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242968946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3、康德:德国哲学家,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经验增长,(,3,)学校是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主要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代表人物:,鲍尔斯,主要观点:,(,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5,、批判教育学,鲍尓斯,(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一)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二)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5,、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孟 禄,评 价:,(,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桑代克,5,、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杨贤江、钱亦石,主要观点:,(,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评 价:,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教育起源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有关它的研究既要,以哲学上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要以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依托,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特征:,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教育的发展,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结论: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去想、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含义: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五、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1、孔子:,有教无类,克己复礼,四书五经,因材施教,2、孟子:,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5、墨家,兼爱非攻,重视技术,亲知闻知说知,6,、,学记,战国 世上第一步教育文献,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内外结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师道尊严,反对灌输、主张启发,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一、小学教育的地位,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第一阶段教育,对象:,6-12,岁,内容:,基本技能:语言技能、运算技能、操作技能;,基本知识:国家历史、天下大事、文化艺术、道德规范,基本素质:善良诚实、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社会道德,第三节:我国小学教育,2,、近现代小学教育,19,世纪,80,年代后,新式小学兴起,近代小学开端:,1878,年张焕纶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设小班,-,私立;,最早的公立小学:,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四院中外院即为小学;,清末小学:,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民国小学:,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改为小学,6,年前,4,年初小,后,2,年高小,4,、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推行,9,年义务教育,(,2,)改革学制:“,4+2”=“5,年一贯制”,(,3,)教学改革试验:学制退回“,4+2,”,5,、义务教育,概念: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理解:义务教育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意义:,(,1,)义务教育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且能促进经济发展;,(,2,)义务教育体现文明程度,又促进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3,)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培养公民法律意识。,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年国务院颁,(,3,),宪法,有关精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1,)实施对象:,6,岁入学,义务教育,9,年;,(,2,)学制:“,6+3”,、“,5+4”,、“九年一贯制”,(,3,)管理体制: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4,)办学条件:经费,+,师资,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二、小学教育的目的,1,、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2,、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3,)教育理想,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1,、观念滞后,2,、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3,、课程知识陈旧,结构单一,4,、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5,、思政教育实践性不强,6,、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1,、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改核心价值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总体目标:培养四有新人,2,、具体目标:,(,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三、基础教育课改内容,1,、构建新的课程结构,2,、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3,、教学过程改革,(,1,)研究性学习,(,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4,、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5,、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6,、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4,、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1,、教师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五节:教师及其专业发展,2,、教师的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3,)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二、教师的角色扮演,1,、传道授业者,2,、知心者,3,、管理者,4,、协调者,5,、研究者,6,、促进者,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1,)目的全面性,(,2,)对象差异性,(,3,)任务多样性,2,、主观能动性,(,1,)教学方法不断更新,(,2,)因材施教,(,3,)教育机智,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劳动的示范性,6,、劳动成果的精神性,7,、劳动的间接性,四、教师的权力与义务,1,、教师享有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薪资休假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2,、教师承担的义务,(,1,)遵纪守法,为人师表;,(,2,)执行计划,完成使命;,(,3,)思政教育,开展活动;,(,4,)关爱学生,助其成才;,(,5,)保护学生,防止伤害;,(,6,)政治学习,业务提升,五、教师职业专业化,1,、教师职业能力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综合能力素养,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爱岗敬业,(,2,)品性优良,(,3,)心理健康,(,4,)人际良好,六、教师专业化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建立专业精神,(,2,)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3,)提高专业能力,(,4,)形成专业自我,2,、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1,)培训,(,2,)自学,(,3,)教研活动,第六节:小学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1,)管理者,(,2,)管理手段,(,3,)管理对象,2,、学校管理原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3,)民主管理原则,(,4,)提高效率效益原则,二、学校管理过程,1,、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1,)计划,(,2,)实施,(,3,)检查,(,4,)总结,2,、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沟通,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2,)学校沟通的形式,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3,)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观障碍,客观障碍,渠道障碍,三、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学校绩效,1,、学校绩效: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2,、学校绩效模式:,目标模式,投入,产出模式,需求满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五、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第七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一、小学教育科研,1,、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1,)目的上:注重应用性,(,2,)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3,)内容上,强化实践性,(,4,)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2,、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1,)推动小学教育改革,(,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发展小学教育理论,(,4,)提高小学教师素质,3,、小学教育科研的任务:,(,1,)总结小学教育经验教训,(,2,)开展小学教育现状调查,(,3,)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4,)参加课改和学科教学研究,4,、小学教研须遵循的规律:,(,1,)尊重研究对象,(,2,)尊重客观事实,(,3,)尊重科学规律,(,4,)尊重合作伙伴,(,5,)尊重知识产权,(,6,)尊重自身价值,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研法,3,、教育实验法,4,、行为研究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一、个体身心发展,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2,、儿童发展的自身特点与规律,结论: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具体包括:,(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行,3,、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须从一下几方面把握:,(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五、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互补性。,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观察力由知觉事物表面向知觉事物本质过度;,(,2,)注意力分散,(,3,)主要是形象记忆,(,4,)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5,)道德感模糊,情感稳定性差,(,6,)自我意识较差但开始萌芽,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1,)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赞扬,(,3,)对学习过程形式感兴趣而非结果,(,4,)对学习结果的关注随年龄而增长,二、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1,、学法指导原则,(,1,)针对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渗透性原则,2,、小学生学法指导主要内容和方法,(,1,)制定学习计划,(,2,)科学运筹时间,(,3,)学会阅读,(,4,)学会观察,(,5,)学会记忆,(,6,)学会独立思考,(,7,)建立学科学习程序,(,8,)选择学习环境,(,9,)课堂学法,(,10,)指导学生解决问题,3,、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2,)学习动机的培养,A,、学习动机培养是学校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B,、设置目标,C,、设置榜样,D,、培养学习兴趣,E,、激发学习需要,F,、注意归隐倾向,(,3,)学习动机的激发,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D,、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三、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4)具体性与抽象型,场独立型:自主判断,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场依存型:察言观色,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沉思型:深思熟虑,减少错误,冲动型:快速反应,常常出错,辐合型:认知事物时表现为辐合思维;,发散型:认知事物时表现为发散思维;,具体型:习惯于深刻分析某一具体观点和情境,抽象型:能看到某个问题或观点的众多方面,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教育意义,1、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1)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观察目的性较差;,观察缺乏精确性;,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缺乏深刻性;,(2)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3)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A、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期作用,B、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C、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D、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差,(4)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A、有意想象增强,B、想象更富于现实性,C、想象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5、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第四节:小学德育,一、德育与小学德育,1、德育,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2、小学德育,针对儿童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3、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小学德育目标,A、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B、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与道德评价能力,C、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2)小学德育的内容,A、爱国主义,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E、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4、小学德育的意义:,(1)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条件与保障,(3)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三、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德育意义,1、基本特征:,(1)逐渐形成和谐的道德认知能力,(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4)自觉纪律的形成,2、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德育意义,以小学生德育特征为德育工作出发点,德育过程须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五、小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途径,(1)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6)班会、校会、周会、晨会,2、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指导实践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多动症,(2)焦虑症,(3)学习困难综合症,(4)强迫症,(5)厌学症,二、心理评估,1、心理评估方法,(1)会谈法,A、倾听,B、鼓励,C、询问,D、反映,E、澄清,F、面质,三、心理辅导,1、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2、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结合班级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6)开展小组辅导,(7)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暂时隔离法,(6)自我控制法,(7)惩罚法,二、班集体,1、班集体构成要素,(1)共同的目标,(2)共同的生活准则,(3)一定的组织结构,(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班集体是促进写生社会化的重要机构,(2)班集体是满足学生个体心理需要的场所,(3)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平台,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育,(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二节: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二、班级管理模式,1、常规模式: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2、平行管理,通过集体管理间接影响个人,通过对个人管理间接影响集体,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三、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程度低,四、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第三节:班级活动,一、班级活动的意义,1、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2、促使雪深更提高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二、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1、班会,2、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4、节日纪念日活动,5、课外阅读活动,6、其他班级活动,第四节:少先队活动,一、少先队,诞生于1924年,劳动童子团,1949.10.13: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6:改名中国少年先锋队,三、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2、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3、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五节: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参与,2、形式灵活,3、内容开放,4、自主活动,5、综合性,6、兴趣性,2、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1)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2)开发学生潜能,(3)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4)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1)报告和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5)社会公益活动,(6)墙报、黑板报,2、小组活动,(1)学科小组,(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三、课外活动设计主要原则,1、以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基础,2、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3、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第六节:班主任,一、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任务,培养良好班集体,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2、班主任职责,(1)思政教育,(2)协调课程学习,(3)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5)指导实践,(6)做好班级经常性管理,(7)联络家长,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二、小学班主任工作,1、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评定操行,(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第一节:教学设计和教案,一、教学设计,1、概念,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2、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3、教学设计的原则,(1)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中心,(2)教学前明确学习者具有的能力,(3)教学水平应与学习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4)用联系未来和教学目标激发学生,(5)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构建“理想的模式”,(6)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7)提高教学媒体的应用控制能力,(8)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9)创造对学习有利的环境,(10)设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风格,(11)为学习者的反应提供即时的反馈,(12)总结教学与后续学习相联系,4、教学设计过程与步骤,(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教学背景分析,A、教学内容分析,B、学生情况分析,(3)教学目标设计,A、教学目标,B、教学重难点,(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1)教学过程设计,(2)学习活动设计,(3)教学资源设计,(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6)教学反思,二、教案的编制,1、基本内容,(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3)巩固练习,(4)归纳小结,(5)作业安排,2、教案的具体内容:,(1)设计教学目标,(2)进行学习任务分析,(3)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4)设计教学评价,(5)编写教案,(6)写教后记,3、教案设计类型及编写要点,(1)教案类型:,A、新授课教案,B、复习课教案,C、实验课教案,D、检查课教案,E、详细教案,F、表格式教案,G、课堂实录教案,第二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验活动,一、综合课程,1、定义:,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观、方法论探究一个中心主题的教学组织形式。,2、综合课程类型:,(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