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变形特性

上传人:dja****22 文档编号:243312989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石的变形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岩石的变形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岩石的变形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 三 章,岩石的变形特性,1,本章内容:,3-,1,概述,3,-2,虎克定律,3,-3,岩石变形的,各向异性,3,-4,岩石的变形试验及变形特性,3,-5,刚性压力机与全应力应变曲线,3,-6 岩,体现场试验及变形指标的测定,3,-7 岩石的流变性(时效性、粘性),2,1,、岩石的单轴压缩变形特性,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的工程意义;,2,、岩石在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力学特性;,3,、岩体强度的各向异性;,4,、岩石的流变性。,难点:,岩石的流变性。,重点,:,3,关键术语,:,脆性、塑性、延性、粘性(流变性);蠕变;松弛;弹性后效;,岩石的变形;全应力应变曲线;刚性压力机。,要求:,1,、须掌握本章重点难点内容;,2,、了解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3,、理解岩石流变本构模型。,4,3-,1,概述,弹性,(elasticity),: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撤出后变形能够恢复的性质。,塑性,(plasticity),: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撤出后变形不能恢复的性质。,脆性,(brittleness),: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很小时就发生破坏的性质。,延性,(ductility),:物体能够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丧失其承载能力的性质。,粘性(流变性),(viscosity),:物体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间完成,且应变速度(,d/dt,)随应力大小而变化的性质。,5,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线弹性变形,非线弹性变形,变形,6,理想弹性体,理想弹塑性体,线性硬化弹塑性体,理想粘性体,几种典型的材料变形形状示意图,7,3,-2,广义虎克定律,弹性体内任一点的应力一应变关系都可写为 :,(,1,),8,用矩阵表示为:,称为应变列阵,称为应力列阵,式中,:,称为弹性矩阵,由,66,36,个弹性常数组成的,66,阶矩阵。,(,2,),9,对各向同性岩石,其变形特性常用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 两个常数来表示。当这两个常数为已知时,就可用三维应力条件的广义虎克定律计算出给定应力状态下的变形:,式中,G,为岩石的剪切模量,,,为拉梅常数,它们都可用,E,和 表示,10,另一个变形常数是体积弹性模量,K,,它表示平均应力,体积应变:,11,上式可写为:,12,3,-3,岩石变形的,各向异性,1,、特征:垂直,层面方向,岩体变形模量,E,明显小于平行层面方向岩体的变形模量,E,。,(a),垂直层面加力,(b),平行层面加力,13,2,、变形机制不同:,3、构成岩体变形各向异性的两个基本要素:,(1)物质成分和物质结构的方向性,(2)结构面的方向性,(,1,)垂直层面的压缩变形量主要是由岩块和结构面(软弱夹层)压密汇集而成;层状岩体不仅开裂层面压缩变形量大,而且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规律的变化,层面出现在矿物连结力弱、致密度低的部位,这是垂直层面方向压缩变形量大的另一个原因。,(,2,)平行层面方向的压缩变形量主要是岩块和少量结构面错动而成。,14,一、极端各向异性体的本构方程,1,、极端各向异性体,物体内任一点沿任何两个不同方向的弹性性质都互不相同。,2,、特点:任何一个应力分量都会引起,6,个应变分量。也就是说正应力不仅能引起线应变,还能引起剪应变。,3,、本构方程:,即:,15,为了说明问题,将,6,个应力分量编号为:,x,y,z,xy,yz,zx,1 2 3 4 5 6,将,6,个应,变,分量产生的位置编号为:,x,轴,y,轴,z,轴,x-y,面,y-z,面,z-x,面,1 2 3 4 5 6,则:,x,所引起的6个应变分量为:,在,x,轴引起的线应变为:,a,11,x,在,y,轴引起的线应变为:,a,21,x,在,z,轴引起的线应变为:,a,31,x,在,x-y,面引起的剪应变为:,a,41,x,在,y-z,面引起的剪应变为:,a,51,x,在,z-x,面引起的剪应变为:,a,61,x,即,上式用应力表示应变。,式中:,a,ij,代表第,j,个应力分量等于,1,个单位时在,i,方向所引起的应变分量,如,a,31,表示,x,等于一个单位时在,z,方向引起的应变分量。,可以证明,,c,ij,=c,ji;,a,ij,=a,ji,是对称矩阵。,36,个弹性常数中只有,21,个是独立的。,16,二、正交各向异性体,1,、概念,(,1,)弹性对称面:在任意两个与某个面对称的方向上,材料的弹性相同(弹性常数相同),那么,这个面就是对称面。,(,2,)弹性主向:垂直于弹性对称面的方向为弹性主向。,(,3,)正交各向异性体:弹性体中存在,3,个互相正交的弹性对称面,在各个对称面的对称方向上,弹性相同,但在这,3,个弹性主向上的弹性并不相同,这种物体称为正交异性体。,17,2,、特点:,由于对称关系,正应力分量只能引起线应变,不能引起剪应变。剪应力不会引起线应变,并且,只能引起相对应的剪应变分量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方向的剪应变,.,以三个正交的弹性对称面为坐标面,,x,y,z,坐标轴为弹性主向。根据对称性,,正应力分量只能引起线应变,不能引起剪应变。,则有:,18,只有,9,个独立的弹性常数。,同样,作用在正交各向异性体上的剪应力不会引起线应变的变化,并且,只能引起相对应的剪应变分量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它方向的剪应变,.即,xy,只引起,xy,的变化。则有:,3,、正交各向异性体的本构方程:,由(,3,)式得:,19,三、横观各向同性体,1,、概念,各向同性面,: 某一平面内的所有各方向的弹性性质相同,这个面为各向同性面。,横观各向同性体,:具有各向同性面,但垂直此面的力学性质是不相同的,这类物体称为横观各向同性体。,2,、特点,在平行于各向同性面的所有各个方向(横向)都具有相同的弹性。,层状岩体属于横观各向同性体,平行于层面的各个方向是横向,垂直层面的方向是纵向。,20,设,x-z,平面为各向同性面,,根据横观各向同性体的特点,,z,方向和,x,方向的弹性性质相同,则:,(1),单位,z,所引起的,z,等于单位,x,所引起的,x,即,a,33,=a,11,(,2,),单位,z,所引起的,y,等于单位,x,所引起的,y,即,a,23,=a,21,(,3,),单位,xy,所引起的,xy,等于单位,zy,所引起的,zy,即,a,44,=a,55,3,、横观各向同性体的本构方程,由(,4,)式得:,21,可见:在矩阵,A,中只剩下,a,11,a,12,a,13,a,22,a,44,a,66,六个常数项,并且由弹性力学公式有:,(,单位,x,在,X,轴上产生的变形),(,单位,y,在,y,轴上产生的变形),(,单位,z,在,X,轴上产生的变形),(,单位,xy,在,X,-Y,面上产生的剪应变),单位,zx,在,Z-X,面上产生的剪应变),(,单位,y,在,X,轴上产生的变形),22,可见,横观各向同性体只有,5,个独立的弹性常数:,E,1,、,E,2,、,1,、,2,、,G,2,。,E,1,、,1,分别为各向同性面内岩石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E,2,、,2,分别为垂直于各向同性面方向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并且:,(,在横观各向同性面内),23,3,-,4,岩石的变形试验及变形特性,一、 岩石单轴、三轴压缩试验,在单轴压缩试验时,试样大多采用圆柱形,一般要求试样的直径为,5cm,,高度为,10cm,,两端摩平光滑,按照实验要求,在侧面粘贴电阻丝片,以便观测变形,然后用压力机对试样加压,见图。在任何轴向压力下都测量试样的轴向应变和侧向应变。设试样的长度为,直径为,试样在荷载,P,作用下轴向缩短,侧向膨胀,则试样的轴向应变为。,1,单轴压缩试验:,24,假如岩石服从虎克定律,(,线性弹性材料,),,则压缩时的弹性模量,E,由下式给出:,泊松比为:,25,在实用上,还可定义以下几种弹性模型:,(,1,)初始弹性模量:,(,2,)切线弹性模量:,(,3,)平均弹性模量:,(,4,)割线弹性模量:,26,2,三轴压缩试验:,用岩石三轴仪也可直接测定岩石试件的弹性模量。,泊松比为:,27,表 零荷载时岩石的弹性常数,28,二、 岩石的变形特性,1,、 岩石典型的全应力,-,应变曲线,根据其变化特点,可将岩石变形的整个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1)裂隙压密阶段(,OA):,曲线上凹,(2)弹性变形阶段(,AB):,呈直线,(3)塑性变形阶段(,BC):,曲线下凹,(4)破坏后阶段(,CD):,残余强度,D,峰值强度,C,29,2,、,岩石变形曲线的基本形式,(1)直线型:坚硬、完整无裂隙岩体,直线型,下凹型,上凹型,S,型,(2)下凹型:节理裂隙发育,泥质充填,岩性软弱,(3)上凹型:坚硬但裂隙发育,多呈张开而无充填物,其它形式可看成是这三种形式的组合,如,S,型。,30,米勒,(Miller),根据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随着岩石的性质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特点,采用,28,种岩石进行了大量的单轴试验后,将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分成,6,种类型,如下表所示:,致密、坚硬、少裂隙,少裂隙、岩性较软,致密、坚硬、多裂隙,较多裂隙、岩性较软,31,(1),、弹性岩石: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重合。,(2),、弹塑性岩石:卸载点应力高于弹性极限,产生回滞环,(3),、塑弹性岩石或塑弹塑岩石:回滞环,3,、单轴压缩状态下反复加载和卸载时的岩石变形特性,等循环加载,不断增大载荷循环加载,OC,变形记忆,32,刚性压力机与全应力应变曲线及破坏后的性态,33,(,1,),0A,段:微裂隙闭合阶段,微裂隙压密极限,A,。,(,2,),AB,段:近似直线,弹性阶段,,B,为弹性极限。,(,3,),BC,段:屈服阶段,,C,为屈服极限。,(,4,),CD,段:破坏阶段,,D,为强度极限,即单轴抗压强度。,(,5,),DE,段:即破坏后阶段,E,为残余强度。,34,瓦威尔西克(,Wawer Sik,1968),对岩石开始宏观破坏后的性态做了仔细研究,所得结果如图所示。,类型1:,试件仍有一定的强度。要使试件进一步破坏,试验机必须进一步作功,这种类型为稳定破坏型。应力应变曲线的破坏后区斜率为负。这种类型为稳定破坏型;(孔隙率大的沉积岩和部分结晶岩),类型2:,试件受力达到其极限强度以前储存的弹性变形能就足以使试件完全破坏,不但不需要试验机进一步作功,还要逐步卸载,才能作出破坏后区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的破坏后区斜率为正。这种类型为非稳定破坏型;(细粒结晶岩),35,(1),、岩石在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的变形特性,4,、三轴压缩状态下的岩石变形特性,岩石在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的变形特征通常用轴向应变,1,与主应力差,(,1,-,3,),的关系曲线表示。,36,图 三轴应力状态下大理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围压对岩石变形的影响,37,围压对岩石刚度的影响,砂岩:孔隙较多,岩性较软,,3,增大,弹性模量变大。,辉长岩:致密坚硬,,3,增大,弹性模量几乎不变。,38,三轴应力状态下大理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围压对岩石强度的影响,39,40,(2),、岩石在真三轴试验条件下的变形特性,岩石的真三轴试验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a,),3,常数, 极限应力,1,随,2,增大而增大,但破坏前的塑性变形量却减小;破坏形式从延性向脆性变化;,(,b,),2,常数, 极限应力,1,随,3,增大而增大,破坏前的塑性变形量增大,但屈服极限未变。破坏形式从脆性向延性变化。,41,3,-6 岩,体现场试验及变形指标的测定,常用的静力法有:承压板试验(千斤顶荷载试验)、径向荷载试验、水压法等。,目的:测定岩体的变形指标,E、,,测定,关系。,岩体现场变形试验方法:静力法、动力法(弹性波测量法),42,1,、表面承压板试验,(1) 试验装置,由四部分组成:垫板(承压板)、加荷装置(千斤顶或压力枕)、传力装置(传力支柱、传力柱垫板)、变形测量装置(测微计),一、现场原位试验,43,采用何种加荷方式,可根据岩体结构和工程要求而定。,完整岩体,:可采用大循环加荷方式,以确定岩体在不同荷载下的变形特性;,多裂隙岩体,:可采用多循环或单循环加荷方式,以了解各种结构面对岩体变形的影响。,(2)加荷方式,44,设垫板总变形(位移)量为,W,0,其中弹性变形量为,W,e,塑性变形量为,W,p,则岩体的变形指标:,式,中:,p,受荷面单位面积上的压力,;b,承压板直径或边长;,与承压板形状和刚度有关的系数,方形板为0.88,圆形板为0.79;,岩体泊松比。,岩体变形模量:,岩体弹性模量,:,45,2、钻孔承压板法,表面承压板法测得的岩体变形模量偏低,这是由于工程岩体表面附近岩体大多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松动。为了排除松动的影响,开始采用孔底承压板法测定岩体变形模量。测定结果表明,:,孔底承压板法测得的原位岩体变形参数比表面承压板试验测定值高很多,甚至高达10余倍。,46,二、岩石变形特性参数的测定,1,、弹性模量,E,的确定,A、,线弹性类岩石,曲线呈线性关系,曲线上任一点,P,的弹性模量,E,:,47,B,、,曲线呈非线性关系,初始模量,:,切线模量(直线段):,割线模量:,工程上常用,E,50,:,48,初始模量反映了岩石中微裂隙的多少。,切线模量反映了岩石的弹性变形特征,割线模量反映了岩石的总体变形特征。,49,C,、具有粘性的弹性岩石,由于应变恢复有滞后现象,即加载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加载曲线弹模和卸载弹模也不一样。,P,点加载弹模取过,P,点的加载曲线的切线斜率,,P,点卸载弹模取过,P,点的卸载曲线的切线斜率。,50,D,、弹塑性类岩石,2,、变形模量,式中:,E,e,弹性模量;,E,p,塑性模量,51,3,、 泊松比,:,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52,4,、岩体动弹性模量,E,d,的测定:,采用小量药包爆炸激发地震波,在距震源一定距离设置检波器,检测弹性波。根据弹性波波速算出动弹性模量,E,d,和动泊松比,d,。,式中:,v,p,v,s,纵波波速和横波波速,,为岩体密度。,一般而言:,E,d,E,e ,d,0),可求得粘性系数,:,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