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题及参考答案ppt课件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242917860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66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题及参考答案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马原复习题及参考答案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马原复习题及参考答案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此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去回答。,(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的客观物质性与自然物的客观物质性完全一样。,4,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对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6,5、简述实践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7,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8,7、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9,7、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10,7、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11,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简化表达供答题作参考),(1)由新生事物的本质特点所决定。,(2)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所决定。,(3)由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进步客观要,求所决定。(社会领域),12,8、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1)相互区别: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 的关系。,(2)相互联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同共性相联结而存在。,(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3,8、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懂得辩证法。学习和掌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只有掌握了两者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15,8、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其次,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根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16,8、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实践特点,这是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是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17,8、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18,9、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37,(1)使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以存在和发展。,(2)使矛盾双方在相互吸取中各自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9,9、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事物的量变。,(2)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造成事物的质变。,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10、如何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的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21,10、如何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22,11、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5、辨证否定观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23,11题若出论述题可照此详答,辨证否定观原理如前所述。方法论意义如下:,辨证否定观原理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防止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比如,对待文化遗产,既要吸取精华,又要弃其糟粕,既要反对历史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外国外国文化,既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既要反对一概拒绝、盲目排外,也不能全盘照搬、崇洋媚外,等等。,24,1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即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25,(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第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否定就是质变,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和起点。,第二,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和发展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每经过一次否定,事物都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一步。,26,(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第一,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本身就是周期性的曲折,这是曲折性的主要表现。,第二,事物发展的前进、上升总趋势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的“倒退”或“逆转”的曲折。,27,(3)掌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我们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有力武器。(理论意义),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认为事物发展道路是直线似的,没有任何曲折和倒退。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28,第二,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意义),29,一方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建立必胜的信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从历史的总进程看,这是社会发展必然性、上升性的体现;,30,另一方面,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经历各种挫折。我们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开辟历史发展的新途径。任何消极悲观和盲目乐观的态度都是错误的。,31,此外,也可能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严重挫折谈认识。可参照第33题“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来回答。,32,参阅教材,再如,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33,13、如何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规律观的基本内容?,一、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特点,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4、规律是客观的。,34,1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其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在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5,1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及其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离不开客观物质条件。,(2 )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须遵循客观物质规律。,( 3)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要通过客观物质活动。,36,15、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37,16、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1、唯物主义反映论,(1)基本前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3)基本原则 :反映论,(4)基本观点: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8,16、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2、唯心主义先验论,(1)基本前提: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2)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3)基本原则:先验论,(4)基本观点: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经验的东,西,是精神自己认识自己。,39,17、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点和根本区别,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之间具有原则区别。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其一,它离开实践来观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其二,它不能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这就决定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两个根本缺陷,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从而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0,18、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41,1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形式、内容、阶段、特点等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42,20、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认识和实践认识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43,20、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简),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因:,(1)主观条件的制约,(2)客观条件的制约,2、造成认识运动无限性的原因:,(1)物质世界的无限发展,(2)社会实践的无限发展,44,20、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详),第一、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原因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45,20、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详),第二、造成认识运动无限性的原因是:,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 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及其发展也是无限的,由此决定人类的认识运动也是无限的。,46,2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简),简洁答题:,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47,较为详尽答题:见下页,48,2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详),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区别的:,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49,2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详),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50,2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详),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51,2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详),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52,2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定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客观性,(1)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53,2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其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符合及符合的程度。这就要求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东西,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和验证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即它本身既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使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因此,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联系进行对照和验证。所以,实践也就必然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点),(1)由真理 的本性(主客观符合)所决定,(2)由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所决定,55,24、用真理的辩证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1、真理的辩证性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详见“21”简答题),2、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56,24、用真理的辩证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人类的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体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它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绝对真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相对真理。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57,24、用真理的辩证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可略),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进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58,25、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何在?,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的”完全等同起来,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真理既然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就能够指导实践,给人们带来利益,可以说它是有用的;但是,并不是任何有用的都是真理。例如,谎言和骗术对于野心家和骗子是有用的,但它们永远不是真理。,59,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原理部分略(照书答),当前,我国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并存,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对这种状况需要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形成正确认识。,60,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首先,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社会思想多样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决定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这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运用),61,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观点的争鸣切磋,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进步。,62,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也在滋长。比如,有些人国家观念淡薄,集体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有些人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有些人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等等。,63,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这些错误思想虽然不是主流,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的运用),64,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个社会 ,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又对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有巨大的反作用。任何国家都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挥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65,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建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原理的运用),66,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生动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67,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引领,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反之,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厦就会倾覆,人民将失去,前进,的,方向,。,68,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3、如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思潮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坚持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69,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二是要对社会思潮状况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70,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三是要,根据各种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社会思潮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紧紧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回答,把疑惑说明白,把道理讲透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71,26、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同时,,对于错误的思想要予以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努力,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对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72,27、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第一,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73,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详解,第一、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的质,第二、社会意识能动反作用的量,第三、社会意识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起作用,第四、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第五、用先进社会意识战胜落后社会意识,使先进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广泛掌握群众,74,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现实意义,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大力推进社会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 建设,用先进社会意识战胜落后社会意识,使先进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广泛掌握群众,让先进的社会意识、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75,参阅详答,在当代中国,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76,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引领,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反之,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厦就会倾覆,人民将失去,前进,的,方向,。,77,要,根据各种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社会思潮沿着正确的轨道,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回答,把疑惑说明白,把道理讲透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同时,,要对错误的思想予以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努力,消除,各种错误思潮对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78,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79,总之,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大力推进社会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 建设,用先进社会意识战胜落后社会意识,使先进文化逐步深入人心,广泛掌握群众,让先进的社会意识、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80,28、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81,2、规律意义:,它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依据,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 基本依据,它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82,2、规律意义: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作为制定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基本依据,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的变革;是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83,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84,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理论的重大指导作用。,85,29、简述国体和政体的辩证关系?,1、所谓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的地位。,2、所谓政体,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3、二者关系,首先是国体决定政体,国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自己;其次,政体反作用于国体,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86,30、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照书答。,2、关于联系原理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可参照教材P108第3段变通答题。,87,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88,(,2)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为经济基础服务,服务的方向:保护自己,排斥异己。,服务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服务的性质:取决于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89,2、结合原理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要遵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政治上层建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改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提供政治保证。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建设可以有力的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90,其次,必须正确认识深化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有利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的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的保护,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就是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91,最后,深化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对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的作用。,92,参照教材P108第3段变通答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有利于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93,参阅资料,(温家宝访日时谈到当前中国政治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中国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缺乏对政治权利的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权钱交易、官商勾结、腐败蔓延会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中国社会不稳定因素,94,31、怎样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是作用?,此题出重了。答案见第36题,95,32、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客观必然性层层递进的三重原因:,(1)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3)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96,32、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2、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97,3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2、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98,3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从世界历史上看,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的。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历史车轮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99,3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表现为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向前跨越、向后倒退、交叉渗透、快速跃迁、长期停滞,等不同特点。,100,参阅简答提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依次更替,向前跨越,交叉渗透,快速跃迁,长期停滞,不同特点,向后倒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多样性,统一性,101,35、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提要点:,(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02,36、试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的积极社会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103,36、试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1)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2)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104,36、试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105,36、试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第一、消极后果原因:认识不够、缺乏控制、社会制度。,第二、消极后果表现: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第三、消极后果对策:观念变革、制度变革、行为转变。,结合教材将上述原因和对策具体化。,106,36、试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详答参阅第一、消极后果原因:认识不够、缺乏控制、社会制度。,具体说:,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107,36、试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详答参阅“全球问题” 出现的原因:,“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108,36、试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详答参阅第三、消极后果对策:观念变革、行为转变、制度变革。,具体说,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全球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109,参阅教材答题资料,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110,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当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111,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部分照书答:,联系实际谈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提出来的。,112,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113,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14,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115,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前进。,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6,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17,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的充分保障和落实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18,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发展的成果没有或者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119,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4、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需求,让每个人都能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120,37、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而且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121,参阅资料,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22,38、如何理解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P132136,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23,38、如何理解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P132136,作用大小: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作用性质: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作用评价: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作用理解:必然和偶然辩证统一,124,38、如何理解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P132136,(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大小: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性质: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125,38、如何理解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P132136,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1、他们是先进思想的创立者和传播者。,2、他们是先进阶级和群众斗争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他们是人民群众利益、愿望、要求的代表者和体现者。,126,参阅资料,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一些历史人物首发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127,参阅资料,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能起到推运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的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128,参阅资料,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129,39、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P143144,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历史条件:,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其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30,4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P145,商品是由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此,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131,4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P14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32,41、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6148,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供求关系经常不平 衡,商品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33,41、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6148,3、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比例。(调节作用)P131,(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 促进生产力发展。(刺激作用)P131,(3)自发调节收入分配(分化作用)P131,134,41、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6148,4、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消极后果(略),(1)可能导致垄断产生,阻碍技术进步。,(2)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导致收入差距过大。,(3)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135,42、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1152,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136,参阅展开详释,详释第一: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137,参阅展开详释,详释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38,4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150,三点理由:,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39,44、如何理解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途径?,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