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上传人:lx****y 文档编号:243150370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组织行为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组织行为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样式,单击此处编辑幻灯片母版样式,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组织行为学,1,2,课程所用的媒体及教学资源,我们根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五种学习媒体供学员自主学习之用:第一种是文字教材,约36万多字;第二种是音像教材共15学时,其中录像教材6学时,录音教材9学时;第三种是网上辅导3次;第四种是网上IP课件9学时;第五种是CI 课件。,3,四川电大教学网址:,中央,电大教学网址:本课程中央电大主持教师是王承先,联系电话为:-1207。 本课程四川电大责任教师是韦克难,联系电话:87762961(办)中央电大王承先:E-mail地址:-mail :,四川电大韦克难:-mail地址:,4,一、教学的基本要求,组织行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合作开设的统设必修课,共72学时,4学分。同学们进行期末复习时,应以文字教材和学习辅导书为主,结合音像教材进行学习;对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能,有一个重点的掌握;并注意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中建设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还必须注意复习方法,在全面系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下面就这些方面详细谈一谈。,5,1.以文字教材为主,即主教材和学习辅导书为主。把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网上辅导和各地电大教师的辅导课结合起来。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通过听讲,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通过看教材和学习指导书,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把握本学科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6,2.要注意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和职工个人的实际问题,并灵活、正确地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有关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学习中,应从认真分析有关实际案例着手,掌握分析技巧。 3.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抓住重点。,7,4.必须注意复习方法和作答技巧。对于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及方法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切勿死记硬背。对涉及现实问题的分析题要灵活、准确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解决。,8,二、考试的形式和题型,本学期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有五种题型,即判断题(15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32分)、论述题(15分)和案例分析题(18分)。在回答上述类型的题目时有以下要求:,9,.选择题要求从若干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注意分清是非。 2.简答题要答出基本要点,适当做点说明。,10,3.论述题的作答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语言精炼流畅、条理清晰。 4.案例分析题则是要求运用所学过的某些基本理论来分析某个案例。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三、期末考试复习纲要,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学完本章后,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特点;掌握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人性假设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认识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及发展动向。,12,第二章 个体行为,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人的行为的类型及人的行为特征;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个性的特点和作用及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的差异与应用,知觉错误的成因及预防,管理者的知觉与管理方式的关系,价值观、态度与人的行为的关系,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概念、意义及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因素等;了解各种个性理论及个性理论的应用,知觉的类型与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等。,13,第三章 激励,在学习完本章后,同学们必须重点掌握激励的概念、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挫折理论、综合激励模式、激励的方式和技巧;掌握激励的过程和有效性,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有关内容等;了解激励的作用。,14,第四章 群体行为,学完章后,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群体的概念、类型,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及群体的发展阶段,掌握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掌握群体冲突的性质、来源和如何处理冲突;了解群体决策的方式、及方法,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内容及类型。,15,第五章 领导行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能够重点掌握我国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管理方格图理论的内容,菲德勒模式的内容,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等;掌握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的概念,四分图理论的内容、PM型领导模式的内容和雷定三维构面理论的内容, “途径目标”理论、领导规范模式、生命周期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的内容;了解领导的一般原则和领导工作的作用,特性理论的基本内容,行为理论的类型、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的内容、领导连续流理论的内容、管理系统理论的内容,有代表性的情境理论的类型,领导理论的前沿发展概况等。,16,第六章 组织行为,在学完本章后,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组织的概念和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组织设计的意义、要素与程序及其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工作设计方法、工作压力的来源与后果、以及对付压力的方法与措施,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和跨文化理论,组织环境的基本特性和理论;了解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各种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17,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能够重点掌握对组织行为合理化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和方法,组织变革所涉及的内容;掌握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组织变革的一般方法,组织发展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及内容,掌握组织变革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主要趋势等等。,18,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是个体行为;第三章是激励,这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都涉及的问题,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章来重点讲授;第四章是群体行为;第五章是领导行为;第六章是组织行为;第七章是组织发展与变革;最后第八章,收集了一些综合案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19,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特点;掌握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人性假设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认识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及发展动向。,20,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21,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22,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23,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24,6、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时,目前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五种。,25,7、什么是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的理论假设认为:,(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2)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3)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4)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26,8、持理论观点的管理者有什么样的管理策略?,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类型,将决定他们所采取的管理策略,并决定他们关于组织及其职工间应保持哪种心理契约的概念。上述对人性的假设,就必然意味着职工是计较型参与的。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购买职工的劳务和服从,而组织则有义务通过一套权力与控制系统来保护它自己和职工们,免受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的损害。权威于是就必然是存在于被指派的职位上,并指望职工们能服从占据了权威职务的人,而不管这个人的能力或个性如何。,27,9、社会人的假设理论,(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找回来。,(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4)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28,10、什么是Y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假设认为:,(1)工作中消耗体力和脑力,正如游戏或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自然地从事工作),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尽可能的避免工作)。,(2)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使人们为组织目标作出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所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29,(4)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强,调安全感一般来说是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5)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6)在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智能只得到了部分地发挥。,30,11、什么是“超理论”?,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即“超理论”。他认为:,(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生活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31,(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32,33,12、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运用几种对人性的假设来研究人性与组织管理的关系,应注意哪些方面?,(1)尽管人们的需要仍然是改善生活状况。但人们不仅仅只是为谋生和金钱而工作。,(2)多数人对组织任务及其管理方式的最初态度,总是从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做出反应的。但是,这个态度是可以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教育来改变的。,(3)在我国,各级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从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近期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为此组织和个人双方都应当做出努力,使组织目标中能包含更多的个人利益。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工效,增加满意感。,(4)管理的方法应因人、因任务而异。主管人员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合理地安排分工,使更多的人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以得到内在的满足。,34,(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对人的态度应和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职工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而不是雇佣劳动者。领导者、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所以,不管采用哪种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应当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应说服教育、发扬民主、适当参与、启发自觉、提倡自治。,35,第二章 个体行为,36,重点掌握人的行为的类型及人的行为特征;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个性的特点和作用及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的差异与应用,知觉错误的成因及预防,管理者的知觉与管理方式的关系,价值观、态度与人的行为的关系,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概念、意义及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因素等;了解各种个性理论及个性理论的应用,知觉的类型与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等。,37,1、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那些?,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影响人的行为的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38,2、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39,3、几种主要的个性理论,(1)特质论或特性论。,(2)心理分析论或心理动力论。,(3)社会学习论。,(4)个性性格类型论。,(5)整体结构论。,40,4、如何在管理中应用个性理论呢?,任何一个个性理论对于一个组织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看它能否说明、预测和控制个人的行为和绩效。实践证明,个性对于人的工作成就健康状况和管理水平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当正确地运用个性理论,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成就、健康状况和管理水平。,为了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必须人尽其才,必须学习伟人和改革者的个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改造自己的个性性格.,41,5、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6、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42,7、海德 “平衡理论” 的主要观点,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例如,我们对某个工厂的评价很高,而对该工厂的职工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好感;我们对某人没有好感,见到他的朋友也可能感到有点讨厌。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而在同一个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调和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矛盾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的情绪。人们总是试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以恢复一定的平稳状态。海德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平衡理论”。,43,8、菲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人的认知元素是无穷无尽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其一,协调彼此不发生矛盾;其二,不相关彼此没有关系;其三,不协调彼此发生矛盾。一般说来,人们都力求将认知中各种元素统一和协调起来。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例如,某职工确实付出很大的努力,想把生产搞好,但结果并不理想;某管理者多次与某职工谈话,要帮助他解决存在着的思想问题,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起他的反感;某经理制订了工作计划,因遇到一些意外的困难,未能完全实现,等等。不协调有程度上的差别,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不协调认知的重要性越大,它可能造成的不协调程度也就越大。其二,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44,9、消除认知不协调的方法有哪些?,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于态度的认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45,10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它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这些功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绩效的大小。一般说来,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这表明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的关系。但是,消极的工作态度,由于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工作行为,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46,11、职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工作活动的连续经历。,职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职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47,12、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在任何组织中的职业生涯都比他终身整个生涯要短,因此,根据个人在在职业生涯中所关心的问题和应开发的工作不同,可以把个人的整个生涯划分为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和晚期职业生涯三个阶段。,48,第三章 激励,49,重点掌握激励的概念、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挫折理论、综合激励模式、激励的方式和技巧;掌握激励的过程和有效性,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有关内容等;了解激励的作用。,50,1、什么是激励?,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及其应用,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其应用在管理方面时应注意两点:,51,(1)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管理者要了解、掌握职工的需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以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尤其注意强化或者改造最高需要,使之与组织的或社会的需要相一致。,(2)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仅是一般人的要求,实际上每个人的需要并不都是严格地按其顺序由低到高地发展的,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在不同情况下人们需要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52,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强调内在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提供了新思路。 (1)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53,(2)管理者在管理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过分地改善保健因素,因为这样做只能消除职工对工作的不满情绪,不能直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54,(3)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职工,必须改进职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注意对人进行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55,4、简述理论 这一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关于需要类型的新模式,发展了赫兹伯格和马斯洛的理论。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即生存(E)、相互关系(R)、成长(G )需要。,56,5、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成就需要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麦克利兰认为,人们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三种基本的激励需要,就是:,(1)对权力的需要;,(2)对归属和社交的需要;,(3)对成就的需要。,57,6、期望理论的内容,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即: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58,7、期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多数被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 (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如果每月的奖金多少不仅意味着当月的收入状况,而且与年终分配、工资调级和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挂钩,则将大大增大效价的综合值。,59,(3)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希望行为和非希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如只奖不罚与奖罚分明,其激励效果大不一样。,(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期望概率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关键要适当。当一个期望概率远高于实际概率时可能产生挫折,而期望概率太小时又会减少某一目标的激发力量。实际概率最好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使大多数人受益。但实际概率应与效价相适应,效价大,实际概率可以小些,效价小,实际概率可以大些。,60,8、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作比较,如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这种比较过程还包括同本人的历史的贡献报酬比率作比较。,61,9、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1)公平奖励职工。要求公平是任何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公平理论第一次把激励和报酬的分配联系在了一起,说明人是要追求公平的,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62,(2)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人们在主观上感到公平合理时,心情就会舒畅,人的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启示我们管理者必须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把职工所作的贡献与他应得的报酬紧密挂钩。,63,(3)教育职工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现象。公平理论表明公平与否都源于个人感觉,个人判别报酬与付出的标准往往都会偏向于自己有利的一方,从而使职工产生不公平感,这对组织是不利的。因此,管理者应能以敏锐的目光察觉个人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偏差,适时做好引导工作,确保个人工作积极性的发挥。,64,10、强化的类型,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四种类型:(1)积极强化,(2)惩罚,(3)消极强化(逃避性学习),(4)自然消退(也称衰减)。,11、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主管人员在运用强化理论改造下属的行为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2)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3)要及时反馈、及时强化;,(4)奖惩结合、以奖为主。,65,12、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66,13、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67,14、如何认识挫折?,挫折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挫折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使某些人消极、颓废,甚至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还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生活的希望等等。另一方面,挫折又可能给人以教益,使人变得比较地聪明起来;挫折能使犯错误者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更张;它还可以砥厉人的意志,使之更加成熟、坚强;它还能激励人发奋努力,从逆境中奋起。之所以把挫折理论归于激励范畴,是因为成功与挫折是个体行为的两种可能的结果。目标达成,要积极引导以保持激励的效果;遭受挫折更应保护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不产生消极和对抗行为。,68,15、如何面对挫折?,面对挫折,有的人采取积极态度,但有的人却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是对抗态度。一个有效的主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心理防卫机制,了解挫折后产生防卫性行为的实质,努力做好下属的心理辅导,从而增加积极的建设性行为,消除消极的破坏性行为。为消除行为受挫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外常见的几种做法有:及时了解、排除、形成挫折的根源;提高下属和职工的挫折忍受力;或采用“精神发泄”疗法等。挫折理论提出采用改变环境、分清是非、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引导人们在挫折面前避免消极的甚至是对抗的态度,而采用积极的态度,以改变人的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挫折理论对管理工作有较强的实用价值。,69,16、综合激励模式给我们的启示,(1)提高内激励;,(2)提高外激励。,17、六种激励的手段和方法,(1)思想政治工作;,(2)奖惩;,(3)工作设计;,(4)职工参加管理;,(5)培训激励;,(6)榜样激励。,70,18、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3)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4)激励时要因人制宜。,(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运用各种激励理论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是各级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前提。为使激励取得效果,在激励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上要求。,71,第四章 群体行为,72,重点掌握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群体的概念、类型,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及群体的发展阶段,掌握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掌握群体冲突的性质、来源和如何处理冲突;了解群体决策的方式、及方法,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内容及类型。,73,1、群体的概念,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2、群体的基本类型,对群体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74,3、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具体说来,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1)安全需要。,(2)情感需要。,(3)尊重和认同需要。,(4)完成任务的需要,4、群体的发展阶段,塔克曼认为群体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形成阶段、风暴阶段、正常化阶段和发挥作为阶段。,75,5、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一个人单独工作同有别人在埸观察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相比,工作的效率很不相同。在一些埸合,有别人在埸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在另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抑制作用”。,76,6、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群体规模即组成个群体的人数多少。工作群体规模应视群体任务的性质而定。任何工作群体都应有其最佳人数,也应有其上限和下限。群体人数与人均效率的关系是,往往获得最佳工作效率的群体规模有一个最佳值,当群体规模是这个最佳值时,人均效率最高。在群体规模的最佳值附近作微小的变动,对人均效率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变化的范围超过一定的“度”,则人均效率会大幅度下降。应当指出,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种、不同的机械化程度以及工作的不同熟练水平等因素,决定着不同的群体应有不同的最佳人数、不同的上限和下限。,77,7、群体结构的概念,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群体成员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结构等。群体结构就是指这些结构的有机结合。,8、群体规范的概念,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也可以是不成文的。,78,9、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10、群体内聚力的概念,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它主要是指群体内部的团结,而且可能出现排斥其他群体的倾向;而我们提倡的团结往往既包括群体内部的团结,也包括与其他群体的相互支持、相互协调。,79,11、群体决策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1)“冒险转移”现象,(2)“小集团思想”,12、群体决策的方法,(1)头脑风暴法,(2)德尔菲法,(3)提喻法(哥顿法),(4)方案前提分析法,(5)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13、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80,14、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任何人际关系的确立,都要有三个必要条件或前提:,(1)人。,(2)人际接触。,(3)人际需要。,15、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81,16、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应主动引导群体内的人际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包括创造有利的群体环境和交往气氛,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制订必要的措施;搞好民主管理,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训练群体成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理顺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群体成员应自觉地加强修养,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性格锻练;加强自我意识;提高人际效的技巧等。,82,17、冲突和竞争的概念,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活动与组织秩序,对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18、冲突的来源,罗宾斯认为冲突的来源有三方面: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体行为因素。,83,19、如何处理冲突,对于有害的冲突要设法加以解决或减少;对有益的冲突要加以利用。,(1)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第一,设置超级目标,第二,采取行政手段,第三,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2)引起冲突的策略,对于任情境,都存在一个最适宜的冲突水平。虽然这一最佳水平有时可能是零状态。但是在许多情况中,确实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冲突存在。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境中,只有当冲突存在,效率才会更高。罗宾斯认为,如果发现人员流动率低,缺乏新思想、缺乏竞争意识、对改革进行阻挠等情况时,管理人员就需要挑起冲突。,84,20、信息沟通的概念,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在领导工作中,信息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通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关于事实、思想、意见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来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5,21、信息沟通的方法,信息沟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是随机制宜因人而定的。可供选择的信息沟通方法有:,(1)发布指示,(2)会议制度,(3)个别交谈,(4)建立信息沟通网络,86,22、信息沟通网络模式,链式沟通网络、圆周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 “”式沟通网络、全通道式沟通网络。,23、信息沟通的原则,(1)明确的原则,(2)完整性的原则,(3)战略上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87,第五章 领导行为,重点掌握我国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管理方格图理论的内容,菲德勒模式的内容,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等;掌握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的概念,四分图理论的内容、PM型领导模式的内容和雷定三维构面理论的内容, “途径目标”理论、领导规范模式、生命周期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的内容;了解领导的一般原则和领导工作的作用,特性理论的基本内容,行为理论的类型、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的内容、领导连续流理论的内容、管理系统理论的内容,有代表性的情境理论的类型,领导理论的前沿发展概况等。,88,1、什么是领导?,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个领导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2、执行领导职能应该遵循哪些原则?,(1)权责利一致的原则,(2)民主公开的原则,(3)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4)统一领导的原则,89,3、鲍莫尔关于企业领导人的十大条件论,(1)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共事,能赢得别人的合作,对人不用压服,而用说服和感服。,(2)决策能力。能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而不凭主观想象作出决策,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3)组织能力。善于发掘下级才智,善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4)精于授权。即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5)善于应变。即机动灵活,善于进取,不墨守成规。,(6)敢于创新。对新事物、新环境和新观念有敏锐的感受能力。,(7)勇于负责。即对上级、下级和用户及整个社会,都有高度的责任心。,(8)敢担风险。即敢于承担企业发展不景气的风险,在困难面前有开创新局面的雄心和信心。,(9)尊重他人。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盛气凌人,能器重下级。,(10)品德高尚。品德为社会上和组织内的人所敬仰。,90,4、我国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概括起来说,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包括四大方面,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5、四分图理论,概括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1)高组织低关心人的领导者,最关心的是工作任务;,(2)低组织低关心人的领导者,对组织对人都不关心,这种领导方式效果较差;,(3)低组织高关心人的领导者,大多数较为关心领导者与下级之间的合作,重视互相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气氛;,(4)高组织高关心人的领导者,对工作对人都比较关心。一般说这种领导方式其工作效率和有效性都较高。,91,6、管理方格理论,(1)1.1 方式为贫乏型的管理。,(2)9.1 方式为任务第一型的管理。,(3)1.9 方式为俱乐部型的管理。,(4)9.9 方式为团队式管理。,(5)5.5 方式为中间型管理。,92,7、,领导情境(权变)理论,领导情境(权变)理论是近年来国外行为科学家重点研究的领导理论,这种研究比特性(素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要晚,从内容上说,它是在前面两种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所关注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该理论认为,某一具体领导方式并不是到处都适用,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因为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因此,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93,8、影响领导工作的三个因素,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9、“途径目标”理论的领导方式,(1)支持型领导方式。,(2)参与型领导方式。,(3)指导型领导方式。,(4)以成就为目标的领导方式。,94,10、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通过上面的三种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领导工作是否有效不仅与领导者的特性、素质和行为有关,而且还与被领导者的特性和素质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说,要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领导者自身入手。即明确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科学配备领导班子(集团)、不断地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掌握领导艺术等。,(2)从被领导者入手,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不断地从不成熟到成熟,(3)从环境入手,不断地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95,11、不断提高领导者(领导班子)的素质,要善于搜索书籍和快速阅读;要与有知识的人交朋友;要善于“以人为镜”,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要自觉地做好思想和工作总结。,96,第六章 组织行为,重点掌握组织的概念和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组织设计的意义、要素与程序及其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工作设计方法、工作压力的来源与后果、以及对付压力的方法与措施,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和跨文化理论,组织环境的基本特性和理论;了解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各种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97,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2、组织的要素是什么?所有正式组织不论其级别和规模差别多大,均包含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愿望和信息沟通三个基本要素。,98,3、什么是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按有关规定确定组织成员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利、义务的一种群体机构。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成员关系为非官方规定的;在自发的基础上为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而有意或无意形成一种不定型的组织。,99,4、行为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第一,企业组织不仅是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个社会系统。第二,个人不仅受经济奖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激励。第三,非正式工作群体是研究的重要单位。第四,为了能考虑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应对传统观念中的以组织的正式结构和职位为基础的领导模式作实质性的修正。第五,工人的满足感与生产效率有联系;并且不断增加工人的满足感可以提高工作效能。第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交换信息。第七,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第八,组织成员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100,5、组织理论中有一种权变理论,它现代权变组织理论在现代认为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决所有组织设计问题,只能提出在特定性况下有最大成功可能的方案。因而使其有别于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系统理论。它强调组织的多变性,并力图了解组织在变化着的条件下和在特殊环境中的发展情况。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出最合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101,5、组织理论中有一种权变理论,它现代权变组织理论在现代认为不能用单一的模型来解决所有组织设计问题,只能提出在特定性况下有最大成功可能的方案。因而使其有别于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系统理论。它,强调,组织的多变性,并力图了解组织在变化着的条件下和在特殊环境中的发展情况。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出最合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它注重实践,鼓励人们应用各种不同的模型,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只要这种模型能适合环境情况就行。于是在服从组织的总目标下,同一组织的各个部门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设计,完成各自的目标。可见,权变观念实质上就是主张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找出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权变理论要求依照工作的性质和人员的特殊要求,来确定组织的模式,使任务、人员和组织彼此相适应。,102,6、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组织生命周期思想,认为企业组织同人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创业管理阶段;第二,个人管理阶段;第三,职业管理阶段;第四,行政性组织管理阶段;第五,矩阵式管理阶段。,103,7、五项修炼是什么?锻炼系统思考能力。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目标。开展团队学习。要进行这五项修炼,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104,8、组织结构的概念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内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确立的相关形态。,9、组织设计的概念组织设计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经营目的而实际探索应该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即一种由管理机制决定的、用以帮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关信息沟通、权力、责任、利益和正规体制。,105,10、权变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第一,目标明确、功能齐全、政企分开。第二,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第三,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第四,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五,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第六,明确和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106,程序包括六个步骤:第一,以人为本,确定各级机构的目标。第二,进行管理业务流程的总体设计。第三,设置管理岗位。第四,规定管理岗位内容,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第五,配置岗位人员。确定每个岗位配置人员量和质的要求,可用岗位人员配置一览表明示。第六,设置管理机构,确定管理机构的形式,划分管理岗位,绘制组织图,编制说明书。,107,11、权变组织设计的基本因素最基本的因素有:环境、战略、技术和组织结构,108,12、战略-结构组织设计原则组织理论专家钱德勒在六十年代根据对美国70多家最大的企业的调查结果,提出了组织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原则,即组织的结构要服从于组织的发展战略。当一个组织,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有效地运用它的资源时,必须改变它的发展战略。新的战略应导致内部结构的改革,否则战略将归于无效。,109,13、组织结构设计的发展过程及其新的特点组织结构的设计从直线型、职能型结构开始到现在,经过了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多维立体组织结构和委员会等形式组织结构的演变,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近年来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又发展了一些新的结构形式,如项目组织设计、团队结构模式、虚拟公司模式和自由型结构等,并给组织结构赋予了扁平化、柔性化、分立化和网络化等一些新的特点。,110,14、工作设计的概念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111,15、工作设计的发展过程工作设计的发展,经历了由工作专业化到管理当局为解决职工对过分专业化的反抗所采取的如工作轮换等临时性措施,再到工作丰富化、工作特征再设计等现代的工作设计方法这样三个发展过程。,112,16、工作设计的基本原则首先,从管理哲学角度,牢牢把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人和工作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要认真考虑工作者的个人特征、工作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整个组织的气氛和管理方式等因素。再次,从工效学角度,工作设计应注意提高工效。最后,从技术学角度看,也应当重视工艺流程、技术要求、生产和设备等条件对工作设计的影响。,113,17、压力的概念,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18、压力对行为的影响压力对行为影响包括:工作绩效降低、缺勤率高、工伤事故率高、有冲动性行为、以及难于沟通等。压力来源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压力产生的后果有积极和消极两种,114,19、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运动员和销售经理都可以利用压力的积极影响而取得最优的成绩,可城市大医院急救室的医护人员常常因忙于病人的生死而麻木,并导致绩效水平下降。可见没有哪一方面压力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能比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更明显的了。压力从低到高的变化对工作绩效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115,在低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不警惕,没有挑战性,工作绩效不能达到最好水平。压力达到中等水平时,它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就能改善工作绩效水平;这时候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并且个体也更加具有工作热情。对任何工作任务来说,均存在一个最优的压力水平,过了这个点后工作绩效就开始变坏,在超过压力水平的情况下,职工会过份焦虑从而影响他们取得好的工作绩效。,116,20、应付压力的措施与方法是什么呢?对付压力的方法很多,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1.通过组织途径来改变行为方式以减轻和抵消压力2.通过员工个人的解决途径来减轻和抵消压力(1)积极开展体育活动(2)深肌肉放松法(3)精神放松法(4)快速放松法,117,21、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22、组织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23、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价值观念组织信念、组织目标、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组织情感等要素构成。,118,24、组织文化的功能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25、组织文化的建设方法一般来讲,塑造和增强组织文化最强有力的基本方法是:领导者重视、调节和控制。领导者对重大事件和企业危机的反应。领导者进行详细的角色示范,教育和培训。分配报酬和提升的标准。招聘、挑选、提升、退休和解聘职工的标准。,119,此外,还要结合以下一些重要的辅助方法加以应用。企业组织的设计和结构;企业的制度和程序;物体的空间、外表和建筑物的设计;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故事、传说、神话和寓言;企业宗旨、纲领和章程的正式说明。,120,26、跨文化研究的作用第一,有利于我们有效地吸收西方的管理理论和经验。第二,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改善投资的软环境。第三,有利于消除组织冲突。第四,有利于跨国公司适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并进一步得到发展。,121,27、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第一,组织环境的类型影响到应采用的组织结构的类型。第二,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或事业都必须与不同的环境相适应。第三,组织应该调整战略以适应环境,究竟如何调整应视环境的不利程度而定。总之,组织环境调节着组织结构设计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影响组织的有效性。,122,28、组织环境的特性环境常在有利和不利之间变化。有利的环境促进组织的发展,不利的环境阻碍组织的发展。从组织环境对组织产生有利与不利的影响来看,它通常具有四个特征:稳定性、有序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123,29、组织环境的类型科学划分组织环境的类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在认识环境、把握环境。一般来讲,以组织界线(系统边界)来划分,可以把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或称为工作(具体)环境和社会(一般)环境;如果根据环境系统的特性来划分,则可将环境划分为简单静态环境、复杂静态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