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

上传人:深秋****菊 文档编号:243150760 上传时间:2024-09-1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Stamping Technology and Mould Design,第1章 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2,【,主要内容,】,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1.3 板料的力学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1.4 冲压用材料,【,重点,】,塑性条件,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第1章 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3,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物体受外力(面力或体力)作用后,其内各质点之间将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应力作用必然引起物体质点间的相对位移,即使物体产生应变。,第1章 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一、一点的应力应变状态,1.概念,单元体的应力状态可用相互垂直表面上的应力来表示:,3,(回第,5,页),4,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沿坐标方向可将这些应力分解为,九个,应力分量,包括,三个正应,力,和,六个剪应力,。根据,互相垂直平面上切应力互等定律,,有,。因此,若已知三个正应力和,三个剪应力,那么该点的应力状态就可以确定了。,主轴,各表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时的坐标轴,主方向,主轴所在的方向,主应力,主轴坐标系下的正应力,主平面,主应力作用面,(,转,3,页,看图),互相垂直平面上切应力互等定律:由于单元体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绕其各轴的合力矩等于零,因此切应力互等。,5,2.主剪应力,在与主平面成45,截面上的剪应力达到极值时称为主剪应力。,如果,则,最大剪应力与材料的塑性变形关系,很大。,3.应力状态的分类,三向应力状态,三个主方向上都有应力的状态,平面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中有一个为零,单向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中有两个为零,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一、一点的应力应变状态,6,4.应变状态,当采用主轴坐标系时,单元体六个面上只有三个主应变分量,,而没有剪应变分量。,实践证明:,塑性变形时,单元体主要是发生形状的改变,而,体积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即认为:,体积不变定律,,反映了三个主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体积不变定律,塑性变形时只可能有,三向应变状态,和,平面,应变状态,,而不可能有,单向应变状态,。,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7,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二、塑性条件,P15,塑性条件又称为屈服准则或屈服条件,是描述不同应力状态下变形体内质点,开始产生塑性变形并使塑性变形继续进行所必须遵循的条件。,当材料中某点处于单向应力状态时,只要该点的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该点就进入塑性状态。可是对于复杂的多向应力状态,就不能仅根据某一个,应力分量来判断该点是否达到塑性状态,而要,同时考虑其他应力分量的作用。,只有当各个应力分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时,,该点才开始屈服,这种关系就,是塑性条件。,目前所公认的塑性条件有下面两种:,屈雷斯卡(,HTresca),塑性条件(最大剪应力理论),密塞斯(,von Mises),塑性条件,8,1. 屈雷斯卡塑性条件(最大剪应力理论),屈雷斯卡提出:任意应力状态下,只要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临界值,(与应力状态无关)后,材料就开始屈服。通过单向拉伸试验可,得出,此临界值等于材料屈服极限的一半。,设 ,则最大剪应力理论可表示为:,或,这一理论形式简单,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用于分析板料成形问,题有足够的精度。但其忽略了,中间应力的作用,,因此不够完善。,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二、塑性条件,9,2. 密塞斯塑性条件,密塞斯提出:任意应力状态下,当某点的等效应力 达到某,一临界值(与应力状态无关)时,材料就开始屈服。通过单向,拉伸试验可得出,此临界值等于材料的屈服极限 。,等效应力:,则密塞斯塑性条件可表达为:,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二、塑性条件,10,经过计算可知,两个条件之间差别很小。若把上式进行简化,,消去 ,可得下式:,是与应力状态有关的参数,它反映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其取值范围为 。在应力分量未知的情况下,,可取近似平均值1.1。,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二、塑性条件,11,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三、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物体受力产生变形,所以应力与应变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图示为材料单向拉伸加,载曲线:,由该曲线可以发现:,材料屈服后,应力应变不再是线性关系;,变形过程是不可逆的;,在同一个应力下,加载历史不同,应变也不同。,即在塑性变形时,应变不仅与应力大小有,关,而且与加载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发生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目前,用来解决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关系的理论有两种,增量理论和全量理论,12,1.增量理论,撇开整个变形过程,取加载过程中某个微量时间间隔 来研,究,得出了,应力与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增量理论,:,(等效应变 ),若引入,平均应力,,可得:,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三、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13,2.全量理论,加载过程中所有的应力分量均按同一比例增加,简单加载。在,简单加载情况下应力应变关系得到简化,得出了,全量理论,:,若引入平均应力,,可得:,在板料成形中要严格满足简单加载条件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工程问题的分析计算,只要,近似满足简单加载条件,,使用全量理,论是允许的,这样便大大简化了分析计算过程。,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三、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14,3.应力应变关系分析,利用全量理论可得出以下结论:,(1)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的性质,不一定一致,,即拉应力不一定对应拉应变,压应力不一定对应压应变:,当 时,,可得在,最大拉应力,方向上,一定是,拉应变,,而在,最小拉应力,方向上,一定是压应变,;,当 时,可得,最小压应力,(绝对值最大的压应力)方向上,一定是压应变,,而在,最大压应力,(绝对值最小的压应力)方向上,一定是拉应变,。,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2)某方向应力为零,其应变不一定为零。,(3)在任何一种应力状态下,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的大小次序是,相对应的,即若 ,则 。,(4)若有两个应力分量相等,则对应的应变分量也相等。,三、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15,由此可见,,在多向应力状态下,应变状态,(变形性质),不能只看,该方向上的应力性质,还要看其大小关系。,由全量理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多向应力状态下,应变状态可通过比较,该方向的应力与平均应力的,大小关系(代数值),来确定,大于平均应力,时一定产生,拉应变,(伸,长变形),,小于平均应力,时一定产生,压应变,(压缩变形),,等于平均,应力,时一定,没有变形,。,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三、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16,1.1 塑性变形与应力应变,生产中把板料成形的受力与变形状况概括为,两大类,:,伸长类变形,变形区的拉应力绝对值最大,主要变形为沿该方向的伸长变形;,压缩类变形,变形区的压应力绝对值最大,主要变形为沿该方向的压缩变形。,三、塑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17,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冲压生产过程中,毛坯形状的变化与零件形状的形成过程即材料的塑性变,形过程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金属材料在常温下塑性变形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加工硬化,或称,应变强化,。,其结果:,引起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表现为材料的强度指标(屈服强度,s,与抗拉强度,b,)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塑性指标(伸长率,与断面收缩率,)随之降低,,因此,在进行变形毛坯内各部分的应力分析和各种工艺参数的确定时,必须考虑到加工硬化的影响。,第1章 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一,.,加工硬化现象,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其变形抗力和硬度提高而塑性下降。,18,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加工硬化对塑性变形的影响,:,不利的一面,使所需的变形力增加,而且限制了材料进一步的变形。,有利的一面,板料硬化能够减小过大的局部变形,使变形趋于均匀,从而增大成形极限,同时也提高了材料的强度。,第1章 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19,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二,.,硬化曲线,材料的变形抗力随变形程度变化的情况可用硬化曲线来表示,,一般可用单,向拉伸试验方法得到。,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试件和实验条件,常温、静载,9-4,低碳钢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二,.,硬化曲线,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9-4,低碳钢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二,.,硬化曲线,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明显的四个阶段,1,、弹性阶段,ob,比例极限,弹性极限,2,、屈服阶段,bc,(失去抵抗变形的能力),屈服极限,3,、强化阶段,ce,(恢复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极限,4,、局部径缩阶段,ef,二,.,硬化曲线,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23,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二,.,硬化曲线,弹性阶段,(,图中,OC,段,),若将载荷卸除,则加载时产生的变形将全部消失,说明这个阶段内试件只产生弹性变形,故,OA,段称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图中,CB,段,),应力超过弹性极限之后,除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塑性变形,而且在曲线上,BC,段呈水平锯齿形状。说明这一阶段的应力虽有波动,但几乎没有增加,而应变却显著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屈服或流动,故,BC,段称为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图中,Bb,段,),当屈服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材料的内部结构经过调整变化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要使它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加载荷,这时,曲线将开始上升,故,Bb,段称为强化阶段。此时应力增加较慢而应变较大。最高点,b,所对应的应力,b,称为材料的强度极限。,颈缩阶段,(,图中,DE,段,),过,b,点后,在试件的某一局部范围内,横向尺寸突然急剧缩小,出现颈缩现象,此阶段称为颈缩阶段。试件继续变形所需的拉力相应减小,,曲线是下降趋势,达到,K,点时,试件被拉断。,24,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但该曲线并未反映出材料加工硬化的,真实情况,:,图中表示的应力都是以变形前试样的原始截,面积计算的,名义应力,,而没有考虑变形过程中,试样,截面积的减小,。,横坐标的应变值是,名义应变,,只考虑,了变形前、后两个状态试样的尺寸,而,未考虑材料变形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即应变与材料变形的全过程有关。,为了真实地反映出硬化规律,必须采用,真实应力,与,真实应变,来表示:,真实应力,真实应变,25,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按照真实应力,和真实应变即可做出,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二,.,硬化曲线,26,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比较:,两者在屈服点以前的直线段几乎没有区别,但在缩颈处的,真实应力并不是最大值,产生缩颈后,其真实应力继续增加,至,k,点断裂,此时的真实应力值 称为断裂强度。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更符合塑性变形的实际情况,故在板料成形中被广泛采用。,27,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二,.,硬化曲线,28,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生产中应用的是,近似硬化曲线,硬化直线和指数曲线,:,1.硬化直线,硬化曲线上缩颈点处的切线。,两种,:, 硬化直线,用,真实应力与名义应变,建立坐标系,,硬化曲线上缩颈点处的切线,斜率为 。,该直线在应变轴上的截距为1,,在应力轴上的截距为 ,即,直线方程为:,二,.,硬化曲线,29,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 硬化直线,用,真实应力与真实应变,建立坐标系,硬化曲线上缩颈点处的切线,斜率为 。,该直线在应变轴上的截距为 ,在应力轴上的截距为,即直线方程为:,30,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由上可知,硬化直线制作简单,只需要,缩颈点的应力,与,应变,即可确立。但用其代替硬化曲线时,仅在缩颈处误差较小,,当变形较大或较小时,实际硬化曲线与硬化直线之间差异很大,所以板料成形中经常采用,指数曲线,。,31,1.2 加工硬化与硬化曲线,2.指数曲线,表达式为:,C,塑性系数; 硬化指数。,C,和 取决于材料种类和性能,可通过拉伸试验获得。,是表示材料冷变形时硬化性能的重要参数,对板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及冲压质量都有很大影响。,越大,表示冷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变形抗力随变形的增加而迅,速增大,材料的塑性变形稳定性较好,不易出现局部的集中变形,和破坏。,32,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一、板料的冲压性能,是指板料对各种冲压成形工艺的适应能力。,板料在成形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失稳现象:,拉伸失稳,板料在拉应力作用下局部出现缩颈或断裂;,压缩失稳,板料在压应力作用下出现起皱。,第1章 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33,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板料在失稳前可以达到的最大变形程度称为成形极限,分为,总体,成形极限和局部成形极限,:,总体成形极限,反映板料失稳前总体尺寸可以达到的最大变形程度,如极限拉深系数、极限胀形高度和极限翻孔系数等,通常作为规则形状零件冲压工艺设计的重要依据。,局部成形极限,反映板料失稳前局部尺寸可以达到的最大变形程度。由于复杂零件变形的不均匀性,板料各处的变形差别很大,因此必须用局部成形极限来描绘零件上各点的变形程度。,34,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板料的冲压性能包括,抗破裂性、贴模性和定形性,等几个方面:,抗破裂性,冲压过程中产生开裂的难易程度。,贴模性,冲压过程中取得与模具形状一致性的能力。成形过程中发生的起皱、塌陷等缺陷,均会降低零件的贴模性。,35,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定形性,零件脱模(离开模具)后保持其在模具内既得形状的能力。影响定形性的主要因素是回弹。,贴模性和定形性是决定零件形状和尺寸精度的重要因素,。但当材,料抗破裂性差,会导致零件严重破坏,且难于修复,因此,在冲,压生产中主要用,抗破裂性作为评定板料冲压成形性能的指标。,36,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二、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对冲压成形性能影响较大的机械性能指标有以下七项:,1屈服极限,小好,屈服极限小,材料容易屈服,则变形抗力小,产生相同变形所需变形力就小。,在压缩变形时,因易于变形而不易出现起皱;,对弯曲变形则回弹小,即贴模性与定形性均好。,37,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2屈强比,小好,屈强比对板料成形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屈强比小即 小而 大,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而不易产生,拉裂,也就是说,从产生屈服至拉裂有较大的塑性变形区间。,尤其是对压缩类变形中的拉深成形具有重大影响,,当变形抗力小而强度高时,,变形区的材料易于变形,不易出现起皱,而传力区的材料又有较高强度而不,易出现拉裂,,因而有利于提高,拉深成形的变形程度。,38,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3均匀延伸率,大好,试样开始产生局部集中变形(缩颈)时的延伸率称均匀延伸率,表示板料产生均匀的或稳定的塑性变形的能力,直接决定板料在伸长类变形中的冲压成形性能。,实验证明,延伸率或均匀延伸率是影响翻孔或扩孔成形性能的最主要参数,。,4,弹性模量,大好,弹性模量大弹性变形小,回弹小,39,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5,硬化指数,对伸长类变形大好,值大时,表示材料变形抗力随变形的进行而迅速增加,硬化显著,对后续变形工序不利。但 值大时,材料塑性变形稳定性较好,不易出现局部的集中变形与破坏,有利于增大伸长类变形的成形极限。对伸长类变形如胀形, 值大的材料使变形均匀、变薄减小,厚度分布均匀,增大了极限变形程度,零件不易产生裂纹。,40,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6,厚向异性系数,宽度应变和厚度应变的比值:,表示板料在厚度方向上的变形能力。,值越大,表示板料越不易在厚度方向上产生变形,即不易出现,变薄或增厚。,值对拉深变形影响较大, 值增大,易于在宽度方向变形,可,减小起皱,而受拉处厚度不易变薄,不易出现裂纹,故有助于提,高,拉深的变形程度。,对大多数冲压成形工序来说 值,大好,,因大多数冲压成形工序希,望变形发生在,板平面方向,,而不希望,厚度方向,发生较大的变形。,41,1.3 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性能的关系,7,板平面各向异性系数,小好,反映了板料在不同方位上厚向异性系数的差异:,-沿纵向的厚向异性系数,-沿横向的厚向异性系数,-沿 方向的厚向异性系数,板平面各向异性,影响到冲压成形过程中各向变形的均匀性以及冲,压件的质量。,值越大,表示板平面内各向异性越严重,因此板平面各向异,性系数越小越好。,42,1.4 冲压用材料,一、冲压对板料的基本要求,1.对机械性能的要求,由前所述,板料的机械性能与冲压成形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以延伸率、屈强比、弹性模量、硬化指数、厚向异性系数和各,向异性系数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延伸率大、屈强比小、弹性模量大、,硬化指数高,、厚,向异性系数大和各向异性系数小时有利于各种冲压成形工序。,第1章 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43,1.4 冲压用材料,2.对化学成分的要求,化学成分对冲压成形性能的影响也很大,如在钢中的,C、Si、Mn、P、S,等元素的含量增加,就会使板料的塑性降低、脆性增加,导致材料冲压成形性能变差。,低碳沸腾钢容易产生时效现象,拉深成形时出现滑移线,这对汽车覆盖件是不允许的。为了消除滑移线,可在拉深之前增加一道辊压工序,或采用加入铝或钒等脱氧剂的镇静钢,拉深时就不会出现时效现象。,44,1.4 冲压用材料,3.对金相组织的要求,(状态和晶粒),晶粒大小不均及过大最易引起裂纹。过大的晶粒在拉深时还会产生粗糙的表面。此外,在钢板中的带状组织与游离碳化物以及非金属夹杂物,也会降低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4.对表面质量的要求,板料表面应光滑,无氧化皮、裂纹、划伤等缺陷。表面质量高的材料,成形时不易破裂,不易擦伤模具,零件表面质量好。,5.对板料厚度公差的要求,在一些成形工序中,凸凹模的间隙是根据板料厚度来确定的,特别是校正弯曲和整形工序,板料厚度公差对零件的精度与模具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45,1.4 冲压用材料,二、常用冲压材料,1.黑色金属板料,普通碳素钢钢板,优质碳素结构钢钢板,合金钢钢板,不锈钢钢板,2.有色金属板料,铜及其合金,铝及其合金,3.非金属材料,主要有胶木板、橡胶板、塑料板、纸板等。,46,第1章 冲压成形的基本理论,思考题,1.什么是塑性条件?,2.简述增量理论、全量理论的含义。,3.当,1,2,3,时,利用全量理论和体积不变定律进行分析:,当,1,是拉应力时,,1,是否是拉应变?,当,1,是压应力时,,1,是否是压应变?,每个主应力方向与所对应的主应变方向是否一定一致?,4.什么是伸长类变形?什么是压缩类变形?如何划分两类变形?,5.区分真实应力与名义应力、真实应变与名义应变。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与名义应力应变曲线有何差别?,6.对冲压工艺有重大影响的机械性能指标有哪些?从有利于冲压生产方面考虑应对这些指标提出什么要求?,7.板料的冲压成形性能包括哪些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