欧美文化,儒学受到空前冲击,认为儒学“趋于词章记诵之末,陷于空理虚谈之途,是只顾拼命死记的无用的学问”。经过对儒学的改造与利用,日本逐步把儒家伦理中的合理因素纳入自己的文化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创造出资本主义国家又一个现代化成功的实例。,可以说,日本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吸收与改造儒家伦理的过程。早在19世纪中期,思想家佐久间象山(1811年1864年)就倡导“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即把东方思想与西洋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涩泽荣一(1840年1931年)是将儒家伦理纳入经济增长过程的第一人,找到了传统伦理观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伦理观的结合点。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从理论上解决了儒家长期以来的重义轻利说,把道德与经济、义与利、“士魂”(武士道精神)与“商才”(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把以往贱商的“义利”观转变为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新的伦理观。,33,3 佛教与东亚文明,(1) 佛教传入东亚的历史,早在公元前西汉末期,佛教就已经从印度经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末期,战争频繁,诸侯之间的互相杀伐此消彼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已经饱受战争之苦,迫切需要一种信仰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希望。而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农业文明同游牧文明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佛教因为其自身所宣传的教义和世界观而被饱经战争身心疲惫不堪的人民所迅速接受。佛教便在此刻逐渐传播开来。北朝佛教以民间信仰为特征,南朝佛教则以士大夫整合改造佛教思想为特征。,34,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在有关史料上有不同的记载说法,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读作大肉支)是原居住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民族,受匈奴的压迫,公元前130年左右迁入大夏地区(在今阿富汗及乌兹别克境内)公元1世纪末,受大夏佛教文化影响,接受佛教信仰。三国志裴松注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经。”也就是说,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来到长安向汉朝廷的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确切记载。,35,目前中国广泛弘传的佛教,由于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不同,分为三大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 与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广泛流行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并且影响着朝鲜、韩国、日本、越南、东南亚及海外华人群体。,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蒙古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地区。,南传佛教则主要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两自治州等地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地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体系,南传佛教则属于上座部佛教体系。汉传佛经基本为汉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历代从梵文翻译的汉文三藏;藏传佛教大多为藏文译本;南传佛教经典则为巴利语三藏的傣语译本。,36,(2) 佛教于公元5世纪末传播到朝鲜半岛,当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即高句丽、百济、新罗时期。高句丽中叶,佛教僧侣从秦国将佛教传入高句丽,40年之后佛教传入百济,10年后传入新罗。在佛教的接受方面,高句丽接受了中国北部的佛教,而百济由于与中部直接接触上的困难而接受了中国南朝的佛教。,佛教传入之后在朝鲜半岛三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佛教不但成为教化民心的国教,统治阶级也纷纷皈依佛门。在短短的时间内,朝鲜半岛三个国家均成为佛教国家,而佛教也成为国家宗教。,37,高丽王朝,时期高丽统一全国后,由于,太祖王建深信佛教,造塔建寺, 佛教又渐,转盛。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义天,被封为,佑世僧统,世称义天僧统。他于高丽宣宗,二年(1084)入宋,历访高僧大德,学习华,严、天台教义以及戒法和禅法,回国后慨,叹天台一宗,海东未兴,遂于肃宗二年(1096)创立了高丽的,天台宗,。,李朝时期 14世纪末,太祖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国号朝鲜,亦称李朝。他尊儒排佛,在即位时,放逐了禁中的僧侣。世祖(太宗)六年,将曹溪、天台、慈南三宗合为禅宗,将华严、慈恩、中神(中道宗及神印宗)、始兴南山四宗合为教宗。合并后的教、禅二宗,各保留一定数量的寺院。到明宗(15451566)时,由于文定皇后的庇护与普雨禅师的努力,佛教禅宗稍见复苏,但不久即衰。,成宗,时更禁止供养僧侣,并毁佛像造兵器。出家为僧被视为违犯国禁。,38,(3)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日本的神道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形成于弥生时代农耕社会的共同祭礼场上,以自然崇拜、皇族崇拜为内容。,公元522年,中国梁朝的司马达等来到大和,建筑草堂安置佛像礼拜,史称“佛教私传”,但那时日本对这个新事物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公元522年朝鲜半岛百济的明王首次进献释迦佛金铜像一尊和经纶等物,史称“佛教公传”,标志着佛教在日本传播的开始。,佛教传入日本后,神教与佛教相融合。日本的统治阶级对佛教也采取了政教合一政策,使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形成了政治佛教和国家宗教。,39,佛教在日本经历了苏我氏的崇佛与物部氏的排佛斗争后,由摄政的圣德太子极力提倡佛教而兴盛起来。日本推古天皇和天智天皇时期,极力效仿中国的制度,而思想意识的改革就成了首选。统治阶级把佛教上升为国家的意志便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对佛教的崇拜及统治阶级想把佛教作为改革工具的想法促成了日本政治佛教的产生。,圣德太子死后2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由于促进这个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如被任命为国博的高向玄理、僧旻等,都是僧人,故使佛教进入一个新时期。大化元年 (645)在百济,大寺,召集僧尼,颁布了兴隆佛教的诏书,首次任命十师,并设置法头检查全国各寺僧尼,对于僧尼脱籍的寺院,都施给土地,天皇还资助建造寺院。,40,奈良时代,(710784),圣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间,奈良佛教极盛,有五大寺。天平13年(741),又敕建,东大寺,,并于诸国建国分寺,以东大寺众总国分寺,统辖国分寺。中国唐代鉴真受请赴日传戒,天平宝字,3年(759)于奈良建立唐招提寺。,在平安时代,日本佛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要使本国固有的神祗崇拜,与外来的崇拜佛、菩萨相融合,即所谓“神佛习合”思想。在佛寺的境内可以建神社,在神社的境内也可以建佛寺,神号与佛号一致。这种思想一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神佛分离”之说后才结束。另一种是对教理深奥流传于贵族中的天台宗与真言宗等表示不满。,41,德川时代(16031867) 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代了佛教,成为德川,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佛教的影响进一步缩小。,德川幕府,一方面采取,锁国政策,,同时订立各方面的制度。对于佛教,自寺院的等级,僧阶的高下,乃至僧侣的法服等,都有一定的规制。先定皇室的佛教制度,明示“门迹”、“院家”以下的级别。门迹有“宫门迹”,“摄家门迹”及“准门迹之别,订立晋级的法规,禁止僧位、僧官的滥授。划定区域,一寺,一山,皆令有所隶属。,42,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兴起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提出,王政复古,、“神佛分离”和“废佛毁释”。首先命令门迹亲王复饰(还俗),废止宫廷的佛教仪式,排除神社内的佛像,废止供于神前的佛具,禁止僧侣参加,神道,仪式,禁止“神佛混淆”,颁布所谓“神佛判然”的法令。从而日本各地发生了烧弃佛像佛画、破坏寺庙堂塔、命令僧尼还俗、把守院改作医院和学校等事件。,明治5年4月25日,新政府以,太政官,布告,许可僧侣带妻食肉和蓄发,同时又命僧侣于法名上加姓,于是某些寺院的僧侣便公开娶妻食肉。佛教徒为适应新的形势,兴办各种社会事业,派即解遣僧侣出国考察和留学,创办学校,陪植人材,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佛教及从事监狱的教化等。明治22年,日本政府颁布宪法,允许信教自由。,43,三 东亚文明的演变,(一)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入侵,(二)东亚诸国的社会政治大变革,(三)东亚文明的形式解体与客观存在,(四)东亚诸国未来在文化领域的合作,44,(一)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入侵,自近代以来,东亚几乎一直作为西方的从属物甚至创造物而存在。西方是世界的中心,东亚则位于世界的边缘,受西方的主导和支配。在西方人看来,东亚人的危险在于他们既不是基督教同胞也不是自由与平等的兄弟,而是失去尊严的、有色的种族。在几乎整个19世纪,西方国家对东亚实施了殖民主义的、主导性的、支配性的统治和影响。1919 年的巴黎和约还明文将东亚民族确定为“还不能自我统治的民族”,因此要服从于更发达国家的“监护”。冷战时期,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属于西方阵营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扮演美国的小伙计甚至跟班的角色。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旧利用民主、人权等问题干涉东亚国家的内政,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向东亚推行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观。,45,(二)东亚诸国的社会政治大变革,16世纪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东侵,东亚经受了数百年的殖民压迫和反抗斗争,终于从屈辱、苦难与沉沦中重新崛起。今天的日本,已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四小龙”也已在短期内跃入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行列。东盟各国紧跟其后,高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彻底改变东南亚贫困落后的旧面貌。东亚传统文明的中心-中国大陆,也在近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持续高速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国这条巨龙一旦腾飞,一条与西方发达社会并峙的新兴工业化带将在东亚最后形成。东亚现代化的规模和速度,不仅远远超出欧美工业化的历史纪录,因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46,(三)东亚文明的形式解体与客观存在,第一,东亚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现代化问题在其中的地位;,第二,东亚文化的内核国家与外缘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轨道;,第三,在东亚现代化过程里文化是怎样被解体和重构的,文化的解体与重构是如何规制东亚现代化进程的?,第四,如何认识在东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社会思潮。,47,(四)东亚诸国未来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作为一个地区甚至国际性负责任大国,中国需要开拓有别于近代殖民霸权的国际关系模式,践行其地区形势稳定者、建设者与利益攸关者的平等角色,与东亚各国共同合作提升互信,促进东亚一体化的顺利进行。,4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