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情观察--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2859137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1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病情观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病情观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病情观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中医病情观察,中医病情观察,1,病情观察,是指护士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有目的地对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护理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护士从一开始接触患者,观察就随之开始。,2,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护理人员都基本功。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全面、细致、及时、准确地进行病情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为了更好地开展病情观察,护士应熟悉观察的内容,各类患者病情观察的重点,在工作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做到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恶化,提高医护质量。,中医病情观察-课件,3,病情观察的目的,为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依据,这是正确开展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了解病势,准确判断预后 病势是指疾病的发展趋向,主要观察患者的目前症状、脉象、舌质、舌苔、精神、食欲等。如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病情的变化幅度大,常为恶化的表现;舌苔脉象由异常趋向正常,表明病情好转;患者的精神状态与食欲好转,表明病情好转。因此,对患者都症状和体征进行动态的观察,能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病情观察的目的为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4,及时发现危重症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 疾病过程中,正衰邪盛,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及危重症,如果护理人员及早发现,抓住先兆症状,采取有效措施,就能防止疾病的发展。护理人员应掌握各种疾病可能发生都并发症,熟悉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和抢救措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防患与未然。,及时发现危重症及并发症,为抢救赢得时间,5,了解资料效果和反应 药物治疗后,应有相应都疗效,护理人员应细致地观察。如服解表药后,是否汗出、热退;服温阳利水药后,患者的尿量如何,水肿是否消退等。如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应及时反馈,适当调整医护措施。,了解资料效果和反应,6,病情观察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要做好病情观察,在思想上重视,充分认识到病情观察的重要作用;有丰富的专业,懂得各种常见病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具备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掌握的知识越多,水平越高,二者是成正比的。,病情观察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要做好病情观察,在思想上重视,充,7,病情观察的要求,1.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1)病人方面:一是重点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主要症状的好转与恶化,常反映病情的好转与恶化;主要症状的转移,常提示病证在质上的变化。二是全面观察整体生命状态,常可反映机体正气的盛衰。 (2)病证方面:一是不同的病证,病情观察应有不同的重点。二是全面观察重点病情的各个方面及其全过程。,病情观察的要求1.突出重点兼顾全面,8,2.周密细致及时准确 (1)观察病情要及时,做到四勤四多:即眼勤多看、口勤多问、手勤多检查(需要的情况下)、腿勤多深入病房。 (2)对观察项目要细致准确,能用计量表示都一定要用数量,不能量化的,要表达准确。,3.因人而异客观取证,病情观察常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影响。护士应针对病人的不同禀性,因人而异地取得正确的结果。对病情诉说的差异,护士需要去伪存真、详加分析、反复印证,以获得正确观察的结果。,2.周密细致及时准确,9,病情观察基本方法,中医病情观察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络,局部的病变是可以影响全身,而脏腑的虚实变化,也可以从五官及体表症状反映出来。,病情观察基本方法,10,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等。护理工作中要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以中医理论来指导疾病的观察,在病情观察时遵循整体观和审证求因的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做到“知常而达变。”,中医病情观察-课件,11,1、,望诊,(1)神志情况:在疾病情况下,有得神、少神、失神、假神,观察时应注意临床表现特点和临床意义。(2)面色情况:病人面有青色,是为寒证、痛症、瘀血或惊风;面见赤色,是热证;面色黄,是虚证、湿证;面色白,是虚证、寒证、脱血或夺气;面色黑、是为肾虚、寒证、痛证、水饮或瘀血。,1、望诊(1)神志情况:在疾病情况下,有得神、少神、失神、,12,(3)形态情况:形体强壮一般五脏功能旺盛,形体虚弱则内脏虚衰。阳证病人多喜动,阴证病人多喜静此外中风、厥证、喘证等各有其姿态。,(3)形态情况:形体强壮一般五脏功能旺盛,形体虚弱则内脏虚衰,13,(4)排泄物情况:,、大便注意观察粪质、气味及伴有症状、有热泻、寒泻、湿泻、便血及痢疾等不同。、小便清长量多者属寒;短少赤涩为有热。,、呕吐物若见清稀无臭的为胃寒呕吐;吐物酸臭且夹杂未消化的食物,多为胃热宿食。,、痰白清稀为风痰、寒痰、湿痰,痰黄是热痰。,中医病情观察-课件,14,(5)舌象情况,1)、舌质:注意观察舌质的神、色、形、态。舌神是指其荣枯,凡舌质表现光彩、荣润的,是有神;若干枯称乏津,没有光彩的是无神。正常舌色为淡红色、润泽而鲜。若舌色鲜红,主热证;舌尖红属心肺热盛;舌边红属肝胆热盛、舌色绛而润为热人心包;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胃阳虚、水湿内停;舌体瘦小而薄,是阴血亏虚;薄瘦而色淡,为气血两亏。,中医病情观察-课件,15,2)舌苔:舌苔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是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好转之象。,16,2、闻诊,(1)听声音:包括语音、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凡是声高有力者为实证,声低无力者为虚证。谵语、郑声症状的出现,说明病情严重,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2)嗅气味:包括病人身体气味以及所居病室气味两方面。常见口臭为龋齿、宿食、胃热。,2、闻诊,17,3、问诊,(1)寒热情况:可辨明外感、内伤、邪正盛衰等情况。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见于外感表证;畏寒属阳虚;壮热,多见于里实热证;潮热见于阴虚内热。,(2)汗:恶寒发热无汗,属表实证,恶寒发热有汗,属表虚证;自汗属气虚阳虚;盗汗属阴虚;高热大汗为实热证;绝汗见于亡阳证;战汗是疾病的转折点,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3、问诊,18,(3)头身、胸腹情况:根据病人诉说头身、胸腹有无疼痛、痞满、胀满、水肿等,在病情观察时可根据病证出现的时间、部位、久暂等协助分辨证,制定护理措施。,中医病情观察-课件,19,(4)饮食情况:是病情观察时重要的询问内容。,、凡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引饮,小便量多,为消渴。,、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病中食欲尚可,食量未见增减,说明脾胃功能正常,病情不重;若食量渐减,食欲不佳者,为脾胃气虚,病虽轻,痊愈也较慢。若病中食量渐增、恢复如故,是胃气渐复,病将向愈;食欲大减,是胃气损伤。,口味苦涩多是火热;口淡无味多属脾胃虚弱。,(4)饮食情况:是病情观察时重要的询问内容。,20,(5)二便情况:通过对病人大小便的形色、气味、次数进行询问与观察,可以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及病情变化。,、大便腹泻有热证和虚寒证腹泻;便秘,多为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气阴两亏。,、小便尿量过多,属于阳虚或消渴证;小便短小,见于热盛津伤,或水湿内停;小便频数而痛为淋证;小便余沥不尽,为肾虚不固。,(5)二便情况:通过对病人大小便的形色、气味、次数进行询问与,21,(6)睡眠情况:,、失眠见于心脾不足、肝火偏亢、心肾不交、脾胃不和、病后气血亏虚、年老体弱等因素,注意询问特点和伴随症状。,、嗜睡见于阳气虚弱、脾气不足、病后正气未复及湿胜困脾等因素引起。,中医病情观察-课件,22,(7)经带情况:对妇女的病情观察,包括月经及带下的情况。,、注意观察月经期、量、色、质。,、注意观察带下量、色、质、味。,中医病情观察-课件,23,4、切诊,1)脉诊情况:通过脉象的诊察,了解病位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推断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洪脉多为邪实,脉细多主正虚;推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虚损,亡血失精而反见洪脉,多属于阴竭阳脱之危象。,(2)按诊情况:按皮肤可见润燥、水肿、气肿之变;按手足冷是阳虚阴盛,手足热则为阳盛或阴虚。,4、切诊1)脉诊情况:通过脉象的诊察,了解病位的深浅,如浮脉,24,现代护理学奠基人南丁格尔说:“护士要有奉献自己的心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充分的同情心,她需要绝对尊重自己的职业。”观察病情时必须做到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多深入病房,多看、多问,不放过细微的变化,主动利用一切机会做观察病情的有心人,最大可能地使患者获得抢救的时机。,中医病情观察-课件,25,谢谢大家!,谢谢大家!,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