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学业水平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闻名发展的贡献,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一、纸的发明,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汉东方朔想给汉武帝提安邦定国的建议,因为东方朔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的奏章一下子就用了,3000,来根竹简。因为他手无缚鸡之力,无法拿动这么庞大的奏章,最后只好请了两位大力士抬进宫里去。汉武帝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那一大堆竹简。,当时他可能使用什么材料给皇帝写奏章?,木、丝织品,还有可能用纸,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文、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公元前,141),的纸。,蔡伦和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公元,62-121,),字敬仲,湖南郴州人,公元,75,年入宫为宦,公元,87,年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公元,105,年发明造纸术,公元,114,年风龙亭侯。公元,121,年去世,葬在封地。,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东汉纸,西汉纸,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晋,傅咸,纸赋,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阅读思考:,造纸术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三国指南车,南宋指南龟,南宋指南鱼,北宋缕悬法指南针,宋指南针,战国司南,今天的指南针,清代指北罗盘,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北宋,朱彧,萍洲可谈,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战国,鬼谷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西晋崔豹,古今注,阅读思考:,指南针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简述火药的发明历程,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硝酸钾)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据说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准备了条件。,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唐代,在炼丹时偶然发现了火药。最早的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火法。,S+2KNO3+3C=K2S+N2+3CO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前端缚火药筒,利用火药向后喷发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箭发射出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火球和火蒺藜也都是火药包。火蒺藜的包中除了火药以外,还装着“铁蒺藜”。铁蒺藜上面有尖刺,象菱角形。用火点着药线抛出去,不但会燃烧,里面的铁蒺藜还会把敌人打死打伤。,南宋,突火枪,元至顺三年铜炮,明代架火战车这是一种独轮车装载火箭的战车,前有锦帘,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160,支、火铳,2,支、长枪,2,支,此车由两人操作,。,“,火龙出水,”,是我国古代明朝时期水陆两用的火箭,也是二级火箭的始祖。,火药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火药还用于开采矿山。总之,火药的发明对经济、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阅读思考: 火药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四、印刷术的进步,1,、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印刷于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它于,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所骗购,现为大英博物馆所藏。,2,、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 活 字 板,转轮排字盘使用示意图,3,、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盘,4,、明代中期出现了铜铅铸的金属活字,中国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末,欧洲出现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得金属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阅读思考:,印刷术的作用?,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1861-1863,年政治经济学稿,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了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4,、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5,、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6,、个人因素:,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衰落的原因:,1,、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3,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4,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5,、文化传统:,中国古代,“,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变化,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变化(,1995-2003,),1,、杂交水稻,:,1973,年,中国的袁隆平向世人捧出了,“,杂交水稻,”,这一震惊世界的答卷。这无疑是史书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的中国,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亚洲甚至全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2,、汉字激光照排,: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是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大大提高了印刷出版业的效率。它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韩等国家的印刷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蛋白质。过去世界普遍认为生命体是天然的,大都认为人工合成生命体是不可能的,是中国人首次让它变成可能。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影响是巨大的。,4,、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由中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是目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外传,发明过程,项目,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侯纸”,向东:朝鲜、日本,向西:西亚、欧洲,影响最为深远、作用最为显著。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鱼,南宋:指南鱼、,指南龟,12C,末,13C,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对军事、经济、航海意义重大;推动近代的地理大发现,火药,唐末:应用于军事,宋朝:火药武器广泛运用,13C,中期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发展;及采矿业、金属制造业的发展,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毕升),向东:朝鲜、日本,向西:埃及、欧洲,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