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上传人:c****d 文档编号:243367114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1,康有为的早期变法活动,2,一、康有为的学习生活,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祖父任官连州教谕。父亲补同知县。,康有为跟随祖父学习,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康自述:“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知曾文正(国藩)、骆文忠(秉章)、左文襄(宗棠)之业,而慷慨有远志矣。”,十九岁师从著名理学家朱次琦,三年。朱提倡“济人经世”之学。康有为自述,经过学习,知“圣贤为必可期”,“天下为必可为”。,3,后又闭门谢友,静坐养心。22岁(1879年)只身入西樵山,居白云洞,“专讲道、佛之书”。,同年,他在西樵山遇见京官张延秋,“尽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于是下山。他后来回忆说:“吾自师九江先生而得闻圣贤大道之绪,自友延秋先生而得博中原文献之传。”,4,康有为又游香港。他的印象是:“街道之整洁,宫室之瑰丽,巡捕之严密,不可以古旧夷狄视之。”此后,他“渐购西书”。,1882年他路经上海,“购万国公报,大攻西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5,二、康有为第一次上书,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12月草成上清帝第一书,内中说:“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希望通过帝师翁同龢呈递,被拒。,康有为在京逗留期间,结交盛昱、沈曾植等学者、帝党官员,初步形成变法力量。,6,三、康有为设万木草棠,1889年秋康有为回到广州,晤见今文学家廖平,受其影响,由古文经转向今文经。,7,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关于经,中国的元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经过汉、唐、宋,增加为十三经:诗、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宋代又有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从礼记中析出的。,8,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西汉时流行的经书是用隶书写成的,称为今文经。,西汉时又从民间发现有篆书写成的经书,是古代经书,称为古文经。,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最初仅是版本的不同,但后来发展为不同的学派,各有自己的研究方法。,9,篆书(广艺舟双楫),10,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今文经。春秋左氏传为古文经。,今文经派解经比较放肆,而古文经比较朴实。,11,今文经和古文经区别举例,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焉。”,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当地也。,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 之,爱共叔段,欲立之”,12,常州学派创始者庄存与,庄存与是乾隆时的进士,曾任上书房行走,给皇子(嘉庆)讲学,与和珅是对头。他主要研究古文经,但也开始研究今文经春秋公羊传,撰有春秋正辞。他在不自觉中开始了清代国家意识形态的转换工作。,13,常州学派的后继者,庄存与的侄子庄述祖,庄述祖的两个外甥刘逢禄、宋翔凤,再后来是龚自珍、魏源、廖平、康有为。,刘逢禄为关键人物。他竖起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壁垒,宣称今文经为真经,古文经为伪经。如说左传是刘歆伪造的。,康有为达到顶峰,掀起戊戌变法。,14,万木草堂,1890年在广州收徒讲学。1891年大广州长兴里讲学。1896年移到万木草堂。至1894年有学生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讲课内容为:“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讲中外之故,救国之法”。教学方法为自学和答疑。,一方面培养变法人才,一方面创立变法理论。在学生的帮助下于1891年刊出新学伪经考,1892年起编纂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出。,15,新学伪经考,16,新学伪经考的要点,古文经,如古文尚书、左传,都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位而伪造的。如此,则将东汉以来,唐、宋、元、明、清奉为正统的元典视为伪经,使之失去合法性和合理性。,17,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孔子改制考的要点,孔子是一个改革家。其著作的含义需要后人不断地阐发。其中充满民主思想。如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就分别是指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共和制。,康有为的目的是将西方近代民主学说引到经学中来,建立起社会改革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它的一个后果是导致清朝统治的灭亡。,19,叶德辉认为今文经说导致清亡,“至康有为、廖平之徒,肆其邪说,经学晦盲,而清社亦因之而屋焉。追原祸始,至今于龚、魏犹有馀痛。昔人谓明季钟(惺)、谭(友夏)为亡国之诗妖,如康、廖者,亦亡国之文妖也。”(经学通诰页二),20,第四节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21,一、维新派推动变法,康有为上第五书,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赶到北京,于1898年1月上第五书。此上书开头说了一番国际形势和目前中国处境的危险,随后提出上中下三策:一、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二、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三、听任疆臣各自变法。并向光绪帝提出亡国危险的严重警告:如果现在再不变法图强, “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农而不可得矣!”,22,“伏愿皇上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先罪己以励 人心。次明耻以激士气,集群材咨问以广圣听,求天下上书以通下情;,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纡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侧,定宪法公私之分,;大校天下官吏贤否,其疲老不才者,皆令冠带退休;分遣亲王大臣及俊才出洋,其未游历外国者,不得当官任教;统算地产人工,以筹岁计预算;察阅万国得失,以求进步改良罢去旧例以济时宜;大借洋款,以举庶政。”,23,关于康有为上书的真伪问题,戊戌奏稿,杰士上书汇录,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康南海自编年谱,24,御史高燮曾疏荐康有为,第五书为工部尚书淞溎所阻,没有能及时递上。另由给事中高燮曾抗疏荐之,并请光绪皇帝召见,恭亲王奕訢进谏曰:“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今康有为乃小臣,皇上若欲有所询问,命大臣传语可也。”1898年1月24日(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日),光绪帝命王大臣延见康有为于总理衙门,他的上清帝第五书这时才得上达。,25,王大臣传询康有为,这天,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的西花厅。出席问话的大臣有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和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荣禄首先开口,他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答:“祖宗之法是用以治理祖宗的土地的,如今祖宗的土地都不能守卫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像这个总理衙门,也不是祖宗之法所有。根据当前的时势,制订适宜的新法,也是不得已的。” l,廖寿恒问:“变法从何处着手?”康有为答:应从改变法律制度开始。,李鸿章质问:“难道六部可以裁撤,规章制度都可以不要吗?”康有为答:“今天是列强并列的时代,不再是过去的一统之世。现在的法律官制,都是过去的旧法,造成中国危亡的,都是这些旧法,理应废除。即使一时不能尽废,也应斟酌情形加以改变,新政才能推行。”,26,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之纲领,下手之方: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待诏所 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最有意义的是将议政和行政分开:,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酌定宪法。又别开法律、度支、学校以及农、工、商、铁路、邮政、矿务、游会、海军十二局,执行制度局之法令法规。,27,变于下:开保国会,1898年4月,康有为鼓动御史李盛铎在京发起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政治性团体。在此前后,还成立了粤学会、蜀学会、闽学会、关学会、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等。士大夫经常集会,议论时政,变法空气日浓。,28,明定国是诏,1898年5月,阻挠变法的恭亲王奕病逝。康有为立即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请变法,他并且代御史杨深秀草拟请定国是而明赏罚折、代侍读学士徐致靖草拟请明定国是疏。两疏在光绪帝阅后,呈请“懿览”。后光绪帝“奉懿旨”,于6月11日发布由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曰:“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博采,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29,光绪帝召见康有为,6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康有为详细陈述了他的意见,并且建议光绪帝“就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召见后,命康有为总理衙门章京,并特许他专折奏事。康有为利用这种特殊待遇,不断上书言事,并进呈所著书籍,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书是日本变政考。在这部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著作中,康有为借鉴日本近代变法的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了许多按语,提出一系列有关变法的步骤和建议。光绪帝发布的变法诏令有很多是根据这些按语拟定的。,30,变法的主要内容,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诏令,除旧布新。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垦荒、私人办实业,奖励和保护发明创造,成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关于政治方面的主要有:准许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撤销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寄生特权,准许他们自谋生计。关于军事方面的主要有:裁减绿营,裁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军力量。关于文教方面的主要有: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寺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31,起用新人,为了推进变法,光绪帝提拔一批新人,罢免一批守旧分子。7月3日,召见梁启超,赏六品卿衔,专办译书局事务。9月4日,赏敢于上书的王照三品顶戴,同时将阻挠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侍郎堃岫等人革职。9月5日,赏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品卿衔,擢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9月7日,免李鸿章总理衙门大臣职。,32,变法得到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罗振玉回忆:变法诏令发布,“如春雷之启蛰,海上志士,欢声雷动,虽谨厚者亦如饮狂药”。,33,守旧派控制和阻挠变法,在发布明定国是诏之后4天即6月15日,光绪帝发布三道上谕:一、罢翁同龢。二、新授任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慈禧太后前谢恩。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不久实授),统领北洋三军(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从6月16日至24日,任命崇礼为步军统领,怀塔布掌管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及鸟枪营,刚毅掌管健锐营。,34,戊戌政变,8月,变法进入改官制阶段,新旧党争加剧。特别是9月初王照上书事件之后,由于光绪帝一怒之下将礼部尚书和侍郎全部罢去,使旧党震恐异常,人人自危。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内务府官员数十人以及太监李莲英等,环跪在慈禧太后面前,痛哭流涕,请求太后废掉光绪帝,重新训政。,8月24日,光绪谕知将在10月(阴历九月)间与太后一起到天津阅兵。此后风传在天津阅兵时将废掉光绪帝。维新派不辨真伪,非常紧张,几经筹商,决定建议光绪帝亲自掌握兵权,以防不测。9月初,康有为上密折,“请仿日本参谋本部,选天下虎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于左右,上亲擐甲胄而统之”。他又让徐致靖保荐袁世凯,并上密折“请抚袁以备不测”。光绪帝即令袁世凯觐见。9月16日召见袁世凯,赏候补侍郎。此举引起后党惊惧。,35,9月15日,光绪帝在颐和园给杨锐一道密诏,令与谭嗣等妥速商量办法,保住他的皇位,使旧法渐变,又不违太后意旨。17日给林旭一道密诏,令给康有为,命康有为速去上海。18日,康有为看到两道密诏,与谭嗣同、梁启超等商量,决定铤而走险。当晚,谭嗣同至法华寺见袁世凯,要他举兵勤王,杀荣禄,除旧党。袁说:“杀荣实录乃一狗耳,然吾营官皆旧人,枪弹火药皆在荣禄处,且小站去京二百馀里,隔于铁路,虑不达事泄。若天津阅兵时,上驰入吾营,则可以上命诛贼臣矣。”谭嗣同无奈,只好同意等到天津阅兵时再作计议。,36,20日,袁世凯向皇帝辞行,然后乘火车回天津,立刻向荣禄告密,荣禄大惊,急商对策,不果。次日,二人继续商量。傍晚,御史杨崇伊从北京赶来,报告太后已于当日宣布垂帘听政了。,37,杨崇伊9月17日(阴历八月初二日)上密折请太后即日训政:,一、康有为、康广仁、梁启超煽动天下士心,不知何缘,引入内廷。,二、变更成法,斥逐老臣,借口言路之开,以位置党羽。,三、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38,19日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皇宫。21日发布垂帘诏(“吁请太后训政”),幽囚光绪帝于南海瀛台。下密令拿办康有为和康广仁。,39,24日令拿办谭嗣同等六君子。28日处决。29日宣布康党罪状:“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新政大部分被推翻,被裁撤的衙门又恢复了,八股取士也恢复了。但也保留一部分新政,申谕“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京师大学堂继续筹办。,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40,意义与教训,失败的原因(从维新派主观方面来考察):,以今文经杂糅西学,缺乏理论上的征服人心的力量,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实行孤家寡人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新政的实行缺乏系统设计和安排。,41,意义,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一次政治改革运动。,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