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上传人:猪** 文档编号:243140226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9.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一、文化的概念,(,1,),辞海,: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泰勒(英),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3,)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美),二、文化的一般特征,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3.,文化是共有的。,4.,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6.,文化具有地域性。,工具发展:,石器、青铜、铁器文化,主导产业,:,农业、工业、 信息产业文化,时间角度,:,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化,宗教角度,:,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地域角度,:,东方、 西方文化,起源角度,:,大河、 山(玛雅)、 海文化,三、文化的类型,国家角度,:,华夏、大和、 美国文化,内容角度,:,物质、 制度、 精神文化,文化主体,:,精英、 大众文化,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生活,:,游牧、 农业、商业文化,四、文化结构,(,structure of culrure,),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有形的,),非物质文化,(无形的),文化,(一)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的概念,物质文化,(technological culture),:又称生计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1,)物质性,(,2,)基础性,(,3,)时代性,2.,物质文化的特点,(二)制度文化,1.,制度文化的概念,制度文化,(Sociological culture),:又称社会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样的,制度,,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1,)强制性和权威性,(,2,)动态性,(,3,)独立性,2.,制度文化的特点,(三)精神文化,1.,精神文化的概念,精神文化,(ideological culture),:又称意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2.,精神文化的特点,(,1,)时代性,(,2,)民族性(地域性),五、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明,是指当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一定水平之后的文化。文明包括在文化的范畴之内。,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公认应把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作为衡量文明的具体标志。,一、,人文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一)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或地球表面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区称为文化区。,广义文化区: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都可称为文化区。,狭义文化区:指某种文化体系覆盖的范围。,(二)文化区的类型,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概念,又称均质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中 国 汉 语 言 分 布 图,在同一文化区内,文化特征具有大致的均质性,但非等质,中心区和边缘区文化特征的性质有一定的差异。,形式文化区包括核心区和边缘区。,形式文化区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形式文化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两种形式文化区的交汇地带为文化的共存带。,(2),特征,核心区,外围区,核心区,外围区,过渡带,形式文化区示意图,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概念,又称异质文化区,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在空间上是均匀的。,每个功能文化区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点(节点)。,一般来说,每个功能文化区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执行机构。,功能文化区有时是相互重叠的。,(2),特征,行政区划的界线均为功能文化区界线,中 国 政 区 图,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又称感知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其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三)文化地理区的划分,1.,概念,文化地理区的划分是根据文化特征的相似性和发展方向的共同性,将某些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的地域空间划分为一个区域,与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域区别开来。,地域性原则:就是划分时要保持地理区域的完整性和衔接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原则:是指综合分析形成文化特征的诸文化要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出主要的要素作为划分的标准。,相对一致性原则:指文化在地理区域上应具有相对统一性,它的形成、发展、区域文化的构成等,都具有相对的一致性。,2.,文化地理区划分的原则,3.,世界主要文化区,(,1,),2000,年前,世界的主要文化区,地中海文化区,以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为代表,还包括波斯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在游牧、商业、航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文化区,以定居的农业文化为主。,印度文化区,以佛教文化为特色。,中美洲文化区,由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组成。,(,2,)现代世界文化区,1,)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区,主要分布在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地区,文化受伊斯兰教规教律主宰,是较典型的宗教文化区。,2,)印度文化区,以印度半岛为主要分布范围,包括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诸国,民族和宗教情况都较复杂。,3,)中国文化区,以汉文化为主,古代文化发达,有悠久的文化传统。,4,)日本文化区,也有人把日本和中国划为同一个文化区,认为其文化根源相同。,5,)东南亚文化区,包括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受佛教文化影响,文化发展阶段相似。,6,)非洲文化区,包括撒哈拉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域,宗教及民族复杂,经济和文化发展较缓慢。,7,)西欧文化区,指除前苏联和东欧以外的欧洲国家,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心地区之一,文化有共同特色。,8,)东欧文化区,指前苏联、前民主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一致。,9,)北美文化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10,)拉丁美洲文化区,包括墨西哥以南的中南美各国,历史上曾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有共同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阶段相似。,11,)澳大利亚文化区。,12,)太平洋文化区,指太平洋岛屿,民族、文化均与澳大利亚不同。,文化大区,(,3,)中国学者划分的世界文化区,条顿文化区。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挪威、德国、丹麦、瑞典和南非联邦等国,以基督教和新教为宗教主体,拥有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和近代化的政治组织。,拉丁文化区。为信奉旧教的拉丁民族聚居区,也涉及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其中法、意具有坚实的文化传统,迄今仍保持世界较高文化。,斯拉夫文化区。指以希腊正教为宗教基础的苏联、波兰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化发展迅速。,西亚文化区。分布于西亚、北非,民族构成较复杂,以伊斯兰教人口居多,为世界古文化源地,目前尚处低文化状态。,中国文化区。包括以佛教和道教为文化基础的中国、日本、蒙古、朝鲜半岛和越南。曾是世界文化发祥地,但,18,世纪后文化落后于欧洲。,印度文化区。以印度教为宗教主体的古老耕作农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包括撒哈拉以南的整个非洲(南非除外)。宗教复杂,文化水平低下,以原始热带农业文化为特征。,马来文化区。以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为中心,文化水平一般。,澳洲文化区。原居民也属马来人种,文化发展慢,农业较为原始。,北极文化区。指以寒带狩猎文化为特征的欧亚大陆与北美的北冰洋沿岸地带。,(,4,)世界分为六个文化大区(肯达尔),西方文化区,(,主要指欧洲和美洲,),。,伊斯兰文化区,(,西亚和北非,),。,印度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4.,中国文化区,(,1,),“,单核,”,文化说,中国文化既是多元的、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也是统一的。中原儒学文化长期以来依靠其强大的政治影响控制着中国的意识文化领域。历史上,以儒学源地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为核。近现代,西方文化主要通过东南沿海作为发散中心波及全国,是新的核心。,认为中国文化自形成开始,即存在着南、北两大文化系统的差异。目前这种差异仍具有广泛性。,“,双核,”,构造,在地域上表现为中国的两大文化地理区。,把中国文化分南北的依据,主要是,1),上古江、河两大农业文明区,2),汉以后胡人入主和偏安两大地理对峙阵营,3),北方中央地位确立后与北方官话成对立关系的,“,六南,”,方言。,(,2,),“,双核,”,构造划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浅论南北文化差异之历史根源,节选,差异表现在艺术上是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服饰上南秀北朴;风俗上南缛北侉;饮食上南甜北咸,等等。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还有秦淮丽人;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沿海文化区:在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边缘地带,具有突出的文化复合性,在当代已发展成为中国的现代核心文化区。,西部文化区:在历史上也属于边缘文化地带,但与东部沿海不同的是文化交流的限制性和发展的缓慢性,当代西部文化区仍以地方文化为主宰。,内地文化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具有核心区文化的一切特点,它介于沿海与西部文化区之间,文化区的核心地位正在向边缘文化区转换。,(,3,)三大文化区域的划分,(,4,),“,多核,”,构造划分,这种划分的依据是,认为中国文化地理区域是多中心的,,“,多核,”,构造的。 也即若干文化地理区以并列的形式显示于地域空间。,前秦时期多核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夷族文化。,当代多核文化,燕赵文化,台湾文化,三晋文化,中州文化,荆楚文化,两淮文化,八桂文化,滇云文化,草原文化,陇右文化,岭南文化,陈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八闽文化,关东文化,琼州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黔贵文化,江西文化。,秦榆 编著,,中国文化性格,,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6-1,出版。,第一章,燕赵文化,一种,“,混血,”,的文化,一、燕赵文化的地理区划二、,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三、燕赵儿女四、燕赵遗俗,第二章,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一、三秦文化的由来二、地分三秦习相远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四、百戏之祖是秦腔五、,秦人魂系古城墙,六、吃在三秦,第三章,三晋文化,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一、三晋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二、三晋根祖文化三、,义勇,悲歌动天地四、三晋名人画廊五、酸不溜溜就是我六、三晋民俗文化,第四章,齐鲁文化,圣人之乡,一、齐鲁文化的源流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齐鲁文化三、鲁人与齐人四、齐鲁庭院经济及风俗文化五、齐鲁饮食文化,第五章,吴越文化,一个尚文的部落,一、吴越文化的渊源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三、欲把西湖比西子四、,江浙气质,五、吴越风土人情,六、吴越有佳肴,第六章,荆楚文化,能文亦能武,一、凤凰涅槃二,、,“,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惟楚有材四、鲜红的湖湘五、汉韵楚风六、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第七章,巴蜀文化,天府之国,一、金山丽水蕴含宝英二、九天开出一成都三、,自古文人多入蜀,四、巴蜀大比拼五、旅游溯源文化寻踪六、蜀居多样川食百味,(,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第八章,滇云文化,白云深处的地方,一、云南黄历二、云南秘境(,美丽、丰饶、神奇,)三、昆明,你长着谁的脸,?,四、彩云之南之真实的云南五、,“,十八怪,”,与云南人的真实生活六、饕餮云南,第九章,岭南文化,汇合古今,融贯中西,一、不辞长做岭南人二、香港文化的前世今生三、开埠造就澳门文化四、岭南的饮食文化,第十章,青藏文化,神秘的高原,神秘的脸,一、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二、藏文化中的,“,佛,”,光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四、藏式建筑五、青藏食俗六、青藏礼仪,第十一章,闽南文化,牵动两岸心,一、边缘形态的闽南文化二、闽南文化中的城市格调三、闽南文化中的,闽商精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四、台湾文化寻根问祖,五、闽南文化特色,书摘,看不透的东西南北人,道不尽的天南海北事。 如果把历史文化喻为鱼,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文化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自然与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奢谈历史文化,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性格的书,一本图文并茂的文化随笔集。,长城,挡不住别人进来,却挡住了自已出去。,缠足畸形的审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不知人事,不可以为中医。,(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1.,文化源地,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世界五大古文明中心,如图:,2.,文化中心,(,1,)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是指发展较快,文化进步,文化地理环境质量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2,)文化中心的转移,原始社会:古埃及,奴隶社会:古希腊,封建社会:中国,资本主义社会:西欧和美国,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包括两种类型:,(1),文化传承: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2),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3.,文化传播,4.,文化扩散,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又称膨胀型扩散,指,文化通过人群,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如同滚雪球那样,其空间分布也越来越广。,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又,称激授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它地后,保留思想实质而摒弃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读图填表,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传播的主体,差异,具体扩散形式,扩散距离,早期扩散原因,不同人在不同空间的传播,同一人在,异地的传播,传染扩散(人传人),等级扩散(上下层互传),刺激扩散(传播实质的思想),人口迁移,(移民),近、短,远、长,邻近地区受自然阻隔小,传播的空间距离短,源地和新文化区受自然(大洲、大洋、湖海、高山、高原、盆地、沙漠、冰川等)阻隔大;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和交通落后。,是否跨越不同文化区,同一种文化扩,散的先后顺序,比喻,传播速度,总的影响,基本不跨越,跨越,先,后,接力,文化喻为接力棒,发射炮弹,跨流域调水,慢,快,扩大原有文化区,的分布范围,异地形成新文化区,地域上形成文化区,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交流和社会进步。,结果,美国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传播,1,、可口可乐解放前传入中国。,2,、首先在中国的上层社会流行,改革开放后可口可乐开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4,、我国的一些商人根据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学习其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加入了自己新的配方创造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3,、特别是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并且一传十,十传百。,迁移扩散,等级扩散,接触扩散,刺激扩散,案例分析:,7,世纪中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7,世纪中期日本吸收中国文化,这一文化扩散过程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迁移扩散?为什么?,7,世纪中期,日本推行,“,大化改新,”,,这标志着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当时正值中国盛唐时期,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遣唐使,”,将中国文化带到日本,一些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日本贵族和学者,向从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在大化改新的过程中,他们积极倡导吸收中国文化。当时的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国学。,迁移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一)基本概念,1.,地域文化系统: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2.,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二)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核心观点:,文化与环境双向影响,“人绝非环境的奴隶,环境亦绝非人之附庸”。,2.,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制约关系,()适应关系,()选择关系,()再现关系,哈尼族梯田文化,案例一,吴文化,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案例二,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有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十,鱼文化,十,稻文化,十,蚕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于,“,重群体、答道德、讲究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华文化母胎之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凝炼出了它的,“,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社会文化特征。,吴文化,民居文化,饭稻羹鱼,交通文化,艺术文化,价值取向,产业经济,饮食文化,稻作文化,人家尽枕河,舟楫之利、桥,吴语、评弹,智者乐水,水乡泽国,水文化,(三)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即,“,强,”,式文化生态关系说,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是因,文化是果。,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即,“,弱,”,式文化环境关系,认为文化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或在某些方面限制人类的文化活动,但只有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更强调人的选择能力。,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认为只要揭示出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观念,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的选择,就可以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即注重人对环境、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因此,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四)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五)文化生态的重要研究问题,1.,文明起源与环境,2.,文化发展与环境,3.,文明的扩散、迁移与环境,4.,生态文化,5.,文化整合,东北山地、湿地冰猎文化,松嫩平原森林草原黑钙土文化,温带阔叶林文化,黄土高原文化,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亚热带照叶林文化,热带雨林文化,中国的生态文化,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一)文化整合的概念,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rgration,),:,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或者说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二)文化整合的主要类型,1.,内整合,指同一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整合关系。,2.,外,整合,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整合关系。,中华境内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境内民族和文化尽管多姿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案例一,两种文化的分界线: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线。,两种文化交汇的重要途径:战争。,两种民族文化的关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大文化之间,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形成长期的对峙,在这种对峙中两大文化得以交汇融合,如春秋战国、南北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大融合时常发生。,(,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民族融合的结果:通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使境内两大文化类型抟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两大文化类型实现共存共荣。,(,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由其经济方式所决定,南方游耕民族与中原民族不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双方关系总体而言较平和。历代王朝对其往往是采取羁縻柔远的怀柔政策与强硬镇压相结合的办法,重在设官治理,积极推行教化。由此加速了中原文化向南方的输出,带动了南方的社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同时,南方文化对中原文化也带来了一些影响。,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汉代晋唐时期,外来文化有西域(中亚和西亚)文化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其标志是明代万历年间西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3,)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的科学技术发明、文学、史学、哲学、文字学等被介绍和传播到西方,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案例二,(三),文化整合的作用,如果一国家或民族实现了文化整合,那么即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促进文化系统迅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便可产生负向功能作用,,使文化衰落、解体或消失,,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制度)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计划和市场均为经济调控手段,-,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经济)开放,:四个特区(点),-,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线),-,沿海开放区(两大半岛),-,沿海开放地带(带),-,浦东、长江沿线,-,沿边、内陆,-,西部大开发(面)。,思想观念,:胆子要大一些!步子快一些!,案例: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二者相互冲击与包容、进而整合而演进,,区域文化观念在与经济的互动中显示出巨大效应,。可以说,经济领域和文化观念领域的改革具有同步性、一致性,二者构成了两条改革主线,而二者的复合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1.,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亦称为人文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所形成的综合体。,五、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1),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人文现象的总特征,反应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2),文化景观反应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3),文化景观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4),文化景观能直接反应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5),文化与景观的关系:文化创造了景观,同时景观又巩固了文化。,(6),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向既受制于自然规律,以受制于文化。,贵州安顺石头寨,黄土高原窑洞,傣族竹楼,吐鲁番吐峪沟清真寺,巴黎圣母院,泰国曼谷的小乘佛寺,3.,文化景观的构成,物质文化景观,是指具有色彩的形态,可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如:聚落、建筑、服饰、人物、街道。,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却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文化景观。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关系。,.,关于文化景观含义的拓展与解释,(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包括生产与生活设施,内容丰富,反映的人地关系全面,是文化景观的典型、缩影、载体。,(2),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自然条件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内容起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景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4),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的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5),文化各因素既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6),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7),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4.,文化景观的类型,文化景观有许多类型,但最重要的是:,1.,聚落文化景观:城市文化景观;乡村聚落文化景观。,2.,产业文化景观:农业文化景观;工业文化景观;商业文化景观;交通文化景观;旅游文化景观。,3.,宗教文化景观:三大世界宗教景观;民族宗教景观;原始宗教景观。,5.,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目录,中的。这样,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庐山风景名胜区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名录,明清故宫:文化遗产,,1987,年,北京市 颐和园:文化遗产,,1998,年,北京市 天坛:文化遗产,,1998,年,北京市 长城:文化遗产,,1987,年,北京市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1987,年,北京市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1994,年,河北省 平遥古城:文化遗产,,1997,年,山西省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文化遗产,,1994,年,山东省 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1987,年,甘肃省 大足石刻:文化遗产,,1999,年,重庆市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文化遗产,,1987,年,陕西省,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遗产,,1994,年,湖北省 拉萨布达拉宫:文化遗产,,1994,年,西藏自治区,丽江古城:文化遗产,,1997,年,云南省皖南古村落:文化遗产, 2000,年,安徽省,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1997,年,江苏省 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2000,年,,四川省,泰山:,自然与文化遗产,,,1987,年,山东省 黄山:,自然与文化遗产,,,1990,年,安徽省,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1996,年,,四川省,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四川省,黄龙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四川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1992,年,湖南省 庐山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景观,,,1996,年,江西省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遗产,,,1999,年,福建省,龙门石窟:文化遗产,,2000,年,河南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2006,年,,四川省,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2000,年,(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2003,年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文化遗产, 2004,年,吉林省 澳门历史城区,:,文化遗产,,2005,年,澳门特别行政区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自然遗产,,2003,年,云南省 云冈石窟,:,文化遗产, 2001,年列,山西省安阳殷墟:文化遗产,,2006,年,河南省 开平碉楼及村落:文化遗产,,2007,年,广东省,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自然遗产,,2007,年,主要由,重庆武隆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组成。,福建土楼:文化遗产,,2008,年,福建省,三清山:自然遗产,,2008,年,江西省,中国的文化景观,舞,狮,赛龙 舟,天坛祈年殿,6.,人文地理学,对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范围,(,1,)聚落型式: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2,)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按经济和社会用途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3,)建筑: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反映和记录了居住地的文化特征。,基于文化生态学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框架,专题: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差异,1,、区域差异,2,、人体质的差异,南矮北高、南瘦北胖(主要受食物结构、气候差异、遗传因素等影响),3,、社会背景的差异,北方战事多,保卫和拓展边疆的战争;,统一和割据战争。,首都主要建在北方,东南经济比较发达,北方奖官帽,南方奖钞票;,北京出决议,广东出效益。,4,、语言的差异,5,、饮食的区域差异,南米北面,北方十大面食:拉面、切面、揪面、擦面、刀削面、拨面、剃尖、柳叶、猫耳朵。,南细北粗,6,、建筑的差异,南楼北陵,四大古楼:黄鹤楼、岳阳楼、大观楼、腾王阁,北方陵墓:黄帝陵、秦始皇陵、汉陵、唐陵、明陵、清陵。,北方民居多地穴式,南方民居多干栏式,南方城市紧凑小巧,北方城市大气,南方多佛寺和道观,北方多石窟寺,7,、人才的地理差异,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二、人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中,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人地关系中的“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联,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的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一)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核心思想,:,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代表人物,:,评价:,优点,:,1.,对,“,天命论,”,、,“,神创论,”,的反叛,2.,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森普尔。,缺点,:,1.,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2.,自然宿命论;,3.,助长种族主义;,4.,发达社会侵略扩张。,启示,:,1.,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2.,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3.,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核心思想,:同样的环境完全可能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人的能动性;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利用什么和如何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的能动性。,代表人物,:,白兰士、白吕纳,。,优点,: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又反对环境决定社会的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缺点,: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二)可能论,(,或然论,),(,possibilism,),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核心思想,:人群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即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优点,:适应过程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的双重统一;初步具备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代表人物,:,英国的罗克斯比,(三)适应论(,adjustment,theory,),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王恩涌),文化适应是指将我们的行为进行调整,与另一文化,如种族、民族、宗教、异地的概念、思想、传统和习俗相适应。如入乡随俗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适应。(心理学),形成及主要观点:,美国地理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巴罗斯发表题为,人类生态学,的论文,提出地理学以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为己任,所以地理学可称为,“,人类生态学,”,,着重人类生态问题研究。主要观点:将人类活动与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主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协调,突出生态系统的平衡(动态过程)问题。,(四)生态论(,human ecology,),对生态论,的评价:,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元论观点;,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以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使其研究更科学化。,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有助于加强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究与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五)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环境感知,:,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下的人群所形成的与该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六)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因此,在人地关系中是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又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文化决定论。,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命的。在面临新的人地问题时,人们总是从传统习惯和文化习惯之外去寻找解决办法,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加速生存环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它的支配作用。,对文化决定论的评价,(七)和谐论(,harmony,),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因此,和谐论中的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和谐论的主要内容,1.,协调的目标应是一个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2.,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3.,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4.,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八)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环境保护论: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生态系统的永久性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环境保护。,经济核心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即追求经济发展的净利益最大化、产品最大化、福利最大化。,三位一体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涉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人本论: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全人类的利益,既要兼顾不同区域人的利益,又要兼顾不同时代人的利益。,目前大多数人赞同和使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是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个定义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叶文虎、奕胜基等:,“,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类型,可持续发展的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部门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特定的区域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跨度内,不以破坏本区域或其它区域现实的或将来的满足公众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过程。,(吕鸣伦、刘卫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地理研究,,1998.17,(),龚胜生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要取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区域人地关系,区际人地关系、代际人地关系的协调。,(龚胜生,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三大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和谐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对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九)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遭遇不幸的刺激,逆境分类,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文派的基本伦理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其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要求尽力于你的职业,在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核心思想:地理学应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的生活的复杂联系,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及观点,费弗尔: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探索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其,土地与人类演变,一书中指出,应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历史学家不考虑地理环境就不能研究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家不考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不理解自然的变化。,布罗代尔:反对传统史学研究中的线性时间观,按时间的延续长度与节奏把历史时间分为三种时段: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人口,自然生物环境,技术,社会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