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上传人:su****e 文档编号:243311613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5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内容提要,1,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本质,(三)教育的起源,(四)学校的产生,一、什么是教育?,我国古代观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即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师范、鞭策下学习,使人向善。,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即:修道即为教育。,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最早将“教”“育”两字连用的文献记载。,我国现代学者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看法:,李公明(历史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是使他真正成为他自己。,何怀宏(伦理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成功的标志,是要使人们能够自我教育。,金盛华(心理学):教育在于提供经验,实现潜力。,杨东平(哲学家):教育正如书生,常有“百无一用”之讥,,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西方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教育即是引导囚徒摆脱桎梏和愚昧,达到向善的光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英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本质,(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2,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能生产劳动力,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3,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4,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上具,“,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功能。,5,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认识教育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二)教育的本质特性,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教育的本质特性,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四)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人类有意识。人能把自己的需要报告给自己,意识到经验的不足和欠缺。,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四)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教育与其他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这样就把教育活动和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人的身心危害的医疗活动,以及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区别开来了。,三、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一)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利托尔诺,(,harls,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二)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三)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返 回,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国家和阶级出现后,,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特别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便应运而生。(产生条件),(四)学校教育的产生,据古籍文献记载,古代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时代就已经出现学校教育。在河南安阳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多处出现学字,就是当时进行教育活动的证明。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已形成制度,,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类,其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种,乡学则分为塾、庠、序、校四种,。随后历经春秋战国五百年动荡,官学瓦解,私学兴起,出现了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历史形态,一、教育的发展阶段,(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一)原始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主要指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具有如下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融合),教育的原始性(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教育的同一性(平等性、全民性),(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虽然在目的、内容、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由于一定社会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这又注定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和相同的地方。所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古代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内容单一、保守(,人文学科、治世之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易、礼记、春秋,),4,、学校教育形式简单(个别教学、灌输死记)。,唐朝的“六学二馆“,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二馆”:皇亲贵戚和宰相功臣子弟。学额,50,人。 国子学招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太学专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四门学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800,人。律学、书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招收文武八品及以下官员的子孙和庶族地主的子弟入学,学额各,50,人。,(三)现代教育,随着以机器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相应地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世纪中后期到世纪中期约一百年左右的时间。,第二个阶段,是和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在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发展相适应的,包括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近,100,年的时间。,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到现在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和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相适应,它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生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2,教育的普及性(教育平等、教育民主),3,教育内容科学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学制逐步完善,二、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1,1949,年,1952,年,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5,个方面的改革措施:,(,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4,)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2,1953,年,1957,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的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突出地表现在:,(,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性、非宗教性、男女平等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门门五分”。,(,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3,1958,年,1965,年,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第一,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给合的方针,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缺点,又要纠正,1958,年以来发生在生产劳动、政治运动过多,以及伤害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左”的错误。,第二,应当有机地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这种结合应以教学为主,必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起主要作用。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必须有所限制。,第三,办好学校,党组织要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建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应求高、求纯、求一律,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文革”十年,教育革命是这场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由于对教育的性质和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教育已经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统治,甚至认为文化革命前的,17,年培养的学生都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以要对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教育改革,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路线,对外开放汲取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同时指出:“中央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现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三、,21,世纪人类教育的展望,一、追求教育的终身化,二、追求教育的社会化,三、追求教育的生产化,四、追求教育的民主化,五、追求教育的国际化,六、追求教育的现代化,七、追求教育的多元化,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 育 者:,凡是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二),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三),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据的一切事物的总合,具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1,、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标。,2,、教育内容:,指依据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出来的知识、经验等,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上。,3,、教育方法:,指为达到目的,使受教育者掌握所传递的内容而采取的方法,如讲授法。,4,、教育手段:,指教育活动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如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口耳相传等。,5,、教育组织形式:,指教育活动方式的形态,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远距教育等。,6,、教育环境:,主要指教育的物质环境,如场地、设备等,教 育 者 教育中介 受教育者,(主导要素) (第一要素),辨析下列观点:,1,、教师主体论,2,、学生主体论,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4,、复合主体论,5,、双主体论,1,试述教育的本质。,2,如何评价生物起源理论和心理起源理论,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何?各有什么特征?,4,如何评价中国教育的成就和艰巨任务?,5,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是什么?,复习思考:,学用结合,:,你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特点?怎样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下面是英国学校与家长在学生教育中合作的实况。设想一下你将来怎样请家长介入学生教育活动,?,那样会产生哪些好的效果,?,在英国工作期间,女儿随我在那儿上小学。作为家长,我有幸参与一些小学的教学、课外活动。那里的家长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起的特殊作用使我耳目一新。,在小学校园里忙碌工作的人中,有不少身为家长的,“,编外人员,”,,他们参与各种辅助性的教学及管理活动。有的利用空余时间辅导孩子音乐、体育;有的在课外活动时间带来彩纸教孩子们作折纸等手工制作;还有的帮助学校处理卖校服之类的杂务;而有医学专长的家长,在学校体检或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教育的时候,来帮 助照顾、指点孩子。家长们一丝不苟地做这些,“,分外事,”,,我起初真难以把他们和老师区分开宋。,我女儿初到英国时,就接受过不少家长义务给像她那样的非英语国家去的学生提供的英语辅导。这些妈妈们虽不是专业教师,但作为孩子家长,自有她们的有利条件。她们了解孩子,讲课能不拘形式。自己的孩子又是这些异国孩子的同学,她们的辅导很容易为这些因语言问题而感到局促的孩子们接受,使他们觉得更轻松自如。家长们参与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又新颖多样,不仅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同时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充实有趣的外围课堂。,选自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