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y,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教材及参考文献:,教材:,郝寿义,安虎森主编,. ,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主要参考文献:,1,、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3,、厉以宁主编,. ,区域发展的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年版,.,4,、,Edgar M. Hoover,著,郭万清等译,. ,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2,年版,.,5,、,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6,、,Amercian,Economic Review,7,、,Amercian,Economist,8,、,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课如何上?,教材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融合不同教材),+,专题讲座,考试,:平常,40%+,考试,60%,要求:,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能力培养,第一讲 区域与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空间性,空间的层次性,Hoover:,从空间特性看,区域经济学研究问题概括为,“,3W,”,2,、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较完善的产业结构: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协调;具有,“,弹性,”,核心:中心城市(群),较完善的地域结构 网络体系:交通网、,通信网,广大腹地,具有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自组织能力,形成内生的自我增长机制,为什么要实施,“,长株潭一体化,”,?,3,、在全国或较高级区域系统中承担特殊的专业化分工职能,东北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商品粮基地,中部原材材料工业基地,新疆长绒棉生产基地,(上海)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由,专,业,化,生,产,部,门,来,承,担,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中心城市(群)、许多中小城镇和广大腹地组成。(郝寿义),第二讲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在西方,1,、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与矛盾的激化看,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凯恩斯,主张国家经济干预和宏观调控(,20,世纪,30,年代);,谬尔达尔,(,G.Myradal,1957,),“,循环累积因果论,”,: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赫希曼,(,A.Hirshman,1958,),“,核心与边缘区理论,”,:主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艾萨德,(,W.Isard,1960,):国家宏观调控,.,2,、从学科渊源来看,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德国,,1826,):农业区位论,经济地理学家,韦伯,(德国,,1909,):工业区位论,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德国,,1932,):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地理学家,廖什,(德国,,1940,): 市场区位论,(消费中心区位论),(为什么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4,个古典区位论都先后 产生在德国而不是别的国家?),四,大,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寻求的是单一经济客体的最优布局决策,考虑的因素少,是一种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其局限性较明显。,20,世纪,5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区域经济矛盾激化,问题复杂化,迫切需要多学科合作方能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W.,艾萨德所做贡献显著,被誉为美国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50,年代组织并领导区域研究小组。以地域综合开发和规划为研究对象,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以及日本、拉丁美洲许多地方的综合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1960,年出版,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区域分析方法,,当时称为空间科学(,Spatial Science),,为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二)、在我国,1,、改革开放之前,区域经济学的前身,生产力布局学,源自于前苏联,研究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教材刘再兴等编的,生产布局学原理,2,、改革开放之后,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地 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刺激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欲望和,冲动,;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心发生战略转移,由内地转移到了沿海地区。,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引发一系列区域经济矛盾,(分析引致哪些区域经济矛盾?),区域经济问题凸现:,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西部地区人均,GDP,尚未及东部地区的一半。,我国省域经济差异的基尼系数有,1978,年的,0.16,扩大至,2004,年的,0.47,,,超过了国家警戒线,0.45,,其中区域差异近,50%,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各地区热衷于上“短、平、快”加工项目,“五小”企业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最高时期达,0.99,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诸侯经济”明显,地区分工利益丧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涌现不少区域经济学力作。,中国,人民大学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教材 ,,1989,),陈栋生,区域经济学,(,1993,),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2000,),胡鞍钢,中国区域发展报告,(,2003,),南开大学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教材,,1999,),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教材,),第三讲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陈栋生:,“,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郝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科学,。,”,(二)、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区域自组织结构,*,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差异与协调,6,、区域经济政策,(四)、研究方法,1,、资料搜集法,2,、实地调查法,3,、对比分析法,4,、动态分析法,5,、系统分析法(复杂系统学、协同学),6,、数量分析法,(,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预测,回归预测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灰色预测法,,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2,)区域经济效应的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3,)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4,)区域发展规划的分析方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SPSS,应用,软件,第四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战略理论),均衡发展模式,梯度推进理论(反梯度推进理论),增长级理论,非均衡发展模式 点轴开发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网络开发理论,中心城市为节点的辐射理论,一、均(平)衡发展模式,出发点:在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同时投资,并合理分配,通过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现实中这种愿望难以实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施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解放初期生产力,畸型,集中于沿海少数几个城市的不合理格局。仅占全国土地面积,14%,的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工业的,70%,,而占全国土地面积,86%,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仅分布有,30%,的工业,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几乎是空白。,二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与前苏联关系恶化),考虑国防安全建立战略大后方,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当时工业布局原则是,“,山、散、洞,”,),对这一战略的评价。,二、非均衡发展模式,(一)梯度推进理论,1,、主要观点,最初源自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的,产品(业)生命周期理论。,(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主导产业正处于创新期或成长期,则产业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增长快,就会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该地区就称为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反之,则是低梯度地区。,(,2,)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向较低梯度、低梯度地区推移。(,3,)梯度推移的载体是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创新活动的发源地是中心城市,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体系的等级顺序,按着,“梯度最小律”,向广大地区扩散。(解释产业或技术梯度转移的,“盲区”,),2,、在我国的应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主要观点,:(,1,)根据经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高梯度的东部地带,低梯度的西部地带,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部过渡地带。(,2,)三大地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工: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应通过引进吸收国外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过吸收发展后,将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加速三大梯级地带之间的推移速度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3,)在政府决策中产生较大影响。“七五”计划中明确指出:“东中西三大地区,重点是加快东部地区发展,中西部地区为下阶段的经济腾飞作好准备”;“九五”计划提出将一部分资源型产业从沿海地区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如何评价梯度推进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应用?,优点:,承认不同梯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认为不同梯度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导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应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不同)。缺陷:,缺陷:, 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粗线条的,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无法表示三大地带内部的非均质性; 否定了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的发挥,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因此,一些学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学者和官员对此提出异议,提出反梯度推移论。,梯度推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尤其是以浙江、广东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像所期待的那样大规模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学界将此现象为产业梯级转移的,”粘性“ ,如何解释此现象? 课堂讨论,(二)增长极模式,1,、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经布代维尔、谬尔达尔、赫希曼、里查森等经济学家补充。,佩鲁,:在经济空间中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推进型单位”,部门增长极。,布代维尔,:区域增长中心:将部门增长极拓展到空间增长中,心,布氏认为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进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业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谬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论”,:,增长极(发达地区)对周边地区之间(落后地区)的作用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赫希曼,:,“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提出两种效应,极化效应与涓流效应。,里查森,:,“溢出效应论”,,,对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极化效应是时间,T,的二次函数,扩散效应随时间呈指数分布;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的叠加效应,-,溢出效应。,(里查森:,增长极溢出:极化和扩散的动力,),建议可研究的问题:我国不同区域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时间变化规律,2,、基本观点:,(,1,)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总是首先在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上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极,或中心城市)。(,2,) 增长极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吸收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条件,吸引厂商进入形成集聚效应的能力。(,3,)增长极的形成机制在于两种作用,即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要素由周边地区向极点集聚,后者是指极地的要素向周边地区转移,两者都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课堂讨论一,用增长极的作用机理解释威廉姆森的区域差异倒,“,u,”,规律。,区,域,差,异,年代,课堂讨论二,结合你所熟悉的区域解释增长级理论的应用(小区域,如县市、乡镇,市区等,也可以是部门增长级),(三)点轴开发模式,该理论运用网络分析法,将国民经济看作是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级,各级中心城市;,“,轴,”,即重要的交通干线,,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1,、该理论的基本思路:,(,1,),确定重点开发轴线,。,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条件好、区位较优越、开发潜力较大的重要的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重点发展轴予以开发。,(,2,),确定轴线上重点开发的点。,在各轴线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增长极),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 (,3,),确定各个轴线和点的等级体系,。 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一级轴线和一级轴线上的中心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再逐步开发较低级的轴线和中心城镇。,2,、在我国的应用 点轴开发是在我国应用得较为成功的一种开发模式。 几种典型的开发模式,:,“T”,开发模式 ”,“,开发模式,“开” 开发模式,(四)网络开发,网络开发由三要素构成:,“,节点,”,:各级中心城市(镇),“,域面,”,: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流以及交通通讯网组成,网络开发是点轴开发系统的延伸,旨 在提高各节点之间、各域面之间、尤其是节点与域面之间要素流动的密度和广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江苏昆山,“,城乡一体化,”,样榜),增长极开发模式和点轴开发模式以要素集聚为特征,而网络开发模式以均衡分散为特征。,课堂总结:,1,、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由点,线,面逐步展开。,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均衡,非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东部开放,非均衡协调发展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缩小区际,政策梯度,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3,、具体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以湖南为例),(,1,),“,一点一线,”,战略:,90,年代,(,2,),“,一点二线,”,战略:,2000,年,(,3,),“,斜十字交叉,”,战略:,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湖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中,国务院西部开发研究所研究员、湘籍博士胡长顺提出,“,斜十字交叉,”,战略,当时引起湖南决策层的重视。,斜十字形交叉战略:理由:第一:长江沿岸经济带正成为国家经济战略布局的主轴线之一,长沙位于这条主轴线的中游经济圈上,湖南应充分利用长沙这个核心结点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国家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倾斜;第二,同时,湖南又应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契机,融入到两大战略中,因此,重点发展轴线除了,“,一点一线,”,外,还应包括长株潭,-,益阳,-,常德,-,张家界这条轴线。,构建跨区域的旅游黄金通道。湖北宜昌,-,张家界,-,桂林,-,三大国际旅游区联合起来,构建跨区域旅游圈,实现跨区域的旅游递增效应。,新建张家界旅游城(国际旅游商务中心,ITBD),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与落后的城市建设反差十分明显,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武陵源区的黄石寨,天子山 )(,4,),“,3+5,”,城市群 圈层结构,“,3+5,”,城市群 圈层结构,作 业,结合你所在的区域(城镇、县、乡镇),阐述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及其主要观点(讨论内容)。,(增长极开发模式,,“,极点,”,在哪里?主导作用机制是什么?哪些要素流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如何?,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在哪里?选择,“,点轴,”,模式的依据是什么?如何通过,”,点轴,”,重点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有哪些倾斜政策?,网络开发模式,),要求:,书面作业:,区域,开发模式,PPT,:课堂讲述,第五讲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区域内各类产业的构成、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相互关联的质的关系的总和。,区域产业结构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重点讲授内容:,产业分类,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区域产业结构配置,区域产业政策,关于这一讲内容的基本观点:,现代区域经济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升级的过程。,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若赞同请用案例说明;若不赞同或有何补充,亦请用案例说明。,第一节产业分类,产业分类的基本原则,:,一是应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在内;二是不同产业之间不能相互包含和交叉。,常用的分类法:,1,、科林,.,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类型:,第一次产业: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广义的服务业,2,、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为了便于国际间产业比较,联合国颁布,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分为十个大项,每个大项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分成若干小项,小项再分解为细项。,十个大项是:,(,1,)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3,、霍夫曼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产业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为消费资料产业(工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若某产业产品用途的,75%,以上是作为消费资料,就归类于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则归类于资本资料产业。 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 其他产业说明: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划分与我国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划分是有原则性区别的,消费资料工业中的耐用消费品工业在我国属于重工业。,4,、功能分类法,根据不同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划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潜导产业。 主导产业: 规模(输出规模)优势; 关联带动效应强优势 关联产业: 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 基础产业: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 基础产业,潜导产业,分两种情形讨论:,第一种:若主导产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分别位于不同的区域,则形成地区之间的垂直型分工。,长期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就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工业加工品与初级产品间价格体系没有理顺的条件下,长期沿袭这种垂直型分工,使得西部地区在与东部地区的交易过程中,存在贸易利益的,“双重流失”,问题,导致东西差距日趋拉大。,(解释东西差异成因的又一视角),故,提倡垂直型分工与水平型分工相结合的地区分工形式。,第二种:若主导产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及相关机构同处于一定区域,则形成产业集聚(可能形成产业集群),获取集群外部经济效应和互动创新效应。,5,、要素密集度法,根据产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相对依赖程度来划分 资源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知识集约型产业要素密集度法常用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高低。,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一、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原因: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水平的差异。,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配第,-,克拉克定理不仅适用于同一国家(地区)不用年代的纵向比较,同样适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同一时点上的横向比较。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所占比例越小,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越大;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则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越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越小。,(实例说明),二、库茨涅兹的深入研究,在配第、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库茨涅兹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将三次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化趋势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化及其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结合起来。,运用,20,亇国家不同历史年代的统计数据,(20,世纪,60,年代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一: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结论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结论三: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并未作同步上升,大体上不变或略有上升。,“,比较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并且将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果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同一时点上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得出结论。,结论一: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且呈上升趋势,。工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普遍上升(所有国家),而工业劳动力比重在不同国家工业化水平不同而有差异,大体上保持稳定或略有上升。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所能吸收的劳动力会受到限制;,二是在促进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工业所起的作用最大,。,(,解释 湖南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工业化?),(,根据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对湖南经济发展战略演变作出评价,),十一五期间(,2006-2010,)湖南,GDP,及排名,2006,2007,2008,2009,2010,GDP,亿元,排名,GDP,亿元,排名,GDP,亿元,排名,GDP,亿元,排 名,GDP,亿元,排名,7569,13,9200,12,11555,11,13060,10,15902,10,结论三: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大体呈下降趋势,。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稳定或略有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普遍上升。说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纳能力,故称劳动力的“蓄水池”。,(评我国城镇建设中的小城镇“空壳”现象),注意:以上结论适应于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前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即适用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之后,产业结构演变发生新的变化,进入“服务业的年代”。,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来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知识经济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显著标志: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知识经济阶段的重要标志:,创新驱动型经济: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业化初期阶段,中期阶段高级阶段,三、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工业结构演变遵循的,一般规律,:,轻工业,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工业化道路的,一般路径,:,轻纺工业重化工业组装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一)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比较优势在于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资金和高素质人才短缺,因此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是现实的选择。当轻纺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劳动力成本上升,轻纺产品失去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进工业结构向重工业转换,,即所谓的重工业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是第一个研究重工业结构的 。,霍夫曼比例(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根据对西方,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推进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霍夫曼定理,根据霍夫曼比例大小,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为,5,左右,,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处于绝对优势,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为,2.5,左右,,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消费资料工业规模仍远大于资本资料工业;,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1,,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规模达到大体一致;,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1,,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定理的内核,:,用霍夫曼比例来衡量工业化水平高低,霍夫曼比例越小,则工业中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所占比例越大,工业化水平越高。,后来,日本学者,盐野谷,对霍夫曼比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现:,霍夫曼比例下降幅度呈递减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重工业化过程不会无限进行,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饱和点。统计分析结果表现,,当重工业化率达到,6065%,时,就会停滞。,思考:,重工业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停滞,?,(二)高加工度化,重工业内部结构主要由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制造业构成,原材料工业:产品附加值低,需求收入弹性低,加工制造业:附加值高,需求收入弹性较高,当重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加工制造业增长速度加快,成为重工业的主导力量,重工业结构由原材料工业为主导转向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即,所谓的“高加工度化”,。,(,三)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劳动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轻纺工业 )(原材料工业) (加工工业),高新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我国特殊的工业化路径及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特殊工业化路径,布局的重点地区:西北,西南,湘、鄂、渝、黔边区,东北地区,不利影响:,重工业优先发展,偏重型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滞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产品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国际贸易模式,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需求收入弹性越高产业增长速度越快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份额越大 主导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是个动态的概念,从人类需求角度看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需求:,吃饱 穿暖 便利、机能 非物资上的追求,主导产品:食品 轻纺产品 耐用消费品 文化、旅游,、,创意,主导产业:农业 轻纺工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2,、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不同产业、产品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不均等是引致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原因解释,工业较农业,重工业较轻工业,制造业较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方面有较大优越,因此,产业结构演变就遵循农业工业服务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加工制造业的规律。,3,、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家(结构学派代表)钱纳里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模拟实验)得出结论:国际贸易模式和水平是导致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口替代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失时机地迅速实现贸易模式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是引致产业结构深化的关键。解释这一现象的两种学说:,“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产品循环说”,(,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日本学者赤松提出来的,,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主体。,他从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历史得出这一现象,,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的棉纺工业还比较落后,现代化的棉纺工业尚未发展起来,当时日本实行了对外开放,向西方国家敞开了国门,西方发达国家的棉纺产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场,开拓了日本棉纺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为日本本国的棉纺工业发展准备了市场条件。随着日本对棉纺技术的吸收掌握,国内生产棉纺产品,加入低成本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达到规模经济。产品的成本优势使之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还出口到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拓展,又促进了日本棉纺业的发展。,从大规模进口国内生产大规模出口,形象地比喻为三只大雁在空中展翅飞翔。,年代,市,场,进口,国内生产,出口,通过贸易模式的变化来促进产业结构的演变。,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转换。,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其他产品,如我国的彩电。,(2),产品循环学说(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主要观点?,弗农提出:,发达国家从研制出某种新产品到这种产品退出市场,要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诞生国内市场饱和(因新产品技术不成熟,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第二阶段:出口到国际市场(技术成熟,规模扩大)第三阶段:进口国自己生产(随着产品的出口,技术不断扩散,进口国模仿这种技术与当地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相结合)第四阶段: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从而放弃此产品,转向其它新的产品新产品诞生国内市场形成出口技术的扩散产品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产品循环”,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与产品循环学其实质是一样,雁行形态说的三个阶段与产品循环说的第二至第四阶段是一致的,只是立足点不同,观点的视角不同而己,前者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后者立足于发达国家,两者都揭示同一个事实,即国防贸易既促进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又推进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升级。,讨论题:试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阐释湖南实施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意义,第六讲,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总体原则),一、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是否相吻合(适应),产业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资源优势应通过相应的产业结构转换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一个区域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应从本区的资源禀赋出发,建立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产业结构,即有什么优势资源就开发什么产业,输出什么产品,其前提是短缺经济条件下产品不愁销路;,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原则不一定适应,过剩经济的到来,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萎缩,没有市场需求就实现不了产品价值,所以,,产业结构应该与有市场需求的资源结构相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读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零资源模式”,日本,湖南永兴,-“,没有银矿的银都”,二、区域主导产业能否在更高层次系统中承担特殊专门化分工职能,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区域之间的分工是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不同,经济技术水平有差异,那么专门化部门(主导产业)应有差异。依托自己的比较优势建立起专门化生产部门,与其他区域相交换,来实现分工与协作效应。其结果不仅能提高总产出,而且能提高区域的收入水平,这样的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反之,若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雷同,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网络关系,区域无法通过主导产业来完成在更高层次区域分工中的职能,也无法实现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效应,则这样的产业结构是比较,“差”,的。,我国,29,个省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以冰箱、彩电、摩托车、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争资源争市场,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据计算东西部地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最高时期达,0.99,基本观点:,不同区域应建立起以优势生产要素为依托的专门化生产部门,通过专门化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换,实现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率水平和整个大区域的经济效益。,三、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区域产业结构是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相配套,密切关联的协作系统。,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联和旁侧关联效应,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即价值增值链,(见产业的功能分类法),区域内若产业间关联效应强,则主导产业通过其强大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主导产业也能得到相关产业扶持。,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产业间的关联度很弱,尤其是西部地区。,中央企业,“移植型”、“飞地”,经济现象严重,没有对所在区域经济起一个增长极的作用;大型的原材料、能源生产基地都是国家在,“,三线,”,期间重点投资建成的,其产品,70-80%,输入区外(东部),而区内加工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又从外区调入,产业的协作链条甩在区外,产业间关联效应很弱;现代的大规模的中央企业与落后的小规模的地方企业构成,双重二元结构封闭式运行轨迹,,,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典型。主导产业的技术规模优势无法渗透到相关产业,而关联产业也无法支持配套主导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中央企业:规模大 、 技术先进、,“,大而全,”,地方企业:规模小 、技术落后 、,“,小而全,”,自我封闭的运行轨迹,央企的,技术优势无法扩散和渗透,地企,无法配套支持主导产业,形成彼此,封闭的二元结构,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转换升级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合理的产业结构,随着区内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和区外条件的变化(市场需求状况,国际市场变化),就会变得不合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调整是否顺利,速度快慢,成本高低,,则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富有弹性的还是,刚性,的,。,五、结构性效益的高低,结构性效益:由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区域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越高,则结构性效益越好。这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极力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原因。,(,解释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间的逻辑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应该是整体结构的高级化而不是局部结构的高级化。,如西部地区三线时期国家投资的高技术核工业企业、机械制造业,并没有带来整个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二元结构及其消除,一、二元结构的衡量指标,所谓二元结构,是指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发达的现代化的领域与落后的非现代化领域并存,且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个基本的特征。,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据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该系数在,0.31-0.45,,发达国家在,0.52-0.86.,二元反差系数,=|,非农产业收入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非农部门收入比重与劳动力比重的差的绝对值,此系数越大,表明经济结构二元性越明显。,二、我国二元结构的显著特征,我国二元结构的特殊性:,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巨大反差,1978,年,在我国,GNP,中,,工业比重为,70%,,且以重工业为主,这种产值结构是,人均,GNP1000,美元,左右的结构水平;但在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占,70%,,这种就业结构是农业生产劳动率很低的表现,显示出,人均,GNP100,美元,左右的结构水平。,为什么?,目前,二元结构在我国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双重二元结构,:,现代工业与落后农业;工业内部又存在现代化的大中型中央企业,和落后脆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工业内部的二元结构尤其显著:无论是技术装备、生产规模上反差巨大,而且两者是两张皮,没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体系。在经济布局上,表现出少数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城市,同广大落后的外围地区并存。,(西部双重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三、如何弱化和消除二元结构,课题讨论,第七讲,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就是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培育,以及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相协调发展的合理的区域产业系统。,一、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选择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与所在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如东部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而西部地区只能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潜导产业(先导产业)来培育。,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4,个),1,、市场占有率高,主导产业的产品不仅应有巨大的现实的市场需求,而且应有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即需求收入弹性大。但,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难以定量化,实际应用中用,市场占有率,来代替,市场占有率,S=,=X,1,/X,2,r,1,/r,2,x,1,、,x,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某产品的年销售额 ;,r,1,、,r,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某产品的人均年销售额 。,S,越大,说明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高。,2,、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度),B=g,1,/l,1,g,2,/l,2,g,1,、,l,1,分别表示区域某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和拥有的劳动力,,g,2,、,l,2,分别表示区域所有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数,,B,1,说明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区域全部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解释为什么主导产业必须具有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3,、产出规模优势,作为主导产业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优势,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承担起在较高区域的地域分工中的重要职能。,规模优势有,4,层涵义,:,绝对规模优势,区内的相对规模优势,较高层次同产业的相对规模 优势,输出规模优势(,主导产业的根本特征,),如果只具有前,3,个规模优势,则为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不能成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区别,用,“,产业专门化率,”,来衡量,Z=g,1,/q,1,G/Q,g,1,、,G,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某产业的净产值,,q,1,、,Q,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的净产值,,Z,1,,,Z,越大表示专门化程度越高,产品输出规模越大。,g,1,大,g,1,/q,1,大,g,1/,G,大,g,1,/q,1,/G/Q,大,支,柱,产,业,主,导,产,业,4,、产业关联度,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主导产业必须对其它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直接的、间接的;与其它产业联系越广泛越深刻,则主导产业的发展愈能通过集聚经济和乘数效应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的影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称为,影响力,(,y),;另一种是主导产业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称为,感应度,(G),,两种作用合起来叫做主导产业的,波及效果,(,J),。,J=1/2(Y+G),其计算可根据投入产出表的矩阵系数(逆矩阵系数)。,将以上,4,个指标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数,得出综合指数值,将所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的部门的综合指标值计算出来,然后按从大小排序,选择前面几个最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一般为,3-5,个主导产业,二、关联产业的配套,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核心,因而要重点培育,但过份强调主导产业而忽视非主导产业发展,则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而脆弱,. ?,关联产业,后向关联,:,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前服务,前向关联,:,为主导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旁侧关联,:,为主导产业提供产中服务,铁矿厂 钢铁厂 汽车制造厂,辅助材料生产企业,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旁侧关联,三、基础性产业,生产性基础产业: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发展本身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若如交通运输、邮电、供水、供电、金融商业等;,生活性基础产业:为产业职工及其家庭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如住房公用实施、生活服务、公共事业等。,社会性基础产业:既能为产业发展又能为职工家庭提供服务的部门。如教育、科研、卫生、环保、治安等。,应超前发展,如果发展滞后,就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合理化,指在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系统中的各个产业比例协调,规模适度,增长速度均衡,产业间相互关联协调。,高级化,指产业结构系统由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转换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主导产业的转换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准并重点扶持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的选择的四个指标选准一定阶段的主导产业,然后在投资政策等各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并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担在较高层次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要任务。,二是处理好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关联产业应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而发展,尽量与主导产业成龙配套;基础产业关键是克服,“,瓶颈,”,制约,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在一定区域内平衡布局,自成产业体系,搞,“,小而全,”“,大而全,”,,什么产业都想发展,结果什么产业都没发展好,而且丧失了地区分工协作效应,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资源浪费,同业恶性竞争。二是主导产业孤军奋战,与区域经济不相融合,关联产业甩在区外,既制约了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又不能发挥其集聚和乘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有规律的转换过程。,在一定阶段合理的产业结构,由于区内外条件的变化,主导产业的市场需求发生困难,主导产业丧失了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使整个产业结构变得不合理。这时应积极扶持潜导产业,使其成长为新的条件下的主导产业,而原先的主导产业完成它的一个生命周期,这样随着主导产业的转换,整个产业结构,由合理不合理新的合理,,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