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课件

上传人:荷叶****8 文档编号:243144335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古代文化,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三、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览,四、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一、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繁荣。,统治者的重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如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等,),广大人民辛勤创造。劳动人民是物质资料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科技文化成果的直接创造者。,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1,、四大发明,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国家。,西汉,发展:东汉,蔡伦改进,传播,:6,世纪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阿拉伯,后传入非洲、欧洲。,印刷术:发明雕版印刷术(隋唐),-,发展: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传播: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1,、四大发明,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发展: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传播:南宋时(,13,世纪)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火药:发明:唐朝中期,发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广泛使用,南宋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传播:,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2,、古代的天文历法,天文:,(1),春秋,记载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2),战国,甘石星经,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3),东汉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4),唐朝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创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5),元朝郭守敬主持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2,、古代的天文历法,历法,(1),唐朝僧一行制订大衍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2),北宋沈括编制十二气历。,(3),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比公历早,300,年。,(4),徐光启、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3,、古代医学,战国,黄帝内经,最早系统医学著作,中医学基础理论,医家之宗。扁鹊“四诊法”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药王”。,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药典。比欧洲早,80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4,、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东汉:,九章算术,当时最先进应用数学,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刘徽,提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南朝,祖冲之,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徐光启、利马窦合译,几何原本,5,、中国古代的农学。,西汉,范胜之书,现存最早农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现存最完整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了当时欧洲的先进技术。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的,书籍,5,、地理学。,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世界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游记,6,、综合性著作,(,1,)沈括著,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坐标,(,2,)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7,、中国古代科技特点,长期世界领先,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西方。,来自于生活实践,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理论总结欠缺,重复发明多,8,、明清落后的原因,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传统,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B,、,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C,、,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根本原因,?,三、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览,1,、史学,鲁国历史,春秋,,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时的历史。,东汉班固的,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唐朝刘知己,史通,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杜佑,通典,最早的典章制度专史。,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2,、文学,(,1,)先秦:诗歌:,诗经,风、雅、颂三类;屈原,“,楚辞体,”,离骚,;诸子散文:孟子、庄子等。,(,2,)汉赋(班固 张衡)、乐府。,(,3,)魏晋南北朝,:,东晋陶渊明田园诗。,(,4,)唐朝: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史),白居易,(,5,)宋朝:诗歌,-,陆游存留作品最多的诗人。,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6,)元曲:元,-,关汉卿 明,-,汤显祖,(,7,)小说:唐朝,-,传奇小说 宋元,-,话本 明清,-,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最早长篇小说、施耐庵,水浒传,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小说,明朝:吴承恩,西游记,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蒲松龄,聊斋志异,。,4,、中国古代的宗教,中国古代的宗教。,(,1,)佛教,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我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迅速传播。东晋法显去天竺取经,南朝梁武帝几次入寺舍身,石窟文化(云冈 龙门 莫高窟),A.,原因:社会下层的精神解脱,社会上层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B.,危害:政治:统治者利用佛教,使人民甘受剥削;经济:统治者支持佛教,浪费大量钱财;寺院经济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加重了人民负担。,C.,反佛:南朝范缜,神灭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灭佛。,唐朝:玄奘、义净(海路、陆路),元朝:设宣政院,-,吐蕃宗教首领八思巴,(,2,)道教,东汉时民间流传的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主要的经典。张角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群众起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葛洪、南朝陶弘景、北方的寇谦之等把道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不信天命,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荀子,王充激烈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变学说,反对鬼神迷信胡说。,论衡,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王夫之认为,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 证法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儒家思想的演变,1,、春秋:孔子,儒家学派形成。提出,“,仁,”,的学说,反对苛政,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维护周朝的礼,这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作为一个教育家,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重视民心向背,“,民贵君轻,”,;人性本善。,荀子,:,重礼、法;重视民心向背,“,舟水论,”,;人性本恶。,3,、西汉董仲舒,兼收百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二、历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1,、明李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提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批判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著有,藏书,焚书,。,2,、清初三大民主启蒙思想家(生活在明末清初),黄宗羲:他的思想近似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希望明君贤相改善封建制度,。,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以致用。,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考证,崇尚崇实学风。,王夫之: 主张根据实际情况兴利除弊(体现发展观)。要求政治改革,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与近代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见解接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3,、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对儒家思想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要批判地继承其优秀的思想精华,孔子思想多为后人所利用,应该辨证地对待儒家思想。,四、中国古代文化的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革,学术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发展导致科技进步;私学兴起官府垄断被打破。,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呈现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思想上“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取代“百家争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等),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开发。佛教盛行(建筑、绘画、石窟、范缜,神灭论,),数学、农学,齐民要术,世界成就和北方的民歌体现这一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中国科技文化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中华文化圈”。,博大精深 全面繁荣 兼收并蓄 泽被深远,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全面繁荣 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承古萌新(表现?)古代文化进入总结阶段,新的文化因社会发展的缓慢与政策的压制而未能发展起来。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一起逐渐被西方所轻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