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环境保护概论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150541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环境保护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教材环境保护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教材环境保护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环境保护概论,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环境概论,一、环境的概念,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二、环境的分类和组成,人类生存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多级大系统,它是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形成一个庞大的多级谱系。,2,第二节 环 境 问 题,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迅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按发生的先后和发生机制进行分类,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二)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三)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四)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3,三、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环境问题就其性质而言,首先具有不断发展和不可根除性。它与人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其二,环境问题的范围广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其三,环境对人类行为具有反作用,迫使人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改变。环境问题的最后一个性质是可控性,即人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内。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也就可以由人类去阻止它的发生和扩大 。,四、我国的环境问题,1,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2,资源浪费惊人,生态压力巨大,3,环保成绩显著,形式依然严峻,4,第三节 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概述,环境科学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科学。它是在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根据环境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和发展,调节与控制,利用与改造。,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露人类与环境这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类,防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促进协调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三、环境科学的特点,1,综合性,2,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3,学科形成的独特性,四、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一)研究的主要内容,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二)环境科学的分科,环境科学按其性质和作用划分为三部分: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及环境学。,5,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二、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四、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一)环境保护目标,“,十一五,”,主要环保指标,(二),环境保护措施,1,污染物总量控制,2,节能减排,3,区域限批,4,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6,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种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种群组成了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的集合体。,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综合体。,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成分,,一,类是非生物成分。,(一)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7,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形态结构,(二)营养结构,四、食物链(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按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般食物链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型。,(一)食物链,1,、捕食性食物链,2,、腐食性食物链,3,、寄生性食物链,(二)营养级,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依次为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食物链的加长不是无限制的,营养级一般只有,4,5,级。,8,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所有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在转变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能量的传递是按照从集中到分散,从能量高到能量低的方向进行的,在传递过程中又总会有一部分成为无用的能释放。,二、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就是物质流动,这种物质流动构成的循环,即称为物质循环。,(一)水循环,(二)碳循环,(三)氮循环,(四)硫循环,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信息是指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凡是有次序的符号排列(如文字、数据等)均可视为系统,并均能载荷着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成部分的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息联系,以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9,第三节 生 态 平 衡,一、生态平衡的概念,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也就是说,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地平衡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一)结构的多样性,(二)功能的完整性,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人为因素,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3,信息系统的破坏,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一)结构上的标志,生态平衡的失调,首先表现在结构上,包括一级结构缺损和二级结构变化。,(二)功能上的标志,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的标志,包括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中断。,10,第四节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所揭示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物物相关,2,能流物复,3,负载有额,4,协调稳定,5,协同进化,二、生态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一)生物监测及生物评价,(二)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三)制定生态规划方案,(四)发展生态农业,(五)生态工业,11,第五节 生态修复,一 、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原理,(一)生态修复的定义,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二)生态修复的特点,1,严格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2,影响因素多而复杂,3,多学科交叉,(三)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生物、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优化系统内部及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流动过程和时空次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的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12,二、生态修复的意义及技术的发展,目前,理论和技术上可行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酶学修复、动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各种联合方式修复等几大类 。,(一)物理修复及蒸汽浸提技术,(二)化学修复及可渗化学活性栅技术,(三)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四)生物修复技术,(五)植物修复技术,13,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节通向里约之路,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通向里约之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79,个国家的首脑或高级官员与会,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指导人类未来行为的全球性纲领。,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意义和作用,(一)协调与发展,所谓协调与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系统中,人通过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是,人们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长期相互协调的发展之路。它既能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又能满足人类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欲望;在保护好环境使其不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又能保证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14,三、,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加强国际合作,1,经济合作,2,技术合作,3,国际法,(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应使用清洁生产技术、消耗资源少的技术和提高污染物治理的技术,并且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这些技术,以便更好的保护环境。,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参照环发大会精神,制定中国的行动计划是,“,十大对策,”,的最后一条,在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公布以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见表,3,-,1,所示。,15,第二节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一 、 清洁生产的概念与内容,1,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2,清洁生产的内容,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率低、产污量大、污染重的工艺、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强化企业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对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和,“,三废,”,综合利用措施进行最终的处理和处置。,二、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作为预防性的环境管理策略,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途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是,21,世纪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16,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及产生背景,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倡导的是一种建立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运行。,二、循环经济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体现,(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17,第四节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影响,现有的气候变化预测结果也表明, 至,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持续变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将上升,1.1,6.4,,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提高,0.18,0.59m,。,1,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低碳经济,(一)低碳经济提出国际背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低碳经济,”,问题因气候变化问题而起,又直接指向气候变化。,(二)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8,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三)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应尽早安排、部署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一)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考,(三)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可采取的原则立场,(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19,第五节 绿色,GDP,一、传统经济指标缺陷与绿色,GDP,理论,绿色,GDP=,现行,GD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二、实施绿色,GDP,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1,它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2,它是一种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4,它为经济的发展手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3,它是一种全新的指标体系,三、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主要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要不断加强,2,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的应用与推广,3,推进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4,要研究适应绿色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0,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第一节 概 述,一、基本概念,资源是指人类需要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一)可更新资源,(二)不可更新资源,(三)恒定资源,二、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一)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2,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3,土地沙漠化,(二)资源与环境保护,1,中国自然保护纲要,2,中国,21,世纪议程,21,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土地资源,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二、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及特点,2,耕地现状,三、人口、粮食和耕地,四、土地资源的保护,(一)健全法制,强化土地管理,(二)防止和控制土地资源的生态破坏,(三)综合防治土壤污染,22,第三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森林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二)森林资源的保护,二、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草地资源的概念及重要性,(二)我国草地资源的保护,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现状,(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和意义,(二)自然保护区的作用,(三)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23,第四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矿产资源概况,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163,种矿产,已探明储量的有,149,种。其中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6,种,能源矿产,9,种,还有地下水、矿泉水。,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2,对大气的污染,3,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污染,4,对海洋的污染,三、我国矿产资源保护,(一)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目标,(二)具体措施,1,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2,建立和健全矿山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3,努力开展矿产综合利用的研究,4,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24,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一、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在地球的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二、环境与疾病,人类活动排放各种污染物,使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引起各种疾病或死亡,称为公害病,也称,“,环境污染疾病,”,。,(一)地方病,1,地方性甲状腺肿,2,克山病,3,地方性氟中毒,(二)公害病,25,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一)生产性污染物,(二)生活性污染物,(三)放射性污染物,二、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物浓度低,4,污染容易治理难,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三)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四)生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6,四、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一)毒物的侵入和吸收,(二)毒物的分布和蓄积,(三)毒物的生物转化,(四)毒物的排泄,六、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一)剂量,(二)作用时间,(三)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四)个体敏感性,27,第三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一、室内污染源,1,生活燃料产生的有害物质,2,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物质,3,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4,家用电器和建筑材料的辐射,5,其他污染物放出的有害气体,6,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7,生物性污染源,8,室外来源,二、居室污染的预防,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我国一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于,2003,年,3,月,1,日正式实施,。,28,第六章 水环境与水资源化,第一节 概 述,一、水 体,水体一般是指河流、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地表贮水体,”,的总称。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及水生生物等。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水体是指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二、水污染与自净,(,一),水污染现状,(二)水污染及分类,1,化学性污染,2,物理性污染,3,生物性污染,29,第二节 废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技术,一、废水污染的控制,(一)废水控制的基本原则,(二)水污染防治的原则,二、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很多,按其处理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化处理法(见表,6-1,)。,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单元技术,物理法,物理或机械的分离过程,过滤、沉淀、离心分离、上浮等,化学法,加入化学物质与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转化过程,中和、氧化、还原、分解、混凝、化学沉淀等,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的分离过程,吸附、离子交换、萃取、电渗析、反渗透等,生物法,微生物在污水中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的新陈代谢过程,活性污泥、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氧化塘、厌气消化、膜分离等,30,三、废水的处理工艺流程,一般是根据废水的性质、环境标准、环境政策和不同处理方法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组成不同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按照废水处理程度的不同,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一般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四、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污泥处置的一般方法与流程如图,6-2,所示。,31,五、几种常见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一)酸性矿井水的处理,1,中和法,2,生物氧化与石灰中和处理法,(二)焦化废水的处理方法,目前,焦化废水多采用,“,A-A-O,”,法进行处理,以保证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含酚氰废水处理系统由预处理、生化处理、后混凝处理及活性污泥处理等部分组成。,32,第三节 废水资源化,在进行废水深度处理或资源化再用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有其特定的选择应用范围,应综合考虑回用水源的水质及回用用途两个方面的因素。表,6-5,给出了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和去除对象可以选用的处理技术。,表,6-5,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处理目的,去除对象,采用的主要处理技术,排放水体或资源化再用,有机物,悬浮状态,过滤、混凝沉淀,溶解状态,混凝、吸附、臭氧氧化、膜分离,防止富营养化,植物性营养盐类,氮,垂脱法、加氯、离子交换、生物脱氮,磷,化学沉淀法、生物除磷法,资源化再用,微量成分,溶解性无机盐类,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微生物,臭氧氧化,33,第一节 概述,一、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成分,(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大气组成及其运动状态,可将大气分为五层。,二、大气污染物,(一)粉尘 (二)氧化硫(,SO,2,),(三)氮氧化物(,NO,x,),(四)光化学烟雾,(五)一氧化碳(,CO,),三、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四、大气污染的危害,(一)酸雨 (二),CO,2,污染,温室效应,(三)臭氧层的破坏 (四)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七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34,第二节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一、大气污染控制的含义,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从立法的角度,指用法律来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另一方面,,“,控制,”,一词具有防止的意思。,二、废气排放控制系统,(一)污染物的捕集,(二)颗粒污染物控制,(三)气态污染物控制,(四)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35,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技术,目前大气净化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消烟除尘,降低排入大气中的粉尘含量,(一)洁净煤技术,(二)除尘技术,二、消除燃料中硫的污染,湿法脱硫,:,用水或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干法脱硫,:,用固体吸收剂或吸附剂吸收二氧化硫。,三、从排烟中除去氮氧化合物,降低烟气中,NO,x,排放主要有两种措施:一是控制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即低,NO,x,燃烧技术;二是对已生成的,NO,x,进行处理,即烟气脱硝技术。,低,NO,x,燃烧技术主要有空气分级燃烧、燃料分级燃烧、烟气再循环、低氮燃烧器等;烟气脱硝技术主要有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等。,36,四、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措施,(一)汽车尾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1,汽车尾气污染现状,2,汽车尾气的危害,(,1,)直接危害,(,2,)间接危害,(二)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措施,五、绿化造林,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较为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因为植物具有过滤各种有害气体,净化大气、减弱噪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森林植被不但可以提供木材,而且还能防止水土流失、预防风沙、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37,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一、土壤矿物质,土壤中含有多种矿物质,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重量的,95,。,二、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包括:动植物死亡后留在土壤里的残体、施入的有机肥料、微生物、经过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腐殖质等。腐殖质一般占有机质的,70,90,,对土壤的肥力影响很大,是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三、土壤水和土壤空气,空气和水是自然流入土壤颗粒空隙的成分。,四、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土壤中最多的元素是氧、硅、钙、钠、钾、镁等,通称为常量元素,除硅外,其余几种都是存在于人体的常量元素。,38,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一、土壤的物理性质,二、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三、土壤中的,pH,值与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关系,四、土壤的自净作用,1,物理作用,2,土壤的过滤和吸附作用,3,化学作用,4,生物化学作用,39,土壤污染源、污染物及其危害,第三节 土壤污染及危害,污染源,污染物,危害,工业废水废渣,重金属、无机盐、氰化物、有毒有机物、污泥、垃圾,植物富集、通过食物链害人、畜,农药化肥,有机氯、有机磷、,DDT,、六六六,不合理使用氮、磷化肥,植物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缺铁、锌等元素,人畜排泄物、生 物残体,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病毒,感染各种疾病,大气沉降物,SO,2,、,NO,x,、颗粒物、放射性物质等通过沉降和雨水落到地面,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减产、植物富集有毒物,危害健康、致癌,40,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及修复技术,一、土壤污染的防治,(一)加强环境管理,(二)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三)已污染土壤的改良和利用,(四)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法,(一)土壤修复的分类,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的种类颇多,从修复的原理来考虑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三大类。,(二)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与方法,1,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2,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3,污染土壤化学,/,物化修复技术,4,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41,第九章 固体废物污染,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概念及种类,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按物质的种类可分为无机废物和有机废物;按危害可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通常按其来源不同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五类。,42,第二节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1,侵占土地,2,严重污染土壤,3,污染水体,4,污染空气,5,影响环境卫生,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产量与减少产量的途径,一、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的产量与测算方法,(一),国内外工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的产率与产量,(二)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产量测算法,二、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率统计分析法,(一)质量负荷实测统计分析法,(二)质量,-,体积实测统计分析法,(三)物料衡算分析法,三、减少固体废物产量的途径,(一)降低单位产品原料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二)由废物中回收有用物料,(三)提高产品重复利用次数,43,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一、固体废物的控制,1,以减量化为核心,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二、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1,堆肥化,2,卫生填埋,3,焚烧,4,沼气化发酵,5,高温分解技术,三、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最终处置,1,固体废物资源化,(,1,)包装物资的回收利用,(,2,)能源的回收利用,(,3,)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2,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途径可归纳为两种:陆地处置与海洋处置。,44,第五节 几种常见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方式,一、坑口电站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一)粉煤灰的组成,(二)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三)粉煤灰在农业上的应用,1,粉煤灰用于改良土壤,2,粉煤灰肥料,二、矸石的资源化利用,(一)煤矸石建材,煤矸石建材品种较多,主要有砖、水泥、混凝土、砌块、陶粒等。,1,煤矸石砖,2,煤矸石水泥,(二),煤矸石发电和供热,1,煤矸的沸腾燃烧,2,煤矸石发电和供热,45,第十章 其他物理污染,第一节 噪 声 污 染,一、噪声污染源,噪声的来源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现象引起的自然界噪声;另一类是人为造成的。,二、噪声污染的危害,1,听觉器官损害,2,神经系统损害,3,心血管系统损害,4,内分泌系统失调,5,消化系统疾病,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三个环节是噪声控制中必须考虑的,相应的措施包括: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保护接受者三个方面。,46,第二节 电磁辐射污染,一、电磁辐射污染及危害,电磁污染包括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的电磁辐射。,二、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第三节 光污染,1,可见光污染,2,红外光污染,3,紫外光污染,4,光污染的防护,第四节 热污染,人类活动影响和危害热环境的现象称为热污染。热污染包括如下方面:,1,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热直接向环境中排放,2,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增强大气温室效应,使大气增温,3,由于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破坏了臭氧层,导致太阳辐射增强,4,地表状态的改变,使反射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地表和大气间的热交换,47,第五节 放射性污染,人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污染物,使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称为放射性污染。,防治放射性污染源根本的办法是停止核军备竞赛,停止核试验。环保部门应加强监测、预报,使居民生活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数值。,第六节 振动污染及其防治技术,(一)振动的危害,(二)振动的防治,1,控制振源,2,防止共振,3,隔振技术,4,阻尼减振,48,第十一章 环境监测,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二、环境监测的发展,三、,环境监测的目的、性质和原则,(一)环境监测的目的,1,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3,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4,研究扩散模式,5,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二)环境监测的分类,1,研究性监测(或科研检测),2,监视性监测(或例行监测),3,特定目的监测(或特例监测),(三)环境监测的原则,49,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特征,一、环境污染与时间、空间、含量的关系,(一)污染物的时间分布,(二)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三)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评价,(一)传统毒理学评价,(二)生态毒理学评价,三、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四、环境监测的特征,第三节 环境监测方法,一、常用环境监测方法,1,成分分析,2,结构分析,3,生物指示分析与酶法分析,二、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动向,1,痕量和超痕量技术的研究,2,污染物的状态与价态分析的研究,3,分析技术联用,4,遥测技术的应用,5,分析方法标准化,6,连续自动监测的研究,50,第四节 环境优先污染物及优先监测,1,选择监测对象一般要考虑的原则是:,(,1,)根据污染物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污染物;,(,2,)已有可靠的分析方法,并能保证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2,符合上述原则的监测对象,在不能同时进行监测时,需按下列原则进行优先监测。,(,1,)污染,影响范围大的优先,。,(,2,)污染,问题严重的优先,。,(,3,)样品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优先。,第五,节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一、采样的质量控制,二、样品运输和贮存中的质量保证,三、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四、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51,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体系,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一)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1,协调发展原则,2,公众参与原则,3,风险预防原则,4,环境责任原则,(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三同时,”,制度,4,许可证制度,5,排污收费制度,6,经济刺激制度,7,环境标准制度,52,第二节 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发展经济及维护生态免遭破坏,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有关法令,在综合分析环境特征、控制环境的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所做的技术规范。,二、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环境标准按照颁布环境标准的机构分类,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两级。,按照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内容分类,可分成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及环境其他标准等,也有的国家还制定污染报警标准。,三、环境质量标准,以人类和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要求为目标而规定的在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允许浓度,称环境质量标准。,53,四、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实现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并综合技术上的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而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或数量做出的限制性规定。,五、环境基础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是对环保工作中有指导意义的各种符号、代号、因式、量纲、名词术语、标记方法、标准编排方法、原则等所做的规定。,六、环境方法标准,该标准是在环境保护中对环境检查、监测、抽样分析、实验操作规程、误差分析、统计、计算等方法所做的规定。,七、环境标(校)准物质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是环境测试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对这些标准物质所做的规定就是环境标准物质标准。,54,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定原则,一、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1,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2,以符合国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为原则,3,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考虑地区差异和实际污染水平,因地制宜、切实可行,4,环境质量标准有时间限制性,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1,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为原则,2,考虑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3,考虑地区和行业差异以及现实污染水平,4,污染物排放标准具有时间性,5,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55,第四节 我国主要的环境质量标准,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有关功能区分为三类。,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二、水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地表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水域功能划分为五类。,三、环境噪声标准,我国的环境噪声标准以,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为主要的环境噪声标准。,该标准适用于城市区域,标准中规定了城市中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四、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类。,56,第十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一、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其目的是在查明环境质量的历史和现状,确定影响环境质量的的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的污染水平,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并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环境污染防治和污染源的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一)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三)环境质量预断评价,57,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确定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精度,环境调查监测评价,污染源调查监测评价,环境效应分析,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污染规律,建立环境污染数学模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13-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工作程序,58,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一)环境质量评价内容,1,环境背景的调查与评价,环境背景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可分为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环境特征两个方面。,2,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污染源评价的方法很多,目前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分别对水、气等污染物进行评价。,3,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与评价,(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是指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时采用的对环境有主要影响的污染物。,2,评价指数,环境质量评价常以,“,评价指数,”,来表示,它是评价污染物(源)和环境质量的尺度。一般以监测结果与排放(或环境)标准比较求得。,59,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如图,13-2,所示。工作程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应着重回答建设项目的选址正确与否,以及所采取的环保措施是否能满足要求。如对原选址作出否定结论时,应按如下步骤重新进行。,(一)工程分析,(二)环境影响识别,(三)环境影响预测,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和等级,根据被评价的开发建设活动的规模和情况可以划分为四类。,根据工程特征、环境特征把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一级评价内容要求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最简单。,60,四、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列表清单法,2,矩阵法,3,网络法,4,图形叠置法,5,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数法),6,模拟模型法,五、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全面总结。,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按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的,编制。,(一)总则,(二)建设项目概况,(三)工程分析,(四)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五)环境影响预测。,(六)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七)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环境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八)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九)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1,第十四章 环境管理,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概念,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 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无一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二、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及和内容,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环境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如下:,1,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2,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62,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原则、对象及手段,一、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全过程控制原则,2,双赢原则,二、环境管理的对象,环境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主要解决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各类环境问题。人是各种行为的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三、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1,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2,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3,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4,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5,环境管理的宣传教育手段,63,第三节 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环境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它是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环境管理学应具有以下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环境管理学是复杂性的科学,3,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64,第四节 环境管理制度概述,一、概述,1,老三项制度的作用,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中的老三项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制度。,2,新五项制度的作用,新五项制度是指,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制度。,二、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1,协调好,“,四种情况,”,2,完善制度体系的运行机制,3,完善制度体系的配套基础工作,65,第五节 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起步较晚,仅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段时间经历了起步阶段 (,1973 1983,年),发展阶段(,19841996,年)和深化阶段(,1996,年后)。,一、环境管理正由全面到深入,1,环境管理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2,环境管理机构得到发展,3,污染防治对策的发展,二、强化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今后的立法方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确立被中外证明行之有效的各项基本法律原则;,(,2,)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3,)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