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财政学》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149750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6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财政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经济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财政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经济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财政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经济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财 政 学 ,1,财政学课外新闻阅读材料,财政研究,税务研究,公共经济研究,财政与税务,经济研究,财贸世界,经济学(季刊),财经,管理世界,世界经济,各著名大学经济院系网站,2,主要教学内容,基本理论:财政、财政职能、公共产品、公共选择,支出:支出规模与结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收入:税收、公债、收费、公共企业与公共规制,管理:政府预算、财政平衡、政府间财政关系,教学中主要侧重阐述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时也会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直接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开阔分析问题的思路,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3,1.,导 论,本章主要对财政学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财政”作出回答。,4,1.1 财政概念,“财政”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常用词汇,人们并不陌生;由于财政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核心,因此它是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经济现象之一,日常生活中是充斥着财政现象的 。,5,1.1.1 财政现象,人们的一生时时、处处受政府经济活动的影响。,一方面,它直接表现为各级政府在安排各项支出;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向政府缴纳各种税收和费用,以便为政府的各项支出提供所需经费。因此,财政是由收入和支出组成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政府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就无法正常运转。所有的政府活动,都或多或少需要财力支持,都伴随一定量的财力安排使用。尽管具体的形式、规模、内容、范围等有着种种不同,但日常生活中却无时无刻发生着政府的收支活动。,6,现代社会的政府收支活动,已极深极细地卷入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规模的迅速增长,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使得政府收支规模极为庞大。,2004,年,我国的政府预算收入和政府预算支出分别达到,26355.88,亿元和,28360.79,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3.65万亿元的19.31和20.78。换言之,该年1/5的GDP是归政府预算支配的。,应强调指出,预算收支还不是政府的全部收支,因为政府所掌握的财力并不全部列入政府预算,总会有或多或少的财力处于政府预算之外,这在目前的我国尤其突出,人们甚至认为只有1/3的政府财力被列入了预算内。由此可见,我国政府收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政府收支活动作为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它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就是财政现象。,7,1.1.2 财政概念,“财政”这一名词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更不是由某一个先知先哲预先给定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政府本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相应地,“政府分配活动”也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我国古代曾使用过“户部” 、 “度支” 等名词,去概括政府分配活动。至于“财政”一词,则迟至,19,世纪末才开始使用,并且是借鉴和引进日本术语的结果。我国使用“财政”一词大约始于,1898,年清政府的“户部”向皇帝上的奏章 “财政折” 。辛亥革命后,“财政”一词逐步成为我国形容政府分配活动的专用术语。,8,财政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财政与国家(政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最早的财政范畴是捐税。,中国最早的财政形态是夏代的贡赋。,9,所谓财政,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离开了国家或政府,就谈不上国家或政府的分配,就无所谓财政活动;反之,如果不是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即使是分配活动,也不是财政活动。,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它具有强制和无偿的基本特征。,10,由于政府不同于企业和私人,决定了财政活动具有强制和无偿的基本特征。,所谓“强制性”,指的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课征税款或收取费用,遵循的并不是自愿原则,无论纳税人或缴费者是否愿意,只要发生了应税或应费行为,他们就必须照章纳税缴费。这种强制性,是直接以法律的权威和政府的政治权力为依据确立的。,所谓“无偿性”,指的是政府分配大体表现为是货币的单方面转移,而不存在货币与资源和要素的直接等价交换。,11,1.2 财政制度,不同的经济体制,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政府制度,形成不同的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财政制度。不同的财政制度即为财政类型。自然经济下存在的是家计财政,市场经济下存在的是公共财政,而计划经济下存在的是国家财政。,12,1.2.1 家计财政制度,封建君主制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对于君主来说,国家和臣民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决定了此时财政收支就是君主的私人收支。称为“家计财政” ,即“私人”的财政。,由于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决定了此时的国家及其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必须将支出控制在自己的收入范围内,必须追求财政年度平衡。如果出现财政赤字,往往是封建君主陷于政治危机和私人财务危机的表现与结果。此时国家及财政虽然也为社会经济提供某些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但却是服务于封建君主实现千秋万代“家天下”目的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财政主要是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的。,13,1.2.2 公共财政制度,在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过程中,财政制度逐步公共化。这些变化首先是在西欧社会完成的。,最具典型意义的财政制度变迁,是“政府预算制度”在英国的逐步形成。这是一个崭新的财政范畴。,在政府预算制度下,国王及其政府的收支活动被直接置于议会和社会公众的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之下。没有议会批准的预算,政府不能征税和收费,不能支用财力,也不能举借债款。议会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具有法律效力,违背政府预算属于违法行为,不管是谁包括国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14,此时财政活动形式也相应发生巨大变化。税收逐步取代其他收入形式,成为唯一的财政收入基本形式,占居了整个财政收入绝大部分的比重。于是,政府收入鲜明地表现出来自于“纳税人”的腰包,是纳税人在养活政府及其官员。反之,政府支出也必须并且只能为纳税人服务,必须集中到国防、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工程等为市场服务的内容上来。君主私人性质的收支逐步被淘汰,财政收支鲜明地表现为是公共性质的收支,从而实现了整个财政从“家计性质”向“公共性质”的转变,即从家计财政制度转向了公共财政制度。,“公共性”成为市场经济下财政最为典型的特征,这就是它被称为“公共财政”的根本原因。,15,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所谓“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者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16,1,弥补市场失效,在市场经济下,总是存在若干市场失效状态。市场失效就成为公共财政存在的经济根源,换言之,公共财政就是为了弥补市场失效而存在的。弥补市场失效就成为公共财政必须遵循的活动准则。由于弥补市场失效,其受益者是所有的市场活动参与者,因而此时的财政活动就是在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从而成为“公共”财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所谓的“缺位”和“越位”问题。该弥补的市场失效,政府和财政没有去弥补,是为“缺位”;不该干预市场的,政府和财政却插手了。是为“越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改革的深化,直接危害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健全。为此,要想在我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就必须严格遵循弥补市场失效准则,真正克服政府和财政的“缺位”和“越位”状态。,17,2一视同仁服务,政府和财政在为市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公平对待所有的市场活动。这样,才能避免所有的市场主体,或者依靠政府权力而寻租,或者遭受额外的费用和损失。政府和财政服务的“一视同仁”,为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提供了外部条件,是与市场经济的本性相一致的。,公共财政为市场服务的“一视同仁”,是具体通过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和政府对市场的规范作用等表现出来的。,总之,公共财政为市场提供的服务只能是“一视同仁”的,而“一视同仁”的服务就是公共服务。遵循“一视同仁”准则,对于我国现实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我国已经进行了,20,余年的改革,但至今仍然没能解决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国民待遇”问题。在已经加入,WTO,的今天,如何按照“一视同仁”准则的要求,全面梳理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真正取消不同所有制成分,取消内资和外资之间的差别待遇,已成为当务之急。,18,3,非市场营利性,所谓非市场营利性,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不是以直接追求市场收益,而是以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目标,从而决定了公共财政进行的只能是非营利性活动。,政府不能追逐市场盈利目标,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具有根本意义。只有当市场和资本依靠自身的力量,从根本上否定了政府追逐市场盈利的可能性之时,使得政府官员只能通过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来评判其政绩,才能避免政府对市场不应有的干预和介入。,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各级政府仍然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追逐直接的市场营利。这类现象的存在,直接决定了目前的财政还不是公共财政。,19,4法治化的财政,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相应地财政作为政府的直接活动,在市场经济下显然也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也具有法治性。,公共财政的法治化,意味着社会公众通过议会和相应的法律制度,即通过政府预算的法律权威,来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着政府的财政行为。这种法律约束,使得财政鲜明地体现出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公共”的财政。它表明,政府是代表社会公众在使用他们的“钱”。正是通过法律形式,依靠法律手段,社会公众才得以真正决定和支配政府的收入与支出,真正约束和规范政府的活动,才能确保政府行为遵循市场和资本的根本要求,政府活动必须符合私人的根本利益。这样,法治性也成为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之一。,财政法治化在我国具有特殊意义。我国有着数千年的人治传统,要建立法治社会是极为困难的,其中尤以将政府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更是如此。财政法治化意味着政府的活动被直接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是整个社会实现法治化的核心条件。目前政府正大力提倡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为此,在构建公共财政过程中,应当赋予财政法治化问题以更多的关注。,20,1.2.3 国家财政制度,我国于1950年代建成计划经济体制,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国家财政”制度。,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模式的代表是“国家分配论”,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和政府以计划方式直接配置社会资源和要素。此时基础性资源配置功能不是由市场机制,而是由政府计划机制来承担的,其中财政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21,1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计划经济下,财政直接从财力上服务于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计划安排。当时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或者直接由财政提供财力,或者受到财政的间接制约和决定。为此,财政集中了当时几乎全部的剩余产品,在某些时期甚至还集中了全部的基本折旧基金,从而集中了整个社会相当份额的财力。当时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财力,大部分是直接集中到国家预算,再以预算拨款方式提供。国家财政鲜明地表现为是生产建设性财政,财政投资不仅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而且还直接决定和调整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比例结构状况。而对经济建设失误的克服和纠正,则首要的和关键性的,也只能是从财政的基本建设支出的调整入手,通过削减财政的基本建设规模,改变其投资结构,而重新恢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22,2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计划经济下,国家以国家所有制的形式直接掌握了全社会大部分的生产资料,直接拥有绝大部分的企业。此时企业是国家的行政附属物,个人是企业的行政附属物,都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几乎全部的财政收入都直接来自国营企业,它原本就是“国家”的收入,谈不上财政收入是掏纳税人腰包的问题;财政支出也就是“国家”自己在用自己的钱,也谈不上必须为纳税人服务的问题,而只是为国营经济服务的问题。当时财政尽可能地将财力集中起来投入到生产领域中,直接扩大了国营经济的规模和范围。整个国营经济就是在财政年复一年的投资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23,总之,这一时期存在的是计划经济型的财政,是“国家”以自己的财力在为自己服务,因而称之为“国家”财政制度。,24,1.2.4 财政制度转轨,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先是否定计划经济,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构建市场经济。与此同时,财政也在逐步否定自身的计划性并形成市场性。这是一个日益公共化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5,1财政占GDP比重大幅下降,2从税利并重转向税收为主,3从单一税制转向复合税制,4从“建设财政”转向“吃饭财政”,5从生产性投资为主转向非营利性投资为主,6财政愈益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职责,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8从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转向赤字预算政策,9恢复公债并转向市场发行,10经济体制从统收统支转向“分税制”,26,1.3 混合经济,公共财政的存在及其履行职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因而认识和探讨公共财政的职能问题,只能立足于政府与市场经济关系这一基点来进行。在市场经济下,存在着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两大部门,它们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市场经济,因而市场经济又表现为是“混合经济”,是两大部门的混合体。公共财政的职能问题,从根本上看,就是处理财政与混合经济的关系问题。,在西方,与“公共经济”相对立的是“私人经济”。而在我国,至今为止由于营利性国有经济的存在,似乎还难以用“私人经济”一词,去概括与公共经济相对立的那部分经济。这里的“私人经济”一词是泛指。,27,1.3.1 公共经济,1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它包括:,(1)政府。人们通常认为,所谓“政府”,就是“政权组织”;或者只是政权组织中的一个部分,即各级行政机关被视为是“政府”。后者是狭义的“政府”,而前者则是广义的政府,它除了行政机关之外,还包括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政府是公共部门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2)公共企业。它一般指政府拥有的,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企业,也包括受政府规制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那部分非国有企业。它们主要以销售收入作为活动的资金来源,可能获得政府的投资和补贴,但与私人企业通过市场开展平等竞争。公共企业与国有企业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如果国有企业活动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它就是公共企业;反之,如果国有企业以追求市场营利为直接的和首要的目的,它就不是公共企业。,28,(3)非营利性组织。这是营利组织、政府组织之外的公益组织,是以执行公共事务而不是以追求市场营利为首要目的组织。它包括各种基金会、慈善组织、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等。它们提供的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救灾赈灾、宗教活动,等等。,(4)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跨国界的组织,它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带有公共性,但它们的活动不属于政府活动。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成员单位共同筹集的。,公共部门中的各种组织是相互补充的,政府之外的这些组织在帮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公共部门中起着核心和主干的作用,对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活动发生密切的联系和影响。,29,2公共经济,公共部门所开展的收入、支出和规制等活动,就构成了公共经济活动。公共经济是一个比公共财政更为广泛的概念。,公共部门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因此,公共活动总相应伴随着公共支出的发生,这又需要有相应的经费来源,这又导致了公共收入。就政府来看,其经费通常不是由自己直接创造的,而是通过税收等手段,从资本和私人那儿取得的。,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也可能无需直接支付经费,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这就是公共规制活动。例如,政府以法规的形式颁布各种产品质量标准、对污染企业废弃物排放标准的限制、对某些产品价格的定价与限价、对银行业经营行为的约束,反不正当竞争活动等,都是规制行为。,30,1.3.2 混合经济,在市场经济下,除了“私人范畴”外,还存在着“公共范畴”。私人和企业的活动形成私人经济,政府与其他公共组织的活动则形成公共经济,从而形成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大部门、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两大经济的对立统一状态。,所谓“混合经济”,指的就是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31,1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混合经济将相互对立的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包含于市场经济统一体中,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在自己的活动领域配置着资源,但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在混合经济中,既有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直接作用于私人部门,引导和左右着市场竞争,通过市场价格去配置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又有非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即公共部门以计划方式与行政手段这个“看得见的手”,去安排和使用社会资源,并且还介入到社会分配公平和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总之,这是市场力量与非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经济模式。,由于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决定了公私两种经济是互相不可替代的。这就是在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不应当以计划机制去取代市场机制,那样将造成资源配置的严重低效浪费;反之,在市场机制无力或难以正常配置资源的领域,则只能以计划机制去配置资源,才能克服市场失效状态。不过,政府对于市场失效的弥补,并不总是有效的。换言之,在“市场失效”的另一面,还存在着“政府失效”现象。,所谓“政府失效”,指的是政府弥补市场失效的行为未能符合市场效率准则的根本要求,或未能发挥正常作用,从而对市场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32,2两种经济的分工协作,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与私人和企业,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都应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在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就不应当插手;反之,当市场处于失效状态,需要政府介入之时,也不应过度夸大政府干预的能耐和效果,政府插手也只能是适度的。可见,公私经济在相互交融的同时,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整个社会的资源要素和产品分布在公私两个部门,既在各自内部流动,也经过多种渠道相互向对方流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完成着统一的经济进程。,混合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建立于“市场”这一基础之上。不仅私人经济直接受市场机制的支配,而且公共经济也必须根本遵循市场效率准则,也受市场的根本决定。公私经济间的基本联系,也是通过市场渠道进行的。政府的征税收费解决的只是政府拥有一定量的货币收入问题,政府还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活动,才能最终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和要素。,33,3两种经济间的相互联系,通常认为,“混合经济”产生并成长于20世纪。在此之前,尽管公共部门早就存在,但人们并没提出混合经济的问题,原因在于当时公共部门的活动规模太小,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体上看处于自由放任状态,主要表现为市场力量在发挥作用。此时存在的只是“小政府”和“小财政”,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就是私人经济。到了20世纪,情况发生根本变化,西方政府对市场已从不干预转到大规模介入和干预,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与规模大为扩张,政府收入占GDP比重有了巨大增长,对市场不再是消极无为而是积极有为,对社会经济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市场经济逐步表现为是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统一体,这就是“混合经济论”提出的客观经济背景。,在混合经济中,公私两个部门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通过要素和收入在两大部门之间多渠道全方位流动来构成的。政府征税收费和发行公债,引起货币流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的转移;政府的各类转移性支出,引起货币流从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的转移;政府的各类购买性支出,引起产品和劳务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流动;私人部门通过缴纳使用费和规费等方式,而获得政府提供的服务,等等。两大部门的种种相互交往和联系,在货币与要素、产品和服务的易位易形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经济。双方这种犬牙交错、错综复杂的交往,很大部份是通过公共部门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依据等价原则的购买实现的。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此时政府及其公共财政是立足于市场经济来履行其职能的。,34,1.3.3 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下,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之间存在着以下的关系:,(1)公共经济活动并不等于政府活动。除了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之外,公共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其他公共组织进行的活动也都是公共活动,也都具有公共经济的性质。而公共财政的活动只限于政府进行的活动。,(2)公共财政是公共经济的中心内容。公共经济的主要活动依靠政府提供财力。这就是通过政府的投资支出,形成政府附属机构或公共企业,或通过政府对私人企业和非营利性慈善机构等的补助或税收优惠等,来提供公共服务。换言之,通过政府收支去推动整个公共部门的活动,完成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于是,人们对于公共经济实践活动的分析、把握和考察,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围绕政府收支活动展开的。,人们常把“财政学”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3)政府活动具有强制性。政府活动是公共经济的基本内容。由于公共活动基本上是无法索取相应的市场回报的,大部分的公共活动人们难以自愿参加,由此而产生的“免费搭车”和“囚犯困境”等问题,只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方式才能克服。因此,公共财政活动具有强制性的基本特征。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活动,则以人们的自愿性为基础,并不具有强制性。,35,1.4 财政学的形成与发展,财政现象早已存在,当人们对这类现象的理论认识与把握达到一定程度,便升华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形成为一门科学。这就产生了财政学。,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形成,财政学正在逐步公共化。,36,1.4.1 财政学的形成,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版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中的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对财政问题作了系统科学的阐述。它意味着作为一门科学的财政学的创立与诞生。,人类的财政活动古已有之,有关财政的观点、思想乃至理论也古已有之。古代我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有过丰富的财政思想。,近现代财政思想、财政制度、财政体系及其运作模式等,即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制度,主要是伴随着英国社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而形成的。此外,德国的财政理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富论,的应运而生,不仅对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也对公共财政制度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阐述和分析。该书不仅在经济学,而且在财政学上,都意味一个崭新纪元的诞生,是市场性质的经济学和公共性质的财政学的奠基性巨著。,此后,200,余年,西方财政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甚至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但万变不离其宗,从根本上看都未能摆脱斯密所界定的基本框架与思路,都是对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问题的探讨和论述,只不过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巨大的拓展。它们不仅没有违背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根本要求,反而在自身的不断自我完善中,更好地适应于、服务于和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37,1.4.2 财政学的发展,1,穆勒等人的贡献,斯密之后,对财政学发展作出贡献首先值得提到的,是法国的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和英国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人。萨伊的名言“最好的财政计划是尽量少花费,最好的租税是最轻的租税”一直留传至今,成为自由放任学说在财政领域的经典性表述。而李嘉图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则被后人概括为“税收邪恶论”和“李嘉图等价定理”,也对后世产生重大与深远的影响。,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一书,在经济学教科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斯密的,国富论,一样,该书也以第五编“论政府的影响”专门论述财政问题,即财政学也构成了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斯密,穆勒大大拓展了财政学的广度与深度,大大丰富和细化了对财政问题的分析。尤其是他立足于“政府”,从探讨政府职责和任务的角度,对财政问题的分析和论述,至今仍然是富有现实意义的。,此外,,19,世纪的德国财政学也有很大影响,其中诸如“瓦格纳定理”等的影响就一直持续到现在。,38,2巴斯塔布尔的突破,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 C.F.)的公共财政学(,Public Finance,)一书出版,意味着财政学的发展开始突破持续200余年的两个束缚:(1)此前英语财政学只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没有单独成书。巴斯塔布尔则使之独立化,而不仅仅只是经济学的附属物。(2)此前人们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英语用词,来概括财政范畴和现象。这使得财政研究和分析有所混乱,如斯密一直用“公共”去界定各种财政活动,穆勒相应用词则主要是“政府”。巴斯塔布尔以Public Finance为书名,就为政府收支范畴给出了一个贴切的术语与概念,从此得到广泛接受与认可,直到数十年后“公共经济”(Public Economy)一词的出现,才对该词的统治地位形成很大冲击,但还没有能够根本否定之。,39,3财政学发展的几大阶段,在此之后,各种财政学专著和教科书不断涌现。这些财政学专著和教科书系统地反映和总结了当时财政理论和财政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既以之充实、丰富和发展了自己,又通过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而促进了财政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1892年至1928年,这是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英语财政学代表性著作,除了巴斯塔布尔等人的著作外,还有1922年出版的道尔顿(Dalton, H.)的公共财政学原理和皮古(Pigou, A.C.,,,1877-1959)1928年的公共财政学研究。这一时期的财政学,除了少量税收理论外,更多是具体的税收、公共支出和公共债务活动的分析。,(2)第二阶段从1929年至1958年,这是英美公共财政学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西方公共财政学发展相对缓慢,出版的数量也相对少,在财政学说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巨著也较少。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学者马尔科(de Marco)的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1936年在美国翻译出版,它奥意财政学派的公共产品论和公共经济论等全新理论介绍到美英学术界,对若干年后美英财政学大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3)第三阶段从1959年至今,这是现代西方公共财政学发展的后期。这一阶段,马斯格雷夫(Musgrave, R.A.)的公共财政论:公共经济研究1959年出版,布坎南(Buchanan, J.M.)的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1960年出版,开始以公共产品论和社会抉择论等全面重构财政学体系与内容,意味着美英财政学的一种重大转折的实现。,40,4,公共经济学的形成,马尔科,公共财政学基本原理,一书在美翻译出版,为美英财政学的理论基点从“政府收支”转到“公共经济”上来,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阿兰(Allen,.)和布朗里 (Brownlee,.)1947年出版的公共财政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Finance,),首次采用了马尔科的财政学是“经济学”的观点并贯穿于全书。此后类似的书名接连出现。,当正式以“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为书名的,是约翰逊(Johansan,.)1965年出版的公共经济学一书。此后,许多教科书都采用了相同与相似的书名。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财政学实质内容的某种转变,更反映了人们关于财政与政府关系看法的变化。,公共经济学于1960和19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现代公共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令人激动和富于挑战性的分支。”1972年公共经济学学报(,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的创刊,可以视为公共经济学完全形成的重要标志。如今,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一个大类,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各国已有大量以“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命名的教材著作问世。,41,公共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财政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又是财政学的深化与扩展;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公共经济学就是财政学,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公共经济学与传统的财政学存在差别,则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是:(1)公共经济学开始了对公共支出方面的理论研究,而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税收问题,而很少对公共支出进行经济分析;(2)公共产品论和公共选择论的发展对公共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传统财政学则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3)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支,还包括公共规制,这样,中央银行、非营利性经济组织等经济主体的活动都纳入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传统财政学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42,5,财政学在中国,西方财政学就是公共财政学,这与存在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以及我国传统的财政学,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于苏东国家和我国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学,但我国的财政学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新中国的最初阶段,是在前苏联直接帮助和指导下开展社会经济制度的构建和工业化的建设的。在社会经济制度与理论方面,我国先是全面引进,接着很快就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具体到财政理论方面也不例外,其典型的表现,是“国家分配论”于,50,年代出现于我国,并最终于,60,年代上半期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且将这一主流地位一直维持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是我国财政学独立于前苏联财政理论体系的集中表现,它以独特的关于财政本质的分析和结论,以及诸如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理论,而有着鲜明的特色。,国家分配论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内,指导了我国的财政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一整套财政制度,并最终在,70,年代末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基础的我国财政学。只是到了,90,年代后半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建成,我国的财政学也开始了公共化的变革。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教材,在体系和内容已大幅度向国际通用的公共财政学教材靠拢了。,43,1.5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1.5.1 财政学与相关学科,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活动,它涉及的是钱款的收收支支,是整个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就传统来看,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又是政府进行的活动,因而又有着不同于一般经济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是无法全面地和准确地把握与分析财政问题的。,44,1,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2,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3,财政学与政治学,4,财政学与公共管理学,5,财政学与法学,总之,现代财政学是覆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等多个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45,1.5.2 财政学研习应注意的问题,1,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财政学研究可采用实证研究、规范研究、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2,注意目前财政学的过渡性质,进入本世纪后我国财政学教科书普遍采用西方财政学的体系与理论,但这不等于争议已不存在了,更不等于对西方财政学的抵触和否定心理的消失。随着新体系和理论的采用,我国财政学焕然一新,克服了语录、标语、口号和社论引文充斥,政治说教过多等传统弊端,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和弊端。这就是如何针对我国具体国情进行分析。典型的如公共选择论和“以脚投票”论等,它们的分析对象、思维逻辑、内容和结论等,都立足于西方具体制度,这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我国目前还没形成与国情相吻合的这些理论,本书的这些内容更多是对于西方理论的介绍。,46,3,注意学好现代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历了数百年的改进完善过程,因此,它们有着鲜明的市场经济特征,与市场经济有着高度的适应性与一致性。这些恰恰是我国传统经济学和财政学所缺乏的。正因如此,掌握现代经济学和财政学的基本理论与内容,就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财政学界的当务之急。为此,应当学好微观经济学,学会用微观分析的观点去观察财政现象,去考虑财政决策,而不要一讲财政活动,就认为都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至于宏观经济学,自从,1998,年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它就一直发挥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作用,其基本原理也是同学们应当很好掌握的。,47,4,注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学习、借鉴西方,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为此,在努力掌握现代经济学和财政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这包含两个方面:(,1,)现有的财政学介绍与分析,都必须与我国的财经现实相结合。西方的市场经济是高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与之相适应的财政学,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学。而存在于我国的是很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因而西方的许多具体分析,是无法套用到我国来的。这就相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去构建自己的市场型财政学。(,2,)必须了解我国以往的财政制度和财政实践。不了解过去,就难以很好地了解现在,也难以正确地把握未来。,5,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现代财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要真正学好财政学,仅仅只有经济学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48,小结,形形色色的政府收支活动,构成了现实的财政现象。,“财政”特指“国家或政府的分配活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历史演变和选择的结果。,财政的主体是政府,决定了其活动具有强制和无偿的基本特征。,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财政制度。自然经济与“家计”财政,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计划经济与“国家”财政共存。,所谓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与类型与模式。,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它是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2,)它是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3,)它是非市场营利性的财政。(,4,)它是法治化的财政。,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财政”制度,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它以国营经济为基础,收入基本上直接来自国营经济,支出也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表现为是国家开展自己的收支。,49,20余年来我国财政呈现出鲜明的公共化趋势,它主要表现为:(1)财政占GDP比重的大副下降;(2)财政收入从税利并重转向税收为主;(3)税收制度从单一模式转向复合模式;(4)财政支出从“建设财政”转向“吃饭财政”;(5)财政投资从生产性为主转向非营利性为主;(6)财政愈益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职责;(7)政府预算制度改革;(8)财政从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转向实施赤字预算政策;(9)恢复公债发行并转向市场方式发行,公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10)财政体制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到“分税制”改革。,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它主要由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国际组织等所组成。政府在公共部门中起着核心和主干的作用。,公共部门开展的收入、支出和规制等活动构成了公共经济活动。公共经济与公共财政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所谓“混合经济”,指的是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其中计划手段与市场机制则在各自领域配置资源,它们分工协作,共同作用,构成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私人经济是混合经济的基础,而市场机制则起基础性作用。,亚当,斯密于,1776,年创立了财政学,它是对公共财政的科学总结。公共经济学在财政学基础之上形成,又深化与扩展了财政学。目前我国财政学正处于公共化变革中。,现代财政学覆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50,思考题,1,、有人说:“财政,财政,有财又有政,才是财政”。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2,、对于财政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提法,一直存在争议,您的看法如何?,3,、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为什么会导致财政公共化的变革?,4,、“财政是政府分配活动”的定义,与家计财政和公共财政的提法是否存在矛盾?,5,、在现实中,政府的税费,并不是对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都课征的,政府的支出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直接享受到,这是否有违“一视同仁”原则?,6,、公共财政具有非营利性,是否意味着任何政府收费都是不应该的?,7,、您认为Public Finance应当译为“财政”,还是“公共财政”?,8、“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能否并存,还是只能保留其中之一?,51,阅读与参考文献,陈共主编:,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储敏伟、杨君昌主编:,财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邓子基主编:,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蒋洪主编:,财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吴俊培、许建国、杨灿明:,现代财政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张馨:,公共财政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