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243293307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X 页数:120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师带徒班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医基础理论,1,绪 论 内 容,中医学简介(什么是中医?什么是科学?中医科学吗?中医在科学中的位置?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情况?,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名称、成书年代、作者、内容?,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和基本内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主要)特点?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2,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行为方式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特点。,3,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人(生物、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道主义,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气,运动,阴阳。动态认识健康与疾病,指导防治与养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忧患意识,,预防思想,。,4,中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中医哲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中,吸收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为基础,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医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医学探究对象的自然属性。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物候、地质、生物、心理、解剖)为中医奠定,科学基础,。,中医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人社会属性疾病的社会原因 中医学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受古代社会科学(政治、法律、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的,广泛影响,。古代科学伦理规范使中医沿正确、健康方向发展。“仁者爱人”、“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中国的生命科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中医-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一般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技术(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医道:探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奥秘,基础学科,的特征。,医术:防治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应用学科,的特征。,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6,中医-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医者:司人性命,仁人之术也。,医者:意也,艺也祛除疾病,增添快乐的技艺。,中医是一个庞杂的综合体。,7,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发达,学术开明。医家对以往医药实践进行系统整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内经:理论著作。分素问和灵枢各9卷,各81篇,大致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托名黄帝,内经标志着从经验到理论。,黄帝八十一难经:理论著作,3卷,约成书于西汉。,伤寒杂病论:临床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宋,林亿等整理后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3卷,最早的药物著作。约成书于东汉。药365,分上中下三品。,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继承经典:,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王冰次注黄帝素问(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创新:,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背景:哲学流派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刘完素(守真):金,河间人,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金,河南睢州人,攻邪论,攻下派,李杲(明之):金,真定(河北保定)人,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义乌人,相火论,养阴派(丹溪),10,李杲,张子和,朱丹溪,刘完素,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明清,(中期),继承整理:,全书: 四库全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共万卷,康乾年间)、类经、名医类案、证治准绳,丛书:古今医统正脉医宗金鉴,创新发展:,温病学派: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温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温补学派、命门学说: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王清任医林改错,李时珍本草纲目,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近代(1840-1949),鸦片战争,西医传入,1859年全国教会医生28,1936年教会医院426所。,“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极度缓慢发展,中西汇通派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等,陆渊雷、谭次仲中医科学化思潮。,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3,现代中医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14,关于中医的科学性,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17世纪传入我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译“格知”“格致”。明治维新时(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指“分科的学问”,译为“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引入中国。,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辞海“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当前的“科学”不等于“正确”、“唯一”。,“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还不接受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大写意”生命科学。,15,要多角度“透视”中医(陈贵廷),立足实践看中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和经验。临床疗效。“经验是才智之父,经验是知识之父,经验是科学之父。”,着眼特色看中医:天人相应、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性味归经,放眼世界看中医:1998-2002的5年间,我国接待国外访问团1775批。世界各国有中医诊疗机构19000多。回归自然。,与时俱进看中医: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16,中医学学科体系的分支,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经典方面:医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针灸学、温病学、推拿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肿瘤 学、中医护理学,方药方面:方剂学、中药学,养生保健方面:气功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17,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医诊断学),养生、预防、治则,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观念,辨证论治,(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法),19,整体观念,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认为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强调和突出从整体和普遍联系的思维模式是中医学思维和理论的突出特点,称为整体观念,。,这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辨证、治疗等整个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整体观念,内容,形体结构:脏腑相互关联,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皆气所化,人体内部的统一性,机能活动:协调和谐互根互用,(包括生理上、病理上、诊断、治疗),天地之气与人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昼夜晨昏与人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地域方宜与人体,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政治、经济、,地位、 军事、情志,2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五个系统,把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2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天人关系一直是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活动影响自然。人类活动受自然制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23,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贯穿始终,生理:脏腑功能的发挥还要脏腑间的协调、经络的联络。“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病理:脏腑病变相互影响,系统内病变相互影响,正邪的辩证关系。,诊断:诊病要全面了解,四诊合参;察外可知内。,预防:顺应四时、昼夜阴阳更替,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治疗:探求病原,整体调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4,辨,证论治,概念,症(广义的“症状”):包括症状、体征、社会行为异常。机体的异常感觉、异常表现。,症状:病人患病时主观感觉到的异常现象,或为异常感觉或为某些病态改变。,体征: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及其它检查方法,客观查得的患病机体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现象。,社会行为异常:指病人有目的的语言和行为异常,如烦躁不安、哭笑无常、失语、活动不自如,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等。,25,辨证论治,概念,病: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导致内外环境失调、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脏腑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在病因作用下,机体生命活动表现异常,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的概括。,26,辨证论治,概念,证,含证据、证验、征验等义。是中医学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核心。,证: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证的内容:,标志着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一些最基本的反映状态和类型;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揭示病理变化的范围、部位和机能异常的特点;反映中医病因学发病论的基本观点或某些特有观念;概括了某些外感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固有的阶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进或动态变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7,辨证论治,概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的过程。又叫施治。,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论证、确立其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既要辨证又要辨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8,辨证论治,概念关系,症,:构成“证”和“病”的要素。个别或部分本质。,证,:具有内在联系的放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同一时点或时段。横向。,病,:有内在联系,具有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纵向。全部过程本质。,辨证,是决定施治的,前提和依据,;认识问题。以论治来检验。,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宿,。解决问题。以辨证来指导。,举例:咳嗽、低热、五心烦热、痰中带血丝,舌红少苔,脉细数肺结核阴虚火旺滋阴降火,29,医学模式,模式:可以作为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医学模式(医学观念):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动态的,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神灵医学模式(夏商周)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医)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30,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包括集体自身的阴阳平衡、集体与环境的阴阳平衡。,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协调,表现为机体自身的阴阳失衡。,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三才和谐,三因制宜。整体观,个体化。,31,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气一元论(精气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 五行学说,32,哲学科学,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科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33,中医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中医学直接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科学方法论。,这是由于古代科技很不发达的缘故。古代的其它自然学科也是一样。,与中医学关系最重要的是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34,第一节 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气的含义,气的医学含义,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物质性,),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疾病的防治,35,气一元论的形成与发展,古人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引起了当时“百家争鸣”,后来百川归海元气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气是自然哲学概念。,气,本义为云气,以后引申,凡与云气相类似的现象都可归为气。,宋朝张载是,元气,(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论,的集大成者。明清王夫之、戴震都对元气论发展做过贡献。近代谭嗣同、孙中山进行过阐发。,近几年,国内外对此很感兴趣。英国李约瑟“辐射能”,何祚麻“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36,气的基本概念,气的概念,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的演变过程:西周末年伯阳父论地震:“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汉代著作中称“元气”,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不等同于世界的本原。,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却很少提“元气”,宋张载把气与虚统一起来,“虚空即气”,“太虚即气”,明代王廷相、王夫之等进一步发展其说。,37,气的哲学含义,气的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气”前加一限定性词,指科学某一特定学科中,特定的某种物质,。是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如水气、云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2.哲学范畴的气: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物质”(几乎同义,但又稍有不同),与思维相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3.泛义的气:泛指,任何,(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或者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气的不同形态,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气”的三层含义在中医学气一元论中均有所及。,38,古文中“物”、“质”、“气”的区别:,物,指个体实物,,质,指有固定形状的实物,体,(与“,用,”相对),或指事物内部的,质,(与“,形,”相对),(质范畴比物小),,气,泛指客观物质存在的观念,(“质”与“能”的统一)。,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最重要(最高)的范畴和哲学思想。,气是物质与功能(质与能)的辩证统一。,“气”与西方哲学“物质”概念相似又有不同:,物质:广袤性,不可入性,惰性,(惯性),。,气:可入性,包容性,渗透性,运动性,实体性。,39,气一元论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中国语言文字至今仍有很多“气”:气愤、气焰、生气、元气、气急败坏、气壮山河、气度非凡、气宇轩昂、气势磅礴、脾气急躁,现代汉语辞典收入“气”词75个,辞海收入193个。,40,气的医学含义,气是中医学的概念体系中最基本也是含义最复杂的概念。有很多含义。既表示物质又可表示功能。中医大辞典收入“气*”词209个。,划分:,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生理之气: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五脏六腑之气,营卫之气,宗气。,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戾气。,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气的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的规律。生命过程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是形与气的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41,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42,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世界、万物),的本原,(本始物质、基本元素)。是天地万物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宇宙,物质形态有多样性,其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气本为一,分为二(阴阳),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的。阴阳应象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是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医权初编“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人与天地同纪”,“人与天地相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43,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人和万物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但人能“应四时”、“知万物”。,形神关系:形,物质、形体;神,精神、功能、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内经“形与神俱”。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神统一学说是养生延年、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形神学说包括三方面问题: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机体与生命功能的关系、精神与肉体的关系,44,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一元论认为,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宇宙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运动是气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质),、“化”,(量),,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物质(气)运动的根源在于物质自身的内在矛盾。气自身具有运动能力,内经称为“,气有胜复,”(克制与反克制)。,阴阳相错,(交错、交感、交互作用)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即: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45,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等。,动静互涵:气本身存在运动变化和相对静止的功能。动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气的阴阳属性通过动静相感表现出来。,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动静互涵为万变之宗,是,生命活动的要谛,。,气化形化,:形指具体物象,气聚成形;气是物质基础,散而为气。,气化是由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形化是万物由气化生以后的形体遗传,,即成形之物的代代相传。天地万物总处在形气转化的过程中;气化而形,形返于气。宇宙如此,人体亦如此。,46,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感应,即交感相应,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阴阳交感)。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宇宙是气化流行的世界,人体是气化流行的机体。天地万物以气为中介物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气之阴阳两端(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间万物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总之,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希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的中介,把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47,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可以说,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48,确立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观,中医学气一元论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天地人均统一于气,,有着共同的本源和属性。人的生命现象必然受天地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天地相参,)。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考察生命运动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49,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之生死由乎气”,“生”字在古代哲学中的三层含义:生成、化生,生命、生灵,生存、养生。,生命现象或生命活动是物质(气)的运动,是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始生、生育:类经“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精由气转化而来。,新陈代谢:人体之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即新陈代谢之中,新陈代谢是生长、繁殖、运动等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的总称。按气化理论,新陈代谢是通过升降出入进行,气、形转化,的过程。,50,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主要场所是脏腑经络,具体表现是脏腑经络的各种生理活动。,饮食消化、气血化生、糟粕排泄都是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体现。气化正常才能“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51,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百病皆生于气”,景岳全书“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外有,六气之候,,在内则为,六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矣。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正气邪气:类经“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致。”,气之为病,主要是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如气上(逆)、气下(陷)、气耗(虚)、气滞(结)、气闭(收)、气脱、气泄、气乱等等。,总之,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时失常有关。,52,指导疾病的诊断,气的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病变有发生、发展、转归等阶段;空间:病变部位有表里、脏腑、经络等等。,以气一元论指导分析四诊资料:,气生形,形健则神旺。据,气形神的关系,,以知脏腑经络之气的功能是否正常。,脉为血气之神,脉以胃气为本。,气失调是基本病机之一,总的失调有气虚、气逆、气陷、气滞等证候,又可根据气失调的具体部位分某一脏腑的气失调。,53,指导疾病的防治,根据“百病皆生于气”确定,以气为核心,的防治观。,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治病首先要推求真气(气内)的强弱变化。治病必求其本,以气一元论,本在气的失调,,贵在调气,,以平为期。调气之法,结者散之,郁者达之,闭者开之,陷者举之,高者抑之,浮越者镇坠之,脱者固之,散者收之,虚者补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调气是临床治病的基本方法,是协调阴阳的根本措施。,整体调节,三因制宜:气一元论,天地人相应。,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人身三宝,积气成精,积精全神。包括保养真气和调畅气机。方法有慎起居、顺四时、和情志、节饮食、适劳逸。,54,从“气一元论”与“原子论”看中西医的差异,中医气一元论、阴阳学说整体观念、朴素的系统论思想整体医学模式,西医原子论机械论、还原论生物医学模式,(2006年第24卷第6期中医药学刊),55,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1含义,2医学含义,3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4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56,在现代汉语里还有很多“阴”“阳”的词汇:阳奉阴违,阳刚之气、阴柔之美,阴天,阳关道,,中国地名还有很多含“阴”“阳”的:岳阳、汉阳、浏阳、淮阴、汤阴、江阴。,57,阴阳学说对学中医的重要性,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病传“明之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景岳全书传忠录“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58,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日光的向背,如诗经大雅公刘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春秋战国,时期阴阳逐渐向哲学层次演化。国语郑语中有“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这里阴阳已经失去了其原始含义,并作为功能对立的,矛盾体,出现。战国时期阴阳的哲学内涵基本确立。如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阳而抱阴,冲气以为和。”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为道。”,日光的向背山南水北为阳气候的寒暖亮度、升降、长势,岳阳、汉阳、浏阳、淮阴、汤阴、江阴,59,气与阴阳的关系,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一于气,气-物质实体-最基本元素,(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气可分阴气和阳气,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一气分阴阳,,两存在于一,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的同一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60,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的含义有二:,本义:,阴阳之气,,即阴气、阳气。(气为一物,分之为二),引申义: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对峙的两端。(阴阳是气固有的性质,即阴阳是气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哲学家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61,阴阳与矛盾的区别,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属于一类,具体的矛盾,,即阴阳是标志事物一定的趋向和性态特征的关系范畴。阴阳的,内涵和外延,均比矛盾小的多(如:阴阳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阴阳关系的确定性:矛盾双方主从不定,阴阳学说却阳主阴从。医学里以阳为本,养阳为上。,2阴阳范畴的,直观性,:矛盾范畴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上,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阴阳学说属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的范畴还不能超出直观的观察的,广度和深度,。,62,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医学含义,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阴阳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阴阳是标示两种对立要素的概念。,张景岳:“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含三层意义:,阴阳是气的一分为二,即阴气、阳气;用一分为二规定的概念均可归属阴阳,无论实体或属性;阴阳对立统一法则是宇宙总规律。,阴阳是抽象属性概念,是一对关系范畴,表示对立统一关系。,63,阴阳的基本概念(三) 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空间、时间,宇宙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相互关联的事物和想象或事物的内部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各自的属性。,相对性,:随时间的推移或所运用范围的不同,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相对属性随之改变。,相互转化性: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但说明了事物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律性、复杂性,而且也说明了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广泛性,即每一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阳,都是一分为二的。,关联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联,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才能用阴阳来说明。不关联、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不能,64,阴阳的基本概念(四)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火者,阴阳之兆也。”阳:积极、进取、刚强;阴:消极、退守、柔弱。,划分标准:阴阳的基本特性是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亮度,事物运动状态,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功能上升,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晦暗,物质下降,静,抑制衰退,6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哲:对立斗争),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斗争,。,用阴阳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对立是阴阳,制约,,不是静止、凝固的,而是有联系的。阴阳对立双方又是相互克服、相推、相感的,这是事物生成变化的内在根据,推动宇宙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哲学术语对立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变化),如昼夜、寒暑、日月、四季。,人体阴阳矛盾是生命现象的主要矛盾,是生命运动的动力,贯彻于生命过程的始终。,“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命就是人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化气与成形的矛盾运动,即阴阳的对立统一。在对立斗争中取得统一,维持平衡。,6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阴阳互根,(互根互用),根,根据。互根,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互为存在、发展、运动的根源(条件)。,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关系。阴阳对立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根据。(揭示对立双方的不可分离性),中医用阴阳互根来阐述人体脏腑、气血、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67,1.阴阳互根是确定事物属性的依据:双方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运用阴阳来分析说明。反之不然。如上下、昼夜、寒热。,2.阴阳互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二者缺一不可。如物质-功能,阴阳消长(运动变化)要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才不灾不病。“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3.阴阳互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基础):没有内在的联系依存就不可能相向转化。,68,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消长,(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消长,增减、盛衰。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双方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消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自然界的四季、昼夜等阴阳消长呈现周期性节律性变化。人体阴阳消长的周期性节律变化,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保持相对的平衡)。阴阳异常消长是人类疾病的表现。,阴阳消长是阴阳双方对立斗争、依存互根的必然结果。,69,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转化,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移、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一个质变过程。这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消长是前提,转化是必然结果。,转化的条件是超越了正常消长的阈值。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为“重”或“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例:春至冬去。阳证、热证、实证发展到严重阶段向阴证、寒证、虚证转变。,70,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7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说明人体的物质性:人体阴、阳二气是对人体中最基本的生命物质之气的一分为二。阴气是阳气的后盾,阳气是阴气的屏障。阴气主要为内在脏腑提供营养,阳气主要为四肢、肌肉提供营养。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二气无太过、无不及,高度和谐,阴阳匀平,阴平阳密,是谓“平人”。,2划分人体组织结构:人体部位:,脏腑:,经络:,气血:,72,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部位的阴阳,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心肺中,心属阳,肺属阴;,肝脾肾中,肝属阳,脾肾属阴。,经络:经属阴,络属阳;经又分阴经和阳经;络又分阴络和阳络。,气血:气为阳,血属阴;卫气属阳,营气属阴。,阳,上半身,体表,背部,四肢外侧,阴,下半身,体内,腹部,四肢内侧,73,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健康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不断消长的。,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功能表现;无物质就没有功能,没有功能就无法化生物质(阴精)。,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本质的标志。死生之机,升降而已。升中有降,降中有升。阴精与阳气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气化活动的过程,也是阴阳的升降出入过程。,74,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六淫属阳邪,饮食情志属阴邪;六淫中,风、暑、火(热)是阳邪,寒、湿是阴邪。,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偏盛阳盛(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实寒)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热(虚热),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两虚),阴阳转化阳证变阴证,阴证化阳证,75,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正常,实寒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76,指导疾病的诊断,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分析四诊资料:色黄、赤色青、白、黑;泽鲜明晦暗;声洪亮低微;呼吸气粗微弱;口渴喜热饮喜冷饮;脉浮、洪、数、滑沉、细、迟、涩。,2辨别疾病证候:八纲的表证、热证、实证里证、寒证、虚证;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77,指导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阐发理论,指导方法。,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古天真论),2指导疾病的治疗:,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损其有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如相对一方有偏衰,可同时配合扶阳益阴),阴阳偏衰:阴虚不能制阳虚热滋阴以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水制火、壮水制火、滋阴抑火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虚寒扶阳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消阴、扶阳退阴阴病治阳,阳损及阴补阳配阴,阴损及阳补阴配阳,归纳药物性能:,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属阳,浓-阴。,升浮阳,沉降阴。,78,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含义、五行的医学含义,二、,五行的特性,五行属性的概念、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生克制化(生、克、制化),五行的乘侮胜复(乘、侮、胜复),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3.指导疾病的诊断,4.指导疾病的防治,79,五行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归五个系统。五个系统构成复杂的网络,统摄自然与人事。,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巨大的推动作用。,80,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含义,1常识性概念:人类生活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2哲学的范畴:汉朝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五行相胜”起,思想家多认为五行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演变成哲学概念。,五行: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从属于气、阴阳的五种基本元素;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五行学说:用关于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次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阐述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哲学理论,81,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的医学含义,木、火、土、金、水乃至自然界各种事物都是阴阳的矛盾运动所产生。阴阳的运动变化可通过六气和五行反映出来。五类事物内部存在阴阳矛盾运动。,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在自然界的次序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代指和阐述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现象。,82,气、阴阳、五行的关系,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气之用。五行是从属于气、阴阳的构成万物的五种物质。,83,二、五行的特性,(一)五行属性的概念,属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逻辑上指对象的性质(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点)和对象间的关系。分特有属性和共有属性。,五行的特性是实践中抽象形成的理性认识:,木曰曲直-生长、能曲能直、,升发、舒展,生生不已。,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茂盛。,土爰稼穑载物、生化,承载、化生,、受纳。(五行以土为贵,土为万物之母)(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金曰从革能柔能刚、变革、肃杀潜降、,肃降、收敛,、清洁。,水曰润下滋润、寒凉、就下、闭藏,寒润、向下,84,1.木曰曲直,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85,2.火曰炎上,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86,3.土爰稼穑,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87,4.金曰从革,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88,5.水曰润下,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89,二、五行的特性 (二)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1归类法:取象比类,2推演法:根据已知,推演其它。,90,自然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注1:子时“午夜”,丑时“鸡鸣”,卯时“日出”,辰时“食时”,巳时“隅中”,,注2:,长夏,农历夏季第三个月。,五音,五时,无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角3,平旦(寅),酸,青,生,风,东,春,木,徴5,日中(午),苦,赤,长,暑,南,夏,火,宫1,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商2,日入(酉),辛,白,收,燥,西,秋,金,羽6,夜半(子),咸,黑,藏,寒,北,冬,水,91,人体阴阳属性的五行分类表,注五志加上忧、惊为“七情”,五行,五脏,五腑,(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木,肝,胆,目,筋,怒,呼,握,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土,脾,胃,口,肉,思,歌,哕,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忧),哭,咳,水,肾,膀胱,耳,骨,恐(惊),呻,栗,92,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包括相生、相克、制化。,五行,相生,: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我生,母,子。,93,94,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95,(一)五行的生克制化2.相克,克,制约、克制、抑制。,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往复无穷。,木得金敛(不过散),火得水伏(不过炎),土得木疏(不过湿),金得火温(不过收),水得土渗(不过润)。此皆气化自然之妙用。,克我所不胜,我克所胜。五行相克关系又叫“所胜”与“所不胜”关系。,五行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关系。,96,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土 水,克,返回知识点,97,(一)五行的生克制化3.五行制化规律,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既有相生又有相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规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以木为例:相生,木能生火,是“,母来顾子,”,木又为水所生,“我生”与“生我”相平衡;水又克火又生木,水生木,三者协调平衡。相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是“,子复母仇,”,三者又是协调平衡(克中有生,防止相克太过)。,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发展的过程。一次次不平衡中求平衡的循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五行学说以此说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及人体的生理活动。,98,(二)五行的乘侮胜复(异常)1.五行相乘规律,乘,即乘虚侵袭。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相乘规律: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相乘现象的两个方面:,某一行不足(衰弱),乘虚袭之。,某一行太亢盛,而克它那一行正常。,相克与相乘的区别:前者是正常制约,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前者生理,后者病理。但习惯将木乘土也称“木克土”。,99,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100,2五行相侮规律,侮,欺侮,恃强凌弱。相侮,又称反克、反侮,五行中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相侮顺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发生相侮也有两种情况:,过亢反克;过弱被反克。,相乘相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101,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102,103,104,3五行胜复规律,胜复,“胜复之气”,包括“胜气”和“复气”,,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为“胜气”,,而因此招致相反力量的报复,将其压抑下去,叫“复气”。先有胜,后必有复。,胜复是五行结构系统自行调节机制,旨在恢复正常制化调节状态。,例如:木旺,(作为胜气)克土(乘)土衰制水无力水旺加剧克火(乘)火得制减弱克金之力金渐旺把木气压下去。,又如:木弱(金乘之)土不得制而亢加强制水而水弱水弱难制火火亢金衰金衰不制木。,胜复调节规律:胜气重,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也轻。,105,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划分人体结构系统:五行学说是藏象学说的基础。以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构成了五个系统。,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木,肝,胆,目,筋,怒,火,心,小肠,舌,脉,喜,土,脾,胃,口,肉,思,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水,肾,膀胱,耳,骨,恐,106,(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脏腑生理功能,五行,特 性,五脏,功 能 特 点,木,曲直,条畅,生发,肝,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火,炎上,温热,心,心阳具温煦作用,土,万物之母,脾,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金,清肃,收降,肺,肺主宣发肃降,水,寒,下,润,藏,肾,主藏精,主水,先天之本,107,(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说明脏腑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的滋生关系:肝藏血功能有助于心主血脉;心阳温暖脾阳;脾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肺肃降有助肾藏精、纳气;肾阴滋肝。,五脏之间制约关系:水火既济;心火抑制肺金清肃太过;肺之清肃防止肝阳上亢;肝疏泄防脾壅滞;脾运化防水泛。,五脏之间制化关系: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统一,五脏互藏关系:五行中各行又有五,叫五行互藏;五脏也互藏,形成网络调节机制。,4.反映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春-肝旺,秋-肺燥。,108,(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1.发病:,主时之脏受邪发病;,太过之气(未至而至,至而太过)可侮其所不胜、乘其所胜;,不及之气(应至未至)可反被所胜所侮,且累及所生。,2.传变,:1)相生传变,母病及子(母虚累子):水不涵木,子病犯母(子盗母气)心肝火旺、心脾两虚。,2)相克传变,相乘:肝气郁结肝气犯脾,相侮:肝火上炎木火刑金,109,(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确定脏腑病变部位:五色、五味,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面当黄反青,木来乘土。心火亢盛,面当红反黑,水来克火,3.推断病变的预后:色脉不相符时有顺逆,得生我之脉为顺,得克我之脉为逆。,110,(四)指导疾病治疗,1.控制疾病传变,2.确定治则治法,相生:难经“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如补脾治肺、泻心火治肝火。常用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相克:总体上“抑强扶弱”常用抑木扶土(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调理肝脾)培土制水(敦土利水、温肾健脾)佐金平木(泻肝清肺)泻南补北(泻火补水、滋阴降火),3.指导脏腑用药:色味为基础,归经性能为依据,五行归类,4.指导针灸取穴:井荥输经合,5.指导情志治疗:怒伤肝,悲胜喜;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111,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2,小 结,中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是学与术交融的知识体系,是知识、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现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中医,立志振兴中医,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中医理论体系有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相统一;临床讲究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所以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113,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