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1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366995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60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1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1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1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重点掌握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思维、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发展与友谊的发展。,教学重点:学习活动,思维、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发展。,教学难点:思维、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发展。,教学方法:讲解、见习、讨论。,第七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1,内容概述,童年期是指儿童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开始系统地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的社会地位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儿童的心理产生质的飞跃。童年期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学校教育,儿童逐步建立起道德行为规范,逐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此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本章主要探讨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特点、言语发展和心理过程发展特点以与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2,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生理的发展,一、身体的发育,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5厘米左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女孩的身高和体重开始超过男孩。骨骼含有石灰质较少,胶质较多,富有弹性,骨骼比较容易变形、脱臼,不易骨折。腕骨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期。,3,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生理的发展,面部骨骼有很大变化。8、9岁时头部已达成人头部大小的95。牙齿变化很大,正由乳齿改换为永久齿。额部加宽,嘴唇增厚,鼻孔加大,稚气的娃娃脸正在消失,躯体逐渐增长,胸腔加宽、变平,颈部增长,双臂与双腿肌肉未显著发育。,心脏和血管的容积比成人小,但新陈代谢快,心脏成长的速度落后于血管,故小学生心率比成人高,约有8090次人。,4,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在9岁时脑重达1350克,已达成人脑的95。12岁儿童的脑重为1400克,已接近成人。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突起分枝增多,神经纤维增长。作为随意运动生理基础的额叶在不断增大。全皮质(指枕叶、颞叶与顶叶)到13岁基本成熟。,5,二、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日益髓鞘化反映在精细运动或技巧的改善方面,平衡与眼变得更灵巧了。6岁儿童能使钉锤,会粘贴东西,系鞋带和扣钮扣、写字、削东西、拿筷子、剪等。不可强迫改变其利手习惯。,7岁儿童的手已较平稳有力了,810岁儿童可以容易并精确地独立使用双手。这个年龄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应当会全部自理,包括会自己洗澡、洗头、剪指甲等等。,6,2024/9/21,7,(二)大脑机能的发展,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生长,儿童脑机能也发展了。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趋向平衡,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儿童平均每天需要睡的时间:7岁为11小时,10岁为10个小时,12岁为910小时。,7,2024/9/21,8,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第二信号系统主要是在教学和与成人交际中发展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要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言语,完成口头的和书面的作业,从而逐步改变了两种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幼儿是第一信号系统占有主要地位,童年期儿童由于言语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就日益发展起来。幼儿和童年期刚入学的儿童在进行计算时,往往要更多地依靠直接刺激物(实物、图画),但在教学的要求下,计算就逐步成为独立的、不需过多依靠直接刺激物的思维过程。在其它学习活动上,如学习识字、阅读、常识等等,也有同样的情况。,当然,整个童年期,儿童的第二信号系统初步占有主要地位,还不能作很高的估计。事实上,这一时期内,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道德行为准则的能力还是较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道德行为培养上,重视直观性原则,仍是必要的。,8,第二节 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一、学习的特点,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一)儿童学习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9,(二)儿童学习一般要超越过直接经验,小学生学习与幼儿学习是有区别的。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他们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主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和游戏之问甚至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而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掌握知识和行为规范,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小学阶段的学习又与中学时期学习有区别。小学时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有关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参加学校集体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学时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有一定体系的科学基本知识,逐步培养系统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因此中小学时期的学习有着质的区别。,10,二、学习活动的发展,(一)学习动机的发展,童年期儿童的主要学习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远景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例如:想成为优等生,想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如,希望多得好分数,演算超过别人等。,11,学习动机发展的共同趋势由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由实用性动机向社会性动机过渡。一年级学生愿意上课,不愿意总是游戏,认为游戏就不象个小学生了。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显露出社会责任的动机,在三年级里,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占15,在四年级里占31,在五年级里占4850。教师要对低年级学生教学时,充分利用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同时,又逐步的、积极地发展儿童的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与家长配合,促进儿童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12,(二)学习态度的发展,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在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上,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对班集体的态度、对作业的态度和对评分的态度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主要是尊敬和依恋的心理。教师的话是无可怀疑的,例如,常常回到家里说:“老师说的”。儿童一般还不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因此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中年级以上的儿童对教师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无条件地信任教师,崇拜教师,而是带有选择性地评价教师对自己的爱。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爱的体验更加复杂。,13,(二)学习态度的发展,2对班集体的态度,初入学儿童相互间的关系还不是集体关系。初入学儿童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受一些偶然因素决定的,例如,空间上的接近:家近、坐位近等等产生的友善关系。从中年级即三、四年级开始,儿童才真正看到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儿童开始意识到要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的评价,开始意识到学习是班集体的共同的事业,而不再事事都依赖教师,事事完全以教师的评价为转移。,14,(二)学习态度的发展,班集体对个人学习态度有着直接影响。良好的集体气氛使学生感到集体温暖、教师可亲。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情感倾向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集体和教师抱有感情,这里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情感基础。同时,良好的集体气氛使学生心情平静,活泼愉快的学习,这有利于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学生思想活跃联想丰富,注意集中,就易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有可能开展创造性的学习,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巨大力量,体会到集体智慧对于认识世界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15,3对作业的态度,培养儿童对作业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儿童学习态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对作业的正确态度的形成是要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工作质量。,初人学的儿童,一般还不能经常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作业。有些一年级儿童,有时能完成教师指定的家庭作业,有时就可能遗忘了,等到上课老师检查作业的时候才想起来。可见这时儿童还没有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6,2024/9/21,17,4对评分的态度,低年级儿童;在教育影响下,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但常常是不确切的。应结合作业的质量使儿童对分数有真正的理解和体验,只有努力学习才会得到好的分效,使儿童理解分数不是老师随便给的。要使小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必须首先使其正确对待考试。,对考试感到紧张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现象,:只有1/3小学生喜欢考试、对考试自述紧张的有1/2。考试前特别紧张的学生占94.6%、考试时特别紧张的学生占95.1%,考试后特别紧张的学生占35.7%。,17,2024/9/21,18,学生在考试前特别紧张的原因。怕在班中落后;怕家长责备;怕老师批评;怕不能升级;怕评不上三好生;怕家长打骂;怕同学嘲笑;怕不能毕业;怕亲戚埋怨;怕邻居闲话;11怕不能升学。,18,2024/9/21,19,(三)学习兴趣的发展,第一,最初对学生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初入学的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各种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活动本身,约从三年级起,儿童更加喜悦比较新颖、困难的、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例如,上数学课时,儿童宁愿演算应用题,而不愿演算度题;在上语文课时,宁愿默写,而不愿习字或抄写;宁愿讲解,而不愿默写等等。,19,2024/9/21,20,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在教育影响下,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初入学的儿童,学习兴趣没有选择性和分化性,他们对读、写、算都同样感到兴趣。从中年级起,随着儿童知识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影响,对学科本身的初步的分化性的兴趣才逐渐产生。约从中、高年级起,儿童才开始对一些能提供新事实、新知识的学科或教材内容,如政治、自然常识等,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的兴趣。,20,2024/9/21,21,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低年级、中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事实和实际活动,例如,阅读故事小说,从事技术活动,体育活动等等。对有关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论问题的科学的思考,要到中学时期才能看到。,21,2024/9/21,22,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儿童进入小学以后,游戏不再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偶尔利用一下教学游戏的形式是可以的,但不宜常常利用。,第五,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是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22,2024/9/21,23,(四)学习能力的发展,1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独立活动,第一,向儿童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第二,教会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学习方法。,2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知识实际,按照教材的不同水平,适当提前组织教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就有可能促进学生提前掌握一些新知识和发展其心理结构,提高其心理水平。,23,2024/9/21,24,第三节 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在入学学习的条件下儿童言语的发展,(一)在教学条件下,向儿童的口头言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儿童的言语必须富有自觉性和连贯性。,(二)从儿童进入学校起,要求儿童能够学会读和写。儿童在读和写的教学过程中,言语的发展逐步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三)童年期儿童的言语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儿童的内部言语迅速地发展起来,内部言语的发展不但在掌握连贯性的口头言语和各种书面言语上是必要的,而且它也是独立思考能力和行为的自觉调节的心理前提。,24,二、书面言语的发展,儿童开始掌握书面语言是远远地落后于口头语言,而后逐步赶上并超而过之。小学一年级,书面叙述与口头叙述的词量比例是,20,:,40,;二年级是,42,:,46,;三年级是,73,:,75,;四年级则倒过来,其比例为,106,:,76,。,(,一,),识字,1,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与被试者的学业成绩相关。与年龄相关,年级越高;差距越小。存在敏感期,小一和小三的差距特别大。,25,小学生识字的两极统计,26,2024/9/21,27,2,无师可自通,27,2024/9/21,28,儿童是怎样去认识教学之外的字呢,?,儿童回生的字有五个特点:一是出现率越低,儿童识记越难,识后易回生;二是实用性,实用性差,识记差,识后易回生;三是结构不够规则的,识后易回生;四是笔划多、结构繁又少见的,识后易回生;五是复习少,欠巩固,尤为期中、期末考试前学的那个单元的生字。,3,识字后出现回生,一是别人告诉的,(,伙伴和成人,),;二是看到了问别人或查字典的;三是曾听人说过,往后遇上一猜就认得;四是根据偏旁部首推断。,28,2024/9/21,29,(,二,),阅读,2,阅读的基本方式,朗读和默读是小学语文课阅读教学的两种常用的基本训练。默读是在朗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二年级儿童不善于默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内部语言的发展,默读能力逐渐发展起来。,1,阅读和儿童掌握词汇意义的深浅,语文基础知识的广狭,以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有关。,(1),依靠词语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表象帮助理解。,(2),通过想象来体会和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意境。,(3),儿童开始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念,停顿的次数较多,阅读速度慢。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对句子含义理解加深以与对字、词和句子结构的掌握,阅读速度逐渐增加。,29,(,三,),写作,1,准备阶段也就是口述阶段,小学生开始是从口头造句、看图讲话开始。,2,过渡阶段 一是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的东西;一是将模仿阅读过的材料,练习写成文字。,3,独立写作阶段 小学作文课小学生写作是从记叙入门,从小三的篇幅,234,字逐年增多;写作对象从小三以亲人、同学为主逐步过渡到以伙伴、社会人物为主。就写作内容而言,从小三对生活、学习的具体内容逐步过渡到的品德、性格的描绘与评述。,30,三、内部言语的发展,内部言语发展大体经过三个过程:一是出声思维时期;二是过渡时期;三是无声思维时期。初入学的小学生,不论在读语文课时或在演算时,往往是“唱读”或边自言自语边演算,而且出声言语内容、演算内容、书写内容或眼看字、词、句的内容基本同步。通过老师的培养与训练,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会在运算中短时间的无声言语。三四年级以后,随着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演算时或在阅读课文时无声言语逐步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阅读或演算遇到困难时,仍会用有声言语来“帮忙”,即使在高年级也是如此。,31,第四节 童年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听觉的发展,初入学的儿童的听觉已发展得很好,能够区别本国语言中细微的语音差别,例如,一年级儿童能更精确地辨别四声和相近的字音,并能辨别高低不同的各种语调;二年级学生能辨别同一高度上进行的音乐旋律。,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32,(,二,),颜色视觉的发展,6,岁儿童已能分辨黄、红、绿、橙、白、蓝、紫等颜色,但正确率较低,并且对色度辨别能力较差。儿童入学后,颜色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一年级学生平均能辨别红颜色的三种色度,黄颜色的两种色度,而对蓝绿两种颜色的色度,则不能辨认。小学生已有了对颜色的偏好倾向 。如在红、橙、黄、绿、紫、棕、黑、灰,白等,10,种颜色中,儿童更多偏爱红、绿、黄色,较少偏爱灰、棕黑色。,6,岁以后,对颜色爱好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最喜爱黄、蓝两色,其次是绿、红两色;女性则最喜爱红、黄两色,其次是橙、白、蓝三色。儿童对颜色的偏爱与客体固有的颜色有关,如画兔喜欢白兔,自然风光则喜欢绿色。,33,(三)视敏度的发展,许多儿童在68岁问有轻度远视现象,到810岁才能自然矫正。10岁儿童视觉的调节能力范围最大。12、13岁是近视眼发病率最高的时期,因此,要特别强调该年龄阶段儿童视力的下降的预防工作。,34,1关于形状知觉的认识 童年早期随着儿童知觉的发展以与个体学习经验的积累,儿童对形状与大小的认知表现出某种进展,但对形状和大小仍不能完全理解。,2关于空间方位的认识儿童初人学时,对上、下、前后的认知已无困难,但对左右的认知常常混淆,特别是以他人的身体为基准辨别左右方位。一直到童年中期,约89岁时儿童才能比较准确、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3关于空间关系的认识,5至7岁儿童还不能掌握面积等分的概念,78岁的儿童能够凭借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来判断长度;直到9岁以后,儿童才能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到11岁儿童才能通过抽象推理把握概念。,(四)空间知觉的发展,35,(,六,),观察力的发展,1,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低年级学生一般不能根据目的要求自觉主动地观察事物。上课时,必须由教师明确指点清楚课文或黑板上的图表,小学生只是跟着观察,不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调控;而且对观察的事物易被新鲜的东西所吸引,忘了正在观察的东西。例如,教师讲解挂图时,他不听不看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注意图上色彩艳丽之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指导他们根据目的进行观察,调控自己。,36,(2),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儿童观察能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小学低年级大部分属于“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阶段。,4,年级大多为“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大多为认识对象总体阶段,总之童年期观察仍需老师加以指导和启发。,(3),从自我中心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37,2,观察品质的发展,(1),精确性方面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2),目的性方面;集中注意使观察服从于规定的任务要求的时间较短;观察错误较多。,(3),观察系统化差。,38,二、注意的发展,初人学儿童无意注意占有主导的地位,五年级有意注意有了长足发展,已逐步取代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39,(,二,),注意特性的发展,1,注意集中性的发展,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在,30,分钟左右。如果教材新颖、教法得当,高年级学生保持,40,分钟的注意完全可以做到的。,当然,注意集中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个性、兴趣、理解能力、知识水平、教材性质等等。单调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而组织严密、形象有趣、方法得当的教学,可使小学生保持,45,分钟的注意时间。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有节奏地交替调节,有利注意的集中。,40,2,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小学二年级儿童平均为看到客体不足,4,个,小学五年级为,45,个,分组点子的注意广度之所以大于散状点子的注意广度,教师根据这一特点,要善于组织教学内容,板书的书写要有规则,内容之间要相互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广度。,41,4,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的发展,儿童人小学后,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分配能力有了迅速发展。注意转移能力在小学低年级存在性别差异,即男生的注意转移能力显著高于女生,到了五年级,男、女生的注意转移速度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42,三、记忆的发展,(,一,),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的发展,小学二年级无意识记已基本成熟,有意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以意义识记为主,而机械识记相对减少,而且意义识记的效果也要优于机械识记的效果。,43,(,三,),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在个体记忆的发展过程中,先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其次是情绪记忆,再次是具体形象记忆,最后出现的是词的抽象记忆。,(,四,),记忆容量的发展,9,岁以后达到成人水平;而长时记忆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44,四、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一,),思维的发展,1,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时期。,(2),元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元思维是指儿童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在解答数学题时能意识到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怎么做;在下棋时能意识到怎样下才能战胜对方。,45,2,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1),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对事物进行概括时,只能利用某些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性。,(3),分类能力的发展,6,岁以后儿童能进行一级独立分类,(,如鸽、麻雀、乌鸦为鸟;虎、狮、象为群兽,),的人数超过一半;二年级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的分类,至,9,岁基本上已经掌握一级概念。对二级概念的独立分类,要到,8,岁以后才超过半数。,46,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优势,其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想象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小学生入学以后,在教学的影响下,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发展。,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各科教学应培养儿童有意想象发展,2,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1),小学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特性和新颖性才逐渐发展起来。,(2),小学生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步发展起来。,(,二,),想象的发展,47,1.,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2.,情感多变而不稳定小学童儿很容易动情,,3,进入小学后,儿童社会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变得越来越重要。,选择朋友学龄初期的依据是:谁是可靠的游戏伙伴、谁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玩具、故事书等。到了三、四年级,儿童开始根据忠诚、共同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来选择朋友。同时他们几乎总是选择同一性别的伙伴,男孩倾向于表面行为的相似,如喜欢同样的球赛、书籍、喜剧等。女孩更倾向于个性特征,如:善良、友好等。,(,一,),情感发展特点,48,(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49,一、集体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儿童从进入学校的时候,开始真正成为集体的成员,学校中正确组织起来的儿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条件。,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到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儿童初级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就能逐步形成起来。到二年级时,儿童已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成员,把集体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要求,把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不但日益成为儿童的职责,而且日益成为儿童的需要。,中高年级的儿童,集体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起来,他们更多地参加全校的集体活动。而且集体意识日益提高,初步懂得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并能日益自觉地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第五节 童年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50,(一)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你的爸爸、妈妈说的话都对吗,?,你做事拿不定主意吗,?,你对自己班级的看法跟大家一样吗,?,等等。,2.,从比较笼统的、具体评价发展到抽象方面评价。低年级:我认为上课认真听讲,不讲话,对同学不骂人、不打架才能算是一个好孩子”;高年级: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能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到小学高年级,前后两次评价的一致性逐步提高。,二、自我意识的发展,51,小学儿童在集体生活影响下,逐步学会了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四年级以后,初步形成的责任感开始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促使其自制力有较快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儿童已能迫使自己去完成有意义但不感兴趣的任务了。,(,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52,1,小学一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2,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小学五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三,),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53,(一)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l.,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从表面、具体到初步的本质和概括。,2,道德判断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全面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小学 三、四年级是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关键期。,3,儿童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二,),道德行为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但实际上这种一致性的水平是较低的。,三、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发展,54,五、人际交往的发展,(一)同伴交往,1,友谊的发展,(1),第一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2),第二阶段,(1215,岁,),,亲密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朋友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儿童的友谊关系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在这种友谊关系中,朋友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定计划,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3),第三阶段,(15,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加强,由于择友严格,年长儿童建立的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55,2,同伴团体,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帮团时期”。日本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孤立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准交朋友,(,一年级上半学期,),。,(2),水平分化期,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座位接近、上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3),垂直分化时期,凭借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为属于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二至三年级,),。,(4),部分团体形成时期,儿童之问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团,并出现了统帅小集团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成员行为的规范。,(5),集体合并期,各个小集团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成员的行为规范。,56,人际交往通常都是以双向性的,师生交往也同样如此。教师的水平、个性影响学生,而学生的学业成绩、活动表现、外貌等等也影响教师。,教师的期望和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受许多的因素的影响:教师自己的态度、儿童的外表、种族、社会阶层、能力和兴趣、教师和儿童的人才、学业和家庭等。此外,对学生的控制程度也影响教师的期望。,如果学生的表现是可预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交作业,参加考试,阅读课外书等,会给教师留下好印象,并提高老师的期望。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和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信息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的。当老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教师就会更经常发出微笑,表现友好的行动,点头,注视学生,谈话更多,提问更多,并提供较多的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更多的线索,经常重复问题,给予密切关注。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显然发生了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二,),师生关系,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