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课时1)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上传人:只**** 文档编号:243368975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X 页数:223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课时1)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23页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课时1)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23页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课时1)课件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论语十二章,第,5,课,教材必备知识精练,答案,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1,.,B敏:勤勉。,答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而不仁,如礼何,死而后已,(2)其,请问其目,其“恕”乎,2,.,(1)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才。,(2)代词,它的。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3)介词,把。介词,用。,(4)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疑问代词,怎样。疑问代词,为什么。,(3)以仁以为己任,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4)者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5)何人而不仁,如礼何,小子何莫学夫诗,答案,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譬如平地,(3)小子何莫学夫诗,3,.,(1)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2)平地填平洼地。,(3)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答案,4.,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1)克己复礼为仁,(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敏于事而慎于言,(5)止,吾止也,4,.,(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5)判断句,答案,5.,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5,.,B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初“墓而不坟”。,历代经过多次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中国氏族墓葬群,。,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奄奄一息/朝不保夕),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哲人要辞世了”。(果然/结果),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以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墓地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墓冢朴素也是因为孔子死时不受诸侯重视,政治和社会地位不高,也就葬得不(隆重/庄重)。,如苍松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庄肃穆的至圣林坊,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面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答案,6.,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朝不保夕,果然,不可思议,隆重,B.奄奄一息果然匪夷所思隆重,C.朝不保夕结果匪夷所思庄重,D.奄奄一息结果不可思议庄重,6,.,B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生命垂危。语境中说的是孔子的身体状况,应该用“奄奄一息”。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这里说的是孔子去世这一事实与孔子的哀叹相符,故此处应用“果然”。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这里强调的是孔子墓的朴素不符合常理,很奇怪,故应用“匪夷所思”。隆重:盛大庄重。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这里说的是葬礼,应用“隆重”。,答案,7.,下列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孔子的地位在历朝的不断攀升,孔子墓添加了许多包装,B.孔子墓后来添加了许多包装,是因为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C.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是孔子墓后来添加了许多包装,D.孔子墓后来添加了许多包装,表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7,.,A由横线后面的句子可知,这里突出的应是孔子墓添加了许多包装,而B项强调的是孔子墓添加包装的原因,C项突出的是孔子墓添加了许多包装是孔子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D项强调的是孔子地位不断提升,故答案为A。,答案,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8,.,【,答案,】,经过历代多次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解析】,【技巧点拨】,语病,修改,中途易辙,可将“经过”放在“历代”之前。,语序不当,应将“中国”放在“规模最大”之前。,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2)论语学而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3)论语里仁中,“,”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4)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所讲的道理相似。,答案,9(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人而不仁如礼何,(3)朝闻道夕死可矣,(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6)论语雍也中,“,”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答案,(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7)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学科关键能力构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节选自论语子张),【注】,公孙朝:卫国大夫。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谥号武。赐:子贡的名。,答案,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坠于地坠:下坠,B.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告:告诉,C.叔孙武叔毁仲尼,毁:毁谤,D.犹可逾也,逾:逾越,超越,1,.,A坠:失。,答案,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B.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C.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D.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C“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两句结构相同,故应在“大者”后断开,排除A、B两项。“夫子焉不学”句意完整,说的是“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故“不学”后应断开,排除D项。,答案,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武之道”,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有张有弛的治国和处事方法。,B.“宫墙”,指的是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C.“仞”,是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墙数仞”比喻学问高深。,D.“子张”,为篇名。论语通常取开篇前两字为篇名;若开篇前两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前两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3,.,B“宫墙”也指普通的围墙,并非专指王宫的围墙。文中指普通的围墙。,答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2)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4,.,(1)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关键点:“于”“焉”),(2)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那么,那位先生的话,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关键点:“得”“或”“宜”),答案,5.,子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说明诽谤孔子没有用?诽谤孔子没有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5,.,【,答案,】,(1)比喻:把他人的才德比作丘陵,把孔子的才德比作日月。对比:他人与孔子形成鲜明的对比。,(2)因为孔子才德出类拔萃,诽谤孔子并不会对孔子有什么损害。,【解析】,“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把他人的才德比作丘陵,把孔子的才德比作日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说明孔子的才德是常人不可及的。“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才德出类拔萃,像日月一样耀眼,诽谤孔子是不自量、无知的,并不会对孔子有什么损害。,参考译文,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就存在于人间。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到它的大旨,不贤能的人只能知道它的枝节。没有地方不存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贤能。”,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可以直接望见墙内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仞,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和房舍的富丽。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那么,那位先生的话,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贤者,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就像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即使有人要与太阳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文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文本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答案,6.,下列对两则文本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弟子入则孝,入:在家,B.泛爱众,而亲仁,泛:广泛,C.贤贤易色,易:轻视,D.能致其身,致:招致,6,.,D致:给予,献出。,【技巧点拨】,答案,7.,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文中是对孔子的尊称。,B.弟子:多指门徒或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文中指孔子的三千门徒。,C.悌:是敬爱兄长的意思。“孝悌”是孔子非常重视的道德准则。,D.仁: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指有仁德的人。,7,.,B文中的“弟子”泛指年少者。,答案,8.,下列对两则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谨信、爱众、亲仁等,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学文”更重要。,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完善道德修行之后才追求的。,C.子夏认为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贤贤”就是尊崇贤者,就是“亲仁”,是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8,.,D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并没有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答案,9.,把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父母,能竭其力。,(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9,.,(1)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关键点:事,竭其力),(2)与朋友交往中,说话讲信用。(关键点:交,言,信),答案,10.,这两则论语选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10,.,【,答案,】,两则文本都体现了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观点。从第一则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看,孔子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摆在第二位。在第二则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第一则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高低,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遵循“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也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解析】,首先理解两则文言文的意思,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观点,然后加以比照,就可以发现它们在强调道德教育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参考译文,文本一:,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顺兄长,行为谨慎,说话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章典籍。”,文本二:,子夏说:“尊崇贤者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主,能奉献生命;与朋友交往中,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注】,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抽一。二:十分抽二的税。,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段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答案,11,.,C选段没有涉及此项内容。,12.,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答案,12,.,【,答案,】,选段所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富民”的经济思想。有若认为,应该削减田税的税率,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税过多,那么必将导致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解析】,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之上,分析其中包含的“经济思想”。注意比较文中所说的“彻”与“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竭泽而渔只能让百姓更加贫困,只有富民才能富国。,参考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收成不好,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呢?”,哀公说:“(现在)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够,怎么能实行十分抽一的政策呢?”有若回答说:“百姓的用度够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和谁会富足呢?”,大学之道,第,5,课,教材必备知识精练,答案,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1,.,D虑:思虑精详。,答案,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2,.,(1)大学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2)至于到。,答案,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2)知止而后有定,(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3,.,(1)“明明德”中的前一个“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2)止:动词活用为名词,停止的地方,文中指“至善”的境界。,(3)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答案,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4,.,B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答案,5.,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5,.,A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礼乐文化的传承载体,除了社会习俗、礼器文物之外,主要是以儒家“十三经”为主体的文献典籍,尤其是其中的“三礼”经籍。涉及“三礼”的还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文本真伪、经师家法、传承谱系等极为复杂的经学问题;加之古书残缺,古制茫昧,古文简奥,异说纷纭,更增添了解读之难度。尤其自清末民初始,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儒学花果飘零,“,”。当时救国成燃眉之急,时人为救国危,对礼教大加挞伐。“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礼教,(),因而,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诸位知名学者,亦不得不在推行“儒家伦理”的同时,特别声明首先要排除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孔孟之道”,或在肯定儒家“仁”学现代意义的同时,提出必须借助对“仁”的重新取向,分离传统的“礼”。可见,礼是否曾因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于是,对礼学的平心静气的研究,也就难上加难了。,答案,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土崩瓦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倡办,B.土崩瓦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倡言,C.分崩离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倡言,D.分崩离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倡办,6,.,B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这里说的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应用“土崩瓦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不能保全。根据语境,礼乐文化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之间是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应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倡言:公开地提出来。倡办:带头开办,创办。“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是学术理念,应用“倡言”。,答案,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B.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C.以致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D.况且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7,.,C分析括号所在句可知,此处应该填写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结果,“况且”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和原文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分析A、B、C三项可知,C项以“以致”开头,更能突出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这一结果,故选C项。,答案,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8,.,【,答案,】,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解析】,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曾因”应改为“因曾”;二是结构混乱,可在“思维屏障”前加“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的事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共存;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共存;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共存。“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在秦征服六国之前,诸子百家的思想互“融”已经开始。,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即建立“统一秩序”。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即便强调极端自由的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经常被说成主张分治,但实际上“小国”只是政治过渡的单元,“邦国”之后还有“天下”这一最终秩序“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答案,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9,.,【,答案,】,却忽视了“融”的一面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统一秩序也是认同的,【解析】,第处,语境是一个转折复句,此处应用转折连词;前面说“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后面应说忽视了什么,再结合下文“融”,可填“却忽视了融的一面”。第处,语境是一个转折复句,呼应前面的“虽然”,可以用“但”;前面强调差异极大,后面又说“建立统一秩序”,可见其目标相同,据此可填“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第处,语境强调诸子百家有统一的秩序,此处是一个假设复句,对应“即便强调极端自由”,此处可填“对统一秩序也是认同的”。,答案,1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10,.,【,答案,】,连续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和力度,突出了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观点。,【解析】,从修辞手法和句式看,画波浪线句是两组排比句,句式相同,结构整齐一致。从内容看,两组排比句都强调诸子百家思想上的融合。从表达效果看,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是突出观点,增强语句的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和节奏感。,答案,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2)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3)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对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4)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11,.,(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3)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学科关键能力构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节选自礼记乐记),【注】,噍(jio)以杀(shi):噍,声音急促。杀,衰微。啴(chn):宽舒。食(s)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答案,1,.,A“物使之然也”为判断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故形于声”中的“故”表原因,其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D.玄酒:即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答案,2,.,B“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错。文中说的是“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C.桑间濮上之音属亡国之音,它反映的是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答案,3,.,D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答案,4,.,(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关键词:“道”“和”“一”),(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关键词:“怨以怒”“乖”),5.,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答案,5,.,【,答案,】,(1)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子具体论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状况存在的内在联系。,(2)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解析】,回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到该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语境分析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结合原文可知,文章先通过道理论证阐述了“声音之道”,然后通过“治世之音”等例子论证了“与政通矣”。对于第二问,根据文意可知,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反人道之正也”正是论述目的,将其翻译概括出来即可。,参考译文,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如此,而是人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懂得音,通过辨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答案,6,.,C“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B.庶人:周代社会的平民,后世无官爵者亦称庶人。,C.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曾点的父亲,父子二人都曾求师于孔子。,D.礼记大学:大学原为礼记之一篇,后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答案,7,.,C曾点,字皙,是曾参之父。,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B.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答案,8,.,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其核心。,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答案,9,.,(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关键词:“明明德”“治”),(2)所以,喜欢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关键词:两个“恶”,“鲜”),10.,请结合选文前两段内容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答案,10,.,【,答案,】,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解析】,选文前两段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还指出“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由此可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有高远的奋斗目标;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可知要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由“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要正心修身,即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参考译文,(前两段译文略),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道德修养不高的小人在独处、别人看不见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的,见到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特意显现自己做过的善事。别人看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在的真实德行,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别人看不见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曾子说:“(独处时也要像)有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很多只手在指点着你,这是多么严密的监督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所说的修养自身德行在于(首先)端正自己的内心:如果心中有愤怒的事,那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畏惧的事,那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喜好的事,那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忧患的事,那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上,虽然在看一件东西,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一种声音,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一种食物,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滋味。这就是修养自身德行在于(首先)端正自己的内心的道理。,所说的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在于(首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普通的人,对于自己所亲近或怜爱的人,(往往会过分地亲近怜爱他,因而)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偏爱;而对于自己所鄙视和厌恶的人,(往往会因心有成见而过分地鄙视厌恶他,因而)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偏恶;对于自己所畏服恭敬的人,(往往会过分地畏服恭敬他,因而)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偏敬;对于自己所怜悯同情的人,(往往会过分地怜悯同情他,因而)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偏护;对于自己所傲视和怠慢的人,(往往会过分地傲视怠慢他,因而)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偏轻。所以,喜欢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这就是说,自身的品德没有修养好,就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5,课,教材必备知识精练,答案,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交: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C.自贼者也,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1,.,C贼:伤害。,答案,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1)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1)结构助词,的。代词,此。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介词,用。与“所”连用,表原因,因为。,答案,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3,.,(1)状语后置句,(2)判断句,(3)宾语前置句,答案,4.,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4,.,C“五经”应为“四书”。,2022浙江宁波三校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孟子认为,人本然地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的路。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想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的人,这样的结局,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四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B.最初有两条路,可供每一个人选择,C.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D.但是,尧、舜最初也都面临着两条路,答案,5,.,A前文说的是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每一个人,排除B、D两项;后文具体阐释“两条路”,排除C项。,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社鼠城狐,卑躬屈膝,发扬光大,吹灰之力,B.衣冠禽兽,卑鄙无耻,踵事增华,吹灰之力,C.衣冠禽兽,卑鄙无耻,发扬光大,举手之劳,D.社鼠城狐,卑躬屈膝,踵事增华,举手之劳,答案,6,.,C社鼠城狐:城墙上的狐狸,土地庙中的老鼠,因为有所依托而免受攻、熏。比喻仗势作恶的人。衣冠禽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行为卑劣,如同禽兽的人。此处是与,君子圣贤,对照的,应用“衣冠禽兽”。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谄媚奉承。卑鄙无耻: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此处强调的是人的,德行,应用“卑鄙无耻”。发扬光大:发展提倡,使日益盛大。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此处强调使仁、义、礼、智的传统延续发展,应用“发扬光大”。吹灰之力:形容很小的力量(,多用于否定式,)。举手之劳:形容事情很容易办到;不费事。本处指做帮助老人的事情是很简单的,并没有强调力量,应用“举手之劳”。,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难道让人感到悲哀不成?,B.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C.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D.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答案,7,.,B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是“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二是不合逻辑,“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可改为“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3)孟子认为,“仁之端”指的是“,”,“义之端”指的是“,”,“礼之端”指的是“,”,“智之端”指的是“,”。,答案,8,.,(1)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3)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学科关键能力构建,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地丑德齐:地相等,德相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答案,1,.,C“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两人为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之位传给尧。,C.“大伦”即伦常大道,这里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D.“诺”表示应答,与之类似的还有“唯”,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答案,2,.,B“舜将首领之位传给尧”错误,应是尧传位于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德行。,答案,3,.,B无中生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答案,4,.,(1)齐国人中,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关键点:言,岂,以为),(2)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关键词:焉,臣,王),5.,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请简要分析。,答案,5,.,【,答案,】,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如果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到朝廷见齐王。,作答本题时,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即可得出答案。,参考译文,孟子将要朝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了个人来说:“我本来应当来看你,可是感冒了,不能外出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我能够见到你吗?”,孟子回答说:“我也不幸有点病,不能到朝廷上去。”,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托病不上朝见齐王,今天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