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2381687 上传时间:2024-08-22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生 理 学,基础医学概论,生 理 学基础医学概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分解代谢:,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随之终结。,(一)新陈代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二)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在刺激作用下,机体或组织细胞的反应如果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的,称为,兴奋,;反之,称为,抑制,。,(二)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三)适应性,适应:,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生理功能,的过程。,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机体实现适应的主要方式:,神经调节:,迅速、准确,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体液调节:,机体大多数的适应反应依赖体液调节。,若体液调节的结果不能使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则产生疾病。,(三)适应性适应: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生理功能,二、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不同细胞上的传导,二、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电位较膜内电位高,即,内负外正,状态。,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70mV,;骨骼肌细胞:,-70mV,;,红细胞:,-10mV,产生的机制:,细胞内液中,K,+,的浓度比胞外液高,细胞安静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很小,允许,K,+,向外扩散,K,+,外流,胞外的负离子以,Cl,-,为主,胞内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胞膜对,A,-,无通透性,内负外正,生物电现象1.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到刺激时,出现快速、可逆的、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首先包括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去极相,),;随后膜电位又迅速复极化至接近静息电位水平(,复极相,)。二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2. 动作电位,锋电位历时约,0.5-2ms,,电位变化幅度约,90-130mV,锋电位,为动作电位的标志,。,去极相,复极相,锋电位历时约0.5-2ms,电位变化幅度约90-130mV去,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Na,+,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但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Na,+,通透性很低,,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动作电位的,除极相,主要是由于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引起,Na,+,快速内流,而形成;,复极相,主要是,Na,+,通道关闭后,出现的,K,+,通透性增大,引起,K,+,的外流,。,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K+,外流,去极相,Na+,内流,复极相,K+,外流,静息电位去极相复极相,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细胞的某一点产生后,可以不衰减地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兴奋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比。,兴奋传导的特征:,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借助乙酰胆碱(,ACh,)这种化学递质来完成,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化学性兴奋传递,单向传递:,只能从接头前膜(释放,ACh,)传向终板膜,时间延搁,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三种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又各有特点,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三种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特点:比较迅速,持续时间短、精确,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临近细胞,或,由血液运送至全身,调节细胞活动,特点:比较缓慢、温和、持久,作用范围较广泛,自身调节,:,对维持组织和器官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神经调节,一、血液的组成、功能和理化性质,第二节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血液的基本组成:,水,90%,血浆 电解质,低分子物质,血液 有机化合物,红细胞,血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一、血液的组成、功能和理化性质第二节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血,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全血,离心后,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血细胞,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全,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2.,缓冲功能:,具有多种缓冲物质,,维持酸碱平衡、体温等,3.,体温调节功能:,缓冲体温波动,4.,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5.,生理性止血功能,血液的功能 1. 运输功能: O2、CO2;营养物质;,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kgH,2,O,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NaHCO,3,和葡萄糖等)形成。占全体血浆渗透压的,99.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临床常用的,0.9%NaCl,或,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血浆的,pH,:,7.357.45,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 约为300mmol/kgH2O,二、血细胞的形态与生理功能,二、血细胞的形态与生理功能,(一)红细胞,形态,: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8,m,,无细胞核,无细胞器。,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占细胞成分的,3035%,。,红细胞数量:,正常成人男性:,5.010,12,/L,,女性:,4.2,10,12,/L,血红蛋白含量: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一)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悬浮稳定性,在血浆中保持悬浮不易下沉,(,2,)渗透脆性,红细胞内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膨胀破裂,-,溶血,(,3,)可塑变形性,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悬浮稳定性 在血浆中保持悬浮不易下沉,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二)白细胞,形态:,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白细胞总数:,(4.010.0) 10,9,/L,分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白细胞总数超过,10.010,9,/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药物毒性的常用指标。,(二)白细胞,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三)血小板,形态:,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足。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正常成人血小板数目为,(100300) 10,9,/L,,当减少到,50, 10,9,/L,以下时,可发生出血倾向。,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参与凝血功能。,(三)血小板,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用采血针刺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这段时间,为,13,分钟。,出血时间长短反映生理止血的功能状态。,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 受损局部及附近血管,三个时相 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促反应。,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层层激活,形成一个“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内源性 外源性, ,凝血因子, a a Ca,2+,PL,Ca,2+,凝血酶原(,),凝血酶(,a,),Ca,2+,纤维蛋白原(,I,),纤维蛋白,(Ia),Ca,2+,交织成纤维蛋白网,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过程,凝血酶原凝血过程,四、血型,(一)血型的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二),ABO,血型系统,四、血型(一)血型的概念,第三节,循环系统生理,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三节 循环系统生理心脏生理,一、心脏生理,心脏的主要功能:泵血,(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分泌钠尿肽,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舒血管物质(,NO,、前列腺素等)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调节血液循环,维持血压稳定及调节肾脏功能,一、心脏生理心脏的主要功能:泵血,(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类型,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特点: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无自律性,执行收缩功能,2.,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大部分房室交界区细胞、浦肯野细胞),特点:具有自动节律性,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较弱,功能:产生和传布兴奋,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类型1. 工作细胞(心房,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内负外正(极化状态):,非自律细胞:,- 90mV,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不稳定,形成机制:,K,+,外流 ,K,+,平衡电位,少量,Na,+,内流,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不同部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态波幅,都有所不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根据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特点:,去极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兴奋传导快,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自律细胞,-,浦肯野,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胞,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慢反应细胞,特点:,去极化速度慢,波幅小,复极缓慢且无明显,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根据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非自律细胞-心,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除极过程:,复极过程:,0,期,1,期(快速复极初期),2,期(平台期),3,期(快速复极末期),4,期(静息期),0,-90,-70,+20,+40,0,1,2,3,4,包括,5,个时期,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除极过程:0期1期(快速复极初期,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0,期:,Na,+,快速内流,Na,+,1,期:,K,+,外流,K,+,+,2,期,: Ca,2+,内流,K,+,外流,达平衡,K,+,Ca,2+,3,期:,K,+,外流,K,+,4,期:,Ca,2+,-Na,+,交换,Na,+,- K,+,交换,Na,+,Ca,2+,K,+,Na,+,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0期:Na+快速内流Na+ 1期:K+,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也是其与神经纤维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0,-90,-70,+20,+40,0,1,2,3,4,心肌细胞,神经纤维或骨骼肌细胞,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也是其与神经纤维和骨骼肌,浦肯野细胞,0,1,2,3,4,快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0,、,1,、,2,、,3,期:,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4,期电位不稳,,自动去极化,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生物电活动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浦肯野细胞 01234快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 4期自动去极,慢反应细胞(窦房结)的动作电位,波形,4,0,3,0,-90,-70,+20,+40,-60,-40,有,0,,,3,,,4,期,,无,1,,,2,期, 最大复极电位,(,-70,mV,),阈电位,(,-40mV,),0,期去极速度慢、,幅度低,4,期自动去极化快,特点,慢反应细胞(窦房结)的动作电位波形4030-90-70+20,慢反应细胞,有自律性,快反应细胞,无自律性,快反应细胞,有自律性,慢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二)心肌的基本生理特征,兴奋性, 自律性, 传导性, 收缩性,(,四性,),电生理特性,机械特性,(二)心肌的基本生理特征 兴奋性电生理特性机械特性,1.,兴奋性,心肌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1),静息电位(,RP,)水平,:反变,(2),阈电位(,TP,)水平,:,(RP-TP),兴奋性,(3),Na,+,通道状态,:,备用状态,: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激活状态,: -70 mV,失活状态,: -0 mV,1. 兴奋性心肌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0,期,3,期,-60mv,绝对不应期,0,期,3,期,-55mv,0,Na,+,通道失活,局部反应期,-55,-60mv,极低,少数,Na,+,通道恢复,相对不应期,-60,-80 mv,低,部分,Na,+,通道恢复,超常期,-80,-90mv,高,大部分,Na,+,通道恢复,分期,时间,兴奋性,原因,心肌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而兴奋时,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能力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任何刺激均不能使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 0期3期-60mv,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意义,:,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充盈和泵血。,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2.,自律性,概念:,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产生基础 :,4,期自动去极化,2. 自律性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 4,期自动去极速度,正变,(3),阈电位水平上移 自律性,(,2),最大复极(舒张)电位水平,反变,4,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 4期自动去极速度正变(3) 阈电,细胞能够传导兴奋的能力,心肌细胞膜上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仅可以传遍整个细胞膜,而且很容易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兴奋,从而使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1.,心肌细胞兴奋传导原理,局部电流相邻细胞,-,阈电位水平产生动作电位(离子流) 心肌细胞同步性活动,2.,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窦房结 心房肌 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整个心室兴奋),3.,传导性,细胞能够传导兴奋的能力3. 传导性,传导速度,浦氏纤维,(4m/s),束支,(2m/s),心室肌,(1m/s),心房肌,(0.4m/s),结区,(0.02m/s),房室交界传导慢:,房室延搁,意义:保证房室先后收缩,有利于充盈、射血。,浦肯野细胞传导快,意义:保证心室肌同步收缩,利于射血。,传导特点,传导速度房室交界传导慢:传导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结构因素:, 心肌纤维的直径,正变, 缝隙连接数量,生理因素:, 期去极速度和幅度,正变, 静息电位水平,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影响传导性的因素结构因素:,(三)体表心电图,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的电位变化的图形。,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常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检查。,(三)体表心电图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典型的心电图由,P,、,Q,、,R,、,S,、,T,五个波组成。,P,波,:代表两个心房兴奋过程,QRS,波群,: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反映心室兴奋后复极化,的过程,典型的心电图由P、Q、R、S、T五个波组成。,(四)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活动周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心动周期历时约,0.8s,特点:,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房室先后收缩,左右同步收缩,收缩期,140mmHg 90mmHg,低血压,90mmHg 60mmHg,3.脉(搏)压:4.平均动脉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播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心功不全时主要表现,为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但舒张压升高更明显。,3.,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具有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作用。,4.,循环血量,:,是形成血压的先决条件。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度减少,动脉,血压显著下降;中毒、过敏性休克时,,虽循环血量不变,但血管容积增加,相,对循环血量下降,动脉血压下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播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心功不全时主要,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改变心缩力和心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调整心输出量,改变外周阻力,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改变心缩力和心率,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双重支配,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NE,),与心肌细胞膜,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心率,(,正性变时,),收缩力,(,正性变力,),房室传导,(,正性变传导,),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ACh,心肌细胞膜,M,受体,心率,(,负性变时,),收缩力,(,负性变力,),房室传导,(,负性变传导,),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ACh心肌细胞膜M受体心率,2.,心血管中枢,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自脊髓至大脑皮层各级水平,其中,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中枢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来实现。,3.,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2.心血管中枢,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窦,N,延 髓 孤 束 核,BP,颈,A,窦、主,A,弓感受器,(+),舌咽,N,主,A N,迷走,N,心迷走,N,(,+,),心交感,N,(,-,),缩血管,N,(,-,),BP,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心率,搏出量,血管舒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心迷走中枢(+) 窦N延 髓 孤 束 核BP 颈A窦、主,颈,A,体、主,A,体感受器(,+,),P,O,2, H,P,CO,2,呼吸中枢,呼吸深、快,生理意义:,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时起作用,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BP,反射,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交感缩血管中枢,颈A体、主A体感受器(+)PO2, H , PCO2,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与,心肌,1,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与,受体结合,,可引起血管收缩;与,2,受体,结合,则可舒张血管。,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得多,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受体和,2,受体的分布。,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2,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效应。,肾上腺素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是使全身各器官的血液重新分配,2.,血管升压素,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2.,血管升压素,(,1,)少量进入血循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血量。又称抗利尿激素。,(,2,)大量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相应的受体,引起除脑动脉以外的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在禁水、失水、失血、低氧、外科手术和疼痛等情况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不仅对保留体内细胞外液量,而且对维持动脉血压起重要作用。,2. 血管升压素,第四节,呼吸系统生理,呼吸系统的基本规律,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四节 呼吸系统生理呼吸系统的基本规律,呼吸的概念:,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生命的维持有赖于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细胞新陈代谢不断消耗,O,2,,产生,CO,2,。,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中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O,2,,排出机体所产生的,CO,2,。呼吸停止几分钟,即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和,CO,2,积聚而引起酸中毒。,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呼吸的概念:,一、呼吸系统的基本规律,(一)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参与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肺泡、胸廓,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所引起。,一、呼吸系统的基本规律(一)肺通气的原理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利于肺扩张;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则利于肺回缩。,不论吸气和呼气,胸内压始终为负压,意义:,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使其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缩。,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胸内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此时,胸内压升高,,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使,肺脏回缩,,,静脉回心血流受阻, 不同程度的,肺、心功能障碍,气胸,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气胸,(二)气体交换与运输,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其动力是气体分压差,即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肺换气,:肺泡气直接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静脉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内:,O,2,分压高于静脉血,,CO,2,分压低于静脉血,(二)气体交换与运输,PO,2,104mmHg,CO,2,40mmHg,肺泡,PO,2,40mmHg,CO,2,46mmHg,血液,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PO2 104mmHg PO2,组织换气,:,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动脉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组织内:,O,2,分压低于动脉血,,CO,2,分压高于动脉血,O,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2,由组织向血液扩散。,经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组织换气: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动脉血)之间进行气体,PO,2,100mmHg PCO,2,40mmHg,PO,2,40mmHg,PCO,2,46mmHg,PO,2,30mmHg PCO,2,50mmHg,肺换气,组织换气,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动脉血变为静脉血,PO2 100mmHg,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O,2,的运输,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运输的,O,2,中,98.5,以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方式,存在,,1.5,以单纯物理溶解方式存在。,O,2,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2,),CO,2,的运输,物理溶解的,CO,2,约占总运输量的,5%,主要是,碳酸氢盐,(,88%,),化学结合的占,95%,氨基甲酸血红蛋白,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二、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各级中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同,正常呼吸运动有赖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各种传入冲动的整合。,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呼吸运动具有节律性,二、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肺及胸廓感受器反射,肺及气道内、胸廓的关节及呼吸肌等处存在多种类型的感受器,当其受到刺激兴奋后,可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感受器分布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吸气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增加,经迷走神经传入到达延髓,,抑制吸气,,而发生,呼气,。,呼气时,,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枢再次兴奋,开始又一个新的呼吸周期。,(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肺扩张反射:,充气或扩张,抑制吸气的反射,肺萎陷反射:,肺萎陷,吸气反射,该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发挥对延髓吸气中枢的负反馈作用,防止吸气过长。,肺扩张反射:该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2.,化学感受器反射,机体存在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能感受动脉血或脑脊液中,PO,2,、,PCO,2,和,H+,的改变,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血液,PCO,2,和,H+,的升高、,PO,2,的降低,均能刺激呼吸。,2. 化学感受器反射,第五节 消化系统生理,消化(口腔、胃、肠),吸收,第五节 消化系统生理消化(口腔、胃、肠),六大营养物质,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消化,吸收,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缩,消化腺分泌消化酶,已消化物质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的过程,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将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然后被消化道黏膜吸收,把不能吸收和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六大营养物质糖、脂、蛋、水、无机盐、维生素消化吸收 机械性消,一、消化系统基础,(一)口腔内消化,唾液,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成分:,近中性、低渗、水(,99%,)、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作用:,1.,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2.,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3.,杀菌作用,-,溶菌酶、,IgA,杀菌,4.,清洁和保护口腔,一、消化系统基础(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贲门腺,幽门腺,泌酸腺,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外分泌腺,黏液细胞:黏液,壁细胞:,HCl,,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胃液的化学性消化,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二)胃内消化贲门腺内分泌腺: G细胞 促胃液素黏液细胞:,盐酸的作用,:,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吸收,Fe,2+,和,Ca,2+,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过高的胃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盐酸的作用: 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促进胰,HCl,和自身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pH 2,活性最强,-,pH 5,失活,蛋白质,眎、胨、肽,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以不具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储存在细胞内。,HCl和自身激活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pH 2 活性最强 -,黏液和碳酸氢盐:,胃的黏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5001000,m,厚的凝胶层,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1.,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2.,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接触,保护胃黏膜。,胃蛋白酶,黏液和碳酸氢盐:胃蛋白酶,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与胃内的,Vit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VitB12,免受消化酶破坏。,促进,VitB12,在回肠吸收。,内因子:,(三)小肠内消化,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许多营养物质在这一部位被吸收入机体。,1.,胰液的分泌,2.,胆汁的分泌与排出,3.,小肠液的分泌,(三)小肠内消化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受到胰液、胆汁,1.,胰液的分泌,胰液为无色的碱性液体,,pH,为,7.88.4,主要成分: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蛋白水解酶、核糖核酸酶等多种消化酶和碳酸氢钠等无机物。,碳酸氢钠,:由胰腺内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1.,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2.,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pH 7 8,),1. 胰液的分泌胰液为无色的碱性液体,pH为7.88.4,胰淀粉酶,: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水,解为二糖及少量三糖。,胰脂肪酶,: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肠致活酶,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自我激活,胰淀粉酶: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水 胰蛋白酶原胰蛋,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之所以不消化胰腺本身,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另一方面,胰液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可防止胰蛋白酶原被激活。,当胰腺严重受损或导管阻塞导致大量胰液积聚在受损的胰腺部位时,胰蛋白酶抑制物的作用便会丧失,胰蛋白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炎。,胰液是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如果胰液分泌障碍,就会影响蛋白质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但一般不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之所以不消化胰腺本身,一方面是,2.,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成分:,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胆汁的生理作用:,1.,促进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2.,促进脂肪吸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促其转运,3.,促进脂溶性,Vit A,、,D,、,E,、,K,的吸收,4.,防止胆固醇沉积,2.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成分:,3.,小肠液的分泌,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呈弱碱性。,主要作用,:,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和有害抗原物,质及细菌的损害;,2.,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3.,稀释肠内消化产物,有利于消化产物的消化和吸收,3. 小肠液的分泌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呈弱碱性。,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二、 吸 收,(1),吸收的部位,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第六节 泌尿系统生理,尿液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第六节 泌尿系统生理尿液的生成,肾脏主要功能:,1.,主要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与排出,排出体内大部分的代谢废物和异物,在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维持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2.,内分泌功能:,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VD3,、前列腺素,肾脏主要功能:,尿液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尿液的生成包括:,(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滤过膜:,三层结构组成,内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窗孔,中间层:非细胞结构的,基膜层,外层:肾小囊的足细胞的,足突层,-,滤过裂隙膜,(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 滤过膜:三层结构组成 内,2.,滤过膜的分子通透性,(,1,)物质分子的大小,有效半径, 4.2nm,,不能滤过,(,2,)物质分子所带电荷,内皮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限制带负电荷的分子通过。如血浆白蛋白(,3.6nm,),若尿中发现大量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提示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大。,2. 滤过膜的分子通透性(1)物质分子的大小若尿中发现大量,3.,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动力,滤过的阻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3. 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向毛细血管外),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的阻力(向毛细血管内),肾小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原尿的胶体渗透压。,滤过的阻力,=,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0,滤过平衡,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向毛细血管外),4.,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评价肾小球滤过能力的指标,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的百分数。,4.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评价肾小球滤过能力的指标肾,5.,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急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滤过面积减少, 滤过率 少尿甚至无尿,滤过率 蛋白尿和血尿,(,2,)有效滤过压,(,3,)肾血浆流量,5. 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每天经肾小球滤过所生成的超滤液(原尿),180,升,排出体外的终尿不超过,1.5,升,,近,99%,的水被重吸收回血液,。,终尿量、成分取决于:,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分泌、,排泄、,肾内外因素的调节,(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每天经肾小球滤过所生成的超滤液,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近端小管:,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重吸收全部或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K,+,、磷酸盐、维生素、,Ca,+,、,Mg,+,等,大部分的,Na,+,及水(,6570%,)、,Cl,、,HCO,3,(,8085%,)及部分尿素。,主动排泄异物:对氨基马尿酸、造影剂、青霉素,2.,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重吸收滤液中约,25%,的溶质(包括,Na,+,、,Cl,、,K,+,)和,20%,的水,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约,9%,滤过的,Na,+,和,Cl,,分泌不同量的,K,+,和,H,+,及重吸收不同量的水,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近端小管: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影响肾小管转运功能的因素,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小管液内溶质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重吸收水的力量。,小管液渗透压增加,水重吸收减少,并导致,NaCl,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渗透性利尿,如:甘露醇(可滤过但不被重吸收)的应用,糖尿病患者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2.,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肾小球滤过量和肾小管(主要是近端小管)重吸收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即:正常情况时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率也随之增大或减少。,-,球管平衡,渗透性利尿,影响肾小管转运功能的因素小管液的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第七节 神经系统生理,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七节 神经系统生理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胞体,突起,树突,轴突,树突,胞体,轴突,髓鞘,轴突末梢,(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神经细胞)是,2.,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突触传递,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2.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突触传递,突触的结构,突触前成分:通常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有许多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触前膜,:有由膜蛋白,构成的钙通道,突触后膜,:有神经递质,的受体,突触的结构突触前成分:通常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有许多突触小,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二)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1.,反射中枢:,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一环节被中断,反射活动将不能发生。,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如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等,(二)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1.反射中枢:,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1,),单线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如视锥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2,),辐散,:,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3,),聚合,:,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表面可接受许多来自不同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4,),链锁状与环状联系,:,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更为复杂且形式多样,可呈链锁状或环状,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3.,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1,),中枢兴奋,:,反射活动中,兴奋必须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布不同于神经纤维上的冲动传导,其兴奋传布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单向传布,B.,中枢延搁,C.,兴奋总和,:,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爆发动作电位,3. 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D.,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相同,经过神经中枢的活动,其兴奋的节律会发生变化,E.,后放,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仍可延续一段时间,F.,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在反射弧中,突触部位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缺氧、,CO,2,过多、麻醉、细胞外液,Ca,+,浓度等均可改变突触部位的兴奋性及传递能力。,突触部位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课件,(,2,)中枢抑制,A.,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使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抑制。,B.,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前膜去极化幅度变小而造成的抑制。,(2)中枢抑制A.突触后抑制,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脊髓: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脊髓前角中有,、,、,三类运动,神经元,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脊髓:躯体运动的,1.,脊休克,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表现,:,肌紧张降低或消失,发汗反射消失,血压下降,粪尿积聚,(,以后反射可恢复,),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能够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1.脊休克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2.,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剌激时,反射性引起同侧肢体屈肌收缩,伸肌弛缓,称屈肌反射。,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3.,对侧伸肌反射,当剌激强度加大时,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收缩的反射活动。,具有支持体重、维持姿势的作用,保持躯体平衡,2.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剌激时,反射性引起同侧肢体屈,4.,牵张反射,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称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类型,1,),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2,),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特点:,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不易产生疲劳。,4.牵张反射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在同一块肌肉中,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牵张反射,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膝跳反射弧:,叩击肌腱,肌肉受到牵拉刺激,肌梭兴奋性,肌梭的传入,N,纤维传入,运动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膝跳反射弧:,临床上常检查腱反射来了解脊髓的功能状态。,如果某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说明相应节段的脊髓功能受损;,如果腱反射亢进,则提示相应节段的脊髓失去高位中枢的制约。,临床上常检查腱反射来了解脊髓的功能状态。,肌紧张:,梭外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肌梭的,敏感性兴奋性,持续轻微,牵拉伸肌,梭内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重力作用,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环,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张是通过兴奋,环实现的,肌紧张:梭外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肌梭的持续轻微梭内肌收,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其特点:,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但头面部为双侧;,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愈精细复杂的部位其代表区也愈大;,总体定位为倒置,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为正立。,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其特点,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下肢的代表区在皮质顶部,膝关节以下肌肉的代表区在半球内侧面;上肢肌肉的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为正立。,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下肢的代表区在皮质顶部,膝关节以下肌肉的代,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一)锥体系,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的传导系)支配躯体除头面部以外的所,有全身肌肉,皮质脑干束,(皮质发出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支配头面部肌肉运动,均是由皮质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下传抵达支配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最直接通路。,锥体系的功能:发动肌肉收缩,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二)锥体外系,把由大脑皮质下行并通过皮质下核团(主要指基底神经节)换元接替而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称为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皮质下核团还接受锥体束下行纤维的侧支支配。由锥体束侧支进入皮下核团转而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导系统称为旁锥体系。,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的,其功能主要与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二)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的,其功,135,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