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入统计

上传人:花****园 文档编号:24291789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投入统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企业投入统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企业投入统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第三章 企业投入统计,第一节 人力要素投入统计,一、人力要素投入对生产成果及产品成本的影响,人力要素对企业来说,就是指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劳动力资源或职工队伍。人力要素投入合理与否,对企业生产,成果的好坏和产品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和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任何企业都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为了适应企业设备能力,的要求,实现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职工。如果职工数,量不足,就不能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使设备闲置起来,增加企业费用,,甚至有可能因长期不用而损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如果职工数量过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企业开支费用增多,成本增高,也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其次,人力要素是指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而且要求劳动力的构成与其生产经营需要相适应。由于企业是分工协作,的整体,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不同,仅在劳动力总量上适应生产经营规模要求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不同人员类别上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在分工协作条件下顺利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人力要素的结构合理,就会使企业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反之,就会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第三,人力要素是指人员素质适应生产经营及其发展需要的职工队伍。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先进技术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一定数量的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各生产经营岗位,特别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岗位,要配备思想作风好、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这样,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为创造低成本,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成果打下,坚实基础。人力要素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职工人数及其配置情况统计、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职工劳动报酬统计等。下面,我们将从统计职业操作技,术角度出发,对这些内容进行阐述。,二、企业从业人员及配置情况统计,(一)企业的从业人员:指在企业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这部,分职工单独反映,如内部退养职工等。各企业的从业人员反映了各企业实际参加生产或,工作的全部劳动力。,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其他从业人员:指企业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等。,为了进行企业经济核算和避免企业间统计上的重复,企业职工统计原则上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因而一些虽未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但却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如代培人员、,借调人员、带工资学习人员、出国援外人员以及下放劳动锻炼人员,按“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新增人员,则从其报到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即应算为企业,劳动者。对于退职、退休、死亡、开除、参军、不带工资上学退出企业的人员,从其离开,之日起即不统计为企业职工。从企业领取原材料在自己家庭中进行生产的家庭工,经领导,批准的停薪留职人员,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也均不统计为企,业职工。,(二)企业职工数量与构成统计,企业职工数量指标一般有两类,即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1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如月末、季末、年末人数,反映报告期末这一时点上,实际可使用的职工数量,所以称为时点人数。具体包括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职工期末人数,等。,平均人数,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职工人数。它表明报告期内,占有职工的一般水平,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的基础资料。其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每天实有职工人数之和,平均人数=,报告期日历日数,人员增减变动不大的企业,平均人数可以用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相加之和除以2求得。开工不满全月的企业,其分,母也应用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这样才能避免人数的重复计,算,真正反映整个月的平均人数,若以开工日作算式的分,母,则计算结果只能是开工日数的平均人数,而不是报告,月的平均人数。,例3-1:某企业于4月15日开工,开工后每天的人数资料(见表3-1),表3-1,日期,15,17,18,20,21,22,27,28,29,30,人数,200,222,休息,232,244,休息,则四月份平均人数为:,200,3+ 222,4+232,6+244,3,平均人数=,30,=120(人),在企业中,不仅要准确计算职工的数量,还需按一定标志对,企业职工进行分组,并考察各组人员在整个职工总数量中所占的,比重。,1按工作岗位分组,按工作岗位分组,对于研究企业定员、合理安排各类人员比,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劳动力,按工作岗位可分为以下5组:工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2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在工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企业,常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组。例如,工业企业将生产工人分为基本生产工人与辅助,生产工人;建筑业将生产工人分为建筑安装工人,附属、辅助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及其他生产工人。这种分组资料对于确定劳动,组织的合理程度有重要意义。,3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企业生产人员的工种指具有某种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即能够承,担特定工作的能力。例如,机械工业企业的工人,可分为车工、刨,工、铣工、钳工、电工、焊工、机修工等等。,所谓熟练程度是指劳动力对其所从事的一定的工种或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掌握程度。工人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其所,属工资等级表中一定技术等级来确定,一般分为8级。这种构成统计,可以反映企业劳动力或工人的技术水平,是合理调配劳动力的依据。,根据这种构成资料还可计算劳动力或工人的平均工资等级。这一指,标可综合表明劳动者的现有技术水平,从而对企业内合理安排生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按文化程度分组,所谓文化程度,是职工所受教育的程度。通过这种分组资料,,可以了解企业职工现有的文化素质,可以供提拔、调配及培养劳动,力参考。按文化程度分组时,一般按职工的学历(或同等学历)进,行划分。如划分为大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5按用工期限分组,职工按用工期限分组可分为: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1)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企业使用的城镇,集体企业的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2)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三)企业职工变动统计,企业职工人数变动受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影响,总是经常处,于增减变动中,一定时期企业职工的变动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上式中,职工增加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本企业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人员,具体可有:(1)农村招收的人员;(2)城镇招,收的人员;(3)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4)录用的大、中专院,校及技工学校毕业生;(5)调入;(6)其它。职工减少人数,则,是指报告期内离开本企业并不再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具,体有:(1)离休、退休、退职;(2)开除、除名、辞退;(3),终止、解除合同;(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5),调出;(6)其他。,从绝对数上,反映职工的变动情况,可用上面的平衡式,这是职,工变动统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相对数角度统计职工人数的,变动程度。,反映职工变动程度的指标有:,职工总数变动程度指标,是期内净增或净减职工人数与期初职工,人数对比的百分数。计算公式为:,期末人数,期初人数,期初人数,职工人数变动程度指标,=,三、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一)劳动时间的核算,1,劳动时间的计算单位,生产工人的劳动时间一般是以工日和工时为计算单位,在八小时工作制度下,一个工日就相当于一个工人做工八个小时;一个工人劳动一个小时就叫一个工时。在某些特定的要求下,例如,在制定劳动消耗定额和核算单位产品劳动消耗量时,也用“分”作为计算劳动时间的单位。,2,劳动时间的构成,日 历 工 日 31100=3100工日,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实际公休工 公休加 班,日770工日 工日30工日,公休加班,工,日30工日,公休加班,工,时240,实际工作工,时17114,加点工时,40,制 度 工 日3100-800=2300工日,出 勤 工 日,出 勤 工 日2300-60=2240工日 2300-60=2240,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全日 全日,2240-30-36=2174工日 停工 非生产,工日 工日,30 36,实际工作工日2174+30=2204工日,制度内 非全 非全 非全,实际工 日停 日缺 日非,作工时 工工 勤工 生产,16834 时 时 工 时,13 2 240 186,3劳动时间的核算,(1)日历工日数。日历日数是按工日计算的工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可能劳动时间。它等于期内每日工人人数和,或等于期内工人平均人数与日历日数的乘积。(2)公休日数。公休日数指报告期内国家(或企业)规定工人应当休息的节日、假日的工日总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工人在公休日加班满一个轮班时,应作公休加班工日计入实际工作工日。如果工人在公休日加班不满一个轮班,属于公休加点工时,计入实际工作工时。(3)制度工作工日数。是指按照国家(或企业)规定,报告期工人应该工作的工日总数。可用报告期规定的工作天数乘工人平均人数求得。(4)出勤工日数与缺勤工日数。在轮班内只要工人上了班,不论是否工作或工作时间长短,都算为出勤。工人事先接到停工通知,或因公出差,虽未上班,应视为出勤。出勤工日数等于报告期内每日出勤工人人数之和。,缺勤工日数,是指工人按制度规定应该到班参加生产,但由于工人本身的原因,如产假、病假、事假、探亲假、工伤假及旷工等原因,未能到班参加生产的工日数。凡缺勤满一个轮班的称全日缺勤,全日缺勤工日等于报告期工人全日缺勤人数之和;缺勤不满一个轮班的称非全日缺勤,按工时计算,非全日缺勤工时等于报告期工人缺勤小时数之和。全日缺勤可以按工作日长度折算为缺勤工时,但缺勤工时不能按工作日长度换算为缺勤工日。,(5)停工工日数。是指在出勤时间内由于某种原因(如停电、停水、停气、待料、机器设备事故等),未能从事生产工作的时间,以及工人停工后被调做其它非生产性工作的时间。凡停工满一个轮班者称为全日停工,按工日计算。停工不满一个轮班者称非全日停工,按工时计算。,由于事先预知的原因,如计划停电等,企业将公休日与工作日调换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在公休日工作不算加班,在工作日休息不算停工。,非生产工日数。是指工人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经企业指定从事其它社会活动而未能从事本企业生产的工日数。非生产时间满一个轮班的为全日非生产时间,以工日计算。不满一个轮班者为非全日非生产时间,以工时计算。,(6)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内实际参加生产的工日总数。一个工人在一个轮班内只要到班参加生产,不管时间长短,即算作一个实际工作工日。,实际工作工日数等于每日实际参加生产的工人数之和。实际工作工日数中应包括公休日加班满一个轮班的工日数。公休日加班不满一个轮班的工时以及加点工时,不折算为实际工作日数,可按工时为单位计入“实际工作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参加生产的工日数,它等于实际工作工日数减去加班工日数。,(7)实际工作工时数。是指以工时为单位计算的工人在报告期内从事生产的时间总数。一个工人实际工作一小时,即为一实际工作工时,它包括加班(折算)工时和加点工时数,,不包括非全日的停工、缺勤、非生产等时间。它能比较精确地反映工人实际用于生产活动上的劳动时间的总量。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生产的工时总数。它等于实际工作工时数减去加班加点工时数。,例3-2 某车间七月份工人平均人数为100人,根据考勤和工时利用记录,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缺勤60工日,非生产36工日,停工30工日,非全日缺勤240工时,非全日非生产186工时,非全日停工132工时,公休加班30工日,加点40工时,计算各种劳动时间。计算结果见图3-1。,(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1出勤率。,是反映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出勤的程度。由于考勤制度不同,出勤率指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按工日计算,它只反映全日缺勤工日对劳动时间利用的影响;另一种是按工时计算,它不但反映全日缺勤工日对劳动时间利用的影响,而且也反映非全日缺勤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制度内出勤工时(工日)数,出勤率=;,制度工时(工日)数,根据图3-1资料计算,工日,工人出勤率(按工日计算) .,工日,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人出勤率(按工时计算) ,制度工作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2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是反映工人出勤后,劳动时间直接用于生产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数,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 ,出勤工时(工日)数,根据图3-1资料计算,工日,出勤工日利用率=.,工日,工时,出勤工时利用率= .,(),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表明出勤时间的利用程度,它受非生产工时(工日)和停工工时(工日)的影响。,3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数,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制度工作工时(工日)数,根据图3-1资料计算,工日,制度工日利用率.,工日,工时,制度工时利用率.%,()工时,制度时间利用率与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制度时间利用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率,从以上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出勤工时利用率或提高出勤率,都能促进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的提高。,4劳动日利用率。,反映平均实际劳动日长度与标准劳动日长度的比重,说明标准劳动日长度被实际利用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制度工日数,劳动日利用率,100%,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三)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劳动时间平衡表由劳动资源与劳动消耗两个部分组成,左边部分是劳动资源,它是以制度工时总数为基础,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右边部分是劳动消耗,除列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外,对未使用的时间要加以分类,并按其发生的具体原因逐项列出。为了便于分析,还可计算出每个项目在制度工时中的比重。,基本表式列举以下:,表32 企业生产工人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项 目,劳动时间资源工时数,项 目,劳动时间(工时数),耗用去向(比重%),1、日历,工时,减:公休,工时,2、制度,工时,1.制度实际工作工时,2. 因正当理由而未利用工时其中:,(1)产假,(2)病假,3. 浪费的工时其中:停工工时,其中:,(1)原材料不足,(2)旷工,(3)迟到早退合计,4、加班加点工时,其中:,(1)公休加班工,(2)加点工时,利用劳动时间平衡表可进行下列分析:,1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可从各种未使用时间占制度工作工时的比重入手,一般地说,比重较大者即为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对停工时间的分析。因为停工时间是企业可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劳动时间,是损失了的劳动时间。,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可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反映:,报告期末被利用工时数,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损失的劳动力(人)=,报告期每一个工人制度工作工时,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减少的产量(或产值)=每一实际工作工时平均产量(或产值) 未能利用工时数,加班加点情况。可以计算加点强度指标和加班加点比重指标来反映。,加班加点工时数,加班加点强度指标=,实际工作工时数,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可与本企业历史较好水平的资料以及与同类型企业劳动时间平衡表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发现本企业的薄弱环节,查明原因,提出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劳动时间的利用程度。,四、劳动生产率统计,(一)劳动生产率统计指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其表现形式有两种:,用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来表示,即:,劳动成果,劳动生产率(正指标),劳动消耗量,用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劳动消耗量,劳动生产率 (逆指标),劳动成果,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与逆指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经济意义完全一致,两者在数量上互为倒数。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般采用正指标,逆指标多用于劳动定额方面。,劳动生产率指标受时间、产量、人员三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劳动生产率指标分为不同种类以满足不同分析目的的需要。具体有:,1按不同人员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在我国企业统计的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是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企业劳动成果,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工人平均人数,报告期企业劳动成果,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全部人员的平均人数,工人劳动生产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存在着下列关系:,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工人在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重,2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不同时间尺度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有: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和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报告期劳动成果,时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数,报告期劳动成果,日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日数,报告月(季,年)劳动成果,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报告月(季,年)平均人数,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之间,存在着下列关系:,日劳动生产率,(季、年)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月(季、年)平均长度,=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日平均长度实际工作月(季、年)平均长,例3-3 仍以例3-2资料,又知,该车间该月生产产量为165000件,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劳动生产率,并验证其关系。计算如下:,日劳动生产率=9.647.76=74.81(件/工日),月劳动生产率=74.8122.04=1648.81(件/工日),3按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成果数量,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与此相适应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也有多种:,()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指标=,(2)劳动生产率的劳动量指标=,(3)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1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分析,为了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变化,需要计算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受企业内各生产单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以及受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的各单位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比重的结构变动影响。因此,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包括企业劳动生产率总指数(或称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1)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指数,例3-4 某企业有关资料见表,表3-3 企业劳动生产率分析表,指标,基期,报告期,指数(%),总产值(万元),3200,6000,187.5,全部职工人数(人),1600,2600,162.5,其中:工人平均人(人),1280,2210,172.7,工人占全部职工人数(%),80,85,106.3,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0,2.31,115.5,工人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50,2.72,108.8,由表3-3可知,报告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了15.5%,绝对量增加2.31万元/人-2万元/人=0.31万元/人。这是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提高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2.72-2.50)万元85%=0.187万元/人;由于工人比重的提高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85%-80%)2.5万元/人=0.125万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115.5%106.3%108.8%,0.31万元/人0.187万元/人+0.125万元/人,()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q=abc,式中:q:月劳动生产率,a:时劳动生产率,b:实际平均工作日长度,c:实际平均工作月长度,这种关系在动态分析中相对数关系表现为,绝对数关系上表现为,例3-5 某企业资料见表3-4所示,表3-4 企业劳动生产率分析表,根据表3-4资料进行如下分析:,相对关系,137.3%=120%104%110%,绝对关系,1030件/月750件/月=280件/月,说明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80件,其原因是:,1) 由于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高的月劳动生产率,指标,基期,报告期,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时/件),5,6,120,工作日长度(工时),7.5,7.8,104,工作月长度(工时),20,22,110,月劳动生产率(件/月),750,1030,137.3,(65)7.822=172件/月,2)由于工作日长度的增加而提高的月劳动生产率,(7.87.5)522=33件/月,3)由于工作月长度的增加而提高的月劳动生产率,(2220)57.5=75件/月,三因素影响量合计:172+33+75=280件/月,(3)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及其利用情况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表明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一般用平均每一劳动者装备的固定资产数量(实物量、价值量、能力)表示,表明技术装备利用程度一般用固定资产利用效果(率)表示。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难看出,在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既定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利用率愈高,劳动生产率亦愈高。然而,固定资产利用率的高低,又受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于是可以得出下列关系式:,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及劳动力影响分析,1企业劳动率变动对劳动成果的影响分析,(1)企业劳动成果=企业劳动力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2)企业劳动成果=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时,=日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日,=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工作日长度实际平均工作月长度平均人数,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影响分析,若以Q表示劳动生产率,以T表示劳动力数量,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节约(+)或浪费(一)的劳动力数量为:,(四)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其分析,企业生产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它是衡量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成果的根据。每个班组或个人在单位时间规定应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产量定额”;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规定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称为“工时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减少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或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品数量。,1企业生产定额统计,(1)基本工时定额和补充工时定额。基本工时定额指在企业正常劳动条件下对单位产品规定应消耗的工时。补充工时定额指由于企业实际生产条件不正常而规定增加(在基本工时定额基础上)的定额工时。,(2)合格品产量和非工人过失的废品量。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应为合格品。由于生产工人本身的过失引起的废品,属于工人的责任;由于企业生产管理、劳动条件不正常所引起的废品,属于企业的责任,称为非工人过失的废品量。,(3)用劳动时间统计。这方面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图2 耗用劳动时间构成图,实际计件 非全日停工 非全日调任,工时 、缺勤工时 从事非定额,工作工时,实际计件工作工时 全日停 非全日调任,工、缺 从事非定额,勤工时 工作工日,月实际计件工作工日,2企业生产定额分析,企业生产定额主要可通过下列统计分析指标进行:,.,生产定额完成率,=,=,合格品定额工时完成率,+,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际消耗工时的比重,(2).,日生产定额完成率,=,(,3,)月生产定额完成率,=,生产定额完成率指标的计算,(,1,)单一产品生产定额的计算。,在单一产品的条件下,生产定额完成率可按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两种方法计算。,生产定额完成率(,%,),= 100%,生产定额完成率(,%,),=,(2)多种产品生产定额完成率的计算,由于不同产品的实物量不能直接相加,因此,要计算多种产品的生产定额的综合完成率只能采用工时定额,而无法采用产量定额。其计算公式如下:,生产定额综合完成率(%)=,其中:Q1表示实际产品产量;,t1表示生产单位产品实际消耗工时;,tn表示表示产品工时定额;,T1表示生产某种产品实际消耗工时。,公式中,分子是一定时期完成的定额工时数总和,分母是该时期实际消耗工时总数,两者之比,表明生产定额综合完成程度;两期实际消耗工时总数,两者之差表示实际消耗比定额规定所节约或超支的劳动时间数。,第二节 物力要素投入统计,一、劳动资料投入统计,(一)劳动资料投入对生产成果及产品成本的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需要劳动力和劳动对象之外,还需要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人们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在当今高科技发展时代,劳动资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企业拥有的劳动资料的数量和结构、质量及新旧程度是企业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劳动资料要素更新快,科技含量高,就会促使企业产品快速提高质量、更新换代,不断满足消费者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以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固定资产统计,企业的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其使用的各种机器设备、运输设备、房屋、工具器具等。按其使用时期的长短和价值的大小,一般可将劳动资料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其中低值易耗品是指价值低廉,易于损耗且时间不很长的劳动资料,本节主要介绍固定资产。,1固定资产的相关概念,(1)固定资产的概念,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各企业具体标准不一样),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2)固定资产的分类。,A、企业的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可分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其中:,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指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服务于生产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包括,房屋:指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和直接为生产经营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使用的房屋(包括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建筑物:指除房屋以外的各种建筑物:如矿井、道路、停车场、油库、水塔、烟囱、围墙等。,机器、设备:包括动力设备、传导设备、工作机器及运输设备等。,工具、仪器:指具有独立用途的各种工作用具、仪器和生产用具。,管理用具:指计量用具、消防用具、办公用具以及其他经营管理用器具等。,其他生产用固定资产。,2)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用于非生产方面的各种固定资产。包括职工宿舍、招待所、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俱乐部、食堂、浴室、理发室、医院、疗养院、专设的科学研究试验机构等单位使用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B、固定资产按使用状况可分为使用中的、末使用中的和不需用的,其中:,1)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是指处于正常发挥机能的固定资产,包括正在使用的、备用的、因季节性原因和修理原因而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2)末使用的固定资产是指尚未开始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因生产任务变更而停用的固定资产以及正在进行改建或扩建的固定资产。,3)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是指不适合本企业生产需要而准备出售转让或报废的固定资产。此种分类方法便于研究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三)生产设备统计,1生产设备的概念和分类,(1)生产设备的概念。生产设备是指劳动资料中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或化学成分,使之转化为一定产品或劳务的固定资产。其中工业生产设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必须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中的厂房、道路、仓库等并不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仅仅是为工业生产提供条件,故不属于工业生产设备。必须是劳动资料中的固定资产。那些属于低值易耗品的简单生产工具都不属于生产设备。,(2)生产设备的分类。生产设备按经济用途可分为专业性生产设备和通用性生产设备。其中,专业性生产设备是指从事某一特定生产活动的专用设备,如炼钢的高炉、炼钢的电炉等;通用生产设备是指某一行业各个企业都能使用的设备,如工业行业中的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等;此外,生产设备还可按新旧程度、出厂年限、制造国别、自动化程度、技术状况、工艺特点等角度进行分类。,2生产设备数量统计,生产设备数量是企业的物化劳动生产力,企业应充分使用所拥有的生产设备,杜绝闲置,并应保持生产设备在完好状态下得到充分使用。为此,应统计以下指标,了解潜在最大物化劳动生产力。,(1)实有设备。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末,通常在年末实际拥有的设备数量。包括企业自有及租入(或借入)的,已安装及未安装的设备,不包括已批准报废的、订购未运抵本企业的设备以及租出(或借出)的设备。,(2)已安装设备。是指已安装完毕并经正式验收的设备,包括正常开动的设备、备用设备。备用设备是指已安装完毕,一旦正在使用中的设备发生故障,它马上可接替原设备工作。由于临时故障而不能开动和待修的设备;正在修理的设备;封存保管的已安装设备;不需要安装在一定地点的移动使用设备,都算已安装的设备。,(3)已安装设备使用数。是指报告期内已经开动过一天(一个班次)以上的设备,包括由于季节性生产、大修理等原因而停止使用的设备,也包括正常备用或替换使用的设备。,(4)完好设备。是指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设备:设备性能良好,能达到原设计标准,设备精度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运转无超温、超压现象。设备运转正常,零部件齐全,没有较大的缺陷,磨损程度不超过规定的技术标准,主要的计量仪器、仪表和润滑系统正常。原材料、燃料、油料等消耗正常,基本没有漏水、漏气、漏电现象。,3生产设备的分析指标,企业可利用以下统计分析指标对生产设备的使用状况予以掌握和控制,及时发现生产设备尚未充分利用的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以提高利用率:,( 1 ).设备数量利用分析,设备数量利用分析主要计算以下指标:,实有设备安装率。是指已安装设备在实有设备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实有设备的安装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已安装设备使用率。是指实际使用设备(即已安装设备使用数)在已安装设备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已安装设备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实有设备使用率。是指实际使用设备与实有设备之比。它反映实有设备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使用设备完好率。是指完好设备与实际使用设备之比。它反映使用设备的完好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实有设备完好率。是指完好设备与实有设备之比。它反映设备的技术状况,也反映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好坏。其计算公式如下:,实有设备 安装设备 使用设备, ,安 装 率 使 用 率 完 好 率,实有设备使用率使用设备完好率,(2)生产设备的时间利用率。,是指实际作业时间与最大可能工作时间之比,用以反映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它是考核设备是否充分使用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能否增加产量的依据。其计算公式如下:,由于各种生产设备的作业特点不同,设备时间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也不同。,.连续作业生产设备的时间利用统计,连续作业生产设备是指一经开动便日夜连续进行生产作业的设备,其正常间断时间只是计划大修理时间。属于这类设备的主要是热力及化学设备,如冶金工业的高炉、平炉,化学工业的硫酸塔、氨合成塔等。连续作业设备的可能工作时间大多是指日历时间,在日历时间内,包括设备实际作业时间、修理时间、临时故障及其它停产时间等;但也有些设备,如平炉、轧钢机等因其大修理时间较长,为确切反映设备时间利用程度,而采用日历工作时间,即日历时间减去计划大修理时间。因此,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非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非连续作业设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间断作业的设备。属于这类设备的主要是机械设备。,设备时间构成见图3-3,制 度 台 时,计 划 台 时 计划停开台时 计划大修理台时,实际开动台时,计划外停开台时,制度台时数。,是报告期内设备可能利用的台时数。它表明设备在报告期内按制度规定应工作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制度台时数 = 报告期平均已安装设备台数 报告期制度工作日数 制度工作日长度,设备的制度工作日长度为一班制8小时,两班制15.5小时,三班制22.5小时。,计划开动台时数。,是指在报告期内按计划规定应开动的台时数。其计算公式为:,计划开动台时数 = 制度台时, 计划检修台时 计划停开台时,制度内实际开动台时。,是指报告期内实际开动进行生产的台时数。其计算公式为:,制度内实际开动台时数 = 计划开动台时数 计划外停开台时数,计划外停开台时包括缺劳动力、临时无任务、待工具、待图样、待料、事故、小修理、停电等。,非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指标有:,(3)生产设备能力利用率。,除了从时间角度分析生产设备的利用情况外,还可从能力角度分析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的单位时间理论(或潜在)产量可用查定能力或设计能力,或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平均先进定额表示。设计能力是指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在一定条件下设备可能发挥的效能。查定能力是指在没有设计能力或原设计能力由于设备条件变化已不能反映实际能力时,由企业对有关设备进行重新查定并经主管部门批准的生产能力。实质是修正了的设计能力。,上述公式中的分子所表示的“单位时间内的实际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能力。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4)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以上我们从时间和能力角度计算了生产设备的利用指标,为了全面反映设备利用情况,可计算综合利用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生产设备时间利用率生产设备能力利用,(5)生产设备事故发生率。,是指所发生的设备事故台次数与实际开动设备台数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报告期发生的设备事故(或故障)台次数,生 产设备 事 故发生率(次台) ,报告期实际开动设备台数,设备事故损失额。设备事故损失额包括设备修复费用、停工损失金额和因不能修复如初而造成的设备贬值等金额。,(四)动力设备统计,1企业动力设备的分类,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必须装备各种动力设备,没有先进的动力设备,就不可能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也不可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企业动力设备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准确核算动力设备的能力并研究其利用程度。,动力设备是指把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转化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动力,提供给生产和消费单位使用的各种设备总称,按照动力产生和转化过程中技术作用的不同。可将,动力设备分类如下:,(1)第一次原动机(或称动力发生设备),第一次原动机就是利用燃料、水力、风力和其他自然能以取得机械能的动力设备,它是最初提供动力的机械。若按能源的不同和利用方法的不同,可再进一步分为火力原动机、水利原动机,风力原动机及其他原动机。,(2)第二次原动机(或称动力转化设备),第二次原动机是指将已经生产的动力转化为另一种动力的设备。如发电机是把第一次原动机所产生的机械能变为电能,而电动机则是把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变为机械能,电气器械是将电力转化为除机械能以外的其他能(如热能、光能、化学能)并直接作业的设备。第一次原动机和第二次原动机主要起着能转化作用,并不增加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所以,两者的动力不能简单相加,否则就会发生重复,夸大了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资料。,(3)动力调整、调节设备,动力调整、调节设备是用来改变动力某种属性的设备,即改变电压的变压器和改变电流性质的整流设备。,(4)动力传导设备,动力传导设备主要指输送或调配电力用的线路,输送蒸汽或热力的管道等。,(5)动力生产附属设备,动力生产附属设备是指为生产和转化动力服务的各种辅助设备,如给水泵、送风泵等。,(6)蒸汽锅炉,蒸汽锅炉是蒸汽原动机体系不可缺少的装置,是将燃料燃烧,加热于水,以水为介质,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具有推动能力的设备。因其本身不产生动力,不属于原动机,故单独列出。,在上述动力设备中,第一次原动机和第二次原动机是整个动力设备的中心,其他设备的配备都要与之相适应,因而这两类设备是动力设备统计研究的重点。,2动力设备能力统计,动力设备的能力一般用功率,即单位时间生产动力的数量或工作量表示。为便于计算动力机械总能力及对各种动力设备进行比较,除蒸汽锅炉以每小时生产的蒸汽数量(蒸发量吨小时),变压器以千伏安)(KVA)为计量单位之外,其他动力设备均以千瓦(KW)作为其能力的计量单位,原以马力(HP)或千伏安为计量单位的,依照下式折算:,1马力(公制)0.736千瓦,1马力(英制)0.746千瓦,1千伏安0.9千瓦,要正确计算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机械总能力,必须了解企业动力设备的配置,见图3-4,计算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能力,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凡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的动力设备能力都应计算,包括直接作业的和企业运输工具中的第一次原动机产生的动能;,第二,要消除动能转化中的重复计算。,按照上述原则,用于生产中的动力设备总能力的计算公式为:,N(N1N2)(N3N4),式中:N表示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能力,,N1表示用于生产的所有第一次原动机的能力,,N2表示用于推动发电机的第一次原动机的能力,,N3表示所有电动机的能力,,N4表示所有电气器械的能力。,如果缺乏带动电动机的第一次原动机的能力,而只掌握发电机的能力(N,5,),则可根据发电机的一般 有效作业系数(90)来推算,即发电机的能力乘以1.11(,)来代替第一次原动机作用于发电机的能力(N,2,1.11N,5,)。此时,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总能力的计算公式就改变为:,N(N,1,1.11N,5,)(N,3,N,4,),如果企业没有自备发电机,完全使用外来电力,则总能力公式为NN,1,N,3,N,4,。没有第一次原动机,总能力公式就是NN,3,N,4,。,3动力设备动力统计,动力设备的总能力是动力设备本身具有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利用的能力。而动力设备的总动力则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所消耗的动力总和,它不仅取决于动力设备的能力,而且取决于动力设备的作业时间。具体地说,原动机发出的动力量(W),等于原动机的作业能力(N)乘以原动机的作业时间(t)。即:,W= N t,总动力的计量单位是“KWh”。用于生产过程的动力设备总动力的计算公式为:,W=(W,1,W,2,)+(W,3,+W,4,),=(W,1,1.11W,5,)+(W,3,+W,4,),式中:W表示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动力,,W,1,表示用于生产的所有第一次原动机的动力,,W,2,表示用于推动发电机的第一次原动机的动力,,W,3,表示所有电动机的动力,,W,4,表示所有电气器械的动力,W,5,表示发电机发出的动力,4动力设备利用统计,动力设备利用统计与生产设备利用统计一样,也需要从数量、时间、能力、综合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其研究方法基本一致。但由于动力设备的能力与生产设备能力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故在此主要介绍动力设备的能力利用与综合利用统计。,动力设备总能力指标N表明服务于生产的动力设备所具备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潜在的,当设备开动以后,才有实际能力。它是以动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生产或消耗的动力数量来表示的。动力的计量单位是以1千瓦的能力工作一个小时即千瓦时计算。由于企业动力设备在各个时期的实际能力可能不等,它所产生的动力就有不同,因此,要计算平均实际能力。平均实际能力是用作业时间加权计算的平均数,其公式如下:,以发电机为例:,如果所计算的是一个发电机组的平均实际能力,同样可用上式计算,只是上式分母的作业时间总数,是用报告期日历小时总数减去在该期内所有发电机都停开的小时数来确定。例如由3台发电机组成的动力设备在某一天内发电总量为207000千瓦时,该发电机组,只有在15 16时全部停开,所以这一发电机组的工作小时数是24123小时,其平均实际能力为:,动力设备的能力利用指标,是用它们的平均实际能力与其最大长期有效能力相比计算的,如:,发电机的最大长期有效能力,是指设备能够长期工作的最大能力,这个能力往往在发电机的铭牌上标明,故又称“铭牌能力”。由于在报告期内发电设备发生增减变动,所以各发电机铭牌能力总和也会发生变化,为保持与发电机平均实际能力的可比性,发电机最大长期有效能力,也需计算一个期内平均数,即平均发电设备容量。设某发电厂6月初原有发电机2台,总设备容量(铭牌能力)为26000千瓦,于6月12日10时新增一台50000千瓦机组。则6月份平均发电设备容量为:,动力设备综合利用指标是综合说明动力设备能力和工作时间利用情况,它是动力设备在报告期全部工作时间内生产(或消耗)的动力同报告期全部日历时间内充分利用最大有效能力而生产(消耗)的最大可能动力之比。如:,(五)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统计,1产品生产能力的概念,产品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的综合平衡能力,即指企业生产某产品的全部设备(包括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动力设备及有关的厂房和生产用建筑物等)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充分 ,劳动力配备合理、技术组织条件确定,设备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在计算产品生产能力时须注意以下两点:,(1)必须按全部设备进行综合平衡。产品生产能力是生产该种产品的全部设备协同工作的结果。因此,在计算各设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首先要平衡各种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然后将全部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与辅助设备的生产能力进行平衡,才能确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一般说来,当主体设备能力完全配套时,可用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作为该种产品的生产能力。,(2)计算产品生产能力时不应考虑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劳动力的配备以及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因为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在正常条件(即原材料、燃料、劳力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合理)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劳动力配备和厂外运输等条件只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而不影响生产能力本身的高低。产品生产能力多用产品的生产量(实物量或折合量)表示,也有用原料处理量表示的。,2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在核算产品生产能力时,首先就各类设备分别计算,然后再综合平衡,某种设备生产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设备的数量、有效的工作时间和设备的生产率。,(1)设备数量是指已经安装好的设备。但不包括因严重损坏而不能修复的设备、生产方向改变而停用封存的设备、备用设备和正在科技改造尚未验收投产的设备等。,(2)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指设备全年最大可能开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全年连续生产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小时),=365天24小时计划大修理小时,非连续生产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小时),(365天全年节假天数 )设备开动班次,每班应开动的 小 时数 计划检修小时,季节性生产的企业,除了扣除节假天数外,还要扣除季节性停工的天数。,(3)设备生产率是指单位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即产量定额和单件产品所耗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金融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