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工业及其企业管理

上传人:花里****1 文档编号:243365264 上传时间:2024-09-21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纺织工业及其企业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我国纺织工业及其企业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我国纺织工业及其企业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9/21/2024,1,第二章 我国纺织工业及其企业管理,9/21/2024,2,一、纺织业的内涵,狭义的纺织业是指用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加工成各种纱、丝、绳、织物及其染色整理制品的工业。广义的纺织业是指除狭义的纺织业内容外,还包括服装工业。,9/21/2024,3,二、纺织业的特征,1.纺织业是永续型产业,2.纺织业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先导产业,先导产业通常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长期增长而需要超前发展,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9/21/2024,4,3.纺织业是二元结构型产业,纺织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性和技术型密集型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在纺织技术方面,有传统加工技术和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二元结构;,在纺织机械方面有传统纺纱机和新型纺纱机的二元结构、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的二元结构。,在原材料方面,存在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二元结构;,9/21/2024,5,三、纺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9/21/2024,6,一、,管理的概念,四、我国的纺织工业体系:,纺织原料,工业,化纤行业,纺织,装备,工业,纺织机械行业,纺织器,材行业,纺织,机械,纺织仪器,纺织,工业,纺 织 加 工 工 业,棉纺织行业,毛纺织行业,家用纺织品行业,麻纺织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印染行业,服装行业,丝绸行业,针织行业,9/21/2024,7,五、我国纺织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一)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二)1958年“大跃进”时期,(三)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四)“文化大革命时期”时期,(五)改革开放时期,9/21/2024,8,(一)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全面引进苏联的企业管理办法。,实行计划管理,推行生产作业计划、工艺规程,制定技术标准和劳动定额,开展劳动竞赛,贯彻按劳分配,采取计件工资制,建立经济核算制,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责任制等各种规章制度。这些举措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顺利进行。,9/21/2024,9,2.创新,我国纺织企业结合具体情况加强技术基础管理工作,总结推广了“郝建秀细纱工作法”、“一九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一九五三保全工作法”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9/21/2024,10,(二)1958年“大跃进”时期,这一期间出现了“左”的错误,违反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这一时期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其主要内容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共同解决生产关键问题。鞍钢宪法在我国企业管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至今仍具有指导性意义。,9/21/2024,11,(三)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针对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导致的失误,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使企业管理又重新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大庆油田“三老四严”一整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成为全国的典型,党中央号召“全国工业学大庆”大庆的管理模式在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9/21/2024,12,在这一时期,纺织工业基础性技术管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企业认真学大庆,严于管理,建立了一整套较先进的管理模式,使纺织工业创出口创汇新高。,9/21/2024,13,(四)改革开放时期,在7080年代“嘉丰”、“安陆”管理模式,即“管理细、质量精”为特点的质量品种效益型模式,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成为全国的楷模,推动了我国纺织产业和纺织企业管理的发展。,9/21/2024,14,(四)改革开放时期,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务院制定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地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加强企业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推广“满负荷工作法”和其他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积极促进企业间的横向联合,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9/21/2024,15,进入90年代,通过改革开放,国家摸清了情况,明确了方向,拟定了“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总框架。从而真正全面地将企业推向市场,实行自主经营。总结出了“五个机制”,即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职工能进能出的就业制,覆盖全社会的保障机制和经营者择优录取的竞争上岗机制。这五个机制如同五个支撑点,它既符合中国实情,又体现了当代产业文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将基于这五个支撑点扩展,靠这五个机制延伸。,9/21/2024,16,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建立了资本金制度,明确了产权关系,形成了国家投资企业的概念;建立了出资人制度,确立了企业法人财产权,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建立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9/21/2024,17,六、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过程 的经验和教训,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百年不动摇。,2.必须实事求是,按照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进行企业管理。,3.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内部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4.开放看世界,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管理方法,洋为中用;改革看中国,开拓本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管理。,9/21/2024,18,七、当前纺织工业发展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纺织工业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由于行业规模大,经济主体多元化突出,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无论是在技术、管理、创新还是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还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依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9/21/2024,19,(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能力和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阻碍了纺织工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销售收入的0.25%,与发达国家平均5%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9/21/2024,20,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新技术含量的特种纤维如芳纶、碳纤维的开发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仍需进口;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聚乳酸纤维(PLA)等还处于科研追踪阶段。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开发和材料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高附加值纺织品和服装的开发。,9/21/2024,21,纺织工业对纤维回收利用和循环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对可再生纤维、清洁生产工艺、节能技术、环保型产品和“三废”治理的研究开发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环境治理基本还是以“末端”环节处理为主。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适应纺织品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要求的能力不强。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刚起步,在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应用ERP的比例也仅占到7%。,9/21/2024,22,(二)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行业运行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棉纺织设备中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25%和21%,而发达国家在90%左右;化纤行业现有生产能力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技术装备仍占很大比重,设备平均能源单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77.5%,新型大容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印染行业装备的质量稳定性差、耗水量和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我国印染行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在色差34级以上的产品合格率能达到80%,大多数企业只有50%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已达到90%;印染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印染废水占全国纺织废水排放量的80%,且平均回收率只有7%。,9/21/2024,23,(三)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存在,“十五”期间,在全国投资增长、内需拉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对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出口增长的预期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纺织工业产能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投资处于高速增长期。2000年到2005年,纺织工业投资总额421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0.4%。从投资结构看,纺织产业链中的棉纺、化纤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79.2%,使同期棉纺、化纤产能迅速扩张,到2005年底,棉纺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聚酯、化纤产能增长近3倍。部分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同构性”发展,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9/21/2024,24,在棉纺能力的成倍增长中,代表棉纺织产品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因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棉纺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在聚酯和化纤产能快速扩张中,产品、技术研发投入低,产品的同构现象严重,化纤长丝、短纤产能的利用率只在60%70%,聚酯产能的开工率不足70%。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产能过剩带来的原料资源约束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更加突出。,9/21/2024,25,(四)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国内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和二线品牌所占据。纺织品服装出口是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很低,尤其是还没有知名国际品牌,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贴牌加工出口企业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左右。纺织行业已有17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但没有一个世界名牌,培育自主品牌除了在提升产品自身的物质品质和文化品位方面尚需付出更大努力外,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出口营销渠道的开拓能力和控制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掌控营销渠道,成为纺织行业迈进高端供应链和提高纺织品附加值的关键。,9/21/2024,26,(五)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不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迅速,一些国家利用“反倾销”、“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恶化纺织品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各种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我国纺织行业和企业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诸多形式的贸易保护、贸易摩擦所产生影响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应对各种形式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的有效措施,在充分利用WTO规则保护自己方面经验不足,抵御突发事件和防范风险能力较弱。同时,预警机制与行业自律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行业标准、技术法规等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尚不健全。,9/21/2024,27,八、纺织工业面临的发展趋势,“十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潜力巨大,社会政治环境和谐稳定,劳动力资源充足,我国纺织工业已经构筑起完善的产业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世界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我国纺织工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使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9/21/2024,28,(一)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趋势,1.全球经济增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根据WTO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2000年到2004年,全球经济以年均3.9%的速度平稳增长,同期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5%左右。预计未来5年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服装贸易仍以6.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纺织工业虽然在后配额释放期过后的增长速度会放慢,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将进一步提高。,9/21/2024,29,2.全球纺织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使得竞争愈来愈烈,一是以产业链分工为主的跨国生产和经营,使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常规产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掌控世界纺织品高端市场,运用市场网络主导高附加值领域,国际纺织业的竞争也由“价格和质量”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品牌竞争为焦点” 的综合经济实力竞争;二是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以及北非一些国家和地区,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欧美区域性的贸易保护等有利条件,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三是区域经济同盟和经济多边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兴起,促使纺织服装业生产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战略转移,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加勒比国家,欧盟内部具有纺织工业基础的部分新入盟成员国已成为美、欧纺织产业转移重点,欧盟还制定了扶持其新成员国发展纺织工业的产业政策。,9/21/2024,30,3.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难以避免,2005年配额取消标志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迈开了实质性步伐,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保护本国不断萎缩的纺织工业和其经济、政治团体利益,千方百计设置种种障碍阻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同时,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国际纺织品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纷纷保护本国的纺织品市场和产业发展利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将不可避免。可能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主,9/21/2024,31,要有:一是利用我国入世的承诺,如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工作报告书第242段“特保”条款,对我纺织品出口增长进行限制;二是利用各种非关税壁垒,如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进行限制;三是利用区域贸易集团或双边自由贸易体制进行排斥;四是利用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普遍承认,对我国纺织品采取反倾销等手段,抑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9/21/2024,32,4.纺织产业高技术、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流。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对世界纺织生产与消费将产生重大影响,运用复合、超细、多异、共聚、纳米等技术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建筑、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在资源、环保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式下,以加强生态环保为目标的生物工程,新型绿色纤维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利用将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趋势;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信息化技术将在企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快速反应和消费导向体系。,9/21/2024,33,(二)国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1.内需增长仍然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将持续增长。一是衣着类纺织品仍将不断增长。据统计,2000年到200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类消费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9%和8.0%。根据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预期目标,未来5年我国国内人均衣着类纤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9/21/2024,34,二是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也将随着房地产业及旅游业的增长不断扩大。据推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城市人口约为1500万人。随着“十一五”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家用纺织品需求总量将大幅增长;三是随着我国汽车、建筑、卫生、水利、农业交通、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量将比2005年增加200多万吨。,9/21/2024,35,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纺织工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主线。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优化结构、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纺织工业的要求,更是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研发投入将有,9/21/2024,36,较大增长,使高新技术对纺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大力创建自主品牌将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二是在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扩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装备与生产工艺的采用等方面将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以纺织行业重点领域实施信息化为目标和途径,使上下游产业链与市场、技术供需方之间出现全新的连接方式,加快提高纺织工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9/21/2024,37,3.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继续深化,“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将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转型期,依据不同地区纺织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将继续深化,并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梯度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优势突出,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9/21/2024,38,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能源及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具有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纺织加工制造业的有利条件;西部地区具有纺织天然纤维原料和石油等资源的明显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原料加工基地。构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链新体系,形成从沿海到中西部产业梯度格局的时机逐步成熟。,9/21/2024,39,4.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纺织工业市场化进程,“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行业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提速,管理体系、经营体系、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将加大,投资环境更加规范;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劳动密集型、盈利能力弱的纺织行业在近期虽然会产生较大影响,但从长远看,对于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具有积极意义,纺织工业要尽快适应浮动汇率机制,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9/21/2024,40,5.原料对外依存度加大增加纺织工业市场风险,我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纺织原料的需求逐年增长。受土地和石油资源的限制,棉花与化纤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2005年度,我国棉花总需求量为940万吨,进口依存度为40%。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棉花用量将超过1000万吨,同期国内棉花资源可供量只有650万吨左右,由于近年来国际棉花贸易量每年保持在800万吨900万吨,棉花供应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市场风险加大。,9/21/2024,41,化纤原料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有所缓解,但化纤原料大量进口的问题仍然是行业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2005年我国化纤原料进口比重平均超过60%,其中涤纶的主要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56.4%和78%,锦纶的原料己内酰胺(CPL)和腈纶的原料丙烯睛(AN)进口依存度也分别高达66%和31%。“十一五”期间,随着相关化纤原料规划的实施,PTA、EG等主要化纤原料产量将有较大增长,进口依存度有望明显降低,但随着纤维加总量中化纤比重的持续增长,预计化纤原料进口数量依然较大。,9/21/2024,42,九、“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9/21/2024,43,(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纺织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着力创建自主品牌,加快纺织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生态纺织技术;引导纺织产业集群升级,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发展;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健全纺织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行业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纺织工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作出贡献。,9/21/2024,44,(二)发展目标,到“十一五”末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和知名品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得到有效限制和淘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以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为主体的产业竞争优势,构建起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9/21/2024,45,“十一五”发展目标,指标,2005年,2010年,平均增长,纤维总加工量,2690万吨,3600万吨,6%,化纤产量,1269万吨,2400万吨,8%,纱产量,1440万吨,1850万吨,5%,人均纤维消费量,13公斤,18公斤,6.7 %,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1800亿美元,9%,服装、家访、产,业用纺织品比重,54:33:13,50:33:17,68:19:13,9/21/2024,46,(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升级,“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将加快技术结构、原料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十、“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任务,9/21/2024,47,1.棉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使用国内外先进棉纺织设备;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的生产,加大化纤使用比例;大力提升“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到“十一五”末,棉纺织90年代及国际水平的设备比重达到65%,劳动生产率提高到55000元人年,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卷化率达到50%,无梭布比重达到70%,无接头纱比重达到70%,万元产值耗电比2005年降低10%15%。,9/21/2024,48,2.针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发展高档绒类面料、弹性面料、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及花边等产品;加强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等新型原料在针织产品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设备。到“十一五”末,具有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的针织装备比重要达到4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1000元人年。,9/21/2024,49,(二)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强化纺织技术、装备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建设现代纺织强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9/21/2024,50,(1)大力实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公关与产业化。,1.大力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9/21/2024,51,(2)纺织新材料及先进加工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纤维(CF)、芳纶(AF)、芳砜纶(PSA)、聚苯硫醚(PPS)、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UHMWPE)等产业化研发;新型聚酯多元化技术品种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水溶性聚酯(CO-PET)等产业化研发;可降解聚乳酸纤维(PLA)、生物法多元醇及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差别化纤维及产品开发技术;年产60万吨及以上新型PTA成套国产化技术与装备;新一代直纺涤纶超细长丝及高效新型卷绕头研发和产业化;高档复合非织造布的加工技术及其应用;新型医用防护材料的综合研究与开发;膜结构材料及新型蓬盖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技术;农用非织造布及化纤网的开发及应用技术;智能纺织品的开发研究。,9/21/2024,52,(3)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艺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工艺技术,集聚环锭纺(紧密纺)新技术开发研究和产业化,中高支转杯、喷气及涡流纺纱技术,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技术;特种动物纤维精梳纺纱工艺技术,新型纺纱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羊毛防缩可机洗整理技术,羊毛细化改性工艺技术;麻类纤维开发应用新工艺技术,麻纺先进工艺技术装备,麻类织物染色、防皱、柔软等先进后整理技术;弹力真丝加工技术及新产品开发,高档丝绸产品印染后整理技术,针织物节水节能高质量连续前处理工艺技术,针织物高档整理技术,全电脑无缝内衣加工技术,9/21/2024,53,(4)纺织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适合纺织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开发研究;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各类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开发及应用;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9/21/2024,54,(5)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主要包括:,日产200吨及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线的研制;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纺粘法和熔喷法及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高速系列化电脑提花圆纬机;电脑自动横机;机电一体化高速特里科经编机;染整设备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高效、节能、环保的染整设备开发研制。,9/21/2024,55,(6)加大行业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重视基础科学与应用基础科学和产业应用技术开发创新的衔接,加强产学研结合及纺织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合。通过实施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推进全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坚实基础。,9/21/2024,56,2.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积极转变观念,认真总结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形成一批值得推广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典型,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市场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加快对用户和市场反应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推进产业各种生产要素优化整合,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促进行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9/21/2024,57,(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产业链新体系,1.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和内地劳动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政策、投资导向作用,推进产业合理转移,鼓励沿海纺织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形成东西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理产业梯度格局,促进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良性衔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竞争实力。,9/21/2024,58,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在“十一五”期间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要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形成沿海国际高新纺织工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贸易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土地、环保、税收及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级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9/21/2024,59,中部地区要抓住“崛起”机遇,利用沿海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劳动力资源紧张,土地、能源和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的时机,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益,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结构,发挥资源优势,稳定棉花种植,发展麻类等其他天然纤维。,西部地区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突出发挥天然纤维、石油等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融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特色纺织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特色型纺织产品加工,营造西部绿色纺织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开发发挥积极作用。,9/21/2024,60,加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企业合作,加快中西部地区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的步伐,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新疆、湖北、东北、川渝对地区作为“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发展重点,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承接东部部分产能,培育化纤纺织产业集群;在新疆地区进一步扩大棉花生产,建立更稳固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的细羊毛、半细羊毛和山羊绒主产区,建立羊毛初级工基地,不断提高饲养、剪毛、分级各环节的水平,促进国毛产业发展;发挥长江流域苎麻资源优势,黑龙江、新疆等亚麻资源以及其他麻类资源优势,改善和丰富天然纤维原料结构;深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茧丝绸业发展步伐,建设中西部现代化、规模化优质蚕茧生产基地。,9/21/2024,61,2.发展新型产业集群,继续推进和发展新型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地区建立纺织科技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点构筑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相关科研单位建设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的积极性。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包括五大服务体系:一是产品开发研究,二是质量检测、质量标准,三是培训,四是信息化,五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通过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的社会资本并形成无形资产,促进集群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整合生产要素,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整体实力。,9/21/2024,62,1.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自主品牌建设要循序渐进,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发展思路;要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加强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加大行业产品设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力度,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跨国营销水平,9/21/2024,63,鼓励纺织各行业、重点区域通过建立并发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创建行业性、区域性公共品牌;重点扶持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我国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比重。,9/21/2024,64,2.积极推进纺织企业国际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境外投资设厂或采取收购、租赁、合资合作等投资方式,重点支持能够带动纺织机械成套设备出口的纺织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积极组织纺织企业开展出国展览、境外培训、投资考察、对外推介、对外交流对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获得国际认证、申请国际专利、注册国际品牌;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等,提高对纺织产品终端市场的控制力,改善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配,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环节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十一五”末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跨国(集团)公司。,9/21/2024,65,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把引进外资同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外资企业国内采购,延长国内产业链,增强对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9/21/2024,66,东部纺织业发达地区和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吸引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制造环节以及研发和设计环节;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优化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依托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出口配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开展技术、品牌、智力等全方位的合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在研发、培训、设计、营销对多个领域与国外同业组织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9/21/2024,67,(六)多渠道解决纺织原料供需矛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1.加快发展市场急需的化纤原料,在维护我国石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规划内合纤原料建设项目的核准进度,鼓励具有合纤原料生产能力的民营资本进入,逐步提高我国精对苯二甲酸、对二甲苯和乙二醇等重要化纤原料的自给率,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在今后建设的炼油、乙烯工程中,尽量多安排一些对二甲苯、乙二醇等产品,增强化纤产业链衔接力度,减少对进口原料的过度依赖,促进我国聚酯和涤纶工业的发展。,9/21/2024,68,2.积极推进棉花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棉花交易市场,规范棉花期货交易,完善棉花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制定和实施棉农利益保护机制,稳定和发展棉花生产;加快棉花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解决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突出的问题;在棉花加工企业和棉纺织生产企业中,积极推广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鼓励到棉花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国际间种植合作,解决我国棉花的长期需求问题。,9/21/2024,69,3.加大纺织纤维资源的开发力度,按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化纤原料工作,加快具有规模效益的重大项目建设,如利用再生资源生产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等,拓展可再生资源,大力推进蛋白纤维、聚乳酸纤维、竹纤维等天然纤维的应用,积极开展废旧纤维及废旧聚酯的回收开发利用。,9/21/2024,70,(七)加强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纺织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对纺织新材料及相关产品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包括新材料的命名和材料鉴别、新材料与其他纤维的定量分析方法、新材料的基础数据研究、新材料的产品质量指标等;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开展纺织品中有害物质含量检测方法研究、安全健康纺织品研究、可降解性产品试验方法研究,形成相关检测、控制和评价标准;,9/21/2024,71,结合纺织工业“十一五”科技攻关方向、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收集和分析国际和国外标准化组织发布的相关标准,研究和制定功能性纺织产品配套的试验方法及其功能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对纺织行业重点研发的产品和市场急需的产品,没有的要加快制定产品标准,标龄较长的要加快修订,以适应纺织科技发展和市场贸易的需要。,9/21/2024,72,加强环保、节能节水印染新技术配套标准的研究制定,积极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推广和认证;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纺织各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增强纺织行业标准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在丝绸、亚麻、苎麻、羊绒等属于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方面,提出国际标准工作项目,促进我国优势行业标准国际化;积极推动并完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建设,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加强标准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宣贯,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的实施有效性;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建设一支懂技术,了解产业发展状况,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能积极从事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专家队伍,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9/21/2024,73,(八)完善行业监测和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建立和完善政府间对话和交流机制,加强行业组织参与应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自觉关注、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共享数据平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建立健全行业运行和产品出口的检测预警体系,为企业提供客观、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密切关注国外设限动向,积极与调查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涉,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最大限度地保障纺织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的权益;,9/21/2024,74,充分发挥原产地规则在我国贸易政策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杠杆作用,及其在提高加工贸易层次、避免反倾销制裁、引导外资投向等方面的作用;检验检疫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输欧美出口纺织品原产地证签证管理和原产地标记查验力度,与国外建立原产地证书电子联网核查机制,并研究建立原产地证书签证通报预警机制。,9/21/2024,75,六、政策措施,(一)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引导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在继续推进纺织工业市场化进程中,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行业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规定,认真执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引导产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防止产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9/21/2024,76,(二)加大技术进步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坚持以政策为手段,市场为导向,信息化为动力,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投入;通过税收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支持为广大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服务;鼓励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和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纺织产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9/21/2024,77,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要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国产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发展,提高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支持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确定的新型成套关键装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工作,为纺织工业的持续技术进步提供装备保障。,(三)积极推进新型纺织装备国产化,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9/21/2024,78,政府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企业技术、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利益、积极性,强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我国纺织品原产地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塑造和提升我国纺织品原产地形象;研究制定对纺织品服装产品的登记备案制度,以适应国际化的生产需要,促进新型纺织品及服装品牌的创新发展。,(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9/21/2024,79,(五)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行业人力资源素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和适用型的工程技术与设计开发人才、管理与营销人才、IT与资本运作人才等;充分利用社会办学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保证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9/21/2024,80,(六)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纺织行业发展自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组织的服务与自律,规范企业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政府部门要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建立与各国同行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民间对话机制。,9/21/2024,81,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把引进外资同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外资企业国内采购,延长国内产业链,增强对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9/21/2024,82,东部纺织业发达地区和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吸引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制造环节以及研发和设计环节;鼓励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设,优化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依托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地做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出口配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9/21/2024,83,不断完善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开展技术、品牌、智力等全方位的合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在研发、培训、设计、营销对多个领域与国外同业组织与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9/21/2024,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