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课件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242379829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鼠标编辑标题文的格式,单击鼠标编辑大纲正文格式,第二个大纲级,第三个大纲级,第四个大纲级,第五个大纲级,第六个大纲级,第七个大纲级,第八个大纲级,第九个大纲级,*,单击鼠标编辑标题文的格式,*,单击鼠标编辑大纲正文格式,第二个大纲级,第三个大纲级,第四个大纲级,第五个大纲级,第六个大纲级,第七个大纲级,第八个大纲级,第九个大纲级,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1,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六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颇深,擅长治疗脾胃病、急性热性病及疑难杂病,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河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等,并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006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9年被两部一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简介,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原河南中医学院,2,李振华教授承担的科研有“乙脑临床治疗研究”、“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十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研究项目“李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估研究”,其它项目均获河南省一、二、三等科技成果进步奖、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李振华教授简介,李振华教授承担的科研有“乙脑临床治疗研究”、“脾胃,3,出版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医内科学教参、中医症候鉴别学等八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医学术论文近70篇,学术传承人发表学术思想论文30余篇。,李振华教授简介,出版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接见李振华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会见李振华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接见李振华教,5,河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安萍,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李振华教授,河南省副省长宋旋涛,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郭俊民,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从左至右),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会见李振华教授,河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安萍,河南省委副,6,李振华教授坚持诊病带徒,指导应届研究生,李振华教授坚持诊病带徒,指导应届研究生,7,李振华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精研脾胃学说,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见解和用药特点的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的学术思想。现介绍如下:,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李振华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精研脾胃学,8,脾的运化功能全赖脾的阳气作用,饮食劳倦,脾胃病日久或它病日久,损伤脾气以至脾阳,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均可形成脾虚证,故脾本虚证无实证。,胃主受纳降浊,胃属六腑以通为常,以降为和。若饮食不节,停滞于胃,或寒凉、积热蕴积于胃,或感受外邪,寒入于胃,热蕴于胃,秽浊之气犯胃,它如情志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等,皆可使胃之受纳、,和降功能失职,胃气不降,浊气壅塞,形成胃之实证,故胃多实证。,一、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一、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9,李老认为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功能虚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健脾药物无论是淡渗利湿,芳香化浊燥湿,益气温中化湿,以及大辛大温之药温化寒湿,无不都在助脾气或脾阳。,二、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二、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10,对脾胃病的治疗,李老在临证遣方用药时,根据慢性脾胃病气(阳)虚者占90以上的临床经验,在经方、时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用药的体会,自拟组成了脾、肝、胃同时治疗的,李氏香砂温中汤,,用于各种慢性脾胃病之脾胃气(阳)虚证,收到了显著疗效。,李老治疗脾虚证时,健脾常用甘味药。,甘味药补益脾胃,但药性有偏温偏寒之别。味甘性温者有补气助阳之功,适用于以脾胃气虚为主的病证,;偏阳虚或脾胃虚寒者,又需辛热之品以温补脾阳以助运化。,对脾胃病的治疗,李老在临证遣方用药时,根据慢性脾胃病气(阳),11,此外,,李老治疗脾虚证还常从祛湿着手,,认为脾虚生湿,湿浊困脾,则常影响脾的运化功能。祛湿常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以燥湿、温化寒湿等法。,淡渗利湿:对于脾虚生湿,以致湿盛为患者,健脾尚需配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等渗湿利水之品,使水湿下渗而脾运得健,此即如李老常言:“利湿即所以健脾”。,芳香化湿,;,常用砂仁、白蔻仁、佛手、藿香、佩兰等药物,使湿浊得化,脾气自健。,此外,李老治疗脾虚证还常从祛湿着手,认为脾虚生湿,湿浊困脾,,12,苦以燥湿:李老认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治疗当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湿淫於内,治以苦热,以苦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旨,对脾为湿困者宜用苦燥祛湿之品。,但苦味药亦有偏温偏寒之异。,味苦性温者多以燥湿化浊为主,适用于脾湿偏盛者;味苦性寒者则以燥湿清热为主,多用于脾胃湿热蕴结或暑湿伤中之证,临床上视证而各有所宜。,李老特别指出,对于脾胃病湿热蕴结者,清热不可纯用苦寒,以免苦寒太过伤及脾气。,苦以燥湿:李老认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治疗当遵素问至真,13,李老认为,脾病多湿而治重温燥,正如金匮要略所云:“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故治疗湿盛困脾,总宜温燥健脾,并结合湿邪阻滞部位之不同,随证治之。,如湿蒙于上,而致眩晕、首重如裹者,在甘温燥湿之药中宜合风药胜湿透窍,如天麻、细辛等,;,湿滞于中,而致脘闷、纳呆、呕逆者,宜伍芳香化湿、理气行湿之品,如白蔻仁、藿香、佛手等,;,湿注于下,而致溺短、濡泻、鹜溏者,宜配淡渗之品以渗利,如泽泻、苡仁、猪苓等,;,湿泛肌表,而致身重肢肿者,在甘温健脾药中宜少佐解表燥湿之品以宣散祛湿,如羌活、独活等。,李老认为,脾病多湿而治重温燥,正如金匮要,14,李老认为,治疗脾胃疾病,并非只从脾胃着眼,而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注意从肝调治。因肝的疏泄条达,可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化、腐熟功能。无论情志伤肝、木郁乘土,或饮食损伤脾胃,还是脾胃久病虚弱、土壅木郁,均可导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脾胃肝三者相互影响。,临床各种慢性脾胃病证,其病理不可能仅在脾胃,常涉及于肝,故治疗脾胃病时必须辅以疏肝理气之品,“治肝可以安胃”。,同理,治疗肝病时,亦必注意健脾和胃,根据病机重在肝、脾、胃之不同而随证施治。,三、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三、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15,李老在长期对脾胃病的研究中,根据脾虚、肝郁、胃滞的病理特点,在治法上结论性地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学术观点。,如对于脾胃虚寒之证,在温中健脾药中,,注意酌加抑肝之品以防土虚木乘;对于脾胃气虚下陷之证,“土衰而木无以植”者,治当培土养肝。,李老在长期对脾胃病的研究中,根据脾虚、肝郁、胃滞的病理特点,,16,李老认为,脾气虚弱,影响胃的腐熟消化,极易导致胃滞,,形成脾虚挟有胃滞;胃失和降,饮食积滞,又易影响脾的运化。益气健脾而不消胃滞,则胃已积之滞难除;仅消胃滞而不健脾,则脾气益伤,即使胃之积滞暂去,犹有复积之虞。故当脾胃同治,不可单治一方。,四、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李老认为,脾气虚弱,影响胃的腐熟消化,极易导致胃滞,形成脾虚,17,对于脾虚失其运化兼胃滞者,健脾益气之际常需配伍少量行气和胃之品,如砂仁、木香、陈皮、厚朴、枳壳等,以调畅气机,醒脾和胃,促脾之运,变“守补”为“通补”,即补中寓通,相辅相成。,胃病食积内停,治宜消食导滞,但食积日久,则损伤脾气,若单投消导,又易克伐正气,故当伍以健脾补气之品,如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等,消食和胃与健脾益气同施,消补兼顾。,但用药关键在于掌握消补之分寸。若虚多实少,,当补重于消;实多虚少,则消重于补。李老指出,凡脾胃虚实夹杂之病证,均宜脾胃兼顾,临证消补适当,随证化裁,可得桴鼓之效。,对于脾虚失其运化兼胃滞者,健脾益气之际常需配伍少量行气和胃之,18,由于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故李老调治脾胃及治疗用药常顺其升降。,若脾虚气陷致久泻、脱肛、便血、崩漏等,当以升阳举陷为主,但必须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否则为无源之水,故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等,;,脾胃内伤,升降失司,清浊相干,浊阴不降而致呕吐、嗳气、呃逆、肠燥便秘、脘腹胀满等,当选和胃之品以降浊,如陈皮、半夏、砂仁、焦三仙、厚朴、旋复花、代赭石、柿蒂、刀豆子等。,治脾以升为主,调胃以降为要。,由于脾升胃降是相对协调为用的,故脾气的升发,,有助于胃气的下降;胃气的下降,宜有利于脾气的升发。李老临证治疗脾胃病,调理脾胃,常升降结合,分清病机,根据主次,随证施用。,由于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故李老调治脾胃及治疗用药常,19,因脾虚生湿,湿郁阻滞气机又可化热,,故形成湿热蕴结之证。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病理矛盾交错,病难速已。,治疗上祛湿当以温药,和之,助脾运以化湿;清热宜用苦寒,用清热药宜中病即止,过则苦寒损伤脾气脾阳,热减宜及时加入健脾利湿之品,以治其本。,同时,佐以疏肝理气,之品,气行则湿行,湿去则热无所存。运用这一观点治疗湿热黄疸等多种湿热病证,亦疗效卓著。,五、重视湿热互结,五、重视湿热互结,20,因脾喜燥恶湿,滋阴则助湿,,易伤脾胃;健脾祛湿用温燥之品,宜加重肝肾阴虚;同时治之,则疗效不显。,对此李老主张宜先调理脾胃,则津液生化有源,促使肝肾之阴复。但应用健脾胃之药,宜淡渗轻灵平和,不宜过用芳香温燥之品,,以免燥湿伤阴。饮食好转,宜酌加养阴,但不宜过用滋腻,以免腻胃助湿伤脾。运用这一观点,治疗鼓胀肝肾阴虚等病证,常取得疗效。,六、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因脾喜燥恶湿,滋阴则助湿,易伤脾胃;健脾祛湿用温燥之品,宜加,21,脾胃疾病见于胃阴虚者,多因热性病(包括热性传染病)后期,高热伤阴,或胃病过用温燥之品而伤阴,或素体阴虚内热以及其他疾病伤及胃阴。,李老认为,理气过于温燥则伤阴,养阴过于滋腻则助湿,故对胃阴虚的遣方用药,当,药味宜轻,用量宜小,轻灵不蛮补,。并据脾胃气阴关系,在养胃阴的基础上酌加益气而不温燥的药物,对于脾胃阴虚症的治疗,收效显著。,七、脾胃病胃阴虚证治,用药宜轻灵甘凉,脾胃疾病见于胃阴虚者,多因热性病(包括热性传染病)后期,高热,22,对胃阴虚的各种胃病,李老常用柔润之品以滋养胃阴,多以叶天士的养胃汤为基础方,加白芍、知母、花粉、陈皮、鸡内金、,焦三仙;气郁胀满者加郁金、乌药,慎用芳香理气过燥之品,以免损伤胃阴;疼痛者加延胡索,重用白芍;阴虚火盛者可酌加丹皮、玄参、地骨皮等。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胃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对胃阴虚的各种胃病,李老常用柔润之品以滋养胃阴,多以叶天士的,23,总之,对脾胃病的治疗,在用药上,李老总以,甘、平、温、轻灵,之药性为主,常以,甘温淡渗,之方药作基础,随证加减。,除脾胃虚寒或湿热过盛,对大辛、大热之姜、附,苦寒泻下之硝、黄以及滋阴腻补之品宜慎用和勿过用,以免损伤气阴。,对脾胃虚证,亦当注意运用,行补、通补,的原则,不可大剂峻补、壅补。在补药之中,酌加理气醒脾和胃之品,以调畅气机,使补而不壅,补不滞邪,通不伤正。,总之,对脾胃病的治疗,在用药上,李老总以甘、平、温、轻灵之药,24,在用药的剂量上,亦当轻灵为宜,宁可再剂,不可重剂,。,正如名医蒲辅周所言:“中气虚馁,纯进甘温峻补,则壅滞气机,反而增加脾胃负担,甚则壅塞脾之运化,使胃腑更难通降。”亦说明了这一脾虚病理和用药特点。况且,脾胃虚弱,每致气滞、食积、瘀血停留,若大剂壅补,则碍祛邪,故当补中寓行,轻剂收功,使中气渐强,运化得力,则正气渐复,脾病得愈。,在用药的剂量上,亦当轻灵为宜,宁可再剂,不可重剂。正如名医蒲,25,以上对李老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整理,由于时间较为紧迫,尚不能透彻、圆满地反映出其深刻内涵。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对其继续进行整理,,使李老的学术思想不断趋于完善,为祖国医学宝库增添财富。,以上对李老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26,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恳请各位同仁,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