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温病的辨证理论,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2008.9,概述,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以此构成了温病辨证理论体系的核心。,在温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伤,从而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以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临床上意义:,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纲领、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一、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病理等方面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的概念用于对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温邪入侵人体,激发体内防御机能,出现一系列由邪正相争所引起的反应,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器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卫气分 功能失调为主,营血分 实质损害为主,卫分证 属表,气分证 气分证较浅,营分证 属里 营分证较深,血分证 血分证更深,1,、卫分证,(,1,)概念:,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2,)主要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为辨证要点。,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主要依据,,是,发热,与,恶寒,并见,一般是发热重恶寒轻。是否出现口渴则是判断病证寒热属性的重要症状之一,如见口渴,则提示所感之邪为温邪。因此通常将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辨证要点。,(,3,)病机分析:,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后,与人体卫气相争所出现的一系列表现。如风热或燥热等温邪通过呼吸而犯于肺经,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而卫气主卫外,所以卫气首先与温邪相争,引发了以,体表见证为主,的证候表现。,温邪与卫气相争的病机变化,:,一方面是温邪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卫受邪郁,肌肤失于温养,而见恶寒。,邪留肌表,卫气受阻,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职,则无汗或少汗。同时,温邪袭于头部,经气不通,加之阳热上扰清空而,头痛,。如邪犯肺经,导致清肃失司则,咳嗽,。温邪易伤津,所以可见,口渴,。,另一方面是正气具有御外功能,邪气入侵,导致邪正相争,卫阳亢奋而发热。,虽然温邪抑郁卫阳而致恶寒,但因温邪属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如湿热病邪犯于中焦脾胃,除了影响脾胃的功能外,也可因卫气被邪郁遏,邪正相争而引起发热,微恶寒等卫表症状。综上所述,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邪郁卫表,邪正相争。,不同类型的温邪侵犯卫分,症状各具特点,其病理也各有所不同。,风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扁桃体红肿,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等为辨证要点。,燥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欠润,脉浮数等。,其中咳嗽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为辨证要点。,如湿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脾胃,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缓等。,其中以恶寒,身热不扬,头身重着,苔白腻为辨证要点。,但单纯的湿热卫分证少见,因为在出现卫分证的同时,同时已有湿热内郁脾胃,中焦气机失调等气分的病机变化,所以多表现为邪遏卫气、卫气同病。,(,4,),发展趋势:,卫分证的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温邪犯于卫分,病情较轻,正气未衰,,能够驱邪外出,或加上及时恰当的治疗,温邪从表而解,疾病得愈。,二是感邪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正气不能祛邪外出,,温邪可从卫入气;如患者正气极虚,温邪可由卫分而直接传入营分甚至血分,此时病情较为重险。,2,、气分证,(,1,)概念:,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里证的范畴,同时还包括了半表半里证在内。,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都可属气分证范围,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气分证的形成途径,一是在卫分的温邪传入气分;,二是温邪直接犯于气分,例如暑热病邪可以直犯阳明,湿热病邪则直犯于脾胃等;,三是气分伏热外发,如伏寒化温病邪伏于气分而内发;,四是由营分邪热转出气分等。,(,2,)主要证候:,气分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邪性质及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其共同的特点,:,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各种气分证的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虽大体相似,但因病变部位不同和病邪性质各异,各种气分证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除上述典型的共有症状外,还可见邪热盛于某一脏腑部位的症状表现。,热盛阳明证:,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即一般所说的“四大”见症。,热壅于肺,:,身热喘咳;热扰胸膈,可见身热心烦不眠;热结肠腑,可见日晡潮热,腹胀便秘;热郁胆腑,可见身热口苦,干呕心烦等。,湿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的气分证,临床症状表现较特殊。,其共有的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其发热的类型随湿热偏盛程度而异:,湿偏盛者,:,热为湿遏而多表现为身热不扬;,热偏盛者,:,因湿热交蒸,身热较盛而不为 汗衰。,脘腹痞满为湿热郁阻气机的表现,,苔腻为湿热征象,。,湿热初入气分,湿邪偏盛者多为,白腻苔,;,湿邪化热,热重湿轻或湿热俱盛时则变为,黄腻苔或黄浊苔,。,在论述气分证时每把热盛阳明证作为代表,而其他病变部位的气分证临床表现,将在三焦辨证中叙述。,温病邪在半表半里,者也归属于气分证范围,但其往往,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或表现为,寒热起伏,,与一般的气分证不恶寒者有别。,(,3,)病机分析:,气分证的病理变化从总的方面来看,不外人体,“气”,的病变。,病邪进入气分时,人体全身,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引起,热炽津伤,,这是气分证的主要病机变化。,而邪正剧烈的抗争也必然会影响有关脏腑器官的正常气机活动,从而发生相应的气分证症状。,以病邪犯阳明为例,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强,故邪入阳明,正邪抗争,里热蒸迫,而见全身,壮热,。温邪在里不在表,故仅有,发热而不伴有恶寒,。里热亢盛,迫津液外泄而,多汗,,热炽津伤而,口渴喜凉饮,。气分热炽,舌苔见,黄燥,,脉,洪大而有力,。,热盛阳明的病理特点是:,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气分证的总的病理特点是:,邪正剧争,热炽阴伤。,湿热性温病在湿邪化燥伤阴之前,,多留连于气分,,呈现,湿热交蒸,之势。,气分有热,,则见发热汗出,口渴溺黄,心烦;,湿热胶着,,所以汗出而热不解;,内有湿邪所阻,,故渴不欲多饮;,湿阻气机,脾胃升降失常,,则脘闷呕恶、便溏;,湿热交蒸,,则苔黄腻、脉濡数。,其总的病机是,:,湿热交蒸,郁阻气机,。,(,4,)发展趋势:,气分证如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邪在气分,,邪气既盛,正气抗邪力亦强,,正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而病在气分阶段得愈。,二是,正不敌邪,或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温邪可自气分进一步发展而深入营血分,病变趋于严重。,三是经过,邪正抗争,气分的病邪渐衰,,但人体正气,特别是阴液大伤,形成,正虚邪少,局面,如肺胃阴伤等,经过一段时间后,正气得复而病渐向愈。,3,、营分证,(,1,)概念:,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感病里证范畴。,温邪深入营分,人体,脏器组织的实质损害较为明显,而有关的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病情较为危重,。,营分证的形成,:,一是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 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二是肺卫之邪乘虚直接内陷营分;,三是内伏于营分的伏邪自内而发出;,四是温邪不经卫气分而直接深入营分, 如暑邪可直犯心营而发生神昏,称为暑厥。,(,2,)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营分证的发热特点为,身热夜甚,,它不同于卫分的发热与微恶风寒并见,也不同于气分的但恶热不恶寒。,同时,营分证一般都可见到程度不同的,神志异常,,轻则心烦不寐,重则时有谵语。,营分证的舌象特点是,舌质红绛,,正如叶天士所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舌质红绛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3,)病机分析:,营分邪热亢盛,则劫伤营阴,所以表现为,身热夜甚,,脉细而数。营热蒸腾于上,则,口虽干不甚渴饮,舌质红绛,。因营气通于心,营阴受热,易侵扰心神,可见,神志异常,,轻则心烦不寐,甚则时有谵语。营分受热,窜于肌肤血络,则出现,斑疹隐隐,。,综上所述,营分证的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各类温病的营分证病机变化及其证候类型大多基本相似,但湿热病邪(或暑湿病邪)化燥入营时,可见,湿邪未能完全化净,之象,在临床表现上,既有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等营分热炽的症状,又可有苔腻等湿象。,(,4,)发展趋势:,营分证的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营分的邪热得以转出气分,即原有的营分证症状,如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红绛等消失,而表现为一派气分证症状,这是病情好转的现象。,二是在营分的邪热进一步深逼血分,出现了动血症状,如斑疹大量透发、腔道出血等,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这两种不同的转归,主要取决于营热阴伤的程度及治疗是否得当。,三是营热亢盛而严重影响到脏腑功能,特别是可内陷手足厥阴。因营气通于心,所以营热可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热闭心包之证,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或引起肝风内动而出现痉厥。这些病变有可能引起正气外脱的危重后果。,4,、血分证,(,1,)概念:,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感热病里证范畴。,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亦多昏、痉、厥、脱之变,病情较为危重。,血分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营分邪热未解,营热羁留,病情进一步发展而传入血分;,二是卫分或气分的病邪直接传入血分;,三是血分的伏邪自里而发,直接出现血分证。,(,2,)主要证候:,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其中以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为辨证要点。,血分证与营分证的主要区别有二:,一是血分证有明显的“动血”症状,,即表现为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斑疹大量透发,而营分证只表现为营热窜络而引起的斑疹隐隐,并未有明显“动血”现象;,二是血分证的舌象多表现为舌色深绛,而营分证多表现为红绛,。因此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斑疹密布及舌质深绛等是血分证的辨证要点。,(,3,)病机分析:,血分证的病机变化,血热是其基础,由此而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一是由于血分热毒过盛,经血沸腾,血络损伤,造成血液离经妄行,出现,多窍道(腔道)的急性出血,,如呕血、咯血、鼻衄、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如血溢于肌肤则出现斑疹或肌衄等。,二是由于血热炽盛,煎熬和浓缩血液,加上邪热耗伤血液,导致,血行不畅,,同时又有离经之血,都会造成,瘀血,,并与邪热互结而形成,热瘀,,有的则在脉络内形成广泛的,瘀血阻滞,,如何廉臣说:“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表现为斑疹色紫,舌色深绛等。,三是由于“心主血,”,血分瘀热易扰于心,从而逼乱心神而见严重的,神志异常,症状,如躁扰不安,神昏谵语等。“肝藏血”,血热也易波及到肝经而引起肝风内动,出现,痉厥,。,综上所述,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是,:,动血耗血,,,瘀热内阻。,(,4,)发展趋势:血分证的发展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血分证病情虽然危重凶险,但经积极而恰当的救治,血分邪热渐衰,正气逐渐恢复,,病情可望获得缓解,病渐向愈,。,二是血分热毒极盛,而正气不足,正不敌邪,可因血脉瘀阻、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三是血分热毒虽渐衰,但人体正气,特别是阴液大伤,往往可以表现为,肝肾阴伤,等证。如伤而未竭,犹可逐渐恢复而向愈,如伤而已竭,则可能发生正气外脱而亡,或形成肝肾阴伤久久不得复之证。,(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关系,卫气营血证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四者不可截然分开。,卫气属阳,营血属阴,气之表者为卫,营之深者为血,。,卫分证与气分证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卫分证虽属表证,但却有病邪侵犯内在脏腑的病理基础,所以卫分证不解,就很容易转化为气分证。,气分证较卫分证病位深了一层,病变也较卫分证为重,多明显影响了脏腑的功能,但由于正气尚盛,抗邪有力,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邪气每易被驱除而使病情好转或痊愈。,营分证和血分证之间,病理变化存在着较多的共同之处。,正如叶天士所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邪热在气分不解,传入营血分,不但使营血耗伤,而且影响心神,病情更为深重,常表现为,邪盛正虚,。,营血分证较之气分证,病理变化有了本质上的改变,由原来在气分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主,,而转变为以,脏腑的实质损害为主,,必须及时救治,否则就有性命之虞。,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气分证,把住气分关,对于阻断病情,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卫气营血证候的病机层次反映了病变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具体来说,:,卫分证,病位最浅,属表证,病情最轻,持续时间也短,治疗容易;,气分证,病位进了一层,属里证,病情较卫分证为重,此时正盛邪实,邪正剧争,若治疗及时,每可驱邪外出,使疾病好转痊愈;,营分证和血分证,,病位最深,病情危重,热邪步步深入,正气节节衰退,若处理失当,正不胜邪,往往险证迭起,危及生命。,可见把握温病卫气营血的病位浅深,对于判断病情轻重,掌握转归趋势,积极主动地采取治疗措施,均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营分证与血分证虽有浅深之分,但有时营分证的严重程度并不比血分证轻,如有一些温病较少传入血分,但在营分证阶段往往有神昏、动风、正气外脱之变,病情十分危险,稍有失治或误治,患者就可能很快死亡。,此外,营血分证的病机特点,在早期常表现为,邪盛正虚而以邪实为主,,而在血分证后期多见,邪衰而正渐虚,。在营血分证之后,其病机多以正虚为主,特别是阴液亏损较突出,所以在卫气营血阶段之后,有一个阴虚阶段。,(三)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温病发生后,病情往往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动态的变化,就是,传变,。,这一变化主要是温邪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的结果,也反映了温邪在患者体内的发展变化,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规律。,温病总的传变趋势一般不外,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多数温病,由卫分证开始,再向气分、营分、血分传变,。但临床上传变的情况是复杂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1,、影响卫气营血传变的因素:,温病是否发生传变以及传变的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感受病邪的性质不同,传变方式有异,。,如风热病邪在卫之邪易传入肺,再传至胃,但也可发生在卫之邪直接传入心包的“逆传”。暑热病邪伤人疾速,传变不分表里渐次。湿热病邪传变较慢,多呈渐进深入,病邪多久留气分,化燥化火后亦可传入营血分。,二是感受温邪的毒力大小,对传变也有影响。,如,温疫论,中所说的“毒气所钟有厚薄”。感邪较重的,病情较重,传变也较迅速;感邪较轻,传变较少或较慢。,三是不同类型的体质,对传变也有重要的影响。,同一类温病,所感受的是同一种温邪,但传变情况也可各不相同。如素体阴虚火旺者,感受温邪后,更易耗伤阴液,热势更盛,传变迅速,在病的后期易出现阴虚之证。素体阳虚者,在感受温邪,特别是感受湿热病邪后,较易损伤阳气,病之后期易出现“湿胜阳微”的变化。,四是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对传变也有重要的影响。,如治疗及时恰当,可祛除病邪而不发生传变。误治或失治,或伤及正气,或助热恋邪,则可促使病邪深入内陷,而使病情恶化。,2,、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类型:,由于感受温邪的种类不同,人的体质有差异,或治疗的及时与正确与否,温病的发展传变是千变万化的。,正如王孟英所说:“然气血流通,经络贯串,邪之所凑,随处可传,其分其合,莫从界限。故临证者,宜审病机而施活变,弗执死法以困生人。”,温病的传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表入里:,即温邪循卫气营血层次逐渐深入地发生传变,,也就是表现为叶天士所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演变程序。这种传变方式多见于新感温病。,但如在表之邪直接内陷心包,或由卫而直接传入营血分,则属病情危重。,(,2,)由里达外:,即温邪自血而营,由营转气的演变过程,。这类温病的病机发展特点是原有伏热自里向外透达,病情逐渐减轻,虽然在发病时病情较重,但因邪有外达之机,所以预后较好。伏邪温病多具这种传变形式。但是温邪在自里达外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再逆向内陷,如邪热已从营分透出气分,又能自气分内陷营分或深入血分,这是由邪正消长起伏所决定的。,(,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即温邪不循卫气营血表里层次的传变,。这类疾病不仅在发病时可以卫气、卫营同病,而且在传变时可以同时出现气分、营分或血分的症状,临床上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血)两燔,卫营(血)同病,甚至卫气营血俱病的复杂病证。这类疾病发病较急、病情较重、传变较快,如病邪很快内陷营血,则预后较差。,温病的传变除以上所述外,尚有一种情况是,不传,。,所谓不传,是指邪在卫分或气分,经治疗后邪从外解而病愈,。如风温病,初起表现为卫分证,经适当的治疗后,正胜邪退,疾病不传气分而中止在卫分阶段;或在气分时,经治疗后不传营血而病愈。又如秋燥病,整个病程多在卫分或气分,很少发生深入营血分者。,因此,温病的传变规律虽有卫气营血的传变顺序,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所有的温病均有卫气营血四个层次的传变形式。,卫 气 营 血 辨 证 表,证型 病 理 证 候 辨证要点 备 注,邪郁卫表,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发热,微恶,卫 邪正相争 无汗或少汗,或咳嗽,口 寒,口微渴。,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邪正剧争,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 壮热,不恶 气分证的病,气 热炽津伤 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 寒,口渴, 变范围较大,红,苔黄,脉数有力 苔黄。 此以热盛阳,明为代表。,热灼营阴,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 身热夜甚,营 扰神窜络 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心烦,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 舌红绛。,数。,动血耗血, 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 斑疹,急性,血 瘀热内阻 狂,吐血、衄血、便血、 多部位、多,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 窍道(腔道),绛。 出血,舌质,深绛。,二、三焦辨证,三焦辨证理论是吴鞠通在,内经,三焦学说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医家运用三焦理论进行热性病辨证的论述,并结合其诊治热性病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理论,主要用以阐述温病发展过程中,三焦所属不同脏腑的病变及其传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温病各个不同阶段的治则。,(一)三焦的证候与病机,三焦辨证中的上、中、下三焦分别代表了人体胸腹部内各种脏腑的部位范围:,上焦主要包括在胸部的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中焦主要包括腹部的阳明胃、肠及太阴脾;,下焦主要包括下腹部的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以下主要介绍三焦的主要证候及其病机。,1,、上焦证:,上焦病证包括了肺及心(心包)的病变,其中肺,特别是肺卫的病变多见于新感温病的初期。上焦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以下几种:,(,1,)邪犯肺卫证:,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指出许多温病在初起时,病邪先犯于肺。肺合皮毛而统卫,所以温邪犯肺之初主要表现为卫受邪郁及肺气失宣。,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该证候又称为邪袭肺卫证。,由于温邪初侵于肺卫,正气抗邪,卫阳亢奋,故发热;温邪犯肺,导致清肃失司,故咳嗽;肺气不宣,卫气不能正常敷布,肌肤失于温煦,故微恶风寒;温邪属阳邪,性热,易伤津液,故口渴。该证候类型实际属于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证,在这些症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2,)肺热壅盛证:,如犯于肺卫的温邪进一步由表入里,肺热亢盛,可造成邪热壅肺,肺气闭阻。,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等。该证候类型又称为邪热壅肺证。,由于肺经的邪热壅盛,耗伤津液,则可导致身热、汗出、口渴。邪热壅肺、肺气郁闭,可引起咳喘气促。苔黄脉数是里热偏盛征象。以上这些症状中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3,)湿热阻肺证:,湿热性质的病邪(如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等)亦可犯于肺,使卫受邪郁,肺失肃降,即吴鞠通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由于湿邪郁于卫表,困遏卫阳,则表现为恶寒;湿热互结,热为湿遏则身热不扬;湿热郁肺,导致肃降功能失司,则见胸闷、咳嗽、咽痛等。该病证的初期,多为湿邪偏盛,故见舌苔白腻,脉濡缓等。湿热阻肺证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以上属病邪犯于上焦肺者。另外,如邪热犯肺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化源欲绝。,化源欲绝是指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病理变化。,肺吸纳天气,复与水谷精气结合,积于胸中,名曰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百脉皆朝宗于肺,脏腑、经络、形体均受其荣养,若肺受邪乘,生气之源告困,清气难入,浊气难出,脏腑失养,则可危及生命,症见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4,)热陷心包证:,心主神明,而心包代心行令,所以在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明失常多责之于心包。心包位处上焦,所以心包的病变也属上焦病变。邪陷心包是指邪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心不能主神明的病理变化,又称为邪闭心包证。,主要症状:,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邪热内陷心包的途径有多种:其中有肺卫之邪热逆传至心包者,称为逆传心包;有气分邪热渐传心营者;有营血分邪热犯于心包者;有外邪直中,径入心包者等。,热陷包络,逼乱神明,则见神志异常,如神昏谵语,甚或昏愦不语;心窍为邪热所闭,气血周行郁阻,不能布达四肢,故四末失去温煦而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故舌质红绛。邪陷心包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热陷心包还常夹痰兼瘀,正如何秀山说:“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温热论,中所说的:“平素心虚有痰者,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即指,痰热内闭心包之证,,症见神昏,喉间痰鸣,舌绛苔垢等。其,夹瘀者,,多系邪热与瘀血互结,瘀热闭塞心窍所致,症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舌质紫晦等。,另外,热陷心包还可引起其他的病变。如心包邪热亢盛,津液耗竭,不能与阳气维系,或邪热闭阻,消耗心气,均能导致阴阳离决而正气外脱。这是由邪热内闭心包发展到正气外脱,又称为内闭外脱,是热陷心包所引起的危重病变。,(,5,)湿蒙心包证:,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络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主要症状:,身热,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色不绛,脉濡滑数等。,痰湿蒙蔽心窍,心神困扰,故神志昏蒙,间有谵语。邪留气分,未入营血,故舌质不绛。湿热上泛,故舌苔垢腻。湿蒙心包证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上焦温病一般多见于发病初期。当温邪初犯肺卫时,如感邪轻者,正气抗邪有力,邪气受挫而不向里传,邪可从表而解。如感邪重而邪热转甚者,温邪由表入里,可引起,肺热亢盛,。如肺气大伤,严重者导致,化源欲绝,而危及患者生命。若患者心阴心气素虚,肺卫之温邪可,内陷心包,,甚至导致,内闭外脱,而死亡。但心包证候亦可见于温病发展的极期,如邪入营血后,每可发生,邪热内陷心包,。,2,、,中焦证:,中焦所包括的脏腑主要是胃、脾、肠等,温邪传入中焦一般属温病的中期或极期。中焦证常见的病证主要有:,(,1,)阳明热炽证:,指热入阳明,里热蒸迫而盛于内外的证候,又称胃热亢盛证。,主要症状:,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而数等。,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经,被称为十二经之海,故其抗邪时阳热极盛,又称为阳明经证。,邪热入胃,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里热蒸迫,外而肌肉,里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里热亢盛,蒸津外出,故见,壮热、大汗出,;邪热扰心则心烦,邪热上蒸,则见,面红赤,;邪热耗伤阴液则,口渴而多饮,,,喜饮凉水,;脉洪大而数亦是邪热盛于内外的表现。因熏蒸之热弥漫内外而未里结成实,故称其病理变化为“散漫浮热”或“无形热盛”。,阳明热炽证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2,)阳明热结证:,指肠道中邪热与糟粕相结,耗伤阴津,肠道传导失司的证候,又称热结肠腑证,或阳明腑证。,主要症状:,日晡潮热,或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等。,由于里热结聚于肠道,而下午阳热较盛,故发热日晡益甚;胃肠邪热可扰乱心神,故会出现谵语;肠道热结津伤,传导失职,故大便秘结不通,或热迫津液从燥结旁流而表现为下利稀水,其气臭秽;肠道中燥屎热结阻塞,气机不通,故腹部硬满疼痛;腑实津伤则舌苔老黄而干燥,甚则可见黑燥之苔。脉沉实有力是肠腑热结之征。热结肠腑日久不愈,消烁津液、耗伤正气,可导致津液大伤或正气欲竭,形成正虚邪实之证,则预后极差。,阳明热结证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色黑等,如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该证病位虽也在肠腑,但属邪热与瘀血相结,与阳明热结之证邪热与燥屎相结不同。,(,3,)湿热中阻证:,指湿热性质的病邪,如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等困阻于中焦脾胃的证候。,主要症状:,湿热中阻证因湿热之偏盛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湿重热轻者,,脾气受困,气机郁阻,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苔白腻,或白厚,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等。,由于热处湿中,热势为湿邪所遏,故身热不扬;湿困太阴,气机不畅,故胸脘痞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泛恶欲呕;舌苔白腻、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等,均系湿邪偏盛的征象。,如,湿渐化热,,形成,湿热并重或热重湿轻者,,症见高热持续,不为汗衰,烦躁不安,脘腹痛满,恶心欲呕,舌苔黄腻或黄浊。里热偏盛,故见高热持续;湿热相蒸,故虽汗出而热势不衰;中焦湿热互结,升清降浊受阻,气机失于宣展,则脘腹痛满;湿热中阻,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舌苔黄腻或黄浊,亦为湿热互结的征象。,湿热中阻证以,身热,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的证候。,主要症状:,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等。,肠腑有湿热熏蒸则身热,烦躁;湿邪郁阻气机则胸脘痞满;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故见腹痛,便溏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象。,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5,)湿阻大肠证:,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主要症状:,大便不通,神识如蒙,少腹硬满,苔垢腻,脉濡等。,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导失司所致。肠道湿滞气结,气机痹阻则大便不通;由于大便不通,邪无出路,浊湿弥漫,上蒙清窍则神识如蒙,下闭浊道则少腹硬满;湿浊偏盛则苔垢腻、脉濡。其病机为湿阻肠道,传导失职。,湿阻大肠证以,大便不通,少腹满,苔垢腻,为辨证要点。,温病中焦病证一般发生于疾病的中期和极期,病机总的特点是:,病邪虽盛,正气亦未大伤,故邪正斗争剧烈,只要治疗得当,尚可祛邪外出而解,。,但若邪热过盛或腑实严重,每可导致津液或正气大伤,甚则引起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阻塞机窍,均属危重病证,可以危及生命。,另外,湿热久在中焦,若素体阳气不足则往往可以从湿而化,进一步损伤阳气而形成湿胜阳微或寒湿之证。,3,、下焦证:,下焦主要指肝、肾,温邪深入下焦,是指肝肾的病变,属温病的后期阶段。下焦证常见的病证有:,(,1,)肾精耗损证:,肾精耗损证指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的证候,又称真阴耗伤证。,主要症状:,低热,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由于肾精耗损,形体失养,故神惫萎顿,消瘦无力,脉虚;肾精不足,不能上养清窍,则症见耳聋,即所谓“脱精耳聋”;阴液不能上滋,故口燥咽干;肾精枯涸,阴虚内热,症见低热持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舌绛不鲜干枯而痿为肾阴不足之象。,肾精耗损,多由中焦病变发展而来,特别是阳明邪热不去,阴液耗伤过甚,更易引起本证,属于温病后期。正如吴鞠通说:“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如肾阴耗伤过甚,导致阴竭阳脱,可危及生命。,肾精耗损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2,)虚风内动证:,虚风内动是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的病理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又称为阴虚风动证。,主要症状:,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脉虚弱等。,虚风内动是在肾精虚损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形成,故有肾精虚损的基本表现;同时,肝为风木之脏,依肾水而滋养,如肾水受劫,肝失涵养,筋失濡润,则风从内生,症见手指蠕动,甚或瘛疭。此外,肾水枯竭,不能上济心火,心神不能内舍,则见心中极度空虚而悸动不安,即所谓憺憺大动。,虚风内动证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温病下焦证一般发生于疾病的后期,一般属邪少虚多。病情虽已缓解,但因阴精已大衰,所以病情仍然较重。若正气渐复,驱除余邪外出则可逐渐向愈。但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可因阴竭阳脱而死亡。,(二)三焦证候的关系及其传变,上、中、下三焦证候不仅表示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它同时也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从三焦病机演变过程来看,反映了某些病发于表的新感温病(如风温等)的病程发展阶段。,如上焦手太阴肺的病变为温病的初期,中焦阳明胃的病变多为病程中期或极期,下焦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病程后期。,但由于感邪性质不同,体质类型有异,所以温病三焦病机的发生及演变,不一定都是按照上述程序。例如暑热病邪可直犯心包,未必始于上焦手太阴;湿热病邪直犯中道,困阻脾胃;肾精素虚者,邪气伏藏下焦,病起于足少阴;还有其他一些伏气温病也可起病于营血分。,同时,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邪之所感,随处可传,在温病过程中,常有上焦证未解而又见中焦证者,或中焦证未解而又有下焦证者。故上焦、中焦、下焦的病变不是截然划分的,有时相互交错,相互重迭。,在温病的传变中,还有,顺传,与,逆传,之分:,如温病初起,病邪始犯于上焦手太阴肺卫,再传至中焦阳明胃,一般称为,顺传,;若在肺卫之邪不下传于胃,而内陷心包,则称为,逆传心包,。,逆传心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初病有恶寒发热等肺卫见证,甚或寒战高热,旋即发生神昏肢厥,病情危笃。,顺传的特点是:病邪以脏传腑,正气较盛,病情较稳定,预后较好。逆传的特点是:发病急骤,病邪以脏传脏,来势凶猛而正虚邪实,病情重笃凶险,预后差。,此外,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对湿热性疾病水湿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证治进行了阐述,也有称之为“三焦辨证”,其主要适用于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其所指的三焦是作为水湿运行通道的六腑之一,而不是人体胸腹部脏腑的部位划分。为了与吴鞠通创建的“三焦辨证”有所区别,一般称之为“水湿三焦辨证”。,三 焦 辨 证 表,证 型病 理 证 候 辨 证 要 点 备注,卫气受郁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 发热,微恶风寒,咳,温 肺气失宣 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 嗽。,上 润,脉浮数。,邪,邪热壅肺 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身热,咳喘,苔黄。,犯 肺气闭郁 苔黄,脉数。,肺 湿热阻肺 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身热不扬,胸闷,咳,焦 肺失清肃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嗽,苔白腻。,邪犯 邪热内陷 身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神昏,肢厥,舌绛。,心包 机窍阻闭,湿热酿痰 身热,神识似清似昧或时清时 神识昏蒙,苔腻。,蒙蔽心包,昧,或有谵语,苔腻。,证 型病 理 证 候 辨 证 要 点 备注,阳明 胃经热炽 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 壮热,汗多,渴饮,热炽 津伤 饮,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苔黄燥,脉洪大。,中,肠道热结 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 潮热,便秘,苔黄黑,阳 传导失司 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 燥,脉沉实有力。,明 苔黄而燥。,邪,结 湿热积滞 身热,烦躁,胸闷痞满,腹痛不 身热,腹痛,大便溏,搏结肠腑 食,大便溏垢如败酱,舌赤,苔 垢,苔黄腻、黄浊。,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阻大肠 大便不通,神识如蒙,少腹硬 大便不通,少腹满,,满,苔垢腻,脉濡。 苔垢腻。,湿 湿热困阻脾 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 身热,脘痞,呕恶,有湿与,焦 热 胃,升降失 呕,舌苔白腻等,;,或高热持续,苔腻。 热偏轻,中 司 不为汗衰,烦躁,脘腹痛满,恶 偏重的,阻 心欲吐,舌绛黄腻、黄浊。 区别,证 型病 理 证 候 辨 证 要 点,肾 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下 精 邪热久羁 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 背,舌绛不鲜,干枯,耗 耗损肾阴 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 而痿,脉虚。,损 虚。,虚风 肾精虚损,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 手指蠕动或瘛,疭,焦 肝失涵养,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内动 虚风内动 脉虚弱。,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三焦辨证理论,既是独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共同构成了温病辨证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下对二者的关系作一分析。,(一)二者的共同点:,1,、辨证意义上的共同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在温病的辨证意义上是一致的,二者均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辨别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证候类型,从而为确定治疗原则提供依据。,卫气营血辨证主要分析温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三焦辨证则主要阐述温病病变不同阶段所属脏腑的病变部位,二者纵横交错,相辅而行,经纬相依,相得益彰,形成了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比较准确地、全面地认识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转虚的整个发展过程。,2,、病机及证候表现上的共同点:,上焦手太阴肺卫表证可归属于卫分证,上焦热壅于肺证属气分证范畴,而上焦热入心包证一般可归属营分证范畴;中焦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以及足太阴脾的病证均属气分证范畴。,(二)二者的不同点:,1,、证候表现上:,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肺卫病证,相当于卫分证。但上焦病变中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证范围;上焦肺热盛极而入血伤及肺络,引起咯血者,则又属血分证范围。,上焦病变中邪陷心包的病变,可归属于营分证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是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气分病变不仅限于中焦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也包括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的病变,其范围较广,只要温邪不在卫表,又未深入营血,皆可属于气分证范围。,中焦阳明胃热过盛而迫血妄行,引起斑疹者,属血分病变;而中焦湿热化燥化火入血伤及肠络而便血者,亦属血分证范围。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则与动血耗血,瘀热互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热伤肝肾真阴、精血,其证属虚,后者病变以热盛迫血为主,病变不限于下焦,其证属实,或属虚实相杂之候。,2,、病理变化上:,卫气营血辨证着眼于邪实的一面,基本没有论及温病后期邪少虚多、阴液虚损,甚至正气外脱的虚证病变,而三焦辨证不仅阐述了温病初期、中期和极期的病变,其上焦证和中焦证中对肺胃阴伤及下焦证中对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虚风内动等虚证也作了详细的阐述,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论虚证的不足。,(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运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虽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不同点,二者不能相互替代,而应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温病的病变部位,一般不超越卫气营血辨证所示的病变层次和范围。所以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同时,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的具体脏腑部位。,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所归纳出的各种病证类型,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卫气营血辨证主要反映卫气营血的功能失常及其损伤,往往与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损伤有一定关系;同样,作为重点揭示脏腑功能失常及其损伤的三焦辨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在临床上,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归等辨析清楚而准确,从而归纳出准确的病机,为确定治法和选择方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四、温病辨证理论与其他辨证理论的关系,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都是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它们认识疾病都是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由轻到重的,在内容上也有共同之处和相互联系。,在温病学中也运用了一些六经辨证的内容,如热邪在足阳明胃的病变、邪在足少阳胆经的病变等。而对湿热之邪伤阳后的病变,亦多以足太阴病变论之。但,温病学,与,伤寒论,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研究方法也各有特点,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补充了,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外感病辨治上的不足,是中医学术体系在继承中的重要发展。,温病辨证理论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脏腑辨证理论主要用于指导内伤杂病的辨证,用它来探讨和归纳内伤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失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从而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辨证是用以概括和说明人体气、血、津、液病理变化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虽然代表了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病变层次,但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病变脏腑,否则,就缺乏病变的准确定位,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如见高热、烦渴、气喘、咳嗽痰黄、舌红苔黄、脉数,用卫气营血辨证,显然属气分证,但由于气分证的病变涉及的脏腑较多,仅仅定位于气分,而没有落实到脏腑,是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的。,又由于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故只有落实到某一脏腑的气血津液之上,才能更好地确定治法和方药。同时,在温病过程中,常有伤津、损血、耗气等病变,虽在三焦辨证理论中有所涉及,但仍常用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因此,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具体应用时还须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每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纲,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为目,对温病各个阶段、种种病位、不同性质的病证进行全面的病机分析。,复习思考题,1,、温病辨证理论对温病的临床有何指导意义?,2,、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含义各是什么?它们的病机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各有哪些证候类型?其病机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各是什么?,4,、卫气营血证候传变和三焦证候传变有何规律?,5,、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有何区别?在临床上如何相辅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