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总布局理论第一讲经济建设

上传人:ning****hua 文档编号:243149638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总布局理论第一讲经济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八章总布局理论第一讲经济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八章总布局理论第一讲经济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基础十分落后,生活物资的供应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社会上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1953,年,国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案例分析:“票证经济,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多达,2000,多个,市、县,都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票证,进行计划供应,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品种约有,30,万,,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随着各种生活物资的不断丰富,在,1993,年,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极其落后,,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示范效应,。,3,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政治热情,高涨。,4,理论上,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193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1985,年,国民收入是,1913,(十月革命前最高年),89,倍。,(一)我国选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必然性,(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造成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和企业,缺乏活力,。,生产中排斥了,商品,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现象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958,年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商品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自由生产,计划生产,生产方式,自由市场,国家市场,市场结构,个体经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所有制结构,补充,主体,地位,领域,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八大上,陈云就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从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的方式、市场结构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阶段(1978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0,年,又提出了“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思想。,1981,年,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公式。,(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内涵,第二阶段 (,十二大,十三大),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大贡献:第一,论证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二,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是内在统一的。,第三阶段(十三大,十五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第一、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基本经济,制度,的,传统观念,。,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优势和缺陷,。(盲目性、短期性、逐利性),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利润至上,行政计划,陌生人社会),企业行为,自,主,化,(生产、销售自主决定),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角色的变化,,1984“,给企业松绑”),经济运行,法,制,化,(利润的最大化需要法律规约),保障制度,社,会,化,(避免企业办社会),1,、市场经济区别于其它经济形态的标志。也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3,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长处。,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第二节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大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十四大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过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基本依据,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但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一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局部地区,和某些行业可以灵活;二是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三是核心在于,控制力,,关键在于竞争力。,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军工),自然垄断的行业,(煤炭、石油石化),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民航、航运、电网电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电信),2010,年,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电信,、,民航、航运、电网电力,、,煤炭、石油石化,、,军工,等七大行业。,(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1,、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合作制,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独资经营,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的非公有制成,分。,(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1,、发展生产、提升服务、创造税收。,2,、大量利用外资,提高开放水平。,3,、吸纳人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解,1,、理论上。,第一,性质是,非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经济是有区别的。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实践上,。,一方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拓宽领域、同等待遇、公平竞争、完善法律的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 ),A.,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B.,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C.,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D.,混合所有制并存,B,2,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存在,B.,生产力发展的状况,C.,生产关系的性质,D.,意识形态,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实行股份制,B.,实行股份合作制,C.,实行承包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D,4.,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量的优势体现出来,B.,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D.,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C,二、多项选择题,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集体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D.,在全国所有的地区和产业中,公有资产都必须占优势,A,C,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A.,全民所有制经济,B.,集体所有制经济,C.,中外合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采用( ),A.,合作制,B.,股份制,C.,股份合作制,D.,承包制和租赁制,ABD,ABCD,4,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是( ),A.,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C.,不同程度的公有制可以采取同样的实现形式,D.,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一一对应的,ABC,5.,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A.,适应我国现阶段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都是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C.,通过股份制改造,构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D.,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BD,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蛋糕的启示:,5,人共分一块蛋糕,甲:等分,乙:按照级别地位高低分,丙:做蛋糕时大家都出了钱多少分,丁:按做蛋糕时每人出力大小来分,戊:根据食量大小来分,标准之争吵,实质为利益之争。,甲:,平均,分配(原始社会),乙:等级分配(奴隶和封建),丙:按资分配(资本主义),丁: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戊:按,需,分配(共产主义),1,、蛋糕足够大,可以实行,按需分配,;如果蛋糕小,则不行。,2,、按资分配,就会出现辛勤劳动的人和失业者没有蛋糕吃,仅能维持生存的状况,会造成两极分化。,3,、平均分配,出现“磨洋工”,造成一批“懒厂”、“懒店”,养活一批“懒汉”。,分蛋糕故事的启示,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一阶段(,1978,年底,-1986,年),按劳分配,十二届三中全会实行企业工资、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事业单位实行,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工资收入与本人责任、劳绩相联系;,(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第二阶段(,1987,-1992,),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随着改革的发展,出现承包、租赁按经营,成果分配,与外资、私营、股份制企业,按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多种形式。,第三阶段(,1993-1996,),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十,五大不仅提出个人分,配制度实行,“,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并强调,“,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有制结构,决定,决定,分配制度,1,、前提条件,2,、物质基础,3,、直,接,原因,:,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二)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依,据,(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生产要素,物质要素,人的劳动,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利息、股息、红利等,劳动力价值收入,地 租,经营收入、管理费等,专利费、技术收入等,信息费,其他收入,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当头,,,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前提,。,2,、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3,、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措施,1,、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2,、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3,、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4,、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内涵,: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强调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1,、“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道路。,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是,城,乡的,户籍,壁垒,。,导致在城乡地区存在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人为将,城,乡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发展:,中心环节,和物质基础,生活宽裕:,目的和评价尺度,乡风文明:,精神文明,的要求,村容整洁:人与环境和谐的要求,管理民主:政治保证,五、统筹区域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均衡。,1978,之前,,核心内容是,“均衡布局、共同富裕”。,把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同步发展。,重点。,19781999,,,核心内容是,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一定时间内保持适度的经济差距,有次序地发展中西部。,协调。,2000,后,,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整体布局,新世纪,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1,、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2000,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战略目标: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黑吉辽三省是,我,国重,工业的生产基地,,以,设备和原料生产尤为重要,。包括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制造、军,用设备制造业,等。,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战略内涵,:“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中部六省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占全国,10.7%,的土地,,28.1%,人口,是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战略内涵: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3,、中部崛起,河南省的战略构想是把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原经济区建设,.,wmv,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目标。,(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1,、资源相对短缺。(,1,),人均资源,拥有量低。(,2,)粗放型经济的,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3,),资源需求增长加快,。,2,、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资源短缺问题,.,wmv,(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途径,以减量化,(污染)、,再利用,(家电以旧换新),和资源化,(秸秆等),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1,、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 ),A.,科技,B.,人才,C.,对外开放,D.,体制创新,2,、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处理好( ),A.,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B.,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关系,C.,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D.,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A,A,一、单选题,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要求中,发展生产是( ),A.,中心环节,B.,基本尺度,C.,必然要求,D.,政治保证,4,、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 ),A.,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B.,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D.,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A,C,5,、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在( ),A.,十四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是( ),A.,发展循环经济,B.,发展绿色经济,C.,发展产业经济,D.,发展知识经济,D,A,二、多选题,1,、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内容(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ABCD,P207,2,、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特征( ),A.,以资源能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B.,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C.,以最低的消费进行生活,D.,以最高的效率进行生产,AB,From:,王新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