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上传人:t****d 文档编号:243139158 上传时间:2024-09-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一位高中教师的心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时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的竟然是血、青春的热血。我的双手在捧出一个个大学生的同时扼杀了多少艺术家、文学家、优秀的技师和匠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制作零件毛坯。而凡是生命就一定具有“不可重复”和“不能替代”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学生,更加不应该努力去培养出一模一样的社会零件。可是现在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在做什么呢?,2,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周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3,本章内容概要,教育目的概述,我国的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4,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内涵,1、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身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三者关系,5,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畴之间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2)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6,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7,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教育目的: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制定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国家层面,例),培养目标:一方面反映一定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一方面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的级别及类型的制约。,(学校层面,例),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现行课程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维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8,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三种素质、五种能力,三种素质:,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象进行思维分析。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五种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9,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有独创性;,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10,学校培养目标示例,日本丰桥市立羽田中学的学校管理方案中确定的“本校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不怕风雨”、开朗的、健壮的、心灵宽广的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成为:a)创造性的人具有自学的精神,确立向往未来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造性的欢乐。b)心灵宽广的人养成重视礼仪,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培养同情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c)顽强的人不怕任何困难,体魄健壮;永不自满。,11,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引导学校方向,2、控制功能培养理想学生,3、评价功能衡量学校工作,4、激励功能实现自身价值,12,三、教育目的的特点,社会制约性,个体制约性,未来指向性,形式主观性,13,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代表性观点:,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1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代表性观点,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本能的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在于培养“人”,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诺笃尔普等,主要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只有社会目的,没有个人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一起社会功能加以衡量,15,二、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立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2、教育目的的确立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3、教育目的的确立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水平制约,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主要内容,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2、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工厂手工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分离,3、现代生产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并准备了物质条件大工业生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4、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完全实现,1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及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1、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2、实现途径: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18,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民主斗争服务。”,2、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3、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一)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5、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同年的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6、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当代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20,(一)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7、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8、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21,(一)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9、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0、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22,(一)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时期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3,(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4,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4、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25,第三节 教育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一、教育培养目标,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1、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6,第三节 教育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27,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6、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7、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28,二、素质教育的涵义及特点,素质:人在先天的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人的道德、智慧、审美观的完整统一。,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9,二、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必要的起码的条件。,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之目的。,基础性:,是为学生成长打基础的教育,不是专业性教育,更不是升学教育。,发展性:,是指素质教育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展到最好。教育者要有等待意识。,30,三、素质教育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31,四、素质教育的演进历程,(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演进,(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2,五、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一)素质教育实施已取得的成就,1、将“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确立为教育改革目标,2、素质教育实践在新课改中初见成效,(二)素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功利思想影响素质教育实施,2、“形式主义”现象异常严重,3、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缺失,4、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和数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5、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33,六、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一)素质教育相关问题的澄清,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2、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3、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4、素质教育与发展特长的关系,34,六、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二)徘徊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素质教育,(三)素质教育的实施条件,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2、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好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4、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功能,5、依托社会力量,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